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一)_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论文

中国记者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一)_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论文

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道德论文,工作者论文,中国新闻论文,意识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和全国记协国内部于1997年1—6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大型抽样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性总体为我国境内所有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在编在岗的从事新闻编采业务、领导和科研工作的新闻工作者。调查采用多级、按比例的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了分布于北京、江苏、山东、河南、湖南、福建、广东、甘肃、黑龙江、四川等10个省、区、直辖市183个中央及省地市新闻单位中的2002 人作为本次调查的随机样本。访问以统一问卷、由调查员严格按照抽样名单直接将问卷交给被抽中者自填的方式进行。截至1997年6月底, 共回收填答有效的问卷164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4%。经检验,本次调查的数据用于推断总体情况时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下的最大误差将不超过±3%。

本次调查共录入原始调查数据约38万个,全部数据采用国际通行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pc+统计分析。

以下是本次调查的主要发现和分析性结论。

一、我国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情况

1、从性别上看,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性别构成为男二女一, 男性占67.1%,女性占32.9%。与美国的情况基本类似(美国为66.4%, 33.6%)。

2、从年龄上看,我国新闻工作者的平均年龄为37.4岁,其中, 29岁以下的新闻工作者所占比例仅为24.6%,而同一年龄组的香港新闻工作者则占其新闻工作者总数的52.0%。因此,从世界的一般水平看(如美国新闻工作者的平均年龄为32.4岁),我国新闻工作者总体上年龄偏大。

3、从学历构成上看,我国新闻工作者的受教育水准是比较高的。 调查表明,我国93.2%的现职新闻工作者拥有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占53.3%,获硕士、博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的人占6.2%,合计为59.5%,略低于美国70.1%的水平。 高中及以下学历占6.8%。

4、从政治面貌上看, 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了我国新闻工作者队伍的主体。调查表明,我国53.1 %的新闻工作者为中共党员, 其他还有19.0%的共青团员和0.6%的民主党派成员,另有25.2 %的人为无党派人士。

5、从收入水平上看, 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收入虽然高于社会的平均水平,但仍然偏低。调查显示,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总体平均收入为每个月1137元(含基本工资、活工资、内部稿费或编辑费、劳务费、各种补贴等),尽管高于同期全国城镇职工人均812元的水平, 但考虑到本次调查的新闻工作者均分布在地级市以上大中城市,其生活指数远高于一般城镇,所以,上述收入水平较之同等年龄、同等学历水平的人来说,客观地讲是比较低的。另一方面,调查数据同时显示,不同的新闻工作者之间的收入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其中有月收入高达9000元的,也有月收入在100元以下的。在本次调查的被访者中, 月收入最高的人和月收入最低的人之间收入相差达200倍。

6、从工资外收入看, 虽然社会上有不少关于新闻工作者收取“红包”和赚取额外收入的传言和批评,但事实上也许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严重。本次调查显示,在我们的全部被访者中有超过2/3 的人(67.6%)自述没有任何本单位以外的收入;不过,在那些有额外收入的人当中,也有人仅额外收入一项就达到3000元的。样本中自述有额外收入的32.4%的被访者的平均月收入为212元。

二、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特征

1、从专业训练的背景上看, 我国新闻工作者绝大多数曾就学于社会、人文学科。调查表明,在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被访者中,占我国新闻工作者91.5%的人所学专业为社会、人文学科,其中,30.6%的人为新闻专业(含广播电视专业),还有4.7%的人为外语专业,56.2%的人为其他文科各专业。此外,毕业于理工农医专业的人占我国新闻工作者总数的8.4%。总的看, 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背景大体上说还比较合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新闻工作者中受过新闻传播学专业训练的人数比例较之发达国家(如美国)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有调查数字显示,在美国的新闻从业人员中超过50%的人毕业于新闻或传播专业。

2、从参加新闻工作的原因上看, 除去因所学专业或计划分配等原因外,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从事新闻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可以增广见闻”、“喜欢写作、摄影或编导”、“新闻工作有成就感”。同时也有相当多的人是因为“新闻这一行对社会的贡献大”、“新闻工作时间灵活”、“有揭示社会问题的机会”以及“新闻从业人士受人尊重”等原因而参加新闻工作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很少的人是因为“新闻工作收入较高”、“有到各处旅行的机会”、“有与各界知名人士接触的机会”以及“新闻工作比较刺激”而参加新闻工作的。这表明,激励我国新闻工作者参加新闻工作的主要动因是来自于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方面的考虑。

