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田径技术模式_田径论文

论田径技术模式_田径论文

试论田径运动技术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田径运动论文,试论论文,模式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00)05-0030-(03)

田径运动技术是在长期运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而田径运动模式是人们对运动技术的归纳、总结。在运动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运动实践水平的人对“模式”的理解、认识及运用是有明显区别的。这个问题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训练、数学、比赛的各个环节。历史地、辩证地从现代体育科学系统的各个方面考察田径运动技术模式,考察其形成及提高完善的过程,将使我们把握模式,从而提高认识和整体工作水平。

1 对传统模式的反思

田径运动悠久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工作的相对落后,一度使优胜者的动作成为技术模式,也由此产生了技艺传习式的惟一习得方式。这种自古以来的习惯已成为思维定势,以致直到今天,许多人还对纪录创造者的技术运动顶礼膜拜。敲开田径运动技术大门的学科是力学。力学在自然科学中发展较早,研究水平领先于其他学科,对人们分解、理解运动技术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没有系统的人体科学的指导,仅仅以纯力学的观点片面地、分割地、静止地解释和指导田径运动技术的研究,并不那么得心应手。人们不应忘记,就是这种机械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影响了自然科学研究达几世纪之久。在田径运动技术研究方面,这种方法的危害也不乏其例。50年代关于“后蹬是人体前进的惟一动力”的力学分析,曾经使处于封闭状态的我国田径界十几年如一日地限于后蹬,直到我们重新打开国际体育交往的窗口之后,才大吃一惊,原来欧美运动员非常重视摆动技术!同样的分析方法也使我们产生过跳远最佳腾起角度为45°,跳高要求尽量“垂直”起跳的错误提法。

近几十年来,随着体育科学的迅猛发展,田径运动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背越式跳高已基本取代了俯卧式,跳远朝着更有利于发挥助跑速度的跑动式起跳方式发展,推铅球出现了旋转形式,掷铁饼采用加大旋转幅度的技术,“塔当”跑道促进了短跑和更重视摆动的“屈蹬式”技术的转化。正在形成系统的体育科学在以更快的速度催化着田径运动技术的更新和完善。用习惯和静止、割裂的形而上学方法建立起的传统模式,理所当然地要被人们摒弃。在这个反思过程中,田径运动技术的概念、内涵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因之产生对模式概念的更新。

2 田径运动技术系统

随着有关学科的渗透,田径运动技术的概念在不断扩延,我们原来所说的技术通常指技术运作的外在表现,指在时间、空间上完成的情况。在空间上表现为动作的方向、角度和幅度等,在时间上表现为动作的顺序、速率、节奏等。此外,田径运动技术还包括身体技术、心理技术、社会技术、场地技术等。这5大部分又含有各自不同的构成元素。以跳远项目为例,跳远在空间上要求起跳正直向前,不出现左右偏差,身体重心的腾起角度合适,摆腿摆臂的幅度大,动作舒展;在时间上要求起跳的一系列动作排列有序,速率快而节奏明显。除此之外,对运动员助跑的速度,起跳的力量,身体的柔韧水平及全身的协调,提出较高的要求,这是“身体技术”。而运动员精神的高度集中,良好的心理定势等属于“心理技术”。在大赛中的出色表演,离不开比赛经验和临场发挥的能力,这属于“社会技术”。对不同场地、器材、气候、风的大小和方向等问题的适应和处理,则属于“场地技术”。当然,这些元素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的,而是按照系统的方式分层次地、脉络分明地排列起来的,表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田径运动技术由多个层次构成的。每一层次的因素又可分出下一级的数个子系统。在所有因素中,每一个因素又有程度高低之分的数个水平,而最后的外部表现,只能是所有这些因素、不同水平的若干个排列组合中的一种,是它们综合性、整体性的集中体现。所谓田径运动技术模式是田径运动技术系统的、直观地、形象化的集中表现。

