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方法探究论文

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方法探究论文

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方法探究

蔡庆英

摘 要: 微课作为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更深一步的融合。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思维性、系统性和严谨性,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有效应用微课教学模式的优势,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综合能力。

关键词: 微课;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方法;新课程标准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由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性,所以在此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1世纪我国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微课属于新型教学形式,能够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认知,微课设计通常较为灵活巧妙,教学时间短且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突出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便能够集中注意力,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应用微课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一、 微课设计的重要原则

(一) 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下,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所以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在创设微课教学内容时,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新课,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思考探究,并且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有效理解,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水平。

(二) 时间性原则

微课设计通常只会关注某一个知识点,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突出教学重难点知识。微课视频时间应当控制在十分钟之内,设计内容必须要简短精悍,防止由于时间过长学生注意力分散,导致教学效果差。

(三) 完整性与针对性原则

无论是微课设计还是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确保具有完整性与针对性,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加强课堂互动与交流,设置完整性教学过程,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和锻炼,进一步引导学生互动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水平。

二、 微课在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中的应用方法

微课资源主要来源于教师个人的自主制作和个别网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可以将其贯穿于课程中的自主学习、情境创设、重难点教学、巩固拓展等教学环节中,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家庭中的日常生活语言环境,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一) 应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动力,所以教师在设计数学微课教学内容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切记避免因为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应注重数学课堂的核心要素——思维能力,必须要改进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水平。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应用微课加强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教师可以用视频方式展示图形面积间的关系,使学生将之前学习到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再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接或将单个三角形进行先剪后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理出新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有助于学生加强对逻辑思维的有效应用。所以在微课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或者是新旧知识有效衔接、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等多元化模式,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引入微课课程,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进一步拓宽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微课优势,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重难点,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应用微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教育的魂。”由于微课时间相比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要短,但是微课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例如在讲解一年级上册《乘车》一课,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应用微课为学生展示视频:一棵树上一共有六只小鸟,飞走了四只,又飞来了两只。让学生思考一下现在树上有几只小鸟?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讨和交流,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能够将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的了解,自然而然的得出答案。教师在顺利导入一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既能够丰富形象的展示数学概念,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 应用微课展示多元化教学模式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于各项事务的理解能力较弱,再加之数学知识较为抽象难懂,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过于枯燥乏味,所以数学学习就好像是登天那么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应用微课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贴合生活情境的数学问题引导下有效的感知知识点,进一步增强数学思维逻辑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动物乐园》时,教师可以应用微课播放视频片段:小明与小刚在操场上踢毽子,小明踢了9下,小刚踢了7下,然后教师借此提问同学们,“你们分析到底是谁赢了?”学生能够轻松地回答出答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引导,鼓励学生描绘一下自己的推导方式,学生会说:“是根据自己在生活中踢毽子的经验判断的。”接着教师利用微课动态演示,然后通过“一一对应”的直观演示,让孩子明白9比7多2,所以小明赢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顺利导入“>”和“<”符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层次的学习数学知识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对于微课的应用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要让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有效地与学习内容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学生也会更加轻松的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相关仪器、试剂均购自美国ABI公司,低温离心机 Beckman J-6BABI;7900型荧光定量PCR仪等仪器;Buffer A试剂;Buffer B试剂;饱和酚;NaCl;异丙醇等试剂。

1.3.3 患者不能耐受检查:有些检查对于确定诊断是必须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但患者不能耐受该项检查,医生不得不放弃该项检查。例如胸部影像学检查对于肺炎的诊断是必须的,如果患者处于妊娠早期,医生和患者都会顾忌射线对于胎儿的伤害,一般就不做胸片或胸CT检查的。对于怀疑急性肺栓塞的患者,临床一般做肺血管CT显像,但如果患者对于该造影剂过敏,就不得不放弃。

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可塑性比较强的阶段,我们怎样引导、教育学生,学生就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我们要把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习惯,把教育思想作为他们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习惯是一种人为的、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一种行为特征。引导、教育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学生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的教师可能会认为习惯的养成在中学阶段更有效。但是最具有可塑性的阶段是小学阶段,并且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久的工作,我们抓得越早越好,越久越有效,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王伟柏.网络平台学知识,逻辑思维微课出——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4):216.

[2]王建林.“借助微课,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7):67.

[3]左洪真,毛蕊.基于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18):137-138.

[4]吕玲珍.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研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7(2):65.

作者简介:

蔡庆英,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山腰中心小学。

标签:;  ;  ;  ;  ;  ;  

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方法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