3、从对新闻工作的忠诚度上看, 我国半数以上的现职新闻工作者明确表示以新闻工作为自己的终身选择。调查显示,当问及“您估计自己会在新闻业工作多久”时,除6.3%的人“目前还没拿好主意”,18.5%的人“不知道”或“没想过”外,54.9%的人表示会“一直干到退休”,另有20.4%的人表示“大约再干若干年”,其中最多想再干30年,最少想再干1年,平均为再干10年。这表明, 对于大多数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新闻工作实际上是其终身的职业选择。

4、从工作单位的稳定性上看, 我国新闻工作者在某一个工作单位就职的稳定性是比较高的,他们很少“跳槽”和流动。调查表明,我国新闻工作者在目前所在单位工作的平均年资为10.7年,其中,在所在单位工作11年(含11年,下同)以上者高达42.1%,远高于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稳定性(例如,香港新闻工作者新闻工作的平均年资是7.7年,而在同一个媒体单位服务的平均年限仅为3年左右)。

5、从从事新闻工作的年资上看, 资深的新闻工作者在我国现有的新闻工作者队伍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调查表明,我国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工作的总体平均年资为12年,其中,从事新闻工作11年以上的资深人士占现职新闻工作者总数的48.4%,这一比例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准看是属于比较高的。例如,有调查资料表明,美国新闻从业人员从事新闻工作的平均年资是8.9年,而拥有11 年新闻工作年资的新闻工作者的比例为42.1%。

6、从专业技术职称上看, 我国新闻工作者所拥有的专业技术职称大体上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正态分布。调查显示,具有“编辑”、“记者”这类中级职称的人数量最大,占40.7%,其次是具有副高级职称或初级职称的人,他们分别占18.9%和28.0%,而具有“正高级职称”或“尚未评定职称”的人都占较低的比例,分别为3.2%和9.1%。

7、从工作性质上看,我国近3/4 的新闻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为“编辑”或“采写”。其中,27.1%的人从事“编辑”工作,15.1%的人从事“采写”工作,更多的人则是“一身二任”——30.1%的人为“编采合一”。三者合计为72.3%,即接近我国新闻工作者总数的3 /4。另有1/4略强的人则从事编译、播音、节目主持、行政管理、 摄影、通联群工、资料、研究等其他性质的新闻工作。值得指出的是,主要担任采写工作的人和主要担任“编辑”工作的人在我国新闻工作者总体中所占的人数比例相差几近一倍,这种“重编辑,轻采写”的人员分配实质上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我国新闻工作实际运作的某些特点。

8、从报道领域上看,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人员队伍最为庞大。 调查显示,在我国新闻工作者队伍当中,除去32%的人在报道领域方面没有明确的划分外,集中着最多新闻工作者的报道领域是经济新闻报道,占19%,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新闻传播的要求和新闻媒介本身对这种要求的重视程度。集中着我国新闻工作者人数比例居第二位的新闻报道领域是文化教育新闻,占15%,而在国际上普遍被人们所最为重视的时政新闻和国际新闻的报道领域,在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人员分配中只分别占第三位(14%)和第七位(6%)。 报道农业新闻、工交新闻、法制新闻的均占8%,报道科技新闻占5%,报道体育新闻和医疗卫生新闻各占4%。 这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新闻媒介在报道内容结构上的某些特点。

9、从继续学习的角度看, 我国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工作以后继续学习的途径很少,进修的机会较为缺乏。调查表明,作为现阶段我国新闻工作者继续学习的基本途径是“与其它单位的同事交流业务”。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新闻工作者队伍当中,近90%的人“从未有”或“极少有”脱产进修的机会;超过80%的人“从未有过”或“极少有”与境外记者或境外来访者交流的机会;超过2/3的人“从未有过”或“极少有”参加专业培训班的机会;近一半左右的人“从未有过”或“极少有”聆听专家学者讲座的机会。

三、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满意度评价

职业——这种被社会科学定义为“由社会分工所引起的,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体现为一定的劳动岗位或劳动者不同的社会身份与角色”的东西,在人们的实际社会生活中却有着丰富得多的色彩和内涵。曾被西方社会称之为“无冕之王”的新闻工作岗位在我们这个社会、被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如何看待?其满意度如何呢?本次调查对此进行了详细考察。调查表明——

