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之君子人格论文

浅谈《论语》之君子人格论文

浅谈《论语》之君子人格

王伊妮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要: 《论语》中出现最多、谈论最多的就是君子,孔子一直关注着君子人格的问题,君子人格是他理想的人格标准。在《论语》中,小人与君子相对,孔子处处推崇君子人格,其君子人格观在今天对我们为人处世和修身养性仍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

关键词: 《论语》 孔子 君子 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典籍,《易经》《诗经》《尚书》中多次出现“君子”一词。《周易》:“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1]《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尚书》:“君子在野,小人在位。”[3]这时候主要从政治角度定义君子,孔子具体说明了“君子”一词,君子人格是孔子理想的人格标准。仁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依据:仁为君子,不仁则为小人。根据孔子的人格标准,小人与君子相对立,西周时期,君子、小人是等级身份的泛称:前者指贵族统治者,后者指被统治的平民和奴隶。春秋时期,“高岸为谷,深谷为陵”[2],面对此时君子与小人的变化,孔子把二者的等级身份对立转化为人格的对立,将君子作为理想人格。

一、《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在论述君子中开始和结束,开篇《学而》篇中提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末篇《尧曰》中说:“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4]《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了107次,其中孔子自己提到了91次,三个孔子的弟子提到了13次,“问君子”出现了3次,共出现在51章中。《论语》中的“君子”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没有真实的形象和行为的,是一种君子人格符号,如《论语·述而》中:“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第二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但孔子并没有说出此人为何有道德,如《论语·宪问》中:“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第三种是在政治上有崇高道德的人,如《论语·公冶长》中:“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第四种人是与小人形成鲜明对比的人,认为君子是一种人格,其中君子是高尚的,而小人是低下的,如《论语·卫灵公》中:“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4]《论语·颜渊》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4]孔子个人侧重论述了第四种君子人格。

在孔子的观点中,君子人格包括“知命”和“安仁”,所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去仁,恶乎成名”。[4]“知命”就是君子的主观意志,能知道自己的生命价值;“安仁”就是君子有仁德,展示自己的人格,实现自己生命的使命。

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天命是他敬畏的对象,但他对天是否存在一直心存怀疑,不是真的恐惧天命,“生死有命”并不是要表达人的生死由天命决定,而是肯定了生死的必然,人的生老病死不能由任何人控制,人之生死的必然性就是人的命运。君子“知天命”不是君子能感受到天命,因为天命不是一个具体的客观事物,“知”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孔子“五十知天命”并不是他到了五十岁就不由自主地害怕和敬畏天命,而是弄懂了什么是君子知天命,明白什么是自己的命运,明白了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老人的语气里有几分落寞和自嘲,面容却是舒展的。孩子们变成城里人总是好事,给孩子读书上学,不就是巴望他们跳出农门吗。

君子能否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不取决于他当了多大的官或有多少家底,而取决于他是否“安仁”,“安仁”就是不计较得失,把践行仁德当作自己的本能,如同人困了要睡觉,饿了要吃饭,孔子把君子归为“仁者”。“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君子爱道则爱人”,孔子强调君子要有爱心,学道是以爱人为目的的,将知识运用到爱人上。孔子认为君子的道德是高尚的,在孔子思想中体现为“君子怀德”“君子固穷”。

二、君子与小人

《论语》中出现了23次小人,其中有18句能明显看出小人特质,《论语》中的小人有很多小毛病,只关心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但是并不会做很严重的坏事,他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小人物,孔子告诫弟子“无为小人儒”。[4]

“君子”是文、质品德合一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再三强调君子集众美于一身,如:“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此句中的“义、礼、孙、信”分别喻指操行、教养、谦逊和诚信四类品德,兼具四德,才是君子。[5]好的品德也是多多益善的。

