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8—14岁艺术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特征的研究论文



四川省8—14岁艺术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特征的研究

袁贞琳1,苏 姝2

作者单位:1.四川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610000; 2.成都市体工队,四川 成都,610000。

摘 要:对四川省8-14岁的101名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进行相关的力量测试,测试内容包括上肢力量、躯干力量及下肢力量。所取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法进行整合,并进行逻辑分析,试图揭示8-14岁艺术体操运动员力量训练特征、各年龄阶段运动员静力性力量或动力性力量发展的特点,通过以上研究,为提高四川省青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改善提供建议。

关键词:艺术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特征

1 选题依据

艺术体操属于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目,兼具表现难美性的主要特征,稳定的完成带有各种形式的动作组合以及人与器械之间精准的配合是艺术体操的主要表现形式,要求运动员在三维空间内交替进行难度较大的动力性和静力性动作,复杂的动作组合需要在音乐的伴奏下以高频率、大幅度的形式完成,各种器械的抛接必须流畅而精确。这种以柔韧为基础、技术为核心的项目把力量作为首要致胜因素有着必然的原因,单纯就力量素质而言,无论是运动技术的掌握还是动作稳定性的提高都需要力量素质作为基础,尤其是高难动作的完成更需依赖出色的力量素质。因此,作为决定运动成绩的最重要要素,力量素质训练长期以来处于核心位置,也是世界艺术体操领域研究的热点。艺术体操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以集体全能银牌的成绩取得突破,但是就新老交替、运动员伤病等问题带来成绩下滑,后备力量不足,在训练上目前与国际上存在较大差距等因素综合看来,我国艺术体操的发展之路仍长途漫漫。

通过对四川省8-14岁艺术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测试,在了解该年龄阶段运动员力量素质特点的同时,也相应的了解她们各部位力量素质的差异,以及各部位力量素质与运动成绩的相关性,这样才有利于艺术体操运动员进行精细化的力量训练,为四川省艺术体操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M/S模式的可定制农产品产地环境数据采集系统主要由两大功能组成,即数据定制功能和数据采集功能。其实际是由两个子系统构成:一是运行于服务器端的采集需求定制子系统,实现在服务器端针对采集需求进行定制的功能;二是运行于移动端的数据采集子系统,通过移动端设备,实现野外数据实时采集功能。系统功能设计如图2所示。

2 相关概念综述

2.1 力 量

力量是人体对抗阻力的能力,是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能力要素的基础[1]。人体姿势的维持,自身肢体的移动和克服阻力对外做功都需要一定水平的肌肉力量,绝对肌力、相对肌力、肌肉爆发力和肌肉耐力集中形式是肌肉力量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田麦久在运动训练学中对力量素质进行分类,根据力量素质与运动专项的关系可分为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2]

2.2 艺术体操的专项力量特征

从艺术体操的项目属性上得出,它是技能类项目的一种,动作结构多元且表现性很强。运动员利用绳、圈、球、棒、带等器械,同时结合各种平衡、跳跃、转体、柔韧动作在音乐伴奏下完成的各种表现形式的复杂动作。结合艺术体操的项目特点发现,艺术体操运动员必须具备出色的弹跳能力和柔韧性、稳定的平衡能力、转体的控制能力、超常的耐力素质以及速度力量、爆发力和协调能力。在艺术体操领域中,力量分为三种类型不同的定义:静力性力量(区别对待)、动力性力量、爆发性力量。在训练过程中,高水平艺术体操运动员应采用传统训练方法和现代科技训练方法等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并注重单项力量素质和全身力量素质的均衡协调发展。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1)通过表3可以发现:甲组优秀运动员在10s过绳小跳、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和平板支撑项目中均非常显著性的强于一般运动员(P<0.01)。

4.1.5 不同年龄组躯干力量对比分析 躯干力量测试结果方面,本研究选取仰卧起坐、躯干后屈两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甲组运动员两项指标均与乙组、丙组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而乙组与丙组相比躯干后屈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仰卧起坐呈现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四川青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在8-14岁期间以腹直肌等为代表的躯干正面肌群力量的发展处于关键期,呈现稳步上升状态。以竖脊肌为代表的躯干后面肌群力量则在10-14岁期间更为敏感,力量增长的幅度最大(见表8)。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统计学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四川省8—14岁艺术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特征进行相关研究。根据艺术体操教练员的问卷调查结果,考虑测试操作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并查阅相关文献设定以下测试项目:最大握力、10s过绳小跳、纵跳、立定跳远、单腿前举控制、仰卧起坐、躯干后屈、平板支撑。