1、我国新闻工作者具有较为强烈的职业自豪感, 他们对其职业的社会地位的自我评价是比较高的。本次调查问卷选择列举了包括新闻工作者在内的从“蓝领”到“白领”8种有代表性的社会职业——医生、出租汽车司机、中学教师、警察、工程师、建筑工人、护士以及新闻工作者,请被访的新闻工作者采用10分制(1表示很低,10 表示很高)为上述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打分。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自我感受中,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仅次于医生,属于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一种职业。这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了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自豪感与职业崇高感。(参见表1)

表1 我国新闻工作者对部分职业社会地位高低的综合“打分”

职业类别 很低 低 中 高 很高 社会地位

1-2分

3-4分 5-6分 7-8分

9-10分

综合评分

医生1.2%2.0%

14.9% 44.1%

36.9% 7.58分

工程师 1.6%4.6%

24.3% 43.9%

24.8% 6.92分

中学教师2.3%

10.1%

30.7% 36.5%

19.5% 6.44分

警察5.3%

11.9%

31.5% 32.1%

18.0% 6.10分

护士8.4%

25.5%

38.6% 20.2%6.2% 5.12分

出租汽车司机13.8%

32.9%

36.8% 10.6%4.8% 4.51分

建筑工人25.9%

30.9%

27.5%

9.9%4.9% 4.05分

新闻工作者

1.4%2.3%

21.8% 45.7%

28.2% 7.10分

* 每一行数据未满100%之余数为拒答或未答者所占的比例。(后表均同)

2、总的看, 我国新闻工作者对其职业现状的评价是比较满意和正面的。本次调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分别列举了11个具体评价方面和一个综合评价,以考察新闻工作给予人们的职业满足感。调查表明,我国新闻工作者对其职业现状总体评价是比较满意的。在对新闻工作的综合满意度评价中,明确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只占10.6%,而表示“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则高达44.3%。不过,细致地来看,真正表示“非常满意”的人也并不很多,只占总体的7.2%。

在诸项对新闻工作的具体评价中,最令我国新闻工作者满意的是“同事关系”和“主管领导的能力”(分别有高达78.1%和61.7%的被访者对此表示“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这表明,我国新闻工作内部的人际关系是基本融洽的,主管领导在下级心目中是有威望的。其次,我国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工作给他们所带来的其他方面的回报也持较为积极的评价。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新闻工作的社会影响”、“工作中的自主程度”、“工作中的主动创新机会”、“工作时间的弹性”以及“新闻工作的成就感”大体上感到满意(分别有41.7%—47.0%的人对此表示“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

尽管如此,我国新闻工作者也对其职业因素的某些方面表现了较多不满。譬如,人们在对“学习新知识的机会”、“报酬收入”、“福利待遇”以及“提拔和晋升职称的机会”的评价方面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满意度评价(分别有约1/3左右的被访者对这些评价方面表示“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3、我国新闻工作者既是当前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受益者, 同时也是积极推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一支自觉力量。尽管社会的急速变化和传播领域的激烈竞争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但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的心态是积极乐观的:他们否定了关于“我感到很难适应现在的变化”的说法(占被访者总数的67.0%),比较一致地认为“社会变化给我带来了一些发展的机会”(同意者占被访者总数的62.3%),“总的来说,我是目前的社会变化的受益者”(同意者占被访者总数的57.6%),并且,他们不同意关于“目前的社会变化使我对如何做好新闻工作感到茫然”的说法(占被访者总数的66.2%)。此外,不少新闻工作者对自己收入的增加和国家对新闻工作宏观管理的改善持肯定态度(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53.0%和47.0%),同时,他们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准变低了”和“目前的社会变化缺乏秩序”表示认同和忧虑(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40.4%和38.2%)。

四、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角色认知与职业意识

新闻事业是现代社会的神经和血液,是一项需要新闻工作者付出满腔热忱、百倍艰辛直至热血和生命的事业。对新闻事业的积极奉献,源自于新闻工作者对其社会角色及其使命的自觉意识。我国新闻工作者在这一方面的基本状况和自觉程度如何呢?本次调查就此进行了专门的考察。调查表明——

