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闭关锁国思想: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论争_常平论文

中国古代的闭关锁国思想: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论争_常平论文

中国古代常平仓思想:美国1930年代的一场争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中国古代论文,平仓论文,年代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50(2000)03-0013-08

1944年,中国正在进行艰苦的抗日战争,美国副总统亨利·A·华莱士代表美国政府和罗斯福总统访问了中国。(沁青,1944;Blum,1973)他在外交活动外,考察了中国大后方的农业。对此国统区的各个主要媒体都作了详尽的报道,(《解放日报》,《中央日报》,1944)围绕华莱士访华,还迅速出版了一些华莱士的生平、华莱士在中国的言论集等。(唯明,1944;邹秉文,1944等)还陆续有研究华莱士的论著出版。(沈文辅,1945;小鱼1947)

一、稳定价格和保护消费者:华莱士的常平仓

华莱士访问期间发表了许多演讲,更让中国人民感到自豪的是,他不止一次提到他的常平仓思想得自中国,而这与他所受到中国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Chen,1911;King,1911)他说,“我任农业部长后,不久就请求国会在美立法中加入中国农政的古法,即‘常平仓’的办法。这个常平仓的名字,我是得自陈焕章所著的‘孔子与其学派的经济原则’。”(唯明,1944)他还曾说过,1934年他“产生了常平仓思想”,“常平仓能够使农民所丰收年的剩余粮食用于灾年使用”。他在“就任农业部长前多次研究过这个思想,却只能自己一人高兴,无法为美国人民使它付诸实践。”(Wallace,1935-05-16,8)以后他就“在不同的场合提出了所谓‘常平仓’制度”。“1930年代在执行农业计划时,我们总意识到在农场只能找到问题的一半。”农民的生计“依赖于消费者的购买力”,为了解决“丰裕中的短缺”悖伦,“在1938年农业调整法中开始实行常平仓计划,以保证无论丰收或者受灾都能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Wallace,1961,23,26,29)

1920年5月美国农产品的“价格底线已经跌到原来的三分之一”,自此美国农业萧条开始,实际上这正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预演。(注:有关大萧条的起因分析可参见Temin(1976,149),哈伯勒(1988,19~27,186~7)。)当时,华莱士父子曾经竭力支持解决农业萧条的McNary-Haugen法案。该法案提出以高于市场价收购过剩农产品向国外抛售,并利用高关税阻挡消费品进口,这种损人利己之举只能使外国联合抵制美国农产品。华莱士还发现,自愿限制农产品生产行不通,这正是他20世纪20年代鼓吹自愿限制农业产量失败,转而开始强调国家干预是必要的,这是政府对农民应尽的帮助义务的原因。(Kirkendall,1988)

20世纪30年代,华莱士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解决美国农业过剩问题,稳定农业价格,同时保护消费者,(注:Davis(1938,12),另参见Graham(1937,179~188)。)常平仓既是保护农民,又保护消费者的最好办法。1934年11月20日他说,“数年来我一直对常平仓思想很感兴趣,”与“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一样,稳定价格保护农场主和消费者,“这是常平仓的目的”。(Wallace,1944,87)而在美国历史上是没有常平仓思想和制度的。(Kane,1981)

1938年3月7日华莱士(Mc Govern,1967)指出,常平仓特点是,“建立和保证每年有充裕的粮食供应,并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正是在这一点上,我是说,在准备更大的粮食和饲料储备带来的互惠上,明确保证农民的利益,也明确保障城市人民的利益。”Earl C.Smith也说,建立常平仓将为消费者按“公平价格”提供充足的食物供给;使价格稳定,达到“常平”,稳定国民经济。具体来说,实现按“公平价格”“正常”供应农产品,农民实现“收入平价”,“把价格水平有效地控制在公平价格的上下10%之内波动。”(注:在1936年5月美国国会众议院作证时提供的新农业法草案证言。转引自Davis,1938,10,注6。)

华莱士(1934)十分痛恨经济人,他说,我们决不只是经济人,“经济人”无视规范人的行为的价值观,只用金元来衡量人的价值。要反对“自由放任”原则。农业调整法虽不完善,却是必要的,目的是为了使美国人民享受到共同丰裕。

