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农业与绿色食品战略选择及对策研究

我国绿色农业与绿色食品战略选择及对策研究

靳明[1]2006年在《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色农业作为一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与体系,是以绿色农产品产业化为主线的生态、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是在生态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探索、绿色食品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扩展、提升与系统化,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本文以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绿色农业提出的背景和发展的动因为切入点,以促进我国绿色农业产业成长为目的,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明确界定绿色农业(包括绿色农产品)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的规律性与机理:阶段性特征、动力源泉和发展机制等,分析了我国绿色农业产业成长发展历程(包括产业政策演变过程)和问题,并针对绿色农业产业在特定成长阶段的特点和问题,提出了促进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建议。论文的内容除第一章导论、第七章结论外,从逻辑上分为两部分,形式上分为五章。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包括第二章、第叁章,主要从理论上分析绿色农业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动因,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内涵、特征和竞争力,绿色农业产业成长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其规律性、动力源泉和发展机制,为实证研究及提出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角度。第二章分析绿色农业的内涵、特征和竞争力、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动因。在疏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绿色农业的内涵,提出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特征和竞争力,即绿色农业具有持续性、集约性、高效性、标准化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协调的多重特性;绿色农产品具有生态、安全、优质等质量特征和品牌优势,具有信息不对称性和正外部性,需求的价格弹性从短期来看相对较高,从长期来看相对较低,需求的收入弹性相对较大,其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质量、品牌等差异性上。绿色农业直接源自农业与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是农业转型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所迫切要求的,它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适应农业结构优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农业发展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第叁章分析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与规律。通过借鉴一般产业成长过程的规律性,对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的规律性与机理:阶段性特征、动力源泉和发展机制等进行分析。认为产业成长总体上具有一定的成长轨迹、阶段性和规律性,可以采用定性与

邵立民[2]2002年在《我国绿色农业与绿色食品战略选择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着人口、粮食、能源、环境与资源世界五大难题的挑战。事实表明,在这些问题中,人口的增长是关键问题。一些地区由于人口增长和粮食不足而导致饥荒。面对人口的快速增长,人类加大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追求。因此,人类使用过量的农药、化肥、过量的垦荒、砍伐森林等,已使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化。工业和人类生活废弃物及石油泄漏使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受到化学腐蚀和侵蚀,使一些物种灭绝、、食品中毒等。为了多产粮食和加快发展农业,人类无限度的开发自然资源而带来了毁灭性结果。因此全世界越来越关注着这些重大问题,同时引起了生态、经济及科技界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他们将农业生态系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人类为了保护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从呼吁到行动开始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运动。联合国《21世纪议程》指出了全球发展的方向,这也称为人类行动计划。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于1994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申明了中国必须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之路,并提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如何能实现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向生态农业及可持续方式转变是个非常艰难的问题。20世纪以来,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替代石油农业的各种各样的农业发展模式,如肥力农业,腐殖质农业、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动力农业、综合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等。然而,地球环境变得越来越糟,1997年法国的“疯牛病”和1999年比利时“二恶英”令人震惊,这些灾难性事件严重的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人类更加认识到保护和拯救自然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类环保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消费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可以说生产和消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21世纪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预测到未来必定是绿色文明的世界。本论文借鉴国内外研究的成果,并且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后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21世纪中国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发展战略及对策。21世纪是绿色消费的世纪,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绿色食品和环

党银侠[3]2008年在《我国绿色农业制约因素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由农药、化肥、食品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所引发的食品污染和品质下降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绿色世纪”和“绿色革命”的严峻挑战,也都在积极研究对策,大力发展和倡导绿色农业。绿色农业是以农产品安全为目标,集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农业模式的继续和发展。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呈快速发展态势,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越来越强,绿色消费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特别是加入WTO后,为了应对世界各国的绿色壁垒,提高我国农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本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系统探讨了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以及相应的对策。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言。阐述了研究背景、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意义,比较了国内外绿色农业研究状况,并介绍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绿色农业基本理论与体系构建。在比较分析国内外绿色农业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了,提出了我国绿色农业理论体系构建原则,主要包括重在借鉴原则、实践性原则、)动态发展原则、多学科理论指导原则、系统分析原则等,并阐述了绿色农业理论研究的内容。第叁章国内外绿色农业发展与模式比较。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绿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并从产生背景、概念与内容、发展趋势、基本技术特征、生产与贸易等五方面对国内外绿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第四章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分析。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虽然具备发展绿色农业发展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绿色农业”意识不强,主体发展定位不明确;发展环境较差,相关体系和机制不健全;绿色农业资源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投入不足,缺乏财力支持等。第五章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提出了发展我国绿色农业的对策建议:加强政府扶持力度,保障绿色农业健康发展;强化机制创新,健全绿色农业管理体系;创新管理体制,促使绿色农业各要素之间整体协调、密切协作;创新科学技术,支撑绿色农业持续发展。第六章结论。本章对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作了高度概括。

