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化与图书馆发展_图书馆论文

社会信息化与图书馆发展_图书馆论文

社会信息化与图书馆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图书馆论文,社会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70年代以来,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带头学科、光导技术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了全世界。它促使社会以惊人步伐全面迈入了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社会信息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在今天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电子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使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年以25%-30%的速度增加。伴随着集成度的大幅度上升,电子产品的价格急剧下降。其自然结果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使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居民生活显著改善。

2.社会信息化使物质生产活动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代社会的产业结构正逐步由劳动密集型、资源高耗型、资金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密集型即信息密集型转变。在产业结构的大变动中,以信息资源的开发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已成为当代社会中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扩大经济规模的重要基础。信息产业的发展从微观上讲,单位产品的价值构成中物质能源等实物性消耗的比重减少,而信息与知识含量大幅度上升。从宏观上讲,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达40%-65%,年增长率是传统产业的3-5倍。世界信息业产值从90年代初的1489亿美元上升到90年代中期的1万亿美元,从百成为跃居传统产业之上的最大产业之一①。有人认为,信息产业的生产率在近20年中提高了上百万倍。②

3.信息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占有很高地位,成了整个社会决定性的推动力,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西方学者认为,信息交流在当代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倍乘因子。即:社会净产值=各物质生产部门(人力+资金)×信息流量。因此,世界各国都把提高本国社会信息化水平视为根本国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投入巨大人力、财力,启动大规模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研制计划和建设项目,在全球掀起了一阵又一阵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浪。③

我国信息化水平起点最低,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通信业每年发展速度40%。我国已拥有一个较为完善的中低速通信网络平台。国家级的重大电子项目——“三金”工程已经上马。一些重点院校和科研单位已和美国的INTERNET网联通,从而打开了一条与世界高速传输信息的重要通道。国内的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工程已立项并将启动。北京国联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正试图建设符合国情的信息高速公路。广州图书馆与中南企业发展总公司创办的全国首家电脑图书馆已在1994年底向公众开放。“后来居上”这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将在我国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再次得到印证。

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使社会用户对图书馆在传递信息的需求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

1.广。这有如下几重含义:一是指对图书馆有信息需求的用户范围越来越广。社会信息化进程相伴着全民信息意识的提高,需要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用户将越来越多。二是指用户需求的信息涉及学科广泛。这是由于现代科技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日益高度综合,大量新兴的边缘、交叉、横断学科和课题不断涌现所致。三是指用户需求的信息载体广泛,除常规的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料外,录音录像带等非纸质的信息载体也在索取之列。四是指现代存贮技术及利用家用电脑阅读全文技术的实现,使全文存贮和全文检索的社会需求扩大。

2.快。信息本身具有时效性,过时的信息等于无用的废物。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使信息的这一特点尤为突出。知识半衰期不断缩短,产品加速更新。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谁要想击败对手,谁就要尽早获得信息,开发出新产品,抢先占领市场。因此,美国惠普公司才以“不快就会灭亡”来鞭策鼓励职工。在文献信息数量激增,老化不断加剧的今天,用户对获取信息的时限要求是更快、更及时。“快”还要求图书馆效率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工作节奏加快将直接提高图书利用率和科研工作效率。现在国外图书信息检索系统平均每10分钟完成一个课题的调研,工作量相当于一个人阅读30种文字的2000种专业杂志上的90000篇科学论文。图书馆文献检索效率的提高,相当于使科学家队伍扩大,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科学能力。④

3.准。信息量的激增加大了用户在浩翰的文献信息海洋中找到所需信息的难度,迫切需要图书馆人员提供准确信息。准确信息首先指信息内容真实可信,反映实际情况;其次指针对性强,对路适用;还要详尽具体,高度定量化、精确化。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事实和数值信息,要求图书馆的信息加工模式从以文献为主转向以事实和数值为主。1975年至1983年间,世界文献数据库只增长1.23倍,而事实数据库却增长了20倍。⑤

