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科技产业内贸易与竞争力分析--莱昂斯蒂夫之谜的综合解读_产业内贸易论文

中国高技术产业内贸易与竞争力分析——“里昂惕夫之谜”的综合解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里昂论文,之谜论文,中国论文,竞争力论文,高技术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10)09-0019-08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在科技进步以及产业政策带动下,中国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2000-2008年,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从10411亿元增加到57087亿元,年均增长23.7%;利润和利税分别从673亿元、1033亿元上升到2725亿元、402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9.1%和18.5%。高技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也从3388亿元猛增到31504亿元,年均增长32.1%,并于2006年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是否说明中国高技术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国家发改委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指出,高技术产业不仅包括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技术制造业,还涵盖以电信业、网络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那么,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究竟如何?本文将在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应用历史统计数据深入研究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状况,剖析存在的问题,探寻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律,从而为中国更好地参与高技术国际分工提供理论依据,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产业内贸易水平评价指标选择

(一)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分析

Grubel & Lloyd将产业内贸易(IIT)定义为贸易总额减去产业间贸易额[1],如下所示:

式中,GLIi是第i类产品在一定时期的G-L指数;是第i类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L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1],当它为0时,表明该类产品全部为产业间贸易;当它为1时,该类产品则为产业内贸易;介于0-1之间时,表明该产品贸易是两种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若指数大于0.5,则表明该类产品中产业内贸易占优、水平型国际分工程度较高;反之,则表明该类产品中产业间贸易占优、垂直型国际分工程度较高。

当衡量某一大类产品的综合性产业内贸易水平时,则采用加权汇总公式:

(二)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分析

G-L指数是衡量产业内贸易的一种静态指标,不同时期的G-L指数,并不能正确反映出产业内贸易流量的变化。Brülhart在G-L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测量一定时间跨度的贸易变量计算方法,即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2]。其公式为:

其中,分别表示i产业本期与上期出口与进口的变化值。的值位于区间[0,1],其值越接近1,表示贸易流量的变化越趋向于产业内贸易性质。像G-L指数一样,也可以采用加权汇总的方式,得出一个产业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其公式如下:

(三)贸易竞争优势分析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又称“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是分析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工具,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其他国家所供应的一种产品和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及其程度。TC指数介于-1—1之间。如果TC取值趋向于-1,表明国际竞争力越弱;越趋向于1,表明国际竞争力越强。其公式为:

三、高技术产业内贸易水平分析

(一)高技术制造业进出口总额分析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直接推动了高技术产品的对外贸易增长,优化了国际贸易结构。如图1所示,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1105.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7574.3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31.6%;高技术产品占全部商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2001年的21.7%提高到近年的30%左右,令人惊喜。

图1 中国高技术产品对外贸易额及其占全部商品对外贸易额的比重(2001-2008)

直观而言,中国高技术产品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这种竞争优势到底有多大?是内生的还是外力推动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只有对高技术领域内部结构、贸易方式展开深入研究之后才能回答。

(二)高技术制造业按技术领域划分的产业内贸易分析

根据公式(2),可以计算出按技术领域划分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见表1),从中可以发现如下规律:①在电子、计算机集成制造和航空航天技术领域,进出口基本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产业内贸易水平正逐年增加,特别是电子技术产品,2008年度的G-L指数达到0.51,表明其产业内贸易已经占优。②在生命科学、生物和其他技术领域,基本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而且比较稳定。例如,生命科学技术领域的G-L指数基本维持在0.88左右,生物技术领域的G-L指数在0.78左右,其他技术领域的G-L指数大约在0.81左右。③在光电、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近年来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下降,甚至转向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由于光电技术领域原来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很高,G-L指数在2002年达到0.98,即使有所下降,2008年仍有0.67,表明光电技术产品还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但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近三年来逐渐转向产业间贸易,G-L指数也已经从2002年的0.68下降到0.41。④在材料技术领域,进出口贸易已经完全从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转向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相应的G-L指数也从2002年的0.27上升到2008年的0.77。

(三)高技术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知,各技术领域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差很大,而且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也有所不同,但是,这还无法判断高技术产品贸易方式的变化趋势。因此,需要应用公式(3)和公式(5),计算出高技术领域加权汇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边际贸易指数(见图2)。不难发现,自2002年以来整个高技术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按边际产业内贸易进行动态分析,MIIT基本上都在0.50以下,也就是说,各年间的进出口贸易流量变化更多地是由产业间贸易引起的。两者相互印证,表明近年来全部高技术产业内贸易水平并不高,而且呈现下降趋势。该分析结果与于海峰和王伟关于中美高技术产业内贸易的研究结论相似:虽然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存在巨额顺差,但是两国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并不高,仍属于垂直型国际分工,且仍有向产业间分工发展的趋势[3]。

