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市场疲软的原因及对策分析_消费者分析论文

消费市场疲软的原因及对策分析_消费者分析论文

消费市场疲软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疲软论文,消费市场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F1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01(1999)04-0048-04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及人民币不贬值的影响,造成出口增长停滞,1998年出口总额仅比1997年增长0.5%,1999年初以来, 出口增长仍然下滑。而与此同时,国内需求亦出现疲软,消费品价格持续走低。作为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消费市场能否活跃,是关系到经济能否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1999年中央的经济增长指导性指标为7%, 为了实现这一增长目标以及经济较长期的持续快速增长,我们必须足够重视消费市场,搞清其缘何疲软,并提出有效对策加以解决。本文拟就此做一些探索。

从长期的短缺经济转变成总量供求基本平衡及结构性供大于求的经济本是件好事,它体现了生产发展和改革成功。但是,在我们刚刚基本实现这一转变时,却遇到了消费市场疲软问题,形成了经济增长的需求约束。按照一般的国际经验,我们目前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正处于上升阶段,似乎不应出现消费疲软。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消费的疲软呢?笔者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多项涉及消费的重大改革措施出台,既分散了消费者的收入消费投向,又抑制了消费者的即期消费能力。近几年,先后出台了教育、医疗、住房等改革。这些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们和广大消费者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第二,它们出台的时间比较集中;第三,改革操作时间快,居民消费转变的过渡时间短;第四,消费者承受了较大的改革成本。我们知道,居民收入主要分为两部分,即储蓄(S)和消费(C)。一般来讲,如果没有外界因素作用,储蓄和消费应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由于上述几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导致家庭要为子女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付费,要为医疗保险付费以及要为住房商品化改革付费,这几项付费打破了以往消费者的收入分配格局和消费时序,他不得不对其收入分配和消费时序作出相应调整。很明显,对于消费者而言,他应做出至少两方面的调整:第一,调整消费结构,把一部分收入转向教育、医疗和住房上面来;第二,调整消费时间,使即期消费和延期消费合理分配。这样,消费者就会增加储蓄比重和教育、医疗保险及住房的消费。因此,多种重大改革措施比较集中地出台,较明显地冲击了旧有的供求格局,形成了典型的结构供给过剩,从而对前几年的消费热点产品和产业冲击较大。比如,一个消费者,如果没有教育付费、医疗保险和住房商品化,他可能选择买汽车或其它耐用消费品,从而会刺激汽车、家电等产业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这些改革的出台,使得消费者必须优先考虑子女教育、医疗保险和住房消费,因而必须舍弃或延缓汽车等消费。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特别是教育付费和购买住房,对于消费者而言不一定是即期消费,从而增大了储蓄份额,进而减少了即期消费总量。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公式加以说明。Y[,0]=S[,0]+C[,0 ],如果即期消费减少,则有C[,0]-C[,延];假定C[,延]=S[,即],则消费者收入分配呈现为Y[,0]=(S[,0]+S[,即])+(C[,0]-C[,延])(其中Y[,0]——消费者收入;S[,0]——几项改革出台前的储蓄部分;C[,0]——几项改革出台前的即期消费部分;C[,延] ——几项改革出台导致的消费延期部分;S[,即]——几项改革出台导致的延期消费转化为储蓄的部分)。所以,我国目前消费品市场疲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2.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消费,增加了消费疲软。消费者心理预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未来就业和收入不确定性的预期,这是主要的;二是对消费品市场价格的预期。由于国有企业的持续不景气,1996年国有企业三分之一明亏、三分之一暗亏,1997年国有企业全行业亏损,1998年国有企业只有微利,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改革,造成大量人员下岗、分流。这些人员的下岗、分流,直接导致其收入水平的大幅度下降,收入下降的结果必然导致消费水平的绝对降低,减少了消费需求。由于改革仍在进行,在国有单位就业的人员对自己的前途预期尚不明朗,因而对自己未来收入的预期也不确定。所以,消费者会自觉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所谓留点“过河钱”。心理预期本是个人行为,但是一旦行为主体在心理预期时间上趋同时,就会形成较普遍的预期,从而全面影响即期消费需求,造成即期消费需求萎缩。一般来讲,储蓄额的变化是受储蓄利率影响的,利率下降,储蓄减少;利率上升,储蓄增加。但是,我们看到,近一年多来,尽管我国银行利率数次下调,而且幅度也很大,但是对储蓄的调节作用并不见显效,刺激消费的目的亦没有达到。利率杠杆“失灵”说明,作为消费者,对现实和未来安全的预期占了上风,因此,即使利率下降,消费者仍然一如既往地储蓄。此外,人们也把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国库券,以代替即期消费,今年的记帐式国库券在短时间内被抢购完即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由于消费品价格长期走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低价位消费品市场态势,作为消费者也会形成比较普遍的心理预期,预期价格可能会继续维持低价位甚至下降到更低的价位,从而手中持币不急于购买。这种普遍的心理预期在没有较吸引人的、相当部分人能消费得起的新消费热点的情况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市场,使消费市场疲软程度加重。

