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_畜牧业论文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_畜牧业论文

我国畜牧业发展态势及潜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畜牧业论文,态势论文,潜力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虽然,上海、江苏、浙江一带部分发达地区,近两年来畜牧业出现了增长速度减缓和萎缩的情况。但是,同是地处沿海的广东和山东,畜牧业发展迅猛。地处大西南的四川是国之第一畜牧大省,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正在逼近40%。中原大地由于火腿肠的带动作用,正在新上一批畜牧生产基地。东北三省的玉米带正在由“粮仓”变成“肉库”。草地畜牧业普遍落实草场有偿承包责任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建设草原科学养畜势头看好。

一、畜牧业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1.江浙两省在苏中、苏北、金华及江浙大部分地区,畜牧业仍然是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业相对份额下降以至出现萎缩,这一方面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对传统产业的替代;另一方面也是对前些年强求大城市猪肉等畜产品提高自给率时,国家大量投资的一种校正。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猪肉产量的下降,并不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这就使之成为内地农区畜产品的市场。但在这种畜牧业的区域转移中,沿海发达地带和大城市作为畜牧业技术发达区的地位仍没有改变。尤其是要注意的是我们有一批大规模的畜禽场都是建在郊区,而现在有的郊区已变成了市区,相当一部分会改行去经营更赚钱的行业。在转产过程中,变卖财产收入或新经营项目的收入中应安排相当部分,用于畜牧业技术开发,新品种引进上,并留出适当的地皮用作畜产品销售场地。

2.广东省畜牧业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场购销两旺。广东是全国唯一主要靠调进粮食饲养畜禽的畜牧业大省,肉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禽肉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位。近十年来,养禽业每年平均以17.8%的速度递增,畜禽专业户发展迅速,1992年仅养禽专业户就达8.45万户,户均饲养3727只。与此同时,适应市场需求,发展了肉鸽、珍珠鸡、山鸡、果子狸等30多个品种的珍稀动物,已初步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珍稀动物的开发利用,为广东畜牧业生产增添了新的内容。

3.山东省把畜牧业作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点产业来办,使畜牧业成为山东农村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产业。全省已有90万农民专职从事畜牧养殖业。目前全省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30%,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216元,占农民纯收入的22.7%。1993年肉类总产量达到363万吨,禽蛋总产量214万吨,牛羊奶总产量39万吨。在肉类总产量中,牛、羊、禽、兔肉的比重已达44.3%,猪肉的比重降为55.7%(上年猪肉比重占62.8%),畜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禽蛋、牛肉、羊肉、兔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畜牧业产值、禽肉总产量分别向四川和广东省逼近。山东省正在实施着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的跨越。

4.四川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正在逼近40%。四川省畜牧业已连续17年持续增产,1993年畜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每年出栏肉猪占全国的1/5,仅猪一项,就为全省提供财政收入15亿元以上。每年通过各种渠道向省外调出肉猪2000万头左右,占省际调拨总量的1/3,为满足全国肉食品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以猪为主的畜牧业已成为四川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更是四川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农民人均出售畜产品现金收入已占家庭出售产品现金收入的60%以上。为确保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四川省决定,继续调整结构,建立和完善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商品基地。农区大力发展秸杆养牛,全省每年秸杆产量6000万吨,发展秸杆养牛潜力还相当大。所以,省里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也挤出资金,安排了30个肉牛短期育肥试点县。全省共有2亿多亩草地,纯牧区人均草地200多亩,具有发展草原畜牧业优势。为了加快畜牧业的发展,他们正在搞好育种、饲料、防病、流通四大环节的工作,重点在抓饲料批发市场的筹建和猪肉批发市场及期货市场的试点工作,进一步培育和发展畜产品市场体系。

5.东北玉米带正在由“粮仓”变成“肉库”。东北三省是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每年粮食产量6000多万吨,其中半数以上又是最适宜做饲料的玉米,还有近500万吨的大豆,加上丰富的农作物秸杆资源,具备了大量发展畜牧业的优越条件。世界上所有的玉米生产带几乎都同时又是肉食品生产带。过去东北地区因寒冷气候影响,受旧的经济体制束缚及传统养殖方式的制约,养殖业十分落后,是全国最大的肉食品输入地区,每年调进猪肉占肉类消费量的1/3以上。近几年,东北三省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黑龙江已实现了肉类产品自给,辽宁省去年还调出30万头猪,地处东北玉米带生产中心的吉林省去年畜牧业产值的增幅明显高于农业产值的增幅。

