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化#183;工业教育#183;产学研合作_教育论文

教育产业化#183;工业教育#183;产学研合作_教育论文

教育产业化#183;产业教育化#183;产学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论文,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于1995年11月5日收到。

摘要 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与产业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产业化与产业教育化,已成为现代教育与现代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教育产业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教育化,是产业竞争与生存的迫切需要。产学合作使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在人才培养上优势互补,确保学以致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科技开发上优势互补,确保学校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部门的生产力;在创办产业上优势互补,确保联办产业为企业和学校增加经济收入,因而它是实现教育产业化与产业教育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教育产业化;产业教育化;产学合作

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与产业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离不开产业,产业也离不开教育。教育与产业正朝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辅相存的方向发展。教育产业化与产业教育化,已成为现代教育和现代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教育产业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教育化,则是产业竞争和生存的迫切需要。而要实现教育产业化与产业教育化,最有效的途径便是产学合作。

一、教育产业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产业化的提法,近年来散见于各种报刊,其含义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观点:(一)教育产业化就是要将教育办成产业,按照产业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来办教育;(二)教育产业化就是要将教育的产品——毕业生作为商品投入劳动力市场销售,一切劳动力的需求部门和单位,以相应的等价付给教育部门;(三)教育产业化是包括教育的科研、教研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开办,投入与产出一整套的教育生产流程;(四)教育产业化是指教育应当部分地成为社会产品的一个部类,如部分专科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可实行类企业化运行,以机构为单位与社会成为市场性关系,向社会提供人才和知识技术产品而形成自己独立的投入产出,形成投资与收益的良性循环。

在此,我们无意判别上述观点孰是孰非,但是必须指出,由于教育是有层次、有类别的,因而在教育产业化问题上,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应有内容和程度上的差别。我们认为,以义务教育为主的基础教育,其产业化主要是引进经济规律,通过核算培养人的成本和找出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比例,有效地提高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奠基工程,其成果不是可以在人才市场进行等价交换的人才产品,因此,相关的经费投入和教师报酬问题,只能靠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确保“两个增长”来解决,而不应由市场来调节。对于义务教育以外的其他教育,其产业化则侧重于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劳动力成品的输出,科技成果的开发,知识产权的转让,以及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等,直接进入市场进行等值交换,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经费自给,自我发展的产业化教育实体。我们所理解的教育产业化,包括这两种情况或层次的意义,而着重探讨的是后一种情况的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是现代社会赋予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其形成和发展有着客观的基础和条件。首先,现代教育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决定它必须产业化。现代教育具有多元化的社会功能,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等。其中教育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功能,是现代教育功能的核心内容。现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实体性的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附着性的科学与技术,结构性的生产管理、生产布局。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要素,而科学技术则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劳动能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技术由“潜在”转化为“现实”的第一生产力的桥梁。因此,教育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生产力之母,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既然教育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此卓著,那么,教育就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教育产业化正是为了加强教育与生产、经济和社会的联系,教育也只有通过“产业化”的根本性改革,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劳动力,以推动生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其次,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必须产业化。我国的传统教育,被当作福利性的公益事业,从教育经费到招生分配,一切由国家或教育行政部门包办,并且不计较投入产出,不讲效率也不要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大量流失,办学缺乏活力,发展缺乏动力等严重现象,对教育造成致命的冲击,迫使人们意识到,必须打破包办、封闭、僵化的办学模式,建立自主、开放、灵活的办学运行机制。教育产业化,把市场机制引进学校,让学校获得自主办学,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法人地位,使教育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人才的供求状况,及时调整教育内部的层次和类型结构,以适应经济部门产业结构及社会各层次对教育的需要,这不仅有助于密切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而且由于强化了教育为生产、经济服务的职能,可得到社会经济部门更广泛的支持,从而开辟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增强教育发展的后劲与活力。