4 研究内容

4.1 不同年龄组各部位力量素质特点分析

表1 被测运动员基本情况一览表

项目组别平均值(x_)标准差(s)最大值(max)最小值(min) 身高(cm)甲组(n=29)1576.4168143 乙组(n=37)1506.2162136 丙组(n=35)1387.3158127 体重(kg)甲组(n=29)375.14726 乙组(n=37)336.64622 丙组(n=35)273.83821 训练年限(年)甲组(n=29)5.71.792 乙组(n=37)4.71.172 丙组(n=35)3.31.561 周训练数(次)甲组(n=29)4.62.271 乙组(n=37)3.81.972 丙组(n=35)4.41.972

(2)乙组优秀运动员在仰卧起坐测试中非常显著性的优于一般运动员(P<0.01),平板支撑项目显著性优于一般运动员(P<0.05)(见表4)。

4.1.4 不同年龄组下肢力量对比分析 本研究对2014年参加四川省第十二届运动会艺术体操比赛的各市、州运动员的下肢及躯干力量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下肢的动力性测试项目中,甲组运动员在纵跳和立定跳远项目中测试成绩非常显著性的高于乙组,而甲组和乙组运动员10s过绳小跳、立定跳远、纵跳项目的测试成绩均显著性的高于丙组运动员(见表6)。在下肢的静力性项目测试中,左侧单腿前举和右侧单腿前举项目甲组和乙组均显著性的强于丙组,甲组左侧单腿前举与乙组相比,无显著性的差异。本研究选取的下肢动力性运动项目体现了下肢肌肉的爆发力,下肢的静力性项目单腿前举体现下肢肌肉耐力,说明四川省少年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和下肢的肌肉耐力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增长趋势,丙组运动员与乙组运动员有显著性的差异,而甲组运动员与乙组相比,只有纵跳和立定跳远项目有显著性的差异,其他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四川省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下肢静力性力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8-10岁,11-14岁趋于稳定增长趋势(见表7)。

表2 不同年龄组握力指标对比(甲组n=29、乙组n=37、丙组n=35)

对比对象显著性(双侧) 甲组与乙组(右侧)0.064 甲组与乙组(左侧)0.006** 乙组与丙组(右侧)0.219 乙组与丙组(左侧)0.085

注:**.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2.3.4 肥料管理:充足的基肥和合理的追肥是保证大叶女贞苗木生长的关健。在整地时施入有机肥料和混合肥作为基肥;在生长期恰当的追肥。追肥分3次,第一次在小苗生长到20cm高时,以5公斤/亩尿素均匀撒播到苗圃地上;第二次追肥以小苗长到60cm高时,按5公斤/亩尿素均匀撒播到苗圃地上;7月中下旬第三次追肥以苗高100cm左右时,按10公斤/亩混合肥均匀撒播到苗圃地,注意施肥时以小雨前或雨后施肥,保持肥料不流失。

本研究选取参加2014年四川省第十二届运动会艺术体操比赛的8~14岁的艺术体操运动员共101名为测试对象。运动员按年龄进行分组,甲组13-14岁、乙组11-12岁、丙组8-10岁,对各组运动员躯干力量和下肢力量进行测试。

4.1.1 受测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表1可以发现:随着丙、乙、甲组的运动员年龄递增,而在训练年限、身高、体重方面的平均值呈现递增趋势,与运动员的年龄增长相吻合。但是在周训练次数上,不符合递增趋势,其中甲组的平均值最高,其次是丙组,乙组最低,说明乙组的训练量相对不足。但是结合该项指标的标准差来看,甲组最高,这说明甲组的运动员周训练次数分布离散程度最高。就训练年限而言,甲组的标准差相对较高,说明该组训练年限的离散程度最高。在运动员发育阶段身高与体重一般呈现一定比例性的同步增长,但是身高指标丙组的不均衡性最高而体重指标则是乙组的不均衡性最高,这说明在这个年龄阶段运动员的身体发育程度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4.1.3 各组优秀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各部位力量素质比较分析 本研究对各组优秀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的下肢和躯干力量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3)丙组优秀运动员仰卧起坐和平板支撑项目显著性的优于一般运动员(P<0.05),其他项目均无显著性的差异(见表5)。

