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期刊的新现象_文学论文

2000年期刊的新现象_文学论文

2000年期刊新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刊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即将跨过21世纪门槛的2000年,我国期刊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竞争与压力,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各种期刊也不遗余力地努力,试图获得新的发展,2000年,国内期刊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一、大刊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国内期刊中,有为数不多的“大刊、名刊”,这主要是指一些期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真正面向市场,自费订阅、购买比例很高的期刊。新闻出版署评出的“全国百种重点社科类期刊”中,就有不少属于这一类,还有一些科普类期刊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比如《读者》、《知音》、《家庭》、《家庭医生》、《青年文摘》等等。近两年来这些期刊不约而同地缩短刊期,试图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缩短刊期以后,这些期刊的发行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我国期刊的年总印数多年来都徘徊在20亿册到30亿册,大刊的发行量成百万、几十万地增加,就使得一些发行量在几万、十几万份的期刊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过去,一些大刊都是月刊,上市以后一般一周到半个月就销售完了,到下半月,一些名气不太大的期刊上市,可以售出一些,分到大刊空出的部分市场份额。而现在,大刊缩短刊期后,名气不太大的期刊几乎找不到市场的空余机会,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样的发展态势,符合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大刊质量高,经济效益好,有能力在质量、数量方面不断发展,经得起市场的冲击,而规模小,质量相对差一点的刊物就会在大刊的不断发展中败下阵来,直至退出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毫不留情的。

二、文摘期刊满天飞

2000年,一些新办或有机会改名的期刊,不约而同地将刊物定位于文摘类期刊,如《校园文苑》、《少男少女·读友》、《阅读文摘》、《读者俱乐部》、《大众文摘》、《大家参考》、《青年文摘·人物版》等等。也许是《读者》、《青年文摘》等一些文摘类期刊可观的发行量使一些办刊者产生了误解,以为只要办文摘类期刊,就可以获得较大的发行量。此外,一些期刊初创之际,人手少,资金有限,没有作者队伍,办本文摘几个人剪刀加浆糊,剪剪贴贴,一本刊物就办出来了。付转载费比付稿费、采访费要低,前期投入就少。殊不知人人都以为可以投入少、产出大的事情,一拥而上都来办文摘,又都想照《读者》、《青年文摘》的路子办,名牌期刊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有了极大的市场占有率,新办的同类期刊虽然前期投资少,但上市以后也很难获得读者的认可,目前市场上期刊的好文章报纸摘、期刊也摘,摘来摘去,好文章有限,大家经常撞车,读者最后还是选择有特色、质量高的名牌文摘期刊。所以,办文摘期刊并非新办期刊的“希望工程”,反倒成了一条常常堵车的路。当然,如果办几家有特色、针对特定读者群的文摘类期刊,比如电脑类、军事类、保健类等分工细、实用性强的文摘,可能会有市场。但这类文摘大多数报纸已经在做,期刊在时效性上比不过报纸,所以也需要慎重考虑。《读者·乡村版》今年推出以后,价格低廉,别具特色,而且瞄准了大家都不太重视的农村读者市场,反响不俗,不但农村读者欢迎,而且城市读者也叫好。

三、大批面向市场的新刊面世,开始新一轮的激烈竞争

2000年,在落实中央“两办”30号文件过程中,停办了一些机关刊和种类重复的期刊,用停办期刊的指标新办了一些期刊,还有一些改名的期刊,借改名之际重新为期刊定位。这些转化、更名、停办改办的期刊在创办之初,读者对象更细化,分工更明确,定位更准确,而且直接面向市场,比如《打工》、《新娘》、《好主妇》、《策划》、《琴童》、《好日子》等等,如果操作到位,很可能会受到读者的欢迎。对一批老刊物来说,竞争对手增多,也是一种威胁,而且这种竞争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最初始于人才、稿件的竞争,最终在市场上见分晓。

四、各家期刊纷纷在北京、广州、深圳等文化、经济发达的城市设立分支机构,面向全国抢滩

相对于报纸来说,期刊的地域性更弱一点,所以,当都市报日益兴旺、一城一报的局面已具雏形的时候,期刊才开始感觉到危机。不少期刊认识到,在各种资讯日益丰富、发达,传递速度日益加快的时代,满足于局限在一城一地办刊是远远不够的,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内开辟渠道,获得直接的、适合自己刊物的各种资讯。广东的《新周刊》创刊伊始,就在北京、上海、成都、深圳、武汉、香港等城市聘请了专门为该刊提供稿件的特约记者,该刊每一期推出的主打选题都有几个大城市的特约记者所做的专题访问或者专题报道,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2000年,越来越多有条件的期刊开始在各主要城市聘请自己的特约记者或设立自己的办事机构。由于有关规定要求在异地设立记者站要经过当地新闻出版管理机构的审批,办理手续比较难,所以一些期刊就以办事处、工作站等名义设立办事机构。在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在印刷厂多、印制质量高而价格相对较低的深圳等几个城市,这种情况更为明显。事实上,某些门类的期刊只有采取这样的措施,才能够约到或者采访到质量较高的稿件,获得具有较高价值的资讯,能够把刊物办得更好。

五、公费期刊市场继续萎缩

由于机关人员的分流已经进行到了省一级机构,所以,当地方一些厅局撤销、合并,机关工作人员的数量减少以后,面向这些读者的、用公费订阅的期刊的发行量便大大萎缩。此外,2000年,国家教育部明确了为中小学生减负的政策,而且采取了不少具体措施,直接受影响的便是那些各级教育部门主管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学习辅导类期刊,据了解,此类期刊的发行量一般下降了三分之一左右。公费订阅的期刊的发行量减少,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办刊经费和办公费。学习辅导类期刊的发行量下降,减轻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家长的经济压力。应当说这是一种好的现象。