再次,从我国教育实践看,教育产业化是教育摆脱困境、自我发展的成功之路。我国建国几十年来,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教育仍然滞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部门仍面临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等诸多实际的困难和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而对于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教育规模非常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政府能支付的教育费用,不论如何尽力而为,也难免捉襟见肘,杯水车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增加教育投资,不能光靠政府拨款,而必须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学校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多元投资体制。教育产业化,引入市场机制和手段,确立“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改变了过去教育劳动仅与国家交换的单一交换关系,还原教育劳动与国家、集体、个人等的多元交换关系;改变了学校靠吃“皇粮”的依赖性,增强了学校的“造血”机制和“自转”能力。当前,许多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兴办各种校办产业,或利用专业优势,代培人才,承揽课题,输出推广科技成果,或向社会开展各类软科学研究,提供咨询、信息和技术服务,甚至开展文化、商业、餐饮、汽车和其他公益性服务,都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大大缓解了教育需求增长与办学经费紧张的矛盾,亦改善了教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事实证明,这是教育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成功之路。

二、产业教育化——产业竞争与生存的迫切需要

产业教育化,迄今尚无人问津,尽管人们对产业部门的职工教育,岗位培训等给予许多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提出产业教育化的命题,似乎还没有过。

什么是产业教育化呢?我们认为,所谓产业教育化,并非主张把产业或企业办成教育或学校,而是指产业部门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把教育作为自身的需要和分内的任务,以主人翁的身分投资教育、参与教育和兴办教育,教育成为产业经济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成为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产业教育化,不是产业固有的属性,也不是产业确认的目标,而是时代赋予产业的一种使命。换句话说,是产业在调整变化过程中,为迎接新技术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压力而作出的积极反应,是产业部门在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的迫切需要。

首先,产业教育化是产业部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变化趋势的需要。当今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遍及全球各个国家,其一般趋势是:第一产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其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劳动密集、技术构成较低的传统产业部门,不断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知识密集、技术构成较高的新兴产业部门日益增多。原有的产业与行业,或萎缩、或分化、或消失了,而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等在内的智力型高科技产业却大量涌现。这种变化在发达国家尤其明显,我国也相应发生。随着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就业结构也必将发生变化,从而对就业人员的知识程度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低层次产业向高层次产业释放的劳动力,以及社会总人力资源所提供的新劳动力,必须有较高的素质,适应新产业的技术要求。产业部门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及时培养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和转业能力,就成为产业界和产业家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这样,产业界和产业家们在研究产业的兴衰和发展时,人才培养规划和教育发展任务,自然而然地要纳入整个运行和总体目标之中。

其次,产业教育化是产业部门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产业和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产业部门要发展壮大,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效能,提高生产过程的科学化、自动化水平。而与此同时,还必须大力提高干部职工的运用科学技术、从事科学管理和生产的能力。一句话,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必须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施“科教兴企”、“科教兴厂”的战略。就这样,产业界和产业家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在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振兴产业,教育为本”,“发展企业,教育先行”,逐步成为产业界和企业家们的共识。正是在这种远见卓识下,许多产业部门在安排生产时,已将教育作为第一道工序,列入企业发展规划和生产发展指标体系,做到教育培训任务与生产指标同时下达,同时考核。鞍山钢铁公司就提出“以科技为先导,以教育为基础”的生产经营指导思想,把教育投入作为生产性投入,宁可压缩其它方面的开支,也要保证教育的需要。沈阳鼓风机厂厂长说:“如果企业能把教育搞好,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人才,企业今天不行,明天不行,但总有一天会行;如果企业忽视教育,没有一批高质量的人才,企业今天行,明天行,但总有一天会垮台”。[1]他的这番话,道出了教育在现代企业中的应有地位,也说明了产业教育化的必要性。

再次,产业教育化是产业部门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产业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产品和经营的竞争,其实质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则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直接关系到产业的前途和企业的命运。谁把教育搞好了,谁拥有了先进技术和一流人才,谁就能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我国产业部门目前的教育现状看,应该说,教育已受到较大程度的重视并获得了发展的空间,但毫无疑问,教育在产业部门的发展还很不够,企业职工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总体上偏低。据有关统计,在工业部门职工中,高中、技校程度的只占30.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6%,全国青年工人中达到高级水平的仅占3%。②由于职工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低,以致我国企业的产品质量差,缺乏竞争力,许多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年年亏损直至倒闭。可以说职工素质和人才现状,已成为产业部门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因此,加大产业部门的教育分量,实现产业的教育化,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现代企业家和大量专业人才、技术工人,实乃我国产业部门的当务之急。