本工程采用的混凝土是商用混凝土,要求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80mm,上下波动不大于30mm。由于坡屋面施工时用水养护不易,需要在混凝土中适量混入缓凝剂,并使用薄膜包裹。养护不少于14d,避免混凝土出现开裂问题。

通过上述结果分析可以发现,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大,优秀运动员力量素质指标同一般运动员相比呈现差异增多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大,各项力量素质稳步提升;专项能力大幅提升导致运动员参赛的难度提高,因此高年龄段运动员参赛想要获得优秀的成绩必须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

表3 甲组优秀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各部位力量素质比较(n=29)

项目优秀运动员一般运动员 10s过绳小跳(次)37.00±1.3128.50±4.52▲▲ 纵跳(cm)37.07±3.9233.86±7.90 立定跳远(cm)186.25±14.73158.00±21.27▲▲ 单腿前举左(s)38.88±3.7234.81±6.41 单腿前举右(s)45.25±5.7839.81±9.73 仰卧起坐(次)11.00±1.777.5±1.67▲▲ 躯干后屈(次)9.50±1.608.00±1.93 平板支撑(s)96.38±6.9179.37±12.77▲▲

注:与优秀运动员相比:▲▲P<0.01。

表4 乙组优秀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各部位力量素质比较(n=37)

项目优秀运动员一般运动员 10s过绳小跳(次)32.27±3.7229.58±3.81 纵跳(cm)30.36±3.7230.87±4.47 立定跳远(cm)158.82±15.44151.79±15.87 单腿前举左(s)35.27±5.2433.33±4.98 单腿前举右(s)37.91±5.2837.25±6.19 仰卧起坐(次)8.00±1.185.83±1.81▲▲ 躯干后屈(次)6.73±1.016.29±1.23 平板支撑(s)71.27±17.7057.67±14.11▲

注:与优秀运动员相比:▲P<0.05;▲▲P<0.01。

表5 丙组优秀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各部位力量素质比较(n=35)

项目优秀运动员一般运动员 10s过绳小跳(次)28.41±1.8327.96±3.37 纵跳(cm)30.02±3.3326.70±5.79 立定跳远(cm)147.58±15.64136.63±15.70 单腿前举左(s)22.92±4.0322.75±4.88 单腿前举右(s)29.83±5.8828.75±4.64 仰卧起坐(次)6.08±1.445.08±1.38▲ 躯干后屈(次)5.50±1.005.08±1.06 平板支撑(s)44.92±5.8537.75±.08▲

注:与优秀运动员相比:▲P<0.05。

4.1.2 不同年龄组握力分析 通过表2可以发现,甲组与乙组运动员在右侧握力上无显著性差异;甲组与乙组运动员在左侧侧握力上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乙组与丙组运动员在双侧力量均未呈现显著性差异。这说明青少年上肢力量素质的关键的年龄区间左侧在13-14岁左右开始出现,右侧要更晚。相对于下肢力量而言,上肢力量素质的关键的年龄区间要靠后。

表6 不同年龄组下肢动力性力量素质的比较

项目甲组(n=29)乙组(n=37)丙组(n=35) 10s过绳小跳(次)31.33±5.5330.43±3.9428.05±2.91▲▲★ 纵跳(cm)34.93±6.9130.70±4.20▲▲28.00±5.36▲▲★ 立定跳远(cm)167.42±23.37154.00±15.86▲▲140.12±16.12▲▲★★

注:与甲组相比: ▲▲P<0.01;与乙组相比:★P<0.05,★★P<0.01。

表7 不同年龄组下肢静力性力量素质的比较

项目甲组(n=29)乙组(n=37)丙组(n=35) 左腿单腿前举(s)36.17±5.9033.94±5.0722.89±4.53▲▲★★ 右腿单腿前举(s)41.63±8.8837.46±5.8529.35±5.20▲▲★★

注:与甲组相比:▲P<0.05,▲▲P<0.01;与乙组相比:★★P<0.01。

现有研究对内创业的概念界定、内创业环境、内创业类型及创业主体、内创业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描述与归纳,但是现有研究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为未来的研究留下了扩展空间。

例2:(ST)东亚中国2010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2010年度的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规定编制,并经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审计(东亚银行年度报告:2010)[6]。

就静力性力量而言,本研究选取平板支撑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甲组运动员与乙组、丙组相比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乙组运动员与丙组运动员相比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四川省青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在8-14岁期间躯干稳定性力量一直处于敏感期,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见表9)。