3 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联系决定着整体水平

构成系统的各个元素之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构成了运动技术的整体。田径运动技术的5个部分之间的依存、促进和制约的关系是十分明显的。没有心理的调控(心理技术),临场发挥(社会技术)就无从谈起;没有速度,力量(身体技术)和对场地、气候(场地技术)的适应就谈不上动作技术的外现。实际上,仅就外现的运作技术而言,肢体的角度与幅度之间,动作的速率与节奏之间,速率与角度和幅度之间,几乎无一不充满了这种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尽管系统构成庞杂,关系纵横交错,但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却不外乎以下4种方式:(1)构成元素的水平得到提高(个别因素或全体因素);(2)组合方式的水平提高(局部的或整体的);(3)前两条均提高;(4)元素或组合方式的一方降低,引起另一方更大幅度的提高。这4条中,第4种方式在运动技术的形成的初级阶段更为多见。在这一阶段,技术水平的提高往往出现起伏,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前进。以100m跑为例,常常通过步频的适量降低而促使步幅的提高,导致步频、步幅间更好地匹配,从而提高运动成绩。当然,也有某一因素水平提高引起成绩降低的现象,如跳高,有时助跑速度的提高,有时反使整体技术水平下降。这是因为在系统中运动技术各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表现出整体性,而整体性中更重要的是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助跑速度的提高,使起跳腿的支撑和蹬仲力量相对降低,影响了它们的相互联系,降低了它们组合方式的水平,从而削弱了运动技术的整体性。在其外在表现上,在技术结构最重要的起跳环节上,呈现腾起角大幅度降低或不能完成起跳的“滑过”现象。只有在起跳的专项力量、专项能力等相互联系的各方面得到相应提高,各因素之间在高一级的水平上相互匹配,实现所谓的“层次突变”后,整体的组合方式在发展了的因素水平上得到提高,才能提高整个运动技术水平。

在运动技术提高的波浪式进程中,系统间各因素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对运动技术水平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各因素相互联系、加强的同时,田径运动技术才能日臻完善。

4 模式的相对性与模糊性

运动技术是指符合人体运动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身体潜在能力,有效地完成动作的合理方法、技巧、特能和手段。田径运动技术不是僵死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20世纪,跳高历经跨越、剪、滚、俯卧、背越等过杆姿势的变化,跳远有蹲居、挺身、走步等空中动作的变迁。在几乎所有的非周期性项目都有这样的技术发展,在典型的周期性项目——短跑的一个复步周期中,也经过了所谓“踏步式”的、强调后蹬的、强调摆动的“屈蹬式”的变迁。当我们考察技术时不再只盯着空间尺度,而把目光分布到时间—空间的二维尺度的综合表现上,不仅看一个环节,一个周期,而是注意运动全过程的整体结构时,这种变化就显得更大了。同是跳远的起跳动作,有速度型与力量型之分;同是俯卧式跳高,有直腿摆和屈腿摆之别。100m跑,在全程速度化曲线上也有单峰式、双峰式数种。在第2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刘易斯等人一改后程减速的趋势,在后20m又一次加速,最后5m的速度竟达全程最大速度的98.7%。第24届奥运会女子百米决赛中,乔伊纳前90m一直处于加速状态。作为运动技术的反映形式,谁能说这些技术的变化不引起运动模式的变化呢?

田径运动技术的变化是绝对的,而且这些变化总是朝着更符合人体科学原理,更接近运动技术真谛的方向转变。越是在古老的项目上,越是在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较稳定的项目上,田径运动技术的变化越会在整体组合上发生微妙的变化,形成不同的派别。这些变化反映到技术模型上就形成了形形色色具有不同特点的技术模式。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训练乃至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的不同,各个国家、民族、地区之间,个体之间都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具有不同特点的人创造和认识的模式又是一个庞杂系统构成的处于发展变化中的运动技术的反映,这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模糊”概念,即在大的方面、主要的方面是界限清晰的,明确的,在技术细节上又存在不妨碍整体的差异。惟其细节上不那么精确,才使人们能够把握其实质。

田径运动技术模式总是要突出田径运动技术经济性和实效性的特点,总是企图实现各因素水平的最佳组合,总是以运动实践中的整体效益来作为它追求的目标和检验标准。

在对模式的认识和运用中,惰性永远是进步的大敌。总有一些人死抱着已经过时的,已经被理论论证和运动实践证实是错误的东西不放,以陈腐的观点对待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演变。我们应对他们强调模式的更新,更好地把握运动技术的本质和探索运动技术变化的规律,使我国的田径运动更快地攀上世界高峰。

标签:;  ;  

论田径技术模式_田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