三、产学合作——实现教育产业化与产业教育化的有效途径

实现教育产业化与产业教育化,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从教育与产业的外部看,生产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国家政策的许可程度,社会的认同与支持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就教育与产业本身来说,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关键的是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必须加强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沟通,充分挖掘各自的潜力,扩大和拓展自身的功能。产学合作,这种从最初的在产业单位的合作下来共同培养学生,发展到现在还合作进行产业单位的继续教育和职工教育,合作开展产业单位科技开发研究,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等的形式,正好打破了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各自封闭,相互背离的状况,架设了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的桥梁,克服了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资源闲置的浪费现象,提高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利用率;改变了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功能单一、运行受阻的局面,促进了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的优势互补、联合作战、协调发展。因此,它既有利于教育,也有利于产业,是实现教育产业化与产业教育化的有效途径。具体地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产学合作使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在人才培养上优势互补,确保学以致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作为专门培养人才的场所,在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学校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欠缺实践技能的训练。传统学校教育,常常不明了产业部门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造成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克服这种弊端,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甚至包括教师,深入到产业部门实习锻炼,边学边用。而实施产学合作,学生实习当然地成了合作中的项目,不仅为毕业生生产实习提供了稳固充分的实习基地,提供了高质量、熟悉生产流程的工程技术指导人员,而且有足够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动手独立操作,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如此,产业合作也弥补了产业部门在职工教育和岗位培训中存在的师资力量、理论知识、教学设备等方面的不足,通过产学合作,学校可帮助产业部门提高在职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在这方面,日本的做法颇有特色,他们的许多公司企业把高中毕业的优秀在职工送到大学去深造,由公司企业负担所派遣学生的学费,学习期间的工资和奖金照发。此外,还聘请高校的有关专家、教授到企业里去,为其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举办各种类型的讲习班、训练班和讲座,传授有关企业经营管理以及有关学科的理论和实际技能。[3]

第二,产学合作使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在科技开发上优势互补,确保学校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部门的生产力。高等学校由于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专家学者集中、实验设备先进等一系列优势,科研力量雄厚,科技成果累累。然而,由于科研与产业、技术与市场缺乏沟通,相互脱节,科研工作只管立题、研究、成果鉴定,鉴定完了就束之高阁,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譬如,我国高校每年都取得二万多项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这些成果的60%以上没有及时转化为商品。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加强高等院校与产业界的各种形式的联系和合作。通过产学合作,产业部门利用自己在场所、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中试、推广和应用高校的科技成果,可大大加快科技成果向直接生产力的转化。如华南理工大学这些年来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他们的经验就是坚持走出去,与企业建立广泛联系,依靠企业搞大量的市场调查,结合广东食品、电子、机械等八大支柱产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有效地提高了技术水平和市场效益。该校研制的车辆检测系统已在广东全省广泛应用,被称为这一行业的一场技术革命,食用糖精加工、食品与饮料加工、发酵保鲜技术创造了广东“珠江水”(饮料)、“广东粮”(饼干)席卷全国市场的奇迹。④通过产学合作,产业部门利用学校已有的科技成果,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技术的进步改造,提高了产业部门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极大地增强了产业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第三,产学合作使产业部门与教育部门在创办产业上优势互补,确保联办产业为企业和学校增加经济收入。联合创办产业,是目前许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新举措。一般的做法是,校方以技术或技术加资金入股,主要负责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企业则出资金、场地和负责生产经营。结合的方式或紧密、或松散、或分离,实行自愿组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由于学校提供新技术,转让新产品,解决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决或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而企业提供资金、厂房、人力等,则解决了学校办产业起动资金不足、厂房设备有限、人员编制太紧等困难,因而产学双方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形成一股合力,增添联办产业与中外社会产业竞争的实力。特别是,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联合开办的多属知识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因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既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也补充了教育的经费,推动产业和教育同时迈上新的台阶。

注释:

[1] 郝铁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企业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新职教》1994年第1期。

[2] 李享业:《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中国培训》1995年第1期。

[3] 廖宗明:《日本“产学合作”的几种形式》,《中国高等教育》1994年第12期。

[4] 《产业研结合为何困难重重》,《新华每日电讯》1995年8月8日。

标签:;  ;  ;  

教育产业化#183;工业教育#183;产学研合作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