1、 “以促进社会改革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是我国新闻工作者在职业价值方面的基本追求。数据显示,当问及新闻工作的基本价值追求应该是什么的时候,绝大多数被访者面对调查问卷所列举的古今中外五种有代表性的事业信条的回答是“以促进社会改革为己任”(占被访者的91.8%)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占被访者的87.5%);而“不畏权贵,直言进谏”这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入世信条和“做革命事业的螺丝钉”这一无产阶级事业的革命信条也赢得了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普遍认同(认同率分别为84.6%和73.9%)。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西方传播媒介所流行的“超然独立于各利益集团”的职业信条在我国新闻工作者队伍中也拥有超过半数的认同者(占被访者的57.0%)。调查研究人员认为,西方传播媒介的职业信条是有其特定政治含义的,我国部分新闻工作者对此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应视为是一种借用,它一方面表现了我国新闻工作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社会各利益集团的种种压力与诱惑,不屈从、不盲目,努力追求公正客观的职业操守意识,另一方面,也表现着他们要求新闻工作具有更多操作空间的某种相对独立意识。(参见表2)

表2 我国新闻工作者对于若干新闻工作基本价值观念的认同程度

若干新闻

绝对不应持有

中立

应当持有或 认同度

工作观念

或不应持有绝对应当持有 指数

“以促进社会0.8% 6.4% 91.8%4.56

改革为己任”

"先天下之忧 1.9% 9.5% 4.41%4.41

而忧"

"不畏权贵, 1.5% 11.8% 4.33%4.33

直言进谏"

"做革命事业 4.1% 19.3% 73.9%4.29

的螺丝钉"

"超然独立于 19.1%19.0% 57.0%3.57

各利益集团"

若干新闻 指数意义

工作观念

"以促进社会 “绝对应当

改革为己任"

持有”

"先天下之忧 “绝对应当

而忧" 持有”

"不畏权贵, “绝对应当

直言进谏" 持有”

"做革命事业 “绝对应当

的螺丝钉" 持有”

"超然独立于 “应当持有”

各利益集团"

2、 我国新闻工作者已经大体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新闻媒介所承担的多样化的社会功能的系统性认识。当本项调查问卷问及人们对于新闻媒介所承担的各项社会功能重要性的看法时,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对现阶段我国新闻事业的多样化的社会功能表现了不同程度的系统性认识。其中,“迅速地为大众提供新的信息”是新闻事业所承担的各项社会功能中最为我国新闻工作者普遍看重,认为“非常重要”的首要功能;其次,“帮助人民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依据事实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帮助人民实行舆论监督”、“引导公众舆论”、“推动社会改革”、“成为人民的喉舌”以及“报道可靠信息以阻止流言的散播”等均被我国新闻工作者总体上赋予“非常重要”的功能性评价(上述诸项均有超过80%的被访者认为“重要”或“非常重要”)。同时,“报道最大多数群众感兴趣的新闻”、“对复杂的问题提供分析与解释”、“对政府的政策作出解释”、“提高群众的知识与文化水平”、“对形成过程中的政策展开讨论”以及“为民众提供娱乐和休闲”也在总体上被我国新闻工作者认为是“我国新闻媒介的”重要的社会功能(上述诸项分别有47.2%—76.0%的被访者认为“重要”或“非常重要”)。相对而言,“声援社会公益团体”、“质疑并批评企业的言行”、“质疑并批评政府官员的言行”以及“质疑并批评社会团体的言行”等这些在西方新闻媒介看来“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在我国新闻工作者眼中则显得不那么重要。(参见表3)