由于暖棚养猪养鸡技术在大面上推广,有效地克服了气候寒冷的不利环境,粮食转化畜产品成倍增值的利益驱动,加上玉米、大豆、秸杆等丰富的饲料饲草资源,东北将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目前,东北三省生产的玉米有1/3被就地转化成肉,玉米产量半数以上,以至2/3就地转化成畜产品,那将是东北畜牧业潜力之所在。

6.畜禽产品深加工能力快速增长,对畜牧业将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地处中原大地的河南省,知名度较高的火腿肠加工厂就有五家,彻底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农民可以放心地养猪、养牛、养鸡,根本不用担心出现卖难。尤具重要的是这些畜禽产品深加工厂对畜牧业的发展还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以地处洛阳市的春都集团肉联厂为例,1991年火腿肠产量1万吨,1992年3.4万吨,1993年达到11万吨,产值12亿元,税利1亿元,跻身于全国食品行业利税十强行列,产量及经济效益连年翻番。根据“春都工程”规划,1995年需要瘦肉型猪350万头,肉鸡3000万只;2000年需要瘦肉型猪500万头,肉鸡4500万只。巨大的市场拉力,引导着春都集团加工着四五个省的畜产品,为了稳定原料供应和降低生产成本,春都已多方筹集资金在本地30个乡镇投资兴建瘦肉型猪新基地。这将对洛阳地区畜牧业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并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拓宽一个新的领域。

山东得利斯集团总公司是一家村办的肉食品加工厂,产品有圆火腿、盐水火腿等8大类32个品种。该厂目前已具有2万吨的生产能力,年需80万头瘦肉猪,本县每年只能供给大约10万头猪,其余70万头就靠收购省内外25处基地的生猪,带动了面上的养猪业。

熟肉食品工业由于其适应了现代人生活快节奏的特点,发展相当快,而它对畜牧业的带动作用,以及通过加工调节肉食品淡旺季的功能,是畜牧业稳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二、我国畜牧业发展潜力分析

1.肉鸡生产普及化是现阶段我国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潜力之所在。

突出地强调肉鸡生产,首先是基于我国饲料缺乏,可用于饲料的粮食有限,必须走节粮型畜牧业的路子。选择饲料报酬率高的畜禽品种,肉食鸡正是满足于这些条件的最佳品种。

其次,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是走了这样一条道路,美国1955年人均消费肉鸡只有13.8磅,到1979年人均消费肉鸡就达到48.5磅,其增加速度超过了任何其它一种农产品。目前,世界禽肉产量已达4420万吨,占肉类总产量18500万吨的24%,是猪肉产量7410万吨的60%。而我国禽肉产量只占肉类总产量的13.6%,用不长的时间,积极发展肉鸡生产,使其比重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就是一大潜力。

再则,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省份——广东、山东、江苏等省,以肉鸡为主的禽肉产量已占肉类总产量的1/4到1/3,这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这些省市的今天,将是全国的明天。

广东的肉鸡产量位居全国首位,这有香港市场的带动。

而位居第二位的山东省,则主要靠国内这个大市场。鲁鸡销往全国28个省市区,1993年山东省出栏肉鸡3.7亿只,其中滩坊市出栏肉鸡1.94亿只,居全国地市的第一位。1992滩坊诸城市出栏肉鸡2578万只,1993年出栏肉鸡4016万只,比上年增长55.8%。1993年昌邑县一鸣惊人,出栏肉鸡8138万只,超过诸城市一倍多,比本县上年(1992年出栏肉鸡699万只)增长10.6倍,1993年昌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556元,比上年增加500元。