他指出,美国经济的未来是民主化,建设经济民主需要富有精神的人。人是建立经济民主的首要因素,经济规律要为人民服务。必须挖掘人的潜力,共同战胜困难。经济工程师和社会工程师的勤奋与人类追求社会公正之心,是建立新型社会机制的先决条件。新政是建立新型社会机制的手段,实行经济民主需要一代人共同努力。

华莱士反对“经济人”哲学,为提出建立美国平仓制度作了最好说明。而在华莱士提出建立常平仓之后,引发了对常平仓的争论,在1937年前后达到高潮,以华莱士为代表的众多支持者强调政府干预的必然性。他(Wallace,1935-05-16,6)指出,人们已经认识到常平仓思想的重要性。“上个星期天,在辩论这个思想时,有如下陈述‘未来所有的农业部长的一个素质就是必须发誓坚持Jacob和Rachel之子约瑟的农业计划’”。这场争论使美国人民认识了常平仓的本质和重大意义,为建立常平仓立法铺平了道路。

二、“政治仓”与“商业仓”:Dr.Boyle的观点

James E.Boyle和Joseph S.Davis等极力反对常平仓,认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结果可能正适得其反。

Boyle(1937)说,美国的政府储备思想渊源于华莱士,20多年来,他从约瑟和中国周朝的实践中获得建立公共仓库的灵感。“这种谷仓可以把丰收年的剩余粮食用于灾荒年使用”,“在食物的供应短缺时解决保护消费者问题,还能稳定价格。”华莱士的常平仓是,在出现粮食剩余的年景,一部分谷物会退出市场被储存起来。…在谷物歉收的年景,储存的商品可流出仓库,…这些进入市场的库存的商品只能是为了防止粮食歉收,储存的商品不能形成压低价格的市场潜在的供应。当丰年出现剩余时,把过量的商品移出市场会对市场形成支撑之势。…储存商品在歉收年景放出仓库,会起到压低价格的作用。

Boyle又说,中国周朝仓制的功能发挥得很好。他还在论述中引用了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典故和耿寿昌建立常平仓的事迹,还提到刘般对常平仓的批判,但他是说古代人最后又放弃了常平仓。

他说,常平仓实质是政治目的,是为了控制农产品价格,即常平仓就是“政治仓”,所以美国必须在“政治仓”和“商业仓”(注:他所谓“政治仓”是指国家从政治上对农产品价格进行干预,“商业仓”则指经济用途的仓储设施。当代类似的提法如“水门”、“伊朗门”等热门事件。由此可见当时建立常平仓制度在美国政治生活中被人们所熟知的程度。)之间作出选择。“因为严格地说,我们已经有了商业形态的常平仓”,商业常平仓的政策是把剩余卖给消费者,为继续生产扫平道路。

“政治仓的主要任务是控制价格,基本上是为了农场主的利益控制价格。所以,有理由认为,政府如何制定控制农产品价格行为是相当重要的。”不用猜答案,从经验就能知道。(Boyle,1937,67)他指的是当时各国控制农产品价格以及美国维持农产品价格的失败教训。他说,政治仓贪图方便,是机会主义,无视支持市场价格最终会对农民造成的灾难。商业仓造成剩余增加,但是相信外科手术;政治制度却相信延长痛苦。他认为无论是政治仓还是商业仓,常平仓计划注定失败。对于农业部在爱荷华州的玉米贷款取得成功,(注:玉米贷款是通过商品信贷公司开展的,商品信贷公司和剩余商品救济公司是常平仓实验,前者开展对农场主的信仰,商品信贷公司使用的方法就是类似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后者则开展城市人民的救济工作,这是美国常平仓的前身。见注⑥。另参见Kane(1981),Murray(1977)。)Boyle(1937,69)说实际上是由于旱灾才使得“政府赌赢了。”

Boyle的观点是,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他说,自古以来,包括美国的政府总是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名目干预经济。干预会使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列入常平仓计划,造成政府机构恶性膨胀。美国不能实施常平仓计划,常平仓只能延迟灾难。谷物应该作为商品对待,不应该管理。

