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图书的特点、意义及研究与发展_浅阅读论文

主题阅读图书的特点、意义及研究与发展_浅阅读论文

主题阅读类图书的特点、意义及研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类图书论文,意义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主题阅读类图书概说

所谓主题阅读类图书,即以一个特定的话题为图书主题,从各个方面、不同层次对其进行阐发、描述、引申,以符合不同阅读层次需求的、体系相对开放的图书产品。关注这一话题的读者可以选择其中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选择式阅读,也可以进行百科式阅读,通读全书时既有密集的知识获取,又有悠闲的小品式的阅读享受;既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又可以强化阅读广度与深度,读起来过瘾。

例如,现代出版社近年来陆续推出一种“网络与书”系列产品,每一本书都有一个特定的话题,然后以此为中心展开全书,其中既有学术性的探究,又有对娱乐性的追逐,还不乏知识性的点缀。以《我的人生很希腊》一书为例:书中的主要内容有四个层次,面对四种不同的阅读需求:

第一层次:关于“希腊”这个主题,我们应该掌握的知识,这是为了满足读者思想方面的阅读需求,是书中最倾向于学术研究的部分;

第二层次:“希腊”的历史以及以希腊的发展为轴展开的中外大事地图,这是为了满足读者知识获取方面的阅读需求;

第三层次:与希腊相关的50本书及相关网站,是为了满足读者拓展阅读的需要,或说是为了满足读者非线性阅读的需要;

第四层次:关于希腊的有趣的人物、掌故及遗址,是为了满足读者消遣式阅读的需求,是书中最轻松有趣的部分。

该书的作者共20余人,从不同视角与层次将“希腊”这一话题进行了透彻的表述,书中的插画、书目、大事地图则使得图书结构丰富而多变,给读者以全新的阅读享受。

其实主题阅读类图书早在晚明时期就已出现,如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印史》一书。该书由明代篆刻家何通所作,作者选择中国历史上自秦至元之间的952人,将每人的名字制成印章,每一方印后附该人物小传。小传的字数一般在50—70字,概括了传主的生平大事。“在这里,每一方印章实际上成了每个小传醒目的朱色标题,印文和用蓝色油墨印出的小传相得益彰,非常精美。”(白谦慎《傅山的世界》,三联书店.2006)读者既可以欣赏式样丰富、制作细腻的印谱,又可以在艺术研讨之余增长历史知识;读者也可以仅仅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印谱或人物小传。

目前,国内主题阅读类图书的开发刚刚起步,除“网络与书”书系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等也推出了《红军1934—1936》等少量图书。此类图书的研发目前尚处于自发状态,其特点、意义还罕有人深入研究。

二、主题阅读类图书的主要特点

从以上例子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主题阅读类图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广度与深度的结合

该类图书涉及面较一般图书要广泛许多,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多种需要及同一读者的不同需求,呈现一种开放的状态,不同知识层次的内容经过编辑加工后,均可放在特定的主题框架之内。与此同时,图书的深度并不受图书广度的很大影响,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晦涩的理论问题等,也都能够在特定的主题框架内找到自己的位置。

2.“凝”与“散”的和谐

此类图书一般划分为不同的板块,各个局部相对独立,但系统性很强。图书主题的“凝”与知识层次的“散”在书中有机结合。学术部分严谨而逻辑性强,知识部分客观而丰富多彩,消遣部分则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例如在《音乐事情》一书中,既有关于罗大佑、崔健等中文流行乐人的个体表述,又有“那些用音乐改变时代的人”的宏大叙事;既有关于乐评的讨论,又有绘画与音乐、建筑与音乐等跨学科的探究。(现代出版社.2005)各个部分个性十足,整部图书却又系统严密,“和而不同”成为该书最显著的特色之一。

3.小众与大众的兼顾

大众抑或小众,似乎已经成为图书编辑必须面对的选择题。对小众市场的重视,对传媒小众化趋势的重视,已经成为当代媒介经营管理研究与传播学研究的标志之一,广播的小众化、期刊的小众化、网络的小众化已经得到学者普遍的关注,小众化图书也层出不穷。主题阅读类图书的出现使得这种非此即彼的受众划分模糊化,其市场定位应该是大众市场与小众市场的结合部。该类图书既迎合了一部分读者特有的阅读品位,同时又具有畅销书的潜质,因为几乎所有层次的读者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4.时空交错的阅读效果

因为是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展开整部图书,因此读者在阅读中会有时空交错之感,在获取知识、享受快乐的同时,更能通过这种内容设置获得灵感和启发。例如在三联书店推出的《红军1934—1936》一书中,作者把红军当年长征经过的一些地方今昔的地理面貌进行了对比,此外还有在红军长征的同时社会精英们主要社会活动的讲述。在《音乐事情》所绘制的“Maps:一个有待补充的笔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在晚明时期,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大量古曲乐谱付诸印刷,1634年,《古琴正宗》刊行,古代名曲《雁落平沙》曲谱首见此书;与此同时,英国音乐出版商普来福德(John Playford)在伦敦创业,成为音乐出版业的龙头。这种今昔中外的强烈对比,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启发。