我国的肉鸡生产近年来发展迅猛,但这还只是处于局部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沿海地带。内地农村多数地方还不曾有过肉鸡生产。目前的情况是内地吃沿海的肉鸡,乡下农民吃城里运来的肉鸡,这种局面应该迅速加以改变。为此,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实施一项“全国肉鸡普及计划”,即国家负责为每个地市建一个肉用鸡的种鸡场(已有肉用型种鸡场的地市自然不用国家新投建),省负责在每个县建一个肉鸡生产示范鸡场,县负责在每个村扶持一个肉鸡生产示范户。这种示范户不要求每户都成为养肉鸡大户或专业户,而主要意图是让广大农民亲眼看到用配合饲料使肉用型鸡快速育成的实况,带动一批有眼光的农民发展为养肉鸡专业户,使肉鸡在全国像猪一样普遍,让农民吃肉鸡像吃鸡蛋一样方便。只要肉鸡在全国农村普及后,就是不养鸡的户,也可采取以粮换鸡的办法来改善食物构成,提高生活水平。同时,农村养鸡发展起来,还可替代城里养鸡场来供应城市这个集中消费大户,城里鸡场可以生产满足国际市场的高质产品,或转产它业。

2.发展秸秆畜牧业潜力巨大。

我国每年在生产4亿多吨粮食的同时,还生产出5亿多吨秸秆,其数量之大差不多是我国北方草原打草量的50倍。开发利用秸秆饲料,使这些人类不能食用的秸秆,通过氨化等简单的处理或直接用作牛羊的饲料,转化成肉奶等畜产品,已取得显著成效。1992年全国制作青贮饲料5000多万吨,氨化秸秆700多万吨,相当于从秸秆中夺回1000万吨饲料粮。加上直接食用秸秆共计用作饲料的秸秆总量达1亿多吨,节约粮食2000多万吨。由于大力开发秸秆饲料,农区已超过传统牧区发展成为我国牛羊肉的生产区。1993年全国牛肉总产量232.4万吨,比上年增长28.9%,增长速度在各种肉类中遥遥领先。在1993年增产的52万吨牛肉当中,农区省份占98%。这项工作进展快且取得如此显著成就,得力于国务院领导人的倡导和国家财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及畜牧部门的积极工作。自1992年抓了秸秆养牛示范县建设以来,发展成中原肉牛带,并部署下一步开发东北肉牛带和开辟华南肉牛带。通过重点地区的带动作用,在不长的时间内,使全国的肉牛生产有一个大的发展。

3.草地畜牧业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我国牧区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7%,畜牧业是牧区人民的主业。这里畜牧资源丰富,是毛纺、皮革等工业原料基地,但生态环境脆弱,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牧区畜牧业任务艰巨,但意义重大,且潜力相当大。牧区围绕草场建设这个中心,国家每年都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用于草原建设。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牧区文化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观念更新,改革了一些落后的习惯,逐渐确立了以草定畜,肥羔当年屠宰,易地育肥及对草的科学合理利用,在确保过冬母畜比重的前提下,提高周转率和经过集中育肥提高出栏和商品率。自1987年以来,逐步推行了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有偿承包面积8亿多亩。这一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地扼制了掠夺性使用草原的现象,调动了千家万户改良草原的积极性。用有偿承包费建设草原,初步形成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建设草原的新机制,为我国草地牧业建设和增加草原畜产品产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4.农民自食量的开发是中国畜产品的最大市场。

畜产品市场的开拓必须靠低价,让中低收入阶层能够消费得起。当前,像四川、东北、河南省南阳等地农民就有高于全国别省区的食肉习惯;沿海富裕起来的农民由于收入水平提高,具备了消费能力,而他们还会在畜产品和水产品之间选择相对便宜的优先消费;牧民的畜产品是基本生活必需品;然而广大的农区,农民由于经济能力和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只是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招待尊贵客人时,才吃点肉。随着农民经济收入逐年提高,农民自食量的开发将是中国畜产品的最大市场。这方面我们不指望三年两载就全面推开,但绝不可太保守。

三、我国畜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1.饲料粮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应以新思路挖掘饲料潜力。

目前,饲料粮短缺是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但是如果换一种思路看待饲料问题,其潜力又是巨大的。