张春梅[4]2017年在《绿色农业发展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一直处于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探索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国际上,发展绿色农业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模式。而我国的绿色农业发展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发展增速缓慢。制约绿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归根到底是发展机制的不完善,因此,如何科学地构建绿色农业发展机制及揭示其中蕴含的经济效应,是促进当前我国绿色农业健康、平稳发展的关键问题,对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综述绿色农业及其发展机制的有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幼稚产业理论、生态农业理论、机制设计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绿色农业发展机制。首先,从绿色农业的概念入手,对绿色农业的内涵、属性及与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识别绿色农业发展阶段,即通过定义绿色农业发展规模这一评价指标,将其引入Logistic模型,并利用1996-2014年绿色食品监测面积数据,对绿色农业发展周期进行测算,给出未来发展峰值;同时在绿色农业发展的初期,测算出类似生命周期曲线的小周期;进而在绿色农业阶段识别的基础上,依据前面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绿色农业发展机制原则和机制框架。最后,深入分析绿色农业机制体系中的科技创新机制、补偿机制、保险机制和信用机制并提出相应对策;同时利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对现有机制进行长期效应分析,利用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对现有机制进行空间效应分析。本文的主要观点有:(1)绿色农业具有特殊属性:弱质性、系统性、可持续性和外部性。生态农业是绿色农业的初级形式,有机农业是绿色农业的精细化形式,绿色农业是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现代农业主导模式。(2)当前我国绿色农业处于产业初期向成长期过渡的发展阶段,绿色农业发展机制的科学框架应涵盖科技创新机制、补偿机制、保险机制和信用机制等主要机制。(3)根据机制构建依据的分析,为促进绿色农业发展,满足绿色农业发展机制的功能,构建涵盖政府宏观调控、市场需求导向、政府投入、激励、资金管理、中介合作及政府保障的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从长期效应和空间效应分析,可以得出,绿色农业科技创新对绿色农业发展具有正向效应;构建以政府宏观调控为导向,完善现有农业补偿、建立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绿色农业派生环节补偿和完善绿色农业补偿落实为主的绿色农业补偿机制。从长期效应和空间效应看,农业补偿机制对绿色农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构建集风险评估、险种设计、风险共担、政府诱导和支持、监督与约束为一体的绿色农业保险机制。从长期效应和空间效应看,效果并不明显,但依然存在正向关系;构建涵盖完善绿色农业质量标准、完善绿色农业认证、建立绿色农业监管和建立信用评级的绿色农业信用机制,从长期效应看,方向为反向,空间效应并不存在。与现有文献相比,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本研究立足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选取绿色食品监测面积为衡量指标,利用Logistic方程来衡量产业发展阶段,并与绿色农业发展历程研究相结合,得出我国绿色农业正处于产业初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针对绿色农业发展阶段的识别,采用新的评价指标,并得出产业单一发展周期中存在小周期的结论,这一结论对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补充。(2)本研究以产业生命周期、幼稚产业、生态农业和机制设计理论为基础,构建绿色农业科技创新、补偿、保险和信用机制为一体的绿色农业发展机制框架。并以此为视角来解决绿色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研究视角上颇有新意。(3)本研究利用前沿的时间序列和面板计量方法,分别对绿色农业四大机制逐一进行效应分析,并将长期效应与空间效应相结合,验证了建立相应机制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不仅丰富了研究方法和机制研究理论,而且使研究更科学、更合理。(4)本研究利用博弈分析,在政府不同补贴方式诱导下,以绿色农业生产者的收益最大化为原则,进行论证,提出对绿色农业保费进行全额补贴的政府诱导与扶持新模式。