图2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加权汇总的GLI和MIIT变化图

(四)高技术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分析

目前,高技术服务产业的概念还非常模糊,其涉及领域较广,难以精确界定范围。为探究中国高技术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状况,本文把《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作为代表进行研究。如表2所示,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产业内贸易水平均大于0.5,而“含金量高”、代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极低。从加权汇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来看,G-L指数在0.45左右,与上述高技术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相接近,充分印证了中国整个高技术产业内贸易水平仍不高,且偏向于产业间贸易的推断。

四、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分析

(一)高技术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根据公式(7)可以计算出高技术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由表3可知,伴随着高技术产品对外贸易总量的增长,贸易顺差越来越大,2008年达到737.86亿美元。整个高技术制造业加权汇总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已经从2002年的-0.10逐年上升到2008年的0.10,即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从微弱竞争劣势转变为微弱竞争优势。但是,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无法分清具体高技术制造业的竞争力状况,有必要按技术领域来研究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①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且不断提升。2008年,其出口额为3084.5亿美元,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74.2%,贸易顺差达到2287.89亿美元。②生命科学技术产品已经从原先的较弱竞争劣势转化为较弱竞争优势。2008年电子技术产品进口额达为1611.57亿美元,占高技术产品进口总额的47.1%,贸易顺差达到53.31亿美元。③电子、计算机集成制造、航空航天和材料技术产品都具有极大或较大的竞争劣势,但正在不断改善;值得注意的是,电子技术产品的贸易逆差巨大,达1057.55亿美元。④光电、生物和其他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同年份波动较大,但从近两年来看,呈下降趋势。

(二)高技术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指数

从统计数据来看,以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34.51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33.87亿美元,年均增长31.4%。但是,各服务领域贸易额的增加方式不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是出口增长远远快于进口,通讯服务的出口与进口增长基本相同,而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出口增长大大落后于进口。从图3可见,近年来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一直是贸易逆差,而且不断扩大,2008年达到97.49亿美元,TC指数为-0.895;通讯服务贸易基本平衡,2008年贸易顺差为5.96亿美元,TC指数为0.145;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近年出口形势逐渐向好,贸易顺差不断增加,2008年达到30.87亿美元,TC指数为0.328。

图3 高技术服务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2001-2008)

五、高技术产业的“里昂惕夫之谜”

由表1、表2和表3可知,2008年整个高技术制造业的G-L指数为0.48,TC指数为0.1,表明整个高技术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很低,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主,产品仅仅具有微弱竞争优势。从动态来看,近年来整个高技术领域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呈下降趋势,而产业国际竞争力则逐年提高,这显然与国际贸易的一般规律相矛盾:产业内贸易份额的高低反映一个国家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强弱,因为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如果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必能与其他生产此种产品的国家形成竞争,这意味着两国间产业内贸易份额的增加;不同类型的产业内贸易的增加也表明竞争优势不同程度地提高;垂直型和水平型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分别反映了一国产品在质量和属性方面竞争力的增强。

此外,结合高技术服务贸易进行分析。从表2、图3不难发现,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具有微弱的竞争优势;但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产业内贸易水平极低,具有很大竞争劣势。可以说,伴随着全球IT行业的兴起,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本,服务外包业在中国迅猛发展,竞争优势渐显;但由于大多数先进技术仍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从而在高技术服务贸易中处于竞争劣势。由此可见,虽然高技术产品具有微弱竞争优势,但与之相关的高技术服务贸易却又具有较大的竞争劣势,这也有违国际贸易的一般规律。

如何解释中国高技术产业上述悖论即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呢?下文将从国际分工、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方式及技术创新等方面来剖析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性质。

