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媒体与社会文化_文化论文

论信息媒介和社会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媒介论文,社会文化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information media and social culture.It includes three parts:natural memory culture,traditional physical media culture and modern electronic culture.Unhealthy phenomena in information electronic time are specially pointed out.

Keyword Information carrier Information resourcesSociology/Social culture

现代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现代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媒介(亦即信息载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次信息媒介革命性的进步都冲击着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公共关系、法律乃至社会习俗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致社会文化以革故鼎新的发展与积淀[1]。

20世纪60年代初,加拿大的未来学家McLuhan在预测电子媒介的远景时,提出了“地球村”的崭新概念,他还展望了电子媒介对全球文化有一种“重新部落化”的影响[2]。开始McLuhan学术观点还经常遭到学术界批评者的非议,把他斥为“技术决定论”者。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量事实均一一地证实了McLuhan的预见。今天我们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用电话进行直接对话,这种“热线”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小,偌大的地球俨如一个村庄,随时随地可以“前呼后应”地联络。由于信息技术的高超和发达,真正消灭了城乡信息环境的差别,许多城市的人口开始出现了到乡村去“安家落户”的热潮。100多年前由于铁路的建设,乡村的人口涌向城市,在高新信息技术的促进下如今又出现了它的“反动”——由城市返回乡镇——从集中走向分散;还有一种解释,由于信息量的激增,相同兴趣和爱好的人们结成为更小的信息交流社会群体,又兴起并走俏“无形学院”……这还不是社会的“重新部落化”么?

据此本文将讨论一下信息资源的升级、变换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也许是情报社会学的基本内容。

信息的储存一直是人类不断追求完善的一个领域,随之而产生的信息媒介则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浑言之,信息媒介的开发与利用迄今可分为3个阶段,5个时期[3]。它们对应着4个文化时代阶段,如图所示:

附图 4个文化时代示意图

下面我们分3个阶段来加以讨论。

1 自然记忆阶段

自然记忆文化亦可称为口头文化,在这一阶段里,信息媒介中尚没有公认的语言因素。社会信息完全是个人的主观流露和表达,没有业已外化、固化、物化的客观信息。传播信息有第一级载体——语言,第二级载体只有传播语言声波的空气(当然也可能有结绳记事的“绳”,壁画的“壁”等)。群体的共同记忆几乎是唯一的、完整的信息存储方式,大脑成了重要的隐含的物质信息媒介。

这时的信息交流能也只能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非正式交流),社会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就是声音传播所及的极限。由于信息都是主观信息,所以社会信息量会因为某些生命的死亡,可能使共同记忆所存储的信息减少甚至消失。同时,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错漏、遗忘。

这样的信息媒介水平和由此所带来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特点,决定着相应的社会文化——口头文化的特点。

由于口头形式是信息存储、传播的唯一模式,群体共同的记忆便构成了社会知识的全部。口头流传的是诗歌和富有节奏感的散文,这是为了帮助记忆自然而然所形成的文化风格。文字在人类社会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意义早已自不待言了,比利时社会学家Strauss在分析有文字与无文字的差别时指出,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多元论,而且包含多于一个观点和行动的可能性;而无文字的口头社会倾向于单一性。口头文化时期业已奉行着的社会的行为与方式的规范是不被怀疑的,没有书写记录用于检验、参考、借鉴。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神话、历史和现实的社会信息合而为一。信息固然重要,但是这时的信息资源无法实现社会共享,紧紧地依赖于信息持有者的个体记忆和控制。

传统记忆文化阶段也就是没有文字的时代,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也很单纯,他们不善于利用已知的信息去进一步进行加工,只相信“亲知”(个人的亲身经历或实践)和“闻知”(他人的口头传播),基本上没有也不主动去“推知”,他们不情愿进行“三段论”推理。

2 传统物化媒介阶段

鉴于共同记忆显而易见的缺憾,出于各种动机,人们渴望把共同记忆的信息存储在社会成员的大脑之外,人类学家称此为“离体记忆”。早期的外部记忆或者辅助记忆,包括木棒上的各种刀痕,岩石上的涂雕,山洞里的壁画等。一幅壁画就是一段直接经历的大体上完整的写照和记实。文字基本上可以说是起源于记事的图画,象形文字就是一种图画,但是较之记事图画进步之处在于,它不再是整体来反映一个复杂的事件,而是单独用以表示一个概念和物体。象形文字又发展成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最后统一为书写符号和声音符号结合起来共同表达概念的音意文字。文字使人类可以在范围广泛的领域内进行信息交流,带来了与此前不同的社会文化氛围。这里又可以划分两个时期。