(1)从现实生产水平看,生产每公斤肉,相应消耗饲料粮3.5公斤左右。1992年实际消耗饲料粮12621.7万吨,相应生产出3430.7万吨肉,1019.9万吨蛋,563.9万吨奶。这一方面反映出青粗饲料在畜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经过努力发展饲料加工,增加配合饲料的比例,用同样数量的饲料粮还可增加畜产品产量。现在全国配合饲料仅占精饲料的20%多,农户分散养畜有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利用的饲料资源的优越性。据四川省的调查,分散户养平均每头猪消耗精料是仅及集约化养猪用量的50~60%,这点应保持,但有啥喂啥,直接饲喂原粮造成的浪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投放精力研究具体解决办法,因为用单一饲料改用配合饲料,至少可节约粮食20%,这块潜力很有必要花气力去挖掘。

(2)提高饲料粮占当年粮食产量的比重是有潜力可挖的。目前饲料粮占当年粮食产量的比重已超过1/4,接近30%。1992年实际消耗了饲料粮12621.7万吨,占当年粮食产量45129.7万吨的28%。1993年畜牧业又有了较大发展,肉类产量达到3780万吨。照这样快速发展的趋势,通过进一步努力,饲料粮占当年粮食产量的比重,将很快达到30%,直至占到1/3以上。增加饲料粮的供给在一定的限度内,是工作问题,而不只是资源问题。

(3)生产饲料粮的主动权在农民手中,真正的潜力在于调动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目前,我国饲养畜禽还处于口粮和饲料粮不分的阶段,农民手中余粮或存粮可用于饲料的潜力巨大,只要把粮食转化为畜产品有利可图,农民还是会投入的。这就有一个帮助农民选择高效畜禽品种,扶持一些示范户,来带动相当一部分农民发展为养殖专业户。

(4)发展畜牧业要着眼全国,但更要重点突破。在粮食主产区大力倡导发展规模养殖,在重点区域内普遍提高社会生产水平,增加科技含量,靠区域推进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采取这种方式不但充分利用本区域现有饲料粮,随着饲养量的扩大,势必吸引周围地区余粮投入畜牧业生产和带动本区大面积种植饲料作物,因为在这类地区,畜牧业成为重点产业,必须带动饲料作物的发展。

(5)建立三元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饲料作物生产,逐步改变低效的“种粮食作饲料”的传统。迅速扩大专门种植饲用价值高的大麦、玉米、燕麦、豆类等饲料作物,这是彻底改变饲料短缺局面的最有效措施。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增加饲用玉米的种植。甘蔗是一种极有前途的特高产饲料作物,饲料甘蔗每亩产量可达20吨,折3068吨饲料粮。种1亩饲用甘蔗相当于亩产千斤的粮田7亩。此外蔗渣、蔗尾喂饲草食家畜又相当于近10亩人工草场的产草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资料估算,中国的6.6%的耕地种植饲料甘蔗,便可生产4000万吨肉,超过目前全国肉类总产量。我国南方16省区可以种植甘蔗,且在两个省搞了试点,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大面积推广开去,就等于新增几亿亩耕地。

2.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道路,促进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消费的健康发展

目前畜产品及其制成品的批发、零售等商业环节中得利过重,像某些火腿肠的市场零售价竟高出出厂价的一倍以上,严重抑制了畜产品的消费,而这一问题不是畜牧部门所能左右的。所以,农业部门必须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路子,在大城市亮出农业部门直销的牌子,平抑市价,扩大市场容量以带动畜牧业的大发展。

3.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宣传力度,创造一种发展畜牧业的大气候

畜牧业技术进步、生产成就、致富典型等方面的宣传,应突破畜牧系统的范围。据农科院的研究,生猪和肉鸡生产已走上了以提高技术进步率和生产效率为主要内容的内含式发展道路,技术进步对畜产品产量增长的贡献额已接近或超过50%。农业领域的现代化,应率先在畜牧生产中体现出来和普及开去。全国靠畜牧业致富及通过畜牧业起步、进而转产它业且干出成就的典型,养猪大县、养鸡大县、全国畜牧业强县,应组织排序,并在各级主要领导者都必看的大报上和普通老百姓每天都自觉主动看的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上,经常组织专版或专题报道。要使畜牧新技术、畜牧大户,畜牧业强县宣传得像十大乡镇企业家、百强县一样人人皆知,创造一种发展畜牧业的大气候。

标签:;  ;  ;  ;  ;  ;  ;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_畜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