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论文_张颖,周萌羲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论文_张颖,周萌羲

新津县人民医院超声科 四川成都 611430

【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在肝血管瘤的临床诊断之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所具有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肝血管瘤治疗和肝癌治疗的患者各20例,即肝血管瘤组和肝癌组,所有患者全部给予彩超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在彩超上的不同声像特征。结果:在灰阶图像和彩超图像中,肝血管瘤主要以高回声、静脉型不丰富血流为主要声像特征;而肝癌则以低回声和高速高阻的动脉型丰富血流为主要声像特征。就诊断准确率而言,肝血管瘤组为90%(18/20),肝癌组为75%(15/20),统计学无差异(P>0.05)。结论:临床可以通过彩色多普勒来鉴别肝血管瘤和肝癌在回声、血流信号上的不同,从而为患者给予准确的诊断结果。

【关键词】肝血管瘤;肝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信号;声像特征

肝血管瘤与肝癌均是人体肝脏经常发生的病变,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为良性肿瘤,后者为恶性肿瘤。虽然肝血管瘤为良性肿瘤,但是并不意味着患者便是安全的,肿瘤的成长会从机体吸收大量的营养成分,肿瘤的存在会产生占位效应,另周边的脏器受到压迫,肝脏本身也会因此而出现功能不全或功能障碍等问题。再加上这两种疾病在症状表现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临床需要为患者给予严格的检查[1]。鉴于活检给患者机体带来的伤害,临床开始选择无创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本文选择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肝血管瘤、肝癌患者各20例,试对比彩超在二者之间的不同声像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肝血管瘤治疗和肝癌治疗的患者各20例,即肝血管瘤组和肝癌组,两组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确诊。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①肝血管瘤组: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平均(44.33±11.26)岁;男性8例,女性12例;病程最短1年,最长3年,平均(2.25±0.47)年。②肝癌组:年龄最小21岁,最大69岁,平均(44.25±11.17)岁;男性10例,女性10例;病程最短0.5年,最长3年,平均(2.03±0.29)年。两组患者就病程、性别、年龄等资料而言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行统计学对比。

1.2 方法

使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型超声与百胜公司生产的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为两组患者进行检测,将探头频率设置在3.5MHz到5.0MHz的范围内,在患者取左侧卧或仰卧体位后给予空腹检查。回声由B超图像进行观察,血流信号则借由彩色多普勒超声所具有的血流显像技术进行观察,血流类型经阻力指数与血流峰值速度计算后得出结果。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在灰阶声像图和彩超血流信号中的不同表现以及两种肿瘤的诊断符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参与实验研究的患者,其临床所得相关数据均行软件包——加以检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并行卡方值加以检验。两组实验所得数据,经统计计算为P<0.05,则表明分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

2 结果

2.1 灰阶声像图

在灰阶声像图中,肝血管瘤患者中有1例(5%)混合性回声,5例(25%)低回声,14例(70%)高回声;而肝癌患者中有1例(5%)为等回声,2例(10%)为高回声,17例(85%)为低回声。肝癌组患者和肝血管瘤组患者在回声类型上存在统计学差异(X2=12.379,P=0.000<0.05)。

2.2 彩超图像

在彩超图像中,20例肝血管瘤患者均为血流不丰富,其中有4例患者的血管瘤较大,可发现少量低速、低阻的血流信号,且全部为静脉型血流;而20例肝癌患者均为血流信号丰富,且血流均为动脉型,3例同时有静脉型血流,且所有患者的血流均为高速高阻型。两组患者在血流信号丰富程度上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X2=40.000,P=0.000<0.05)。

2.3 诊断符合率

就诊断准确率而言,肝血管瘤组为90%(18/20),肝癌组为75%(15/20),统计学无差异(X2=1.558,P=0.212>0.05)。

3 讨论

作为一种肝脏良性肿瘤,肝血管瘤在临床上极为常见,进行组织形态观察可以发现,肝血管瘤主要有海绵状和毛细血管状两种,其高发群体为女性,男性的发病率要稍低于女性。而肝癌则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在常规的灰阶声像图中,肝癌有高回声、低回声也有混合性回声,有时会与肝血管瘤的灰阶声像图相似,临床容易出现误诊,这时便需要借助彩超来辨别肿瘤内部及肿瘤周边的血流信号,以此来鉴别病灶的良恶性[2]。从结果2.1和2.2可知,一般而言,毛细血管状的肝血管瘤通常在彩超图像中呈现出非常小的点状信号,部分患者甚至无血流信号,即使病灶为较大的海绵状,也只会出现极少的血流信号,其多为低流速低阻的静脉型血流;而肝癌的病灶则会显示出丰富的血流信号,在肿瘤周边可以发现绕行的血流信号,在肿瘤内部则有丰富的血流信号,即使偶有混合型的彩色血流,也均在流速和阻力上超过肝血管瘤[3]。基于这样的特征差异,再辅以B超带来的回声诊断结果,自然可以大大提高诊断准确率。见结果2.3,肝血管瘤的诊断符合率达到90%,而肝癌的诊断符合率为75%,可见彩超在肝血管瘤的诊断上具有非常显著的应用价值,而肝癌的诊断符合率稍低的原因可能与恶性肿瘤组织内部复杂的状况有关。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彩超显示的血流信号主要包括直径>1cm的肝血管瘤,若小血管瘤的直径<1cm则无法显示,临床可酌情辅以彩超能量图来提高对小直径肝血管瘤的诊断[4]。

结语: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通过血流信号丰富程度等信息来鉴别肝血管瘤,其临床诊断价值非常鲜明。

【参考文献】

[1]唐艳琴,许春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11):2049-2050.

[2]朱道湘.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内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02):180.

[3]梁群兴.试述彩色多普勒在肝血管瘤和肝癌鉴别的诊断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05):501-502.

[4]赵红艳.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临床价值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04):487-488.

论文作者:张颖,周萌羲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9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9

标签:;  ;  ;  ;  ;  ;  ;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论文_张颖,周萌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