2.1 个体书写

利用文字来亲手书写是一种个人的行为,如此书写带来的后果是对共同记忆信息的“分裂”。文字的书写取代了对“面对面”信息交流的依赖,使被传递的内容更为复杂和精确,并且有了被广泛认同的符号系统而“记录在案”和“有据可查”。这种信息资源超越时间的持久性是前所没有的,书写的文字能够历经几代甚至是几千年的考验而保持不变。但是书写的信息资源牺牲了口头文化时代面对面交流的丰富而又生动的内容,这虽然是一个“损失”,却使信息发出者在没有“直接听众”的压力,在无需立即作出反应的环境中,从容地、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就使得书写信息源更具有深思熟虑的理性。如果说口头文化是整体形象地把握世界的话,那么文字的出现使抽象信息的运用成为可能,可以利用视觉来局部地认识世界。客观信息也随之出现了。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时期,整个社会需要有书写的记录,如法律、税收、文学作品的保存,以维持传统和稳定。宗教与政治领袖莫不以书写记录(各种文件)为凭证,以巩固他们的地位,当然也留下了社会文化遗产。

使用文字起初只是少数人具有的能力,良好的记忆力仍然很重要,所以押韵的诗文在这一时期仍然是很流行的。同时由于书写记录可以保存事实,并能隔世地承传,历史的时间概念得以被确立。而曾经流行过的口头时期的神话故事载入了历史序列的典籍。有了历史就可以“以史为镜”地分析过去,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地说明、评价、昭示当前和未来,建立了以人类活动的事件有关的、可以指导目前行动的知识系统。人类对“推知”也渐渐熟悉起来,思维推理也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推广并运用自如了。

由于书写的活动面狭窄,参与的人数有限,所产生的信息媒介因为手工抄写而数量不多。文字的普及过程缓慢,能够利用文字这一信息工具的人自然也是少数的,于是社会上便出现了既掌握了文字,又善于推理思维的“圣人”、“先哲”等权威。而大多数群众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文字,“……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4]于是少数人的文化趋于并发展成为“高雅文化”,对于多数人而言则出现了“通俗文化”。从此人类社会文化出现了清晰可分的层次化。

2.2 印刷品生产

我国宋代发明家毕升提出了“活字印刷”的构想,也有一定的技术措施,但是最终未能形成规模生产。1450年德国人Cutenberg开发了可以工业化的印刷术。

印刷技术放大了书写信息资源的社会范围,扩大书写文化的社会效果,是对文字工业化的扩展。如果说个人的书写是对共同记忆的“分裂”,那么由于印刷术提供了大量可供社会共同吸收的信息资源,则是一种重新的“复合”。印刷术增大了信息交流的容量和数量,空前地扩充了信息交流的空间,并且大大降低了信息生产与加工的成本。印刷信息资源更进一步地、公开地受到社会评价和监督。不同民族文字撰写的信息资源可以对译并可等效地进行横向的交流。

随即带来了社会文化的显著进行。印刷技术改变了往昔的手工抄写书籍的单一内容,此前多为神学著作或编年史,社会思想被禁锢,文化氛围沉寂。印刷术的盛行,印制并传播了伽利略、哥白尼等人的科学思想,在欧洲欧几理德的“几何原本”就是和“圣经”一样,一时成了印刷最多的书籍。更为重要的是现代著作出版业的观念开始形成了,在手工抄写时代学者们对其著作是否被抄袭、篡改因无法掌握也就莫不关心。印刷术的社会化生产,废除了匿名著述,树立并鼓励了著作者的声望意识,建立了把知识成果看成个人财产的版权原则。

印刷技术改变了人们“厚古薄今”的社会习俗,淡化了人们对过去成绩的盲目崇敬,如果知识能够在一本书里查找出来的话,那么年长者的个人博学权威便不再象从前那样令人“坚信不移”了。不仅如此,印刷术改变了书籍外在的形式,使书籍的装帧更加精美。同时印刷术也促进了语言和拼写的标准化,出现在印刷品中的文字力求更加规范和趋同。书写的信息资源大都是少数人专用品,在印刷文化时代社会文化有了普及与传播的可能,并且因为有了记录,人类的各项成就得以遗传而不致失散。就这个意义而言,印刷术保障和捍卫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成果。