表3

我国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媒介所承担的各项社会功能重要性的看法

新闻媒介所承担 非常不重要有点 重要或重要性

的各项社会功能

或不重要 重点非常重要指数

迅速地为大众提 1.5%

7.2% 91.2% 4.63

供新的信息

帮助人民了解党 2.8%

9.5% 87.4% 4.48

和政府的政策

依据事实报道新 1.8% 11.4% 86.6% 4.45

近发生的事件

帮助人民实行舆 3.8% 10.2% 85.6% 4.42

引导公众舆论

3.6% 11.6% 84.4% 4.41

推动社会改革

2.9% 12.3% 83.8% 4.38

成为人民的喉舌 5.2% 12.4% 81.2% 4.35

报道可靠信息以 5.0% 14.7% 79.7% 4.27

阻止流言的散播

报道最大多数群 5.7% 17.9% 76.0% 4.11

众感兴趣的新闻

对复杂的问题提 5.8% 18.9% 74.8% 4.09

供分析与解释

对政府的政策作 6.9% 18.1% 74.1% 4.08

提高群众的知识 8.9% 26.6% 63.9% 3.85

与文化水平

对形成过程中的12.2% 29.2% 57.1% 3.67

政策展开讨论

为民众提供娱乐16.3% 35.8% 47.2% 3.45

声援社会公益团19.7% 34.4% 43.8% 3.36

质疑并批评企业28.2% 32.6% 34.9% 3.10

质疑并批评政府32.1% 27.8% 34.5% 3.05

官员的言行

质疑并批评社会32.6% 33.1% 29.1% 2.96

团体的言行

新闻媒介所承担指数意义

的各项社会功能

迅速地为大众提"非常重要"

供新的信息

帮助人民了解党"非常重要"

和政府的政策

依据事实报道新"非常重要"

近发生的事件

帮助人民实行舆"非常重要"

论监督

引导公众舆论 "非常重要"

推动社会改革 "非常重要"

成为人民的喉舌"非常重要"

报道可靠以"非常重要"

阻止流言的散播

报道最大多数群"重要"

众感兴趣的新闻

对复杂的问题提"重要"

供分析与解释

对政府的政策作"重要"

出解释

提高群众的知识"重要"

与文化水平

对形成过程中的"重要"

政策展开讨论

为民众提供娱乐"重要"

和休闲

声援社会公益团"有点重要"

质疑并批评企业"有点重要"

的言行

质疑并批评政府"有点重要"

官员的言行

质疑并批评社会"有点重要"

团体的言行

3、在新闻工作的操作意识中, 新闻报道的“准确”“客观”和讲求“时效”与“深度”已成为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普遍自觉追求,但相对而言,我国新闻工作者的“平衡”意识较为缺乏,报道的全面性也不够讲求。调查表明,在我国新闻工作者对若干新闻报道价值要素的重要性评价中,“保持事实准确”、“报道要客观”、“抢时效”、“挖掘更深入”是几乎所有被访者一致认为“极为重要”的操作追求(认同者的比例均在90%以上),而“保持公正”、“报道有新意”、“得到独家报道”、“写作引人入胜”也被绝大多数被访者赋予了非常重要的意义(认同者的比例均在3/4以上);相对而言,对于“报道要全面”的认同比例则有较大的下跌(认同“极为重要”者的比例为65.3%),在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操作意识中尤其显得淡薄的是关于“报道要平衡”操作守则,有高达43.7%的被访者认为它对于我们“不重要”或“不太重要”。这一点显然是目前我国新闻工作者在实际新闻工作的操作中的“弱项”。(参见表4)

表4 我国新闻工作者对若干新闻报道价值要素的重要性评价

新闻报道要素不重要 不太重要 比较重要 极为重要 重要性

1-3分4-5分 6-7分8-10分

指数

保持事实准确 0.7% 1.4% 3.7% 94.1%9.44

报道要客观

0.4% 2.3% 5.3% 91.9%9.25

抢时效

1.4% 3.0% 7.0% 88.7%9.04

挖掘更深入

0.3% 2.6% 6.6% 90.3%9.00

保持公正 1.4% 3.3% 7.3% 87.5%8.93

报道有新意

1.0% 2.9% 8.7% 87.2%8.82

得到独家报道 2.2% 3.9%12.5% 81.2%8.60

写作引人入股 1.9% 5.1%15.7% 77.1%8.38

报道要全面

7.2% 9.9%17.2% 65.3%7.69

报道要平衡 24.0%19.7%21.2% 32.6%5.75

新闻报道要素 指数意义

保持事实准确 "极为重要"

报道要客观

"极为重要"

抢时效

"极为重要"

挖掘更深入

"极为重要"

保持公正 "极为重要"

报道有新意

"极为重要"

得到独家报道 "极为重要"

写作引人入股 "极为重要"

报道要全面

"比较重要"

报道要平衡

"不太重要"