三、常平仓“政治经济学”:Davis的分析

Joseph S.Davis(1938,8~21)的分析充满经济学思考,语言却是论战式的讥讽挖苦。他说,实行常平仓计划的成本难以估计;强制农民减产和惩罚措施不可靠;处理过量粮食尤其是玉米储积困难大;受财政因素制约,政府无法提供充足资金收购粮食,所以常平仓制度不可行。

Davis(1938)全面分析了新农业调整法草案,还着重探讨了常平仓“政治经济学”问题,这实际上也正是他否定常平仓思想的真正原因,即国家不应该干预粮食价格波动。他说,“常平仓”是亨利·A·华莱士最中意的思想,在他进入罗斯福内阁前的10年至15年之前就已经有了。早在1926年,他创造了这个来自于中国人的名词。由于渗入了这个光辉思想,常平仓逐渐成为他的农业—政治思想的核心因素。1934年的大旱灾,促使他作为农业部长不断地向农民和公众提出建立常平仓,以引起严肃的讨论,不久他敦促毫无保留地把这个思想用于我们的农业政策。……今年,“带着充分的说服性”,部长已经充满信心地在“永久”的立法建议中把常平仓作为“核心”加以贯彻。(Davis,1938,8)

Davis(1938,9,11)认为,批判常平仓思想可能会冒犯华莱士,但他不在乎,因为他不为任何利益集团服务,“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直而甘冒风险”。他指出,华莱士的常平仓是:(1)对于大宗的特定农产品由政府提供足够储藏资金;(2)在大宗农产品丰收年,向农民提供商业贷款遏制价格的跌落趋势;(3)当大自然破坏了粮食丰收时,放出部分储存的粮食;(4)制定“自愿”或自发的生产“控制”,以避免储存的粮食过多;(5)如果出现粮食仓库爆满,运用粮食销售配额以代替或补充限制粮食生产的措施。这些措施看似可行,但是否真的可行,受“天气、商业行为、公众信念、国内外的公共政策影响,受到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农场主个人影响,受到行政决定本身的无数因素的影响。”

他指出,1934和1936年,“消费者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遭到了沉重的惩罚,本来这种保护可能通过常平仓实现。”“为了使农业生产稳定在一个基础上,为国家提供充足的食物保证,农民们应该得到国民收入中的公平份额。”但是,华莱士的观点经不起分析,因为农民是否得到了“公平的国民收入份额”很难说,而且农民不会自动减产,农业是否真能满足消费很难说,农业调整法没有起到控制农产量的作用。他又说,玉米贷款帮了忙,但那是碰巧,这个观点和Boyle(1937)同出一辙。(注:但他们都没有理解这正是王安石“青苗法”的基本措施,就是现代意义的常平仓,即运用常平仓基本原理,通过农业信贷保护农民、保护农业生产。华莱士的常平仓思想已经在措施上不同于汉朝耿寿昌目的简单的粮食存储,他直接借鉴了我国宋朝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制度,这是一项农业信贷计划,针对农民贷款受制于高利贷商人的经济现状,由政府在农民收获前向农民提供贷款,俟作物收获后归还,但农民可以根据收获后市场粮食价格的高低,决定归还货币或粮食,价格上涨,农民可以出售粮食后再归还政府现金,获得部分盈利;如果到时粮价下跌,农民则按照原定的规定把抵押的粮食归于政府控制。目前美国农业信贷仍然如此。参见Chen(1911),Williamson(1935),黄泰岩(1997)等。)

Davis(1938)又说,约瑟和中国常平仓与美国没有相似之处,对现代农业没有意义。“或许现代有些国家的食品‘安全储备’能够慎重地建立起来,”但日本和英国的储备计划都失败了。而美国与日本和英国又不一样,因此不必讨论。简言之,常平仓对消费者的保护“不必要”。

而政府如何确定农场主贷款数额和利率也不易。如果贷款过于容易,造成国内储备增加,而且办理贷款和政府收储的成本太大。因为丰欠年成不是人为的,常平仓调节供求作用有限,如果灾荒年连续过长,供应量变动过大,难以保证供应。如果以价格为农业生产干预手段,农场主会提高产量,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