4.深。指用户信息需求日益向纵深发展,即经多次深加工整理成的专业化、综合化的信息。现代科技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前沿不断深入,整体及内部联系日益紧密的巨大网络。这使科技信息的需求在专业知识上日益深化。“深”的含义还指信息加工程度深化。用户需要的专题信息,常常是以某一专业领域为主,综合与此专业相关的众多领域的各种信息。随着电子图书的出现,光纤通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必然要求图书馆对信息的收藏、管理和加工深度发生质的飞跃。

我国多数图书馆难以适应和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急剧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

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社会信息化造成了信息量剧增。据统计,科技信息量每年增长13%-40%左右。每隔20个月,全球科技信息量翻一番。与此同时,书刊价格大幅上涨,国内外书刊价格年均涨幅为20%-30%。经费紧张的图书馆正陷于“信息过剩和价格螺旋形上涨的双重危机中”。其后果是新书入藏率急剧下降。1993年,全国2500多家公共图书馆中近千家年均购书量不足100册,341家图书馆年进书量为零⑥。高校图书馆近5年入藏新书仅占馆藏的10%左右。国家教委所属重点大学年进新书量每生平均不到两册,不到教委规定水平的1/3⑦。图书馆单靠政府拨款绝对难以应付不断飞扬的书价,日益沉重的人工经费、设备更新和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巨大支出。

2.设施普遍陈旧老化,人员素质不高。美国学者杰克·梅多斯指出,“正在发生的变化是,新技术正逐步迫使图书馆机构离开其依赖原始资料的基础,而更着重于依赖加工技术和学识技能”⑧。用户需求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要求图书馆加快更新设备以赶上时代。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结构也必须十分广博又有相当深度,既要了解当代社会各方面的热点和新动向,又要能熟练运用先进的信息加工处理与传播工具,才能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为用户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来。钱学森说,“现在的图书馆、档案馆、情报单位的工作人员,应该是信息专家或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也是使用的向导与顾问”⑨。他的话反映了时代特点,指出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努力方向。

3.体制结构上的原因。我国图书馆长期在计划经济轨道上运行,内部结构以多元等级为特征,管理体制分散,以致信息资源建设无宏观的总体规划,既有严重空白又有大量重复。

上述问题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使图书馆在迅猛发展的科技和用户需求面前丧失了主动性和应变能力。多数图书馆用户日渐稀少,读者人次和借阅册数逐年滑坡,藏书利用率仅25%左右⑩。在图书馆门庭冷落之时,越来越多的用户转向了日益兴旺的信息咨询业。这些信息机构诞生于市场经济大潮中,根据用户需要,咨询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而快速适用,吸引了众多用户。美国未来学家奥尔森预言:如果图书馆在信息社会里丧失竞争力,将有可能被情报机构所取代,终止其传统职能。

图书馆真的会被滚滚而来的信息技术革命洪流所淹没,为即将遍布全球的种种信息咨询业所取代吗?我们认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信息载体与传递方式和手段怎样变化,图书馆因其在社会中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职能,将继续存在下去并得到迅速发展。理由如下:

1.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范围将不断扩大。在信息社会里,图书馆将成为人类文化遗产最完备的贮存中心。它将尽可能详尽无遗地搜集和保存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形态的各种载体。最近,法国新修了收藏数字化图书馆、目录库、图像等电子媒体的国家图书馆,正是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

2.传递科技信息,开发智力资源,进行社会教育的功能将更为强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显著。收藏的文献系统,门类齐全,时间连续性好且跨度大,专门化的科技信息资源广。图书馆对信息的搜集、加工、贮存时时都在不间断地进行。只要对这些信息资源认真开发,完全可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新的高度。现代化设备将提高图书馆对文献信息的搜集、整序、多次深度加工、传递的效率。多媒体通信网络将使全国乃至全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包含两方面:一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活跃文化生活,使人们在阅读中松驰神经,消除在高度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中造成的人机对峙的疲惫、紧张及孤独。二是图书馆为公众提供了自学及更新知识的场所。当今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仅5年(11)。不断接受继续教育以跟上时代步伐是当代社会的特点。图书馆学习不受年龄、时间、课程安排、工作环境等条件限制,能充分满足公众的自学要求。美国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认为,21世纪经济将走向全球化,今后国家最基本的资产是公民的技能和见识。国家面临的真正挑战是提高公民素质。由此看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将越来越重要。