三、主题阅读类图书出现的意义

主题阅读类图书的开发至少具有以下意义:

1.对网络阅读习惯的尊重

从本质上来说,网络阅读是一种开放式阅读。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兴奋点可能会随时跟随信息节点发生转移,阅读目标并不是从一而终的,我们可以称之为“非线性阅读”;同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获取与某一未知概念或知识的大量相关信息,阅读的便捷性大大增强。传统图书多是一个封闭性的结构,读者多是“线性阅读”:按照情节发展或逻辑发展逐页阅读,顶多是有些部分略读或者跳过,阅读顺序不会有基本的颠覆。而主题阅读类图书则符合网络时代的阅读习惯,其相对开放的结构形态使得读者的选择权大大增强,因此更能够赢得读者的青睐。“网络与书”书系的策划者郝明义在《密林里寻找一片树叶的探险》一文中说:“书籍,是一种传统形态的网络。网络,是一种新形态的书。”“网络与书籍,成为一体两面。电子界面的阅览,和纸张界面的披读,成为相辅相成的途径与工具。”正是这种有意识地融合网络与书籍优势的策划思路,正是对网络阅读习惯的充分重视与尊重,才造就了该书系鲜明的个性。

2.对新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与塑造

对于网络阅读,人们习惯用“浅阅读”一词来概括。浅阅读有利有弊,其弊端是难以深入进行阅读,浅尝辄止,不系统;其好处是适应了知识更新的频率,有利于阅读的精准化与知识更新的即时性。主题阅读类图书一方面吸收了浅阅读的精准化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系统性、逻辑性,既有对阅读的娱乐功能的观照,又对功利阅读、娱乐化阅读进行了消解,有利于对新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与塑造。

3.对编辑技术含量的召唤

此类图书充分体现了编辑人员的创造性和主体性,是对编辑技术含量的一种召唤,是浮躁的图书市场的一股清风。以“网络与书”书系为例,编辑在每部图书中都精心绘制了“Maps:一个有待补充的笔记”,围绕一个主题的发展,圈点出不同时期的典型事件,构建出了整部图书的骨架。此外,对不同层次图书内容的调和、对不同作者行文风格的协调,无不显示出编辑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其编辑技术含量较一般图书要高出很多。

4.对“阅读百科化”趋势的推动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对某一主题的全方位(从概念到历史、从理论到应用)、全角度(从精英到“草根”、从内部到外部)的了解,我们姑且称之为“阅读百科化”趋势。这既是知识爆炸时代读者的信息焦虑所致,又与人们的网络阅读习惯不无关系。信息获取的便捷,使得读者一方面对特定主题的基本信息的权威性出现渴求,另一方面又对新角度、新视野下的解读方式产生浓厚兴趣。而主题阅读类图书的出现既是对这一阅读趋势的适应,又是对这一趋势的推动和促进。

四、主题阅读类图书的研发

主题阅读类图书的研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主题的确定

图书主题的确定是此类图书能否成功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好的主题不但要便于编辑的把握,有利于不同层次图书内容的获取与协调,而且还要能够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具备可读性与客观性。时尚与人文的结合,是此类图书常用的主题定位策略。《红军1934—1936》之所以能够掀起中国红色题材的新锐解读风潮,关键就在于其对时尚品质(徒步行走)和先锋元素(红军的食谱、着装)的成功结合,其推出时间也恰到好处,正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各地纪念活动如火如荼的时候。

2.图书的架构

主题确定之后,在图书架构过程中应注意对图书张力与向心力的合理控制,也就是对图书结构的开放性与系统性的合理掌控。图书架构的关键在于图书主线的确定,可以时间为主线,或者以逻辑为主线,所有的主题生发和扩散都要植根于这一主线,切忌偏离太远或视角单一、毫无层次。如《阅读的风貌》一书,围绕网络时代的阅读这一主线,分为关键点、阅读推荐、阅读笔记、脉络、阅读生活五个部分,口味由浓至淡,其中既有阅读史、图书史的内容,又有古今人物的读书观,还有网络时代的阅读、阅读小测验等等,主题突出、层次丰富而无杂芜之感。

3.作者的选取

作者的选取必须考虑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风格需求:学术部分、知识部分的作者尽量要邀请权威、专家执笔,信息参考部分应邀请熟悉本领域的作者写作,消遣部分则应邀请文笔生动、思维活跃的作者。

4.编辑的协调

编辑在主题阅读类图书中的工作量相对较大,既要确定图书主题、主线、间架结构、作者人选,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如作者文风的协调,各局部的衔接,不同部分版面风格的协调,写作进度的监控,不同部分插图、色彩的调整等等。

总而言之,主题阅读类图书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意义。对网络阅读习惯的尊重与扬弃,对小众与大众的兼顾,对编辑技术含量的召唤,对“阅读百科化”趋势的推动,都使其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的出版课题。已有图书成功的制作经验及此类图书的市场前景与发展趋势,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关注和探究。

标签:;  ;  ;  ;  

主题阅读图书的特点、意义及研究与发展_浅阅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