戴谟安[5]2011年在《评《我国绿色农业的战略选择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邵立民教授的专着《我国绿色农业的战略选择及对策研究》是在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资助下,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的学术成果,该书从理论到实践论述了中国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陈健[6]2008年在《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更加突出。恩格斯指出:“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累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这种急功近利的生产方式完全是现代产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它建立在对自然界的单方面索取和掠夺上,因而生产越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也越严重。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和应用,使这种破坏变本加厉。发展绿色产业就是对人类自身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产生的严重后果的深刻反思结果。我国绿色产业不仅肩负着确保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等经济重任,更承载着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非经济重任。自然资源禀赋及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绿色产业发展的道路。绿色产业的提出是为解决我国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自然资源短缺、产业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而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是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核心,以适应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其目标体现了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是时代的选择,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本文阐述共分七章,除了第一章导论和第七章结论之外,第二、叁、四章着重理论研究,第五、六章着重现实分析。内容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阐述课题研究背景,分析国内外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在疏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绿色产业的内涵,为论文进一步实证及提出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角度;第二章绿色贸易壁垒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双刃剑”为切入点,分析绿色壁垒产生的背景原因,国际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得出绿色产业是我国应对壁垒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的出路的结论;第叁章系统阐述了绿色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产业代谢理论、物质平衡理论和物质循环理论;第四章立足于绿色产业的划分,阐述绿色产业链的内涵、耦合关系、运行机制和监控体系建设;第五章阐述我国绿色产业,包括绿色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评价各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第六章以珠叁角地区为实例,通过对珠叁角地区的绿色产业发展进行具体分析,并运用MATLAB程序计算珠叁角地区2001年-2005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状况,得出珠叁角在五年间生态赤字稍有好转,并有良性发展的趋势,但目前仍处于“低承载、低足迹、高赤字”的不可持续状态。提出建议如下:(1)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2)减少经济开发过程中对耕地的占用,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3)采用生物高新技术,提高自然资源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4)继续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5)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的建议:第七章为全文的总结和展望。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是:1、系统地构建了我国绿色产业的研究框架。本文以经济学、管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总体描述绿色产业链运作机理的基础上,分别从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研究了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并结合实证分析提出了推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构想,从而系统地构建了我国绿色产业的研究框架;2、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以珠江叁角洲的个案资料为例,运用生态足迹等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使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3、注重应用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的对策建议和政策选择。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并从总体上提出了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的政策选择,试图提升本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任洪伟[7]2014年在《大石桥市绿色农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大石桥市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迅猛、潜力巨大、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大石桥市的工业实力较强,矿产资源丰富,铝镁矿工业是牵动大石桥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动力和龙头。同时,大石桥市也是国家重要商品粮食基地之一,国家确定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优质米生产基地。所谓“绿色农业”,是农业发展过程中,以现代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食品安全、生态和谐、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统一为目的,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装备为助力,以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载体,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大石桥市工业发展如雨后春笋,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助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资源型城市的弊端逐渐显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迥境,并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产生了影响。因此,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快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在大石桥市尤为突出,如何科学地解决这些矛盾是大石桥市亟待解决的问题。绿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方式,正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近年来,大石桥市立足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使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一定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达到一定规模,完善了设施农业园区,进行了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形成了六大绿色产业基地:即优质米基地、水果基地、蔬菜基地、柞蚕基地、畜禽基地、淡水养殖基地。但是,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大石桥市绿色农业的发展。鉴于此,本文以绿色农业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绿色农业的概念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界定了绿色农业的概念及内涵,阐明了绿色农业的功能、特征,理清绿色农业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关系。在实地调研、走访谈话等基础上,总结并分析了大石桥市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并借鉴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促进大石桥市绿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对策建议为: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统一发展的整体思路;实施整体品牌战略,打造大石桥绿色农产品品牌形象;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形成特色优势绿色农产品产业带;推进绿色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系统工程;扶持和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促进示范带动作用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市场培育,促进绿色农产品的销售;创新社会服务,健全绿色农业成长发展的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绿色农业发展外部环境。

冯方祥[8]2013年在《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绿色产业是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需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战略。呼伦贝尔自然资源丰富,草场面积大,生态环境优良,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引进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系统深入地研究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有助于拓展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研究领域,可为资源高效利用,合理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对减少资源消耗和加快草地恢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呼伦贝尔绿色产业为研究对象,利用入户调查数据和社会统计资料,采用SWOT分析、层次分析(AHP)、生命周期评价和情景分析等方法,探讨绿色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阶段、评价农产品生产的生命周期并最终实现呼伦贝尔绿色产业的优化布局和政策建议的制定,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对呼伦贝尔市现有产业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呼伦贝尔2000年以前经济发展较为缓慢,GDP增长率平均值仅为6.8%,2000年超过10%,2003年以后GDP增长率稳定在20%左右,表明呼伦贝尔步入快速发展期;从GDP分配而言,第一产业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态势,第二产业先降后升,第叁产业先升后降,体现了呼伦贝尔市特色旅游业和工业经济发展的时间不一致性。2)对于呼伦贝尔发展绿色产业的SWOT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发展绿色产业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多样,总体而言,经济发展态势向好、绿色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符合国家宏观产业政策。但是,也同时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和人才队伍薄弱等劣势,经受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市场发育不足等威胁。3)基于AHP的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评价显示: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综合指数为59.97%,表明呼伦贝尔绿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十二五”期末目标仍有一定量的差距;在单项指标中,决定绿色产业发展水平的叁大指标中,污染控制指标的发展综合指数最高,为107.5%,经济发展指标、绿色食品发展的综合指数紧随其后,分别为82.6%和34.19%,其中绿色食品的发展综合指数最低,表明呼伦贝尔市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仍有较大空间。4)在呼伦贝尔农业发展中,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呼伦贝尔春小麦、有机小麦、黄豆和春玉米的研究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农作物能源消耗主要发生在氮肥、农药生产的农资生产阶段;在各种潜在的环境影响方面,以富营养化最为严峻;含氮化肥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CO2是种植业造成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在工业领域实施清洁生产、加快产业绿色化进程,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是降低能耗和缓解环境影响的关键。5)对呼伦贝尔绿色产业的情景分析结果表明:绿色基地面积递增20%、化肥施用量减少15%、绿色畜产品增速60%、草原退化面积减少7.5%、经济增长递增12.5%比较符合现在的增速,为最优方案。即:5年后呼伦贝尔市绿色基地面积将达到1410万亩,绿色食品产值达到48.6亿元,绿色牛总数达到597718头,绿色羊总数达到4200663只,绿色奶产量为791898吨。综合考虑呼伦贝尔市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绿色产业情景分析,采用空间分析方法,提出了叁区一带的布局模式:即高平原草原持续高效牧业区、山地森林生态型特色产业区、丘陵平原优质高产高效农牧结合区和滨洲铁路沿线城郊型绿色产业带。6)为实现最优发展情景,除国家层面已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外,还需构建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宏观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并且进一步加强绿色产业扶持力度;建立以政府为领头人的引导和协调体系、科技投入支撑体系、人才队伍和服务支撑体系,制定绿色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和绿色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激励政策。