表8 不同年龄组躯干动力性力量素质的比较

项目甲组(n=29)乙组(n=37)丙组(n=35) 仰卧起坐(次)8.67±2.376.56±1.90▲▲5.41±1.46▲▲★ 躯干后屈(次)8.50±1.936.42±1.16▲▲5.22±1.05▲▲★★

注:与甲组相比:▲▲P<0.01;与乙组相比:★P<0.05,★★P<0.01。

表9 不同年龄组躯干静力性力量素质的比较

项目甲组(n=29)乙组(n=37)丙组(n=35) 平板支撑(秒)85.04±13.7162.06±16.15▲▲40.14±6.84▲▲★★

注:与甲组相比: ▲▲P<0.01;与乙组相比:★★P<0.01。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发展青少年躯干静力性力量的最佳年龄阶段是8-14岁,发展躯干动力性力量的最佳年龄是正侧10-14岁,背侧8-14岁,从总体上来看符合儿童青少年力量发展的趋势。

实践证明,“因材施教、分层培养、工学交替、强化技能”的培养模式,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基本理论,依据学生素质和兴趣设置专业层次,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学有所成;而“工学交替”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之后即进入企业在岗实训一学期,在取得对专业技能、企业工作环境、社会现实的感性认识之后再回校学习专业课程,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技能特点更加鲜明,毕业后也能为能迅速适应企业岗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 论

(1)四川省8-14岁艺术体操运动员发展上肢力量的关键的年龄区间左侧在13至14岁左右,右侧力量发展的关键的年龄区间相对偏晚,并且发展上肢力量的关键的年龄区间整体比发展下肢力量的关键的年龄区间滞后。

(2)四川省艺术体操运动员在8至14岁年龄阶段躯干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量均处于稳步上升期,其中发展躯干动力性力量腹部肌力相对背部肌力的关键的年龄区间相对滞后2年左右。

(3)四川省8-14岁艺术体操运动员下肢静力性和动力性力量呈现出随年龄增长逐步增长的趋势,其中发展静力性力量的关键的年龄区间是8至10岁,发展动力性力量的关键的年龄区间是11-14岁,发展静力性力量的关键的年龄区间相对较早。

5.2 建 议

(1)根据现有的水平确定四川省8-14岁艺术体操运动员的整体发展和针对方向,在大方向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所需力量素质的程度,针对不同分组和年龄阶段进行训练计划前的针对性力量素质测试,找出力量的训练重点(动力性力量或静力性力量)并分阶段加以强化。

(2)四川省需要对各年龄阶段艺术体操运动员不同力量素质发展的关键的年龄区间进行实时的测试与监控,并进行科学针对性的训练。

(3)建议教练员在队员的青少年阶段应注重躯干力量的训练;进入成年级段后再注重全面发展并突出下肢力量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王瑞元,苏全生.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杨世勇,等.体能训练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 洪小平译.艺术体操体能训练发展及评定方法[M].俄罗斯艺术体操协会,圣彼得堡列斯嘎夫特国立体育大学.莫斯科,2007.

[5] 梁 竹.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准备的研究[D].保加利亚国家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6] 李贵庆,杨继美.艺术体操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J].第十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2010.

[7] 梁 竹.有关艺术体操专项力量素质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4(03).

[8] 吴春霞,蒋 薇.我国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训练学致因研究[J].上海体育科研.2003,24(05).

[9] 郑湘平,吕万刚,袁卫华,孙 伟,聂应军.我国少年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少年女子体操队力量训练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09):58~65.

[10] 张双印.体操教学中的力量训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74:170~172.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ength of Rhythmic Gymnasts of 8-14 Years Old in Sichuan Province

YUAN Zhenlin1, SU Shu2

1.Sichuan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Chengdu Sichuan, 610000, China. 2.Chengdu City Sports Team, Chengdu Sichuan, 610000, China.

Abstract: A related strength test was conducted on 101 juvenile rhythmic gymnasts of 8-14 years old in Sichuan Province. The test included upper limb strength, trunk strength and lower limb strength. The data collected are integrated b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o try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ength training of 8-14 year old rhythmic gymnas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atic strength or dynamic power of athletes of all ages.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strength training of Sichuan adolescent rhythmic gymnastics athletes.

Key words:Artistic gymnastics; Athletes;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G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91(2019)01―0078―03

DOI:10.13932/j.cnki.sctykx.2019.01.19

收稿日期:2018-09-12

修稿日期:2018-11-12

标签:;  ;  ;  ;  ;  

四川省8—14岁艺术体操运动员力量素质特征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