4、 “与人民生活的相关性”和“事件的时效性”是现阶段我国新闻工作者判断一个新闻事件新闻价值大小的最主要的标准。调查表明,在关于新闻价值的判断问题上,现阶段我国新闻工作者最为看重的是新闻事件是否“与人民生活的相关性”以及该新闻“事件的时效性”,分别有91.0%和84.8%的被访者认为这一要素对其判断事件的新闻价值“重要”或“非常重要”;其次,被我国新闻工作者认为是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重要”或“非常重要”的标准还有:新闻“是否提供了新的信息”(占78.0%)、“事件或题目的影响范围”(占77.2%)、“是否为本单位的独家报道”(占73.1%)、“对腐败问题的揭露程度”(占61.8%)以及“事件主角的社会地位或影响”(占54.9%);与人们印象中新闻界过于追求报道题材的可读性、趣味性的情况有所不同,“题材的趣味性”在我国新闻工作者判断新闻价值时的分量似乎显得有些“失重”,在本次调查中仅40.5%的被访者认为它“重要”或“非常重要”。(参见表5)

表5 我国新闻工作者对评估新闻价值的各类要素重要性的认识

(调查采用五点尺度,1表示“很不重要”,2表示“不重要”, 3表示“一般”,4表示“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本表将1、2项合并,4、5项合并)

评估新闻价值 不重要或一般重要或 重要指数

的各类要素很不重要

非常重要

与人民生活的1.5% 7.1% 91.0%

4.53

事件的时效性3.5% 11.1% 84.8%

4.34

是否提供了新4.6% 16.4% 78.0%

4.15

事件或题目的3.4% 18.5% 77.2%

4.13

是否为本单位8.8% 17.1 73.1

4.06

的独家报道

对腐败问题的

10.6% 24.2% 61.8%

3.84

事件主角的社

15.6% 28.3% 54.9%

3.56

会地位或影响

题材的趣味性

22.2% 36.6% 40.5%

3.26

评估新闻价值 指数意义

的各类要素

与人民生活的"非常重要"

相关性

事件的时效性"非常重要"

是否提供了新"重要”

的信息

事件或题目的"重要"

影响范围

是否为本单位"重要"

的独家报道

对腐败问题的"重要"

揭露程度

事件主角的社"重要"

会地位或影响

题材的趣味性"一般"

5、专业训练、受众反馈、 《人民日报》或新华社的示范构成了影响我国新闻工作者新闻价值判断的“大三角”。调查表明,在形成和影响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价值判断的诸种社会性因素中,占据第一位的是人们的“新闻专业训练及其新闻工作的经验”(77.8%的被访者认为这一点对其判断新闻价值的影响“大”或“很大”)。其次,对人们新闻价值构成最重要影响的因素还有“对象读者、听众、观众的反映”、“《人民日报》或新华社的报道或评论”、“读者、听众或观众调查”(分别有68.8%、67.4%、64.0%的被访者表示上述因素对其判断新闻价值的影响“大”或很“大”)。这一影响我国新闻工作者新闻价值判断的“大三角”的构成所反映的实质上是我国新闻工作中的专业导向、受众导向和行政导向的实际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现实模式。此外,在影响我国新闻工作者新闻价值判断的主要社会因素中,“本单位或主管部门领导的态度或意见”、“消息来源(即消息提供者)”、“其它媒体对类似题材的处理”以及“自己的同事/同行”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使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把关行为呈现出一种多项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格局。(参见表6)

表6 影响我国新闻工作者新闻价值判断的主要社会因素

影响新闻价值判断 很小或小中等大或很大

强度指数

的传播结构性因素

自己的新闻专业训

5.7% 15.3% 77.8%

4.12

对象读者、听众、

8.5% 21.2% 68.8%

3.95

观众的反映

《人民日报》或新

9.8% 20.9% 67.4%

3.95

华社的报道或评论

读者、听众或观10.5% 23.1% 64.0%

3.81

本单位或主管部门 19.5% 27.2% 51.7%

3.53

领导的态度或意见

消息来源(即消息

23.7% 36.3% 38.1%

3.18

其它媒体对类似题 26.1% 42.7% 28.2%

2.97

自己的同事/同行

35.9% 41.1% 21.3%

2.75

自己的朋友48.5% 33.9% 15.9%

2.48

影响新闻价值判断 指数意义

的传播结构性因素

自己的新闻专业训 "大"

对象读者、听众、 "大"

观众的反映

《人民日报》或新 "大"

华社的报道或评论

读者、听众或观"大"

众调查

本单位或主管部门 "大"

领导的态度或意见

消息来源(即消息

"中等"

其它媒体对类似题 "中等"

材的处理

自己的同事/同行

"中等"