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使农村这个大市场显现化程度低,仍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受大环境影响,乡镇企业增长放慢,就业者收入减少;二是连续几年农业丰收,使粮食供给大于需求,粮价下跌,广大粮农收入减少;三是农民不合理负担仍很严重,减少了农民的净收入。由于农民收入基数小,尽管这些年增速较快,但目前人均收入(按现金指标)也只有1 600元左右。 而农民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其有限的收入要用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按以往农民生活消费、现金消费占比来算,农民现金支出大约有一半用于生活消费,所以,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只有近800元, 因此其消费能力仍然很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高出城市居民的约20个百分点。这样,农村居民的消费就不能和城市居民的消费形成紧密的承接关系,即一种消费在城市中趋于成熟之后,往往不能传递给广大的农村市场,使消费品特别是耐用和新兴消费品生产出现较大的波动。由于生产的惯性作用,这种结构性供给过剩会由弱到强,使得近年社会商品库存始终高于3%的正常库存,有时甚至达到6%。在结构性供给过剩凸显后,行业生产能力过剩比较厉害,亏损严重。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对94种主要工业品统计,1995年底生产能力闲置二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产品有26种,占27.7%;生产能力闲置二分之一左右的产品有17种,占18.1%;生产能力闲置大于二分之一的产品有18种,占19.1%,以上生产能力闲置率达到64.9%。

4.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是造成消费品市场疲软的根本性原因。改革以来,整个经济以接近10%的速度持续增长,生产能力特别是消费品生产能力发展很快。从工业消费品来看,到90年代中期,供求关系就基本趋向平衡,现在家庭耐用消费品生产能力同需求力相比几乎普遍过剩。农业也由于连续多年丰收,储备充足,实现了供求平衡以及出现了结构性的供给过剩,如粮食、肉类价格长期处于低价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供求格局会进一步趋于明显。因此,消费市场疲软在一些外部因素作用下可能今后会不时出现,从一个暂时问题转变成长期问题。这应尽早引起我们的重视。

以上分析了消费市场疲软的几个主要原因,据此,我想从收入和需求等方面提出几点对策,以期对启动消费市场有所裨益。

1.应掌握好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人员的规模,使其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之内,同时应切实加强再就业的领导及实施工作,形成上下岗人员规模相对稳定,下岗人员存量逐渐减少的良性劳动力流动局面,实现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以及扩大消费之目标。近年,由于国有企业不景气及国企改革不断深入,大量国企人员较集中地流向了社会,再就业比较困难。一方面有部分下岗职工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仍有大量职工不断下岗,下岗人员存量不断增加,估计至少在600万人以上。 一个人下岗会带来家庭收入急剧减少,不仅导致消费水平降低,而且会引起更多人出来寻找工作,从而形成各种社会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在努力创造就业岗位的同时,应注意解决好上下岗规模的协调问题,使这一群体的消费能逐渐活跃起来。

2.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分流、下岗也应掌握好尺度,不宜在短时间内集中操作,造成分流、下岗人员收入减少及下岗人员存量急剧增加之后果。中央机关人员带薪分流三年完成,虽然时间长点,代价大点,但是带来的社会冲击,包括对消费的冲击是较小的。今年,各省、市开始机构缩并改革。由于这一块原有人员基数大,再加上有50%的人员要分流出来,会形成很强的劳动力再流动,在操作中应注意时间和工资问题。宁可代价大点,也要在一段时间里面逐渐消化,保持其就业和收入的平稳,尽量保护其消费能力,实现消费的稳定。

3.涉及到消费者承担成本的改革应延缓出台,同时对已经出台的教育、医疗保险、住房等方面的改革应进一步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管理,防止改革中的“搭便车”行为,减少消费者所负的改革成本,使其即期消费适当增加。目前看,教育的乱收费,住房价格偏高等都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如果政府继续推出增加消费者改革成本的消费改革措施,就会进一步缩减消费者的即期消费力,加剧消费市场疲软。所以,政府应注意此类改革的出台数量和时间,使消费者所负改革成本能够承受,不至于很明显地影响其即期消费。

4.各级政府应把价格扶持、增加农业投资、减轻农民负担、农业产业化等政策落到实处,切实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使潜在的大市场变成现实的大市场,增加农民的消费需求。到现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仍只有1 600元左右,长期的农业增产不增收局面并未根本改变。 农民收入不能较快增加,对于有7亿农村人口的中国来讲, 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农业能不能发展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是农业对工业的消费推动力减小,造成整个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因此说,它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问题。我们以往提出的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措施的到位程度还不够理想。据调查,中央政府要求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不少地方就采取压级、压等的办法,使保护价打折扣;政府提倡科技下乡,一些地方只是走过场,科技并未真正被农民所掌握,未带来经济效益;政府要求减轻农民负担,取缔不合理收费,但农民负担出现反弹的现象仍比较普遍。所以,各级政府应借助机构改革的契机,加强对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要求,使对农业和农民的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到位,使农民在更有利的外部环境中进行生产、经营,增加收入,扩大消费。

5.扩大信用消费的范围和种类,吸引潜在消费变成显性消费,启动消费市场。信用消费在我国刚刚开始,涉及范围小,种类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消费需求的扩大。比如汽车消费,我国一年只有140 万辆左右,而美国却达到1 500多万辆。这其中有美国人收入水平高, 消费水平也高的原因,但是其广泛采用的信用消费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由于我们经济基础差,信用体制不完备等因素制约,还不能象发达国家那样采取比较广泛的信用消费,但是我们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选出一些对启动消费、启动经济增长有代表性的商品,建立可行的消费信用模式,设定合适的还款期限,推广信用消费,从而推动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

6.长期看,政府应充分认识到,随着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供给大于需求将会越来越成为常态。因此,要从长远目标出发,把解决供大于求的问题当作一项经常性的任务来抓,适时调整供求关系,实现供求的相对平衡,推动经济增长。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消费虽然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但确是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应把引起消费品市场疲软的短期和长期因素结合起来研究,有目的地、不失时机地采取措施启动消费市场,通过扩大需求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收稿日期]1999-02-15

标签:;  ;  

消费市场疲软的原因及对策分析_消费者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