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词义学习障碍初探_学习障碍论文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词义性学习障碍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词义论文,性学论文,障碍论文,地理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障碍”又名“学习困难”,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听力障碍、记忆障碍、阅读障碍、拼写障碍和理解障碍等。其中,理解性学习障碍按照其成因又可分为心理性(情绪性)障碍、社会性障碍、知识性障碍、能力性障碍和综合性障碍等。

学生在地理课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出乎教师意料的学习障碍。笔者通过对学生调查访问、试卷分析发现,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因不理解、片面理解或误解词语含义而引起的学习障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为“词义性学习障碍”,以中学地理教学为例,对身心正常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词义性学习障碍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引起同行的思考。

一、中学地理词义性学习障碍的表现与分布

词义性学习障碍是由于对词语的不解、曲解或误解所引起的学习障碍,表现为学生不能准确领会课文或教师的意思,产生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便会因概念不明而生搬硬套或张冠李戴,或因不懂词义导致不解题意、思路混乱,以至文(答)不对题。例如,一些学生常常把“沙漠”“荒漠”“草原”等土地利用类型与五种地形(山地、盆地、高原、平原及丘陵)混为一谈,把“气候类型”与“五带”相互混淆,其原因都是对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领会不深。

地理课文中某些不熟悉的词语,往往造成部分学生的词义性学习障碍。这类词义性问题在地理教学中经常相见,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仅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地理》上册中就有近150个词语可能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见表1)。其中,一些的确经常被学生混淆。地理专业词汇,如“寒流”(海流)与“寒潮”(气流)、“热带雨林”(森林)与“热带雨林带”(自然带)、“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等,另外,非地理专业词语和相关课文中的非主题性地理词语所引起的此类问题也颇为常见。

二、中学地理词义性学习障碍的原因探讨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知识面广,但中学课本的篇幅有限,对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点到即止,加上安排的地理课时又非常有限,以致于学生常常面临词义性障碍。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学生自身知识面、认知能力和所处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疏忽和教材编排失当等方面的原因。

1.学生自身的原因

(1)知识基础不扎实,知识面狭窄。中学生的头脑中尚未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其知识面还不够宽广。一些词语教师看来司空见惯,但学生较少遇到,就可能是学生学习的障碍点。例如,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区分“保持”与“流失”、“方式”与“工具”,常常把“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运输方式”与“运输工具”相混淆;“樟脑”“铝土”“稀土”“冶金”等概念,通常超出了中学生的认知范围,如果初次接触,又没有相应的图片、解释和知识链接,学生就很难理解。

(2)理解和想象能力缺欠。许多学生对诸如“结构”“特征”“成因”等比较抽象的词汇理解困难;一些学生不懂“昼夜之分”与“昼夜更替”的区别。空间想象力的欠缺对一些学生准确理解“地轴”“自转轴”“北极”“南极”“经线”“纬线”等概念也造成了困难。例如,某些学生对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的表述感到困惑,他们认为,在地球仪上看到的这些弧线并不与地轴相交,它们怎么能相互“垂直”呢?

(3)思维惯性误导。思维的惯性经常导致学生在理解某些词语时不自觉地进行概念置换。比如,学生用“冷”“热”代替“高”“低”来描述气温,把气温与对气温的感觉进行了无意识的置换;混淆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用“多”“少”代替“高”“低”描述“人口密度”。由于日常生活中许多方向是根据去向确定的,所以不少学生对“风向”习惯性地作出相反的判断。

(4)环境因素局限。岭南地区的学生常常对“降水”和“降雨”的区别与联系产生疑虑,因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降雪”等固态降水。类似地,荔枝、龙眼、柚子等物产对于北方的学生而言较为陌生,因为在其周围环境与生活积累中找不到它们的影子。如果教师不注意学生的地域环境差异及其影响,学生的困惑往往不易消除。

2.教师方面的原因

如果词义性地理学习障碍是由学生初次遇到的词语、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或是超过一般学生认知范围的词语所引起的,原因则主要在教师身上。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缺乏了解,不能有的放矢地对疑难词语作必要的强调性解释,或者教师不认真备课,使教学流于形式。例如,如果教师不强调“灾害”的定义,学生就会对华北地区比西北地区旱灾严重的说法感到不解。他们在回答“我国哪里旱灾最严重”的问题时,往往首先想到降水量较少的西北地区,而不是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华北地区。

3.教材方面的原因

从教材方面来说,引起词义性地理学习障碍的原因,既有相关学科教材知识体系的匹配问题,也有地理教材本身的编排问题。地理教材的内容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以语文学科为例,学生的大量词义性知识和能力来自语文课堂的积累,而语文教材以文章为单位来编排,突出词语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却缺少系统性,词汇的出现具有随机性,这可能造成学科之间知识匹配的某些缺欠。另外,地理教材本身的编排问题也可能造成学生的学习障碍。如教材中出现与地图册中不一样的地理名词,教材前后对某些事物的称谓不一致等,都会让学生们感到困惑。此外,如果教材淡化具体知识的力度过大,也容易造成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能力和技能的形成遭遇障碍。例如,讲五带的形成时,如果缺少阳光直射、斜射这一铺垫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困难。

三、消除地理教学中词义性学习障碍的对策与建议

1.精心备课,细心施教

虽然词义性学习障碍可能是学生、教材等方面造成的,但只要教师把好备课、上课关,许多障碍就能消除。教师应在备课之前首先总体评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领会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难点、重点和相应的关键词,并安排适当的课堂情境。同时,重视对容易产生歧义或引起理解障碍的词语的解释,不流于表面、照本宣科,能够根据学生实际,采取有效的方法展示和诠释这类词语。例如,针对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区分“陆地”“大陆”“大洲”“岛屿”“半岛”等概念的问题,可以结合地图、模型、表格等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总结,以强化印象、澄清认识。在对某些现象或概念进行描述时,用不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替换歧义性词汇,也不失为避免词义性学习障碍的良策。比如,不同时区之间时间的“早”“晚”问题,可以改用“大”“小”表示,越过日期变更线时日期的“加”与“减”则可用“跳”与“退”替代。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进行探索性、自主性学习

对词义性学习障碍最好的预防措施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并借助学习工具尝试自己解决所遇到的词义性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只有(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我探究发现问题,才能产生深刻的印象,并审视、反思及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接受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概念,完成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地理课外知识的准备,广泛涉猎、拓宽知识面,以有效提高对地理词汇的理解能力,实现学科学习之间的良性互动。

3.强化训练,加深领会

有些概念学生在词义上基本能理解,但如果不加以运用,则印象不深、似是而非。如“出生率”“死亡率”等概念,一些学生只有通过做题训练,才能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再如空间分布问题,可通过引导看图、启发讲图、在图旁批注、主题性描图、多次填图等多种方式,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方位感,加深记忆。

此外,教材的编写亦应逐步完善,使其内容的组织编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体现科学性、逻辑性和趣味性的时代特征。

总之,笔者主张施教者“欲备课先备学生”,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设置适当的教学情境,消除学生可能遇到的词义性学习障碍,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标签:;  ;  ;  ;  ;  ;  

中学地理教学中词义学习障碍初探_学习障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