自己的朋友"小"

6、 新闻的客观性与新闻的宣传性已成为我国新闻工作者对待新闻工作的基本观念。调查表明,八成以上的被访者“同意”或“完全同意”关于“新闻报道应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说法,同时,有近3/4的被访者认为“在新闻中,事实与观点密不可分”。换言之,尽管人们普遍承认新闻的客观性,但新闻同时也是宣传的看法也被新闻工作者所普遍认同。一般说,新闻工作者面对事实常常有两类判断:一类是真假(有无)判断,一类是善恶(是非)判断。真假判断是有明显的客观标准可资依循的。而善恶判断却常常缺乏明显的客观标准以资依循。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办?我国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倾向是“遇到有争议的题材时,记者必须在澄清孰是孰非后再作报道”(同意者占67.8%),而西方新闻工作者所惯常采用的“遇到有争议的题材时,记者只须在报道中保持对各方的平衡”的做法在我国却较少有认同者(同意者仅占24.3%,而不同意的则高达49.9%)。以往“在没法准确把握事实时,记者必须依据领导的判断”的做法,现在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仅为13.4%)。另一方面,新闻报道如何做到真实、全面、公正也是新闻工作常常面对的问题,对此,我国新闻工作者普遍认为“真实的报道不一定公正”,但是公正的报道却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给人以真实感;至于如何才能使报道做到公正,多数新闻工作者的回答是“只有全面的报道才会公正”。(参见表7)

表7 我国新闻工作者对于若干新闻工作观念的认同程度

若干新闻工作观念 非常不同意

中立 同意或认同度指

或不同意非常同意数

新闻报道应是客观世 7.4%

10.6% 81.6% 3.95

在新闻中、事实与观10.2%

14.8% 74.0% 3.80

点密不可分

遇到有争议的题材 18.6%

12.8% 67.8% 3.67

时,记者必须在澄清

孰是孰非后再作报道

只有全面的报道才会20.5%

24.9% 53.7% 3.43

真实的报道不一定公27.6%

24.0% 45.7% 3.18

真实的报道等于公正37.0%

27.4% 34.4% 3.03

遇到有争议的题材 49.9%

24.2% 24.3% 2.71

时,记者只须在报道

中保持对各方的平衡

公正的报道不一定真54.4%

24.2% 18.6% 2.55

在没法准确把握事实59.7%

25.1% 13.4% 2.41

时,记者必须依据领

新闻不可能真实地反63.3%

20.1% 15.7% 2.40

若干新闻工作观念 指数意义

新闻报道应是客观世"同意"

在新闻中、事实与观"同意"

点密不可分

遇到有争议的题材 "同意"

时,记者必须在澄清

孰是孰非后再作报道

只有全面的报道才会"同意"

真实的报道不一定公"中立"

真实的报道等于公正"中立"

遇到有争议的题材 "中立"

时,记者只须在报道

中保持对各方的平衡

公正的报道不一定真"不同意"

在没法准确把握事实"不同意"

时,记者必须依据领

导的判断

新闻不可能真实地反"不同意"

五、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及其对新闻职业道德现状的看法

从世界范围看,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新闻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他们的道德水准及现实表现中的道德状况,就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和重视。如何估计现阶段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及职业道德的现状?本次调查从特定的角度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照系。

1、有作用、有成绩, 但不可高估:我国新闻工作者对《准则》在提高我国新闻职业道德水准方面作用的总体评估

1991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我国第一个正式成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1994年又作了重大修订。广大新闻工作者对《准则》在提高我国新闻职业道德水准方面作用的总体评估持一种相当审慎的态度:一方面,他们积极评价《准则》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领域中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准则》在现实操作中的实际效果又不做过于乐观的评估。调查数字显示:在全部被访者中,有近四成的人对《准则》颁布和实施的效果持积极正面的肯定性评价,其中,11.0%的人认为《准则》在提高我国新闻职业道德水准方面的作用“很大”,28.8%的人认为作用“较大”,合计为39.8%。但是,更多的人则认为《准则》颁布和实施的效果相当有限,其中,42.2%的人认为《准则》在提高我国新闻职业道德水准方面的作用“一般”,甚至还有18.0%的人认为作用“很小”或“毫无作用”,合计为60.2%。按照统计学的原理,我国新闻工作者对《准则》在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水准方面作用的总体评估“作用指数”为2.70,其统计学意义为“一般”。