六、文学期刊继续寻找新的出路

2000年,文学类期刊仍然在艰难的处境中挣扎。除了几家名牌大型文学期刊的发行量较大、经济效益不错外,大多数文学期刊仍然在困境中苦苦坚持。值得关注的是,有的文学期刊转换思路,进行了一些探索,为更多的文学期刊提供了改革的思路。《天津文学》年初打出“青春阅读”的字样,将刊物定位于面向青年读者,主要是中学生读者,文学期刊的品位不变,但增加了一些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内容和文摘。试验半年后读者反映很好,于是,《天津文学》提出要求,经有关部门批准,正式更名为《青春阅读》。《萌芽》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主要面向中学师生的期刊。《湖南文学》更名为《母语》后,以比较前卫的、全新的面貌出现,成为一本社会综合文化类期刊,也引起了评论界和读者的关注。此外像《芙蓉》、《天涯》等文学期刊,在内容上也有很大变化,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刊物了。还有一些文学期刊也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尝试,这些期刊中,有走了弯路的,碰了钉子的,也有尝到甜头的。不管是文学期刊的读者还是办刊者,都已经意识到,我国的文学期刊发展到了一个转折关头,如果不加改革,那大多数文学期刊要么依靠国家的资助苦苦支撑,惨淡经营,要么只有停办。文学期刊的不景气,不是办刊人不努力,而是过去数量众多的文学期刊的读者的阅读兴趣发生了变化,舍弃文学期刊去阅读其他种类的期刊去了。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办刊人才能及时跟踪读者的阅读热点,调整办刊思路,使刊物生机勃勃,不断发展。

七、大刊逐步形成规模,并试图走出国门

2000年,国内几家名牌期刊在十多年连续处于良性循环的情况下,抓住机遇,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初步具备了规模效应。当然,与国外一些大的出版集团、期刊集团的规模相比,我国几家大刊的规模还十分有限,但这种发展毕竟是令人欣喜的,它预示着我国期刊已经完成了独门独户经营发展的阶段,开始进入规模发展、集约发展的阶段。《知音》的子刊《知音·海外版》出版几年,反响不俗,新的子刊《打工》已经问世,还有一本子刊《好日子》也将问世,可以说形成了一个以主刊《知音》为主、优势互补、规模发展的刊群,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像《知音》这样以一本名刊大刊为主,另办一家或几家子刊的刊群还有一些,如《时尚》杂志社便有《时尚·伊人》、《时尚·先生》、《时尚·家居》、《时尚·健康》、《时尚·旅游》等5本系列期刊。《读者》与其子刊《读者·乡村版》,《家庭》与其子刊《家庭博览》、《孩子》,《演讲与口才》与其子刊《做人与处世》等等。入世在即,我国的期刊必须加快发展的速度,加快规模发展的步伐,这样才有可能迎接新的挑战,获得新的成功。此外,据了解,有的名牌期刊将视野扩展到了国外,试图在东南亚、澳大利亚、北美等华人较多的地区和国家办刊或与海外华人联合办刊,拓展自己的事业,这也是我国期刊事业发展中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

八、自我宣传意识增强

2000年10月开始下半年报刊征订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现象,就是为数不少的期刊在各种媒体大做广告,为争取明年的订户而努力。期刊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效果比较好的媒体,以往到了报刊征订季节,期刊要么很少做宣传,要么是同行之间互换广告,这样便节约了广告开支。而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期刊一反常态,在电视、报纸等其他传媒上大作广告,这一现象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各家期刊,尤其是面向市场的期刊的自我宣传意识比以前大大增强;二是各家期刊已经意识到了新的一年中期刊市场竞争的激烈与残酷,所以才不惜增加宣传经费的投入,力求在竞争中分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此外有奖订阅也成为期刊吸引读者的拿手好戏,一些期刊的订阅大奖包括国外旅游、国内旅游、数额不等的奖金以及各种礼品等等。虽然说期刊最终吸引读者的还是其内容、质量,但促销手段的多样化,对期刊的发行还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的。更重要的是,这一现象表明,不少期刊不仅仅注意到了刊物的定位和内容要直接面向市场、特别是自费读者市场,而且开始重视营销手段,尝试用各种不同方式不断开拓读者市场。

九、新的结构失衡现象露头

在国家用行政手段进行期刊结构调整中,减少了一批公费办、公费订的机关刊,这批停办的期刊在调整到出版社、报业集团等新的单位后大多新办了面向自费市场的期刊。此外一些过去定位不够准确或者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期刊也在更名后重新定位,试图开拓新的、更大的读者市场。许多办刊人在为新的期刊定位时,更多地注意到了目前期刊市场上热销的品种,比如文摘类、时尚类、少年儿童类、家庭生活类等等,但忽略了这些种类的期刊市场已经处于饱和或接近饱和的状态。所以,大家都去办几类热门期刊的后果就是使得期刊市场出现了新的失衡的苗头。比如有的省的少儿期刊已经不少,发行量也可观,但又新办了几种,加剧了本省同类期刊市场的激烈竞争。时尚旅游类、社会生活类、文摘类期刊也有这种一地重复的情况,虽然这是期刊发展过程中一个几乎不可逾越的阶段,但这些期刊将在新一轮的激烈竞争中面临考验,真正能够生存下来并获得发展的期刊毕竟是少数。如果在新办期刊的时候认真加以论证,积极寻找国内期刊期刊品种的空白点,办一些能够填补期刊市场空白、满足特定读者群的期刊,不但容易打开市场,还能够避开激烈的竞争。

20世纪的最后一年,我国期刊在走向市场、按照出版物自身发展的规律运作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相信在新的世纪中,中国期刊会与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步发展,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作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  ;  ;  

2000年期刊的新现象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