丰收造成价格下降,下个季节种植面积立刻就减少,如果歉收,会由储备补充。然而丰歉收不规律,自愿限制产量也无法控制生产。还有其他影响因素。为了弥补严重歉收,有可能连续两年或更长时间平均粮食周转量非常大,才会减少市场波动,但是成本非常高,还可能造成总供应量连续波动水平更高;而以价格干预粮食出口,会减少国内一般行业吸纳粮食;这样每年供应总量变化会加剧波动。

Davis(1938)指出,实行常平仓计划会给农场主带来经济负担。支持常平仓的人,“需要很大平均周转量以不断确保市场销售量稳定的制度”。无论怎样把剩余粮食从市场拿走,都是想控制价格。“只要法律和计划修改,仓库粮食流出之类的各种不确定性,都会增加市场上这类库存储备的负担。”要保证低价,就要保持大量供应。“假如结果如此,幻想破灭的农民只能或多或少地通过称为贷款的遮遮盖盖的补助、谷物调整补偿金等等,部分得到补偿;但是这意味着农场主的收入更依赖于他们的政治影响力,而非他们对社会的经济贡献。”

Davis声称,“对于稳定价格的主要贡献将通过限制价格先行而达到。”然后价格波动原因复杂,受国际价格波动的影响很大,除非是在完全计划经济下,控制价格才有可能。而稳定农场主的经济收入的农产品价格稳定也有关系,如果农产品价格无法彻底稳定,农场主的收入又如何稳定呢?

于是,他认为常平仓的目标难以达到,可能完全失败。“常平仓制度本质上是长远的政府干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一套措施,会严重牺牲纳税人、可能还有消费者的利益。”

但是1930年代在美国实行的常平仓计划,不能说没有政治方面的背景,或者说新政的实验性质也在此得到反映,这正是Davis忽略的。不过Davis也说,尽管他的批评可能是破坏性的,但是在制度建设阶段,使建设主体经受一下批判性检验是最具建设性的行动。

四、社会工程师:Ezekiel的观点

Boyle(1937)和Davis(1938)代表着当时美国国内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这除了新政时期国家干预思想刚开始盛行较难被人们接受外,中国的常平仓思想本身不被人们熟悉也是引起争论的原因之一。而争论也反映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传统,这正是新农业调整法的两个基本原则之一。(注:华莱士指出,新农业法核心内容是实行民主方式和保证人民共同丰裕,参见McGovern(1967).)

Ezekiel(1938)反驳说,Davis(1938)提出的建立美国常平仓制度的困难正是建立常平仓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由于玉米收入占美国农民收入的1/4,玉米常平仓绝对重要。而Davis(1938)对于玉米常平仓又仅以谷物价值为分析起点,难免有失片面。Ezekiel(1938,22~23)指出,“如果玉米常平仓有助于稳定猪肉供应,减少销售成本,就会给养猪户和消费者带来利益。”这就是保护农民和消费者,就是常平仓的有效性。

对于1933年农业调整法,Ezekiel(1938)说,尽管它没有很好稳定农业价格,但是当时主要目标是“调整”生产,(注:参见Wallace(1935-05-16)。这篇讲话是在《1933年农业调整法》实施两年后的总结,同时,华莱士在讲学中驳斥了反对派的攻击,并进一步提出在美国实行“常平仓”制度的建议。)“没有经常使用谷物贷款以执行严格的常平仓政策。控制养猪生产的困难导致开始研究如何减轻农民的负担,这是常平仓思想演变的一个步骤。通过玉米和猪肉价格的间接说服方法,把玉米常平仓计划应用于猪肉生产,而没有使用直接订购猪肉的合同干预形式,这样能够稳定牲畜生产和价格,较少表现出‘管制’的倾向”。

