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论文_任丽峰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论文_任丽峰

任丽峰 河北省临城中学

摘要:心理健康主要指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统一,人格的稳定和心理环境的协调。心理健康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使学生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亦是心理教育的主阵地,各门学科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心里教育、方法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科,更是肩负着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使命。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秉着这个新课标理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的独特优势,抓住教学契机,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他们的人格。

一、手法灵活多样,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世界

文学作品往往是含蓄的,它的主题思想蕴含在字里行间,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更是重中之重。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师的分析引导为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敏锐的感悟能力。因为学生最忌讳苍白空洞的说教,也最讨厌别人动辄以大道理训人。老师不如让事实说话,让学生在读、听中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在语文教学中,灵活采用一些辅助手段能更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通过读报,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人和事;通过视频、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通过音频,让学生体会自然、心灵的独语。如笔者曾播放今年日本大地震的视频,学生明白了生命的宝贵,也明白了要坦然面对苦难;笔者也曾和大家一起欣赏韩红的《天路》,学生明白了世界上最疼爱自己的人是父母。又如在上《琵琶行》时,与白居易描绘的经典片段相结合播放一段琵琶乐曲,让学生在乐曲声中感受作者的身世之慨。可见,强烈的视听效果有时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和观感。能使学生自觉地沉浸在教材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在心理上亲近教材,自觉地思考、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心理教育了。例如在教《项脊轩志》时,笔者设计一个问题:“作者回忆母亲和祖母,你最感动的是哪个细节?”实际上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然后笔者又引导学生讨论:“此时此刻,你们最想对你们的母亲或祖母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个个都拿起笔,表达自己或他人关爱生命的真情实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很多学生在文中感叹“生命只有一次,是最宝贵的,决不能放弃生命,因为生命无价!”

二、在教学评价中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现在的高中生情绪波动很大,心理也极不稳定。特别是在高考指挥棒下,题海战术、频繁考试及“分数至上”的评价取向重压下,学生精神、心态长期处于紧张状况。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潜能是多样的,而不只是单一的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最忌讳没有原则的赞扬和伤人自尊的讥讽,应以有针对性的鼓励为主,以使学生以后有信心把自己的优势及健康积极的一面表现出来。比如某位学生作文写得好,可以拿他的作文当范文在班上宣读,以达到表扬、鼓励他的效果。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极细微的一句话会成就他的一生,也会毁灭他的一生。我们应将情感渗透到评语中去,因为教师饱含情感的评语能让学生得到一种被关注、被理解的喜悦,甚至能让学生一生受到激励。语文教师要针对高中生的年龄、性格特点,应坚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多些赏识的语气,少点责备的字眼;多些宽容的理解,少点狭隘的否定,适时适当地渗透健康的审美情趣,运用正面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巧妙自然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给他们的心理以正面、积极的引导,以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三、创设宽松、欢快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我”成长的需要包括求知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语文教学的艺术成分更丰富。在语文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这里的关键是教师做“教练”“导演”,让学生做“演员”。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欢快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在课堂中实现自我塑造。而要做到这一点,我坚持遵守“三三原则”,即三个欢迎,三个允许。欢迎质疑,欢迎对教材提出不同的见解,欢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允许提出错误观点,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这样,在课堂中便能形成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有了这样的气氛,学生思想的泉水便会无拘无束地奔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会有思想碰撞,就会在质疑、论辩与阐释中获得真知灼见。如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后,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很喜欢这篇课文,唯独有一个学生说他不喜欢,还说出了不喜欢的原因。尽管他的理由在我看来是“幼稚”的,但我允许他保留意见,并且赞赏他不迷信、不盲从的勇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对他们错误的言行举止作出善意的分析说明,给他们留有思考和改正的余地,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作为主体参与的欢快,并将这种欢快与周围环境的轻松、欢快相协调,从心理氛围中感受到成长的自豪和自信,这样就能以个性特长的发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促进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各项素质的逐步提高,增强对集体的热爱和未来的憧憬,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

总之,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指出:“一位负责任的教师,最重要的,不仅要敢给学生以眼前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所以,语文老师肩负着既教书,又要在教学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这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

课题编号:jjs2013--205

论文作者:任丽峰

论文发表刊物:《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5

标签:;  ;  ;  ;  ;  ;  ;  ;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论文_任丽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