印刷品的普及带动了人们思维的进一步抽象化,将总体分割为部分来加以认识是文字运用的本质特征,在批量生产的信息资源中这一特征更加明显。一个文字反映着人们认识的世界,形象而直观的现象变成了抽象而潜在的符号系统,文字有组织的序化对活生生的具体事务认识与概括更为深刻、更为本质。一个实实在在的建筑物倒塌了,人们可以利用其文字记载来修复它,这就是印刷文字对客观事物本质认识的再现,也可谓是知识价值的体现。

3 现代媒介阶段

现代媒介就是电子媒介,从原理上而言它仍然保留着传统媒介的精髓,只是其速度无与伦比的加快,达到了“即时性”的传递,传播的空间无限的扩展了。信息的覆盖面可以说是“地毯式”的,今天地球上任何一个人只要他具备接收设备,想要获得某一公开信息是完全可能的。信息的形象化程度今天又周期地加强了,传送的信息从听(语音、音乐)到看(静止和连续动态的图形和画面)及其有机的结合应有尽有,视觉和听觉符号共同形成的信息内容变得通俗易懂,接受这些信息也变得轻松而不乏味。

现代信息媒介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数字革命”。模拟信息诸如文字、图像、声音等,需要不同的记录方式,载体和传递手段。文字需要纸张,图像需要胶片,音乐需要唱盘等。信息固定在不同的介质载体内,物理上是彼此互相独立而隔离的,这样便严重地限制了信息的相互转换、交流和利用。信息媒介随着技术的发展在不断进步,信息的录入从纸张到胶片再到磁介质。信息的传输从邮寄到电话再到广播等,但是这还都停留在模拟信息阶段上。直到电子计算机实现信息数字化的技术突破,情报的记录和传输才开始有了“质”的飞越。以0和1两个简单的数字,便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时代,这就是人们目前谈论的所谓“数字革命”[5]。人们所熟悉的On-Line、CD-ROM、Internet以及信息高速公路,这些技术的实现归根到底在于信息记录的数字化。从电子计算机角度来看,文本、图像、多媒体等只不过是大小不一、结构不同、输入输出条件不等的数字化文件而已。多媒体就是各种数据、文本、图像无缝结合为单一的数学化信息。其信息媒介融合到数字化上来,使人类一体化信息资源的追求变成现实。数字化信息及其信息媒介成为应用广泛的电子信息资源。多媒体超文本信息系统实现了非线性信息检索及阅读,人们不再拘泥于规定的程式里而能够随心所欲的检索、阅读所需要的文献。

互联网络Internet的出现可以说是个奇迹。有人说Internet是知识、智慧与技术的结合。赞扬“网与网联结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成就。它比埃及金字塔更引人注目,它比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更美丽,它比工业革命以来的众多发明都更重要。”[6]复本信息资源多重的提供,单本信息资源为众多用户同时存取,都变得游刃有余,轻而易举。

现代信息媒介致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信息资源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巨变,信息取代了资本,成为社会第一要素。电子传播媒介使商业营销变得多样化,在Internet上商业信息非常发达,可以被人们有效地加以利用。越来越多的公司试图利用Internet来销售产品,提供售后服务,发布广告,一位信息专家指出:“能够把握Internet商机的人,就能够轻易地赚取百万家私。”

由于现代通讯工具的发达,纵然人们“面对面”的会面减少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频繁”,一对“相识的”人可能素昧平生,根本未曾见面……,所以社会公共关系有了新的概念。身分、地位的礼仪形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在高新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冲击下,社会成员的份额与文化水平的分布,由原来的高斯分布变成双峰分布,划分为服务性集团和创造性集团。于是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文化走向。

但是,现代媒介阶段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如电视,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信息交流工具。它虽然善于启发人们的形象思维,却淡薄了抽象思维,而且过于商业化,偏重于娱乐信息需求的满足。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主要是利用抽象符号系统创造的,形象信息过多、过滥,有碍于社会逻辑推理的开发。社会的文化天线倾向于通俗歌曲等“文化快餐”的接收,必然放松对深邃的文字信息的开发、吸收和利用,必将导至全社会整体智力开发的减缓和能力下滑。

信息资源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是综合和多侧面的,而且常常是有一定潜伏的,本文的论述也许是肤浅的,但是,把信息资源规定在社会学角度来考察和研究,其大方向肯定是正确的。

标签:;  ;  ;  ;  

论信息媒体与社会文化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