Exekiel(1938)指出,华莱士等新政派是“社会工程师”,他们正在制定美国未来经济制度。不同于经济学家,社会工程师“不可能在支持和反对言辞中找平衡,经济学家却在教室中这样做”,(注:他在此时指的流行的均衡价格分析方法,但语气是挖苦式的。)所以,Davis专门挑选“政治经济学”词汇指责华莱士有失公允。“如果社会工程师只注重动听的经济评价,他就不会只拿自己看到的急需要做的事情影响选民和立法当局。”

关于进口与建立常平仓储备谷物的相对成本,Ezekiel(1938)反驳说,歉收年进口粮食成本固然低于丰收时储备,但是社会工程师要运用“政治经济学”,“不仅要面对价格和生产,而且要面对选民和议员,他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确认自己的经济建议的正确性并切实可行;还必须是热心肠,提出建议并保证支持,而且能够付诸实施。”Ezekiel(1938)的常平仓经济学分析,驳斥了对常平仓思想和制度的攻击,指出建立美国农业常平仓是必然的政治措施,不能只考虑经济成本,能够成功。

五、现代常平仓:Graham的《储备与稳定》

当时还有一种观点,根据中国常平仓原则,结合现代资本主义金融制度,设计了“现代常平仓”制度。这就是Benjamin Graham(1937)的主要思想。

Graham(1937,前言)宣称,常平仓是中国思想,“是把丰收的储备用于灾年的消费”,但是一夜之间成了美国农业政策的核心。罗斯福政府将通过建立常平仓,为美国消费者建立安全保障。他认为大萧条是由生产过剩和美国金融和信用制度缺陷造成的,而储存的思想恰好“处于两种困难的交点上”,能够“把二者结合起来,也为两者提供解决方法”,他提出以基本原料商品储备“稳定和改善我们的国民经济”。

他说,华莱士的常平仓计划具有远见和价值,但没有真正体现常平仓思想,因为:第一,没有考虑价格与收入的平价关系;第二,没有考虑商业周期问题;第三,没有考虑天气问题,第四,没有考虑出口剩余农产品问题。因此,解决农产品过剩必须更新观念。同时他又说,解决农产品过剩只有把它储藏起来,但是并非只充当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也不仅是暂时使多余的农产品退出流通。为了避免影响价格,退出流通的农产品不应影响价格,就“象是被销毁了或压根儿就没有生产过一样。”

他认为这才是常平仓,目的是建立保护屏障,抵御干旱和水灾以及一切不利形势,这不是中国古代常平仓的本质作用。然而农业调整法建立的常平仓,只部分具有这种功能,例如,价格调节幅度只有10%。一般认为,基本商品储备是支撑通货的可靠手段,而以基本物资储备的通货制度有更多优点。他说,存储制度可以实现供求均衡,还会自我融资、自我清算。他为此设计了剩余储藏制度(theReservoir plan),以剩余商品为准备发行货币建立“现代常平仓”。克服单一商品作准备的货币制度的缺陷。

Graham(1937,183~88)说,“新立法能够建立满意的常平仓或者储备吗?答案是不情愿的,‘不能’。”法案只是提出“通过供应储备方式‘建立’常平仓”,却没有提供任何依据。只是提出限制产量,却没有鼓励生产的规定,建立农产品储备。建立常平仓思想太模糊,进一步研究发现并没有这个意图。(注:指建立常平仓制度,保护农场主,又保护消费阶层。)因此华莱士所谓建立常平仓实际上只是一种愿望。那么Graham提出的以主要物资作为储备建立“现代常平仓”的建议就顺理成章了。

六、结语:美国人接受了常平仓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30年代,美国开始了第二次农业革命,经历了农产品从短缺到过剩的过程,爆发于1920年代初期的农业萧条深刻地影响到美国的经济发展,并成为大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农业萧条美国国内提出了不少解决农业生产过剩问题的建议,但是经过不断争论和实践的验证,真正被绝大多数人接受的只有华莱士的“常平仓计划”。常平仓也成为解决美国农业问题的“利器”,因此,不难看出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和常平仓思想的生命力之顽强和它的行之有效。

收稿日期:2000-01-20

标签:;  ;  ;  ;  ;  ;  ;  

中国古代的闭关锁国思想: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论争_常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