3.图书馆的学术研究功能将得到强化。康乃尔大学图书馆副馆长Ross Atkinson认为,网络化和超级文本(12)的结合很可能引起学术信息交流的剧烈变革,甚至影响到对信息本身的某些基本看法。这些变化迫切需要强化图书馆的向导、咨询、顾问工作。图书馆人员要做好上述工作,不仅要掌握较广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因为以现代技术武装的图书馆将不限于提供书目线索或复印件,而是帮助用户检索到研究课题中最细小的知识单元。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的发展是推动图书馆学情报学及图书馆人员科研水平发展的动力。

图书馆将伴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而发达兴旺起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体制上一馆两业化、设备建设日趋现代化和服务活动高度社会化。

1.体制上一馆两业化,指图书馆作为信息产业的特殊部门,在从事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文化事业的同时,还从事经营性的信息产业。我们认为,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党的方针政策,又是图书馆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我们要着重强调的是:第一,用户从图书馆获取的专题信息服务、消耗了材料,造成了机器设备磨损,还凝结着工作人员的智力劳动。这些方面的支出远远超出了政府拨款的实际补偿能力。上述超出部分理应由用户承担。第二,一馆两业决不意味着改变图书馆主要是依靠政府拨款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这一性质。

国内外图书馆的成功实践证明,走一馆两业之路是使图书馆充满活力的好途径。我国湖北省图书馆在1991年有22.5%的经费取之于有偿服务。广州图书馆1992年有偿服务收入110万元,其服务功能也日益扩大,逐渐发展为集知识库、信息库和咨询库于一身的开放型、服务型图书馆,在近年的全国评比中,多项指标名列前茅。美国国会图书馆在1991-1992年间的此类收入达3.5亿美元。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25%的支出靠有偿服务所得。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为图书馆在数据服务业、信息咨询业、技术市场和许可证贸易业、信息处理服务业等领域中大展身手提供了大好时机。

2.图书馆建设日趋现代化,主要指观念上信息化、技术上自动化及计算机网络化。信息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信息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它影响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充分认识信息观念中所包含的实用性、知识性、传递性、时效性和商品性等基本特征,是图书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之一(13)。我国图书馆技术自动化始于70年代末期,现正逐步由单功能处理系统向网络化发展。目前,我国图书情报系统已有各型机数百台,微机数千台及各种数据库。网络化建设也取得很大进展,尤其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启动,将加快我国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带动全国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电子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正向我们悄悄走来(14)。可以预期,未来的图书馆将改变书本式资料一统天下的局面,更多的是非纸媒介和电子出版物。机读数据库通过发达的电子网络将众多用户终端连为一体。读者可在任何地方随时进行效率极高的信息交换。M·麦克卢汉的全球村设想将变为活生生的现实。

3.服务活动社会化。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图书馆向全社会开放,多发几张借阅证,而是有着更为深广的内涵。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图书馆已全面、深入地介入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形成了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广东图书馆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深受用户欢迎,得到了政府和全社会的支持。事业费大幅增加。地方财政拨款从1978年的142.9万元,1985年的637.6万元增长到1992年的3449.1万元。社会各界,包括海外华侨也给予了大量捐赠,有偿服务收入也很可观。可见,当图书馆服务更加社会化,使公众在知识传播、信息交流、文化娱乐、身心健康等方面从中受益时,“社会离不开图书馆、自觉支持图书馆发展”的观念就会得到全社会的认同。随着网络化的形成、发展和服务范围的扩大,图书馆将发展为当地社会的信息咨询中心、文献开发中心、社会教育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图书馆在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科技进步及社会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价值和重要作用将得到全社会更广泛的理解和重视。

社会信息化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一方面要在宏观层面上加快自动化、网络化的建设,因为只有在馆际联机网络的环境下才可能真正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在文献收藏急剧减少的现在,联机网络系统的建设就更显紧迫。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在微观层面上尽力开发馆藏信息资源,借鉴广东图书馆发展的经验,扩大为教育、科研和经济建设服务的范围,更好地为全社会服务,并在这种服务中争取全社会更多的支持,使我们的图书馆事业兴旺发达,开创出一条在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成功发展之路。

标签:;  ;  ;  ;  

社会信息化与图书馆发展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