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台湾高失业的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台湾的失业率连连攀高,引起岛内外关切。1996年1月份失业率2.03%,2月份为2.1%,3月份为2.24%,创下近十年来的最高纪录,且失业率仍有上升之势。1996年上半年,台湾平均劳动人数926.6万人,比1995年同期增加10.2万人;就业人数为905.7万人,仅增加3.9万人;失业人数达20.9万人,比1995年同期增加6.3万人,增长率高达43.36%。劳动参与率为58.36%,比1995年同期下降0.32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岛内失业不断上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岛内的高失业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经济不景气造成循环性失业
台湾经济的波动性发展和不景气是造成岛内高失业最主要的原因。台湾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外依赖性很强,其原料来源和产品销售主要靠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市场,经济对外高度依赖性使台湾经济容易受制于人。当国际经济繁荣时,出口量加大,台湾经济就繁荣;当世界经济不景气时,出口萎缩,岛内经济也跟着不景气。在经济较景气时,劳动力就业机会就多;当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大量裁员,失业人口便急剧增加。如此循环往复,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也是岛内失业现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台湾经济对外依赖性在继续加深。岛内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失去发展劲头,但是朝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升级又面临重重困难。为了摆脱经济面临的困境,当局在90年代继续推行经济“自由化”、“国际化”政策。这种政策的实质是以牺牲中小企业的利益为代价,促使岛内大资产家在更大范围实现同国际资本相结合,以主宰台湾经济的命运。这种政策推行的必然结果是岛内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必将面临更多国际性大公司的竞争而难逃破产倒闭的厄运。台湾98%以上的企业为中小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影响所及,众多的中小企业员工将面临失业的威胁。1995年7月以来,台湾经济不断下滑,经济增长率每月下跌,其整体经济仍然是靠出口支撑,“内冷外热”的局面没有大的改观。台湾工业部门萧条,岛内厂商的投资意愿不振,原有的中小企业获利受损,绩效不佳,停产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在这一年里,台湾歇业的工厂多达3,000余家,平均每月有3万人左右失业,显示了经济不景气造成失业人数扶摇直上。与此同时,吸纳劳动力较多的服务业和营建业陷入多年以来最严重的不景气时期,致使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大大下降。1996年上半年,这种状况没有改变。第一季度服务业增长比预期降低0.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由于营建工程仍然低迷,增长率只有4.3%;公共投资由于预算执行不理想,其实质增长率仅为2.2%。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尤其是李登