2、形势依然严峻, 道路依然漫长:我国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领域职业道德现状的评价和看法

调查表明,我国新闻工作者在职业道德方面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问题:“接受被采访单位或个人的招待用餐”、“为自己的版面或节目联系赞助”、“为自己的单位联系广告业务”以及“接受新闻来源单位赠送的礼品”。对于以上四个方面的表现, 分别有56.0%—78.8%的被访者认为这种现象在新闻界很普遍。

其次,“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的现象、“接受被采访单位的现金馈赠”的现象、“接受新闻来源单位安排的免费旅游”的现象、“参与为企业制作商业广告”的现象也至少有超过20%的被访者认为在新闻界相当普遍。

再次,即使是“为企业担任公关工作”的现象、“在企业兼职”的现象也分别有17.2%和9.4%的被访者认为在新闻界很普遍。

显然,上述调查的结果是相当令人警醒的。它表明,我们在纠正新闻领域的不正之风所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我们在建立新的职业道德规范方面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3、 观念与行为的反悖:我国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领域职业道德现状的评价和看法

与职业行为中大量的问题性现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事实上并不缺乏明晰而正确的判断。调查表明,除了在新闻工作者是否“可以为自己的版面或节目联系赞助”、是否“可以接受被采访单位或个人的招待用餐”、是否“可以为自己的单位联系广告业务”等问题上,由于某种现实的“合理性”而存在着职业道德标准的模糊性之外,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在一系列有关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的认识是明晰而正确的。譬如,近八成的被访者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新闻工作者可以接受被采访单位的现金馈赠”(占79.7%)及“新闻工作者可以在企业兼职”(占79.3%)的做法; 约4/5的被访者不赞同新闻工作者“为企业担任公关工作”(占73.5 %)的做法;而对于“新闻工作者可以参与为企业制作商业广告”、“新闻工作者应当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以及“新闻工作者可以接受新闻来源单位赠送的礼品”,也至少有超过半数的新闻工作者表示反对(分别为56.7%、53.9%、53.0%)。这种观念与行为的反悖一方面表明我国新闻工作者在纠正不正之风、建立新型职业道德方面具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职业道德领域的某种混乱和失衡,并不是人们的道理不明、标准不清,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媒介运作机制建设方面的原因,如果这一深层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所有关于职业道德问题的宣传、管理和教育充其量不过是“治标之术”。(参见表8)

表8 我国新闻工作者对于有关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看法

新闻职业道德问题

不同意或中立 同意或

同意度

非常不同意

非常同意

指数

新闻工作者可以为自己的版 27.9%28.8%

41.9%3.09

面或节目联系赞助

新闻工作者可以接受被采访 17.5%41.5%

40.1%3.22

单位或个人的招待用餐

新闻工作者可以为自己的单 36.0%28.9%

33.7%2.89

位联系广告业务

新闻工作者可以参与为企业 56.7%26.4%

14.8%2.37

制作商业广告

新闻工作者应当主动淡化不 53.9%30.0%

11.7%2.46

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

新闻工作者可以接受新闻来 53.0%35.9%

10.1%2.41

源单位赠送的礼品

新闻工作者可以为企业担任 73.5%17.1%7.7%2.03

新闻工作者可以接受新闻来 60.5%30.2%7.5%2.27

源单位安排的免费旅游

新闻工作者可以在企业兼职 79.3%13.4%4.6%1.95

新闻工作者可以接受被采访 79.7%16.7%2.5%1.81

单位的现金馈赠

新闻职业道德问题指数意义

新闻工作者可以为自己的版 "中立"

面或节目联系赞助

新闻工作者可以接受被采访 "中立"

单位或个人的招待用餐

新闻工作者可以为自己的单 "中立"

位联系广告业务

新闻工作者可以参与为企业 "不同意"

制作商业广告

新闻工作者应当主动淡化不 "不同意"

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

新闻工作者可以接受新闻来 "不同意"

源单位赠送的礼品

新闻工作者可以为企业担任 "不同意"

公关工作

新闻工作者可以接受新闻来 "不同意"

源单位安排的免费旅游

新闻工作者可以在企业兼职 "不同意"

新闻工作者可以接受被采访

单位的现金馈赠"不同意"

标签:;  ;  ;  ;  ;  ;  

中国记者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一)_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