[3] 耿红卫:《印尼华文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第3期,第68页。

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有林林总总,或因谈话对象不同而有异,如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4]或随情景不同而有别,如在论及仁的时候,孔子强调“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在谈论立身处世时,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4]君子可以有种种内涵,但孔子认为君子怀德才是君子之道的核心。

ABA和GA3在生理代谢上是相互联系,均从甲羟戊酸通过光敏色素系统转变而来,一般长日照有利于形成GA3,短日照有利于形成ABA。GA3可以逆转ABA的抑制作用,ABA和GA3对休眠和萌芽可能具有协同和负反馈调节作用。虽然在个别种类激素的作用上存在分歧,目前多数研究结果还是支持植物生长抑制物质与生长促进物质共同作用、决定及调节植物休眠这一理论,即当某种因子相对占优势时,就表现该因子所控制的生理生化变化。

谦虚低调也是孔子认可的君子品质。“子曰:如有周公之才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孔子十分崇敬周公,认为周公是周代的君子,但是在孔子看来,如果一个人“骄且吝”,即使像周公那样,也是不值一提的。对于弟子的谦虚言行,孔子都给予肯定,一次师徒闲聊,孔子让弟子们自由发言,“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4]“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4]子路的意愿是高大上的,而颜回的意愿更低调,对话中虽然没有表明孔子的态度,但是后世都可以看出孔子更喜爱颜回,孔子喜欢他的“无伐善”。虽然当时社会世风日下,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然而孔子并不想逃避,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想改变这样的乱世,他宣扬的“不伐善”的君子人格,就是为了改变社会风气的。

孔子推崇坦荡的君子品格。“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在孔子看来,“君子”不同于“小人”的一个特质就是“坦荡荡”。“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4]“色庄”就是“神情上伪装庄重的人”,君子是真诚的,小人是虚伪的,孔子主张远离小人,亲近有真才实学、表里如一的君子。“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孔子的弟子也认为君子坦荡荡,君子是绝对不会掩饰自己的过错的。“子贡曰:君子之国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主张君子坦荡荡,做事光明磊落。

孔子还认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4]君子不会过分迷恋物欲和利益,一箪食一瓢饮就过得安逸。孔子并不是完全否定富贵,毕竟人需要生活,“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但是君子对物质可求却不渴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君子有超越普通人的更高远的精神追求。正因为孔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君子怀德,所以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四处奔波,不断碰壁,仍不放弃。

微信作为时下最热门的社交信息平台,正在演变成为一大商业交易平台。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城市文创产品公众号,进行软文推送,增加用户对文创产品的了解。通过微订系统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对接,在微订系统后台建立的销售城市文创产品的店铺和商品将展现在微信中,通过朋友圈转发点赞优惠、网上下单优惠等活动,达到良好的营销效果。

儒家推崇君子观,君子人格中有朴素的人文精神,它弘扬人的意义,关注人性,希望升华人的价值。天命鬼神不再占据主宰地位,人们开始思考自己究竟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类走向历史舞台的最中心,要证明自己称王做老大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神不再是完美无瑕的代表,人是有血有肉的,具有“君子人格”,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三、结语

君子“知命”“安仁”,既知道自己应该做哪些有意义的事,又知道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君子文质合一,有美好的品德,有满身的正能量。君子做人做事都坦坦荡荡,不会表里不一,真诚谦虚低调,为今天那些虚伪表演的风气和缺乏诚信的社会打了一剂强心剂。君子怀德,这本是一个人基本的素质,在现代社会却更多充斥着利益与物欲,但人不能成为物质的奴隶,不应该困在伪善的环境中。不能要求每一个人严格按照完美的君子人格标准要求自己,至少做到无愧于心,社会必然更加和谐,生活必然越过越好。

参考文献:

[1]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胡发贵.试论孔子君子人格的要义[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中图分类号: B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9)05-0108-02

作者简介: 王伊妮,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赵慧敏

标签:;  ;  ;  ;  ;  

浅谈《论语》之君子人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