六、高技术产业“里昂惕夫之谜”的综合解释

(一)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高技术产品本身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但现代国际分工往往导致高技术产品的研发、设计和营销在发达国家或地区,零配件生产和最后组装环节却在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中国高技术产品生产位于全球价值链的底部。按照生产要素投入来说,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施炳展和李坤望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与G7国家进行了比较研究:从整体制造业看,中国50%以上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而且有增加趋势;发达国家50%以上为高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和水平产业内贸易,相对比较稳定。在高技术制造业中,中国仅有4.4%为高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在中低技术制造业中,中国高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均在20%以下[4]。由此可见,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总体低下,而且在中高技术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国际分工地位极为低下,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高波和藏新认为,不能仅仅用产业内贸易理论解释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而应从产品内分工视角进行分析[5]。基于对资源配置的需要,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业化生产时,中国基本上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在大多数高技术产品内分工里,中国始终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投入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一旦我们的“人口红利”消失,或者其他国家有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时,这种微弱的竞争优势也就会不复存在。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高技术产业向来都是中国招商引资的重点领域,目的之一是“以市场换技术”。同样,为了抢占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跨国公司也乐意投资到某些高技术领域。毫无疑问,FDI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特别是早期FDI确实发生了“技术溢出”效应。至于FDI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Fukao,Ishido & Ito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缺少发达国家出口的同类产品所要求的技术,因此其主要的技术来源是接受FDI,那么,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应表现较为明显,大部分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份额是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间进行垂直劳动分工的结果[6]。马剑飞等发现,规模经济对产业内贸易影响不大,外商进入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为负[7]。林娟娟等对影响中国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因素做静态和动态的比较回归分析,得出了长期内FDI和经济增长与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存在负相关性[8]。可见,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仍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替代性的产业间贸易。

关于高技术产业,文争为分析了中国—东盟高技术产业贸易结构和贸易模式,定量测算了两者间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并认为中国—东盟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分工的结果[9]。杜莉认为,中美高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变化;中美高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属于典型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大小绝不是衡量技术水平高低和贸易获利大小的标志[10]。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仍然以外资企业为主体,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达到3539.17亿美元和2734.02亿美元,占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比重分别达到85.38%和79.99%。相比之下,内资企业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规模很小。从贸易差额来看,外资企业是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主体,2008年三类外资企业的贸易顺差高达805.13亿美元。而内资企业中除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业为贸易顺差外,其他类型企业仍然保持着较高的贸易逆差。从发展趋势来看,近年外资企业是以外商独资企业为主导,保持着出口与进口同样较高的增长速度;而内资企业的差异较大:国有企业进出口的增长均较为缓慢,私营企业增长迅猛,而集体企业则是出口增速较快、进口增速缓慢。

(三)对外贸易方式的影响

在高技术制造业,国内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相关配套产业不健全,使得那些掌握研发、采购和销售等核心环节的跨国公司借机把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加工装配环节转移到中国,从而导致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和来件组装等。2008年,进料加工贸易在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为71.66%,达2978.23亿美元;在进口额中所占比重为43.03%,达1470.85美元。来料加工贸易在出口额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为10.77%,低于一般贸易出口额比重2.7个百分点;来料加工贸易的进口额比重继续上升,为13.44%。一般贸易的进口额比重相对稳定,为19.55%。由此可见,加工贸易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充分说明了中国出口的大部分高技术产品仅是代工产品。相对加工贸易,以一般贸易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可以被视为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产品,2008年仅是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1/6。

(四)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上述三方面似乎合理地解释了高技术产业的“悖论”,感到“为他人作嫁衣”的酸楚,殊不知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由表4可知,中国高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占制造业R&D经费支出的比重、高技术产业R&D强度、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以及全员劳动率都大大低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从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及其对外贸易状况来看,恰恰符合“技术差距论”;对于特定高技术产品来说,则符合“产品生命周期说”。这是由历史发展阶段决定的,切勿妄自菲薄,新兴工业化国家就是榜样。同时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源于技术优势,技术可以引进、模仿或自主创新,而其贸易收益(尤其是垄断利润)只能来源于后者——自主知识产权。

七、结论

本文测算了近年来中国高技术产品、高技术服务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发现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增长并不是产业内贸易水平提高的结果。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产品具有微弱的国际竞争力,但高技术服务却一直缺乏竞争力。表面来看,高技术产业的“里昂惕夫之谜”可以从国际分工、FDI和贸易方式来解释,实则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中国只是高技术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并不是高技术生产和贸易强国。当务之急,戒骄戒躁,努力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和保护,真正地在高技术产业进行基于技术优势的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才能在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大的收益。这就需要深化教育科研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高技术人才,在技术研发、品牌设计及市场营销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链分工体系中逐渐由生产加工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转移;在生产加工环节中逐渐由下游生产环节向上游生产环节转移。

(收稿日期:2010-06-21)

标签:;  ;  ;  ;  ;  ;  ;  ;  

中国高科技产业内贸易与竞争力分析--莱昂斯蒂夫之谜的综合解读_产业内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