崔明[9]2006年在《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了人类的高度重视。新世纪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随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出现和绿色消费趋势的悄然兴起,绿色农业这种以绿色农产品经营为核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不可避免地成为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本文在对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我国在发展绿色农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人们对绿色农业的内涵认识不清;绿色农业的生产及配套技术、标准存在许多问题;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滞后,缺乏规模经济;绿色农产品市场开发较晚,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不够健全;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缺乏资金投入。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对美、日、欧绿色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提出了以下发展我国绿色农业的对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推动人们思想认识与生产观念的转变;加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绿色农产品生产力;完善我国绿色农产品加工体系,不断提升绿色农产品质量;加大绿色农产品的绿色营销力度,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推进我国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投入力度,确保绿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李晓磊[10]2011年在《辽宁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为了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促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从1990年起开始实施绿色食品工程,辽宁是最早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省份之一。经过20年的发展,辽宁省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认证产品数、加工产品产量及销售收入均居全国前列,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对辽宁省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了绿色食品产业的研究上,为辽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完善了理论研究体系。本文详细阐述了绿色食品作为普通食品可再生产的各个环节转化和发展出来的产物所独具的特殊属性,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统计,总结了当前辽宁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对绿色食品的开发状况、组织体系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深入分析了辽宁省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资金政策、国内外市场、及优势产品和区域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构想。一是从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出发,为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应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和宣传力度、严格规范绿色食品市场;二是从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指出了今后可采取的中小型聚集型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品牌战略模式、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模式等四种模式;叁是在总结十一五期间辽宁绿色食品产业所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借鉴我省农产品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绩,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进行战略性调整,根据辽宁省地域特点明显、发展重点明确、粮食产量稳定的具体情况,结合各地产业发展现状、生态环境、政策环境等特点,将优势产品和重点产品划至同一产业区,形成绿色食品集中产业带,基于这种思想,将全省绿色食品的生产划分为七大区域,即水稻生产重点区,环渤海水果生产带,以保护地生产为主的蔬菜产区,以食用菌、山野菜生产为主的山区特产,以花生、谷子、绿豆为主的粮油生产区,水产养殖加工生产区、畜禽养殖区共七个重点区。论文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广泛开展调查,以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典型,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立足于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原则,打破以往的发展模式和思路,拓展了研究领域,提出以模式调整和产业布局的重新划分为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从而,初步建立起了辽宁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总体架构,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研究成果,对绿色食品的管理者和生产企业及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研究[D]. 靳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2]. 我国绿色农业与绿色食品战略选择及对策研究[D]. 邵立民. 沈阳农业大学. 2002

[3]. 我国绿色农业制约因素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 党银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4]. 绿色农业发展机制研究[D]. 张春梅. 吉林大学. 2017

[5]. 评《我国绿色农业的战略选择及对策研究》[J]. 戴谟安.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1

[6]. 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研究[D]. 陈健.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7]. 大石桥市绿色农业发展研究[D]. 任洪伟. 吉林大学. 2014

[8].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研究[D]. 冯方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9].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崔明. 中国石油大学. 2006

[10]. 辽宁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D]. 李晓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标签:;  ;  ;  ;  ;  ;  ;  ;  

我国绿色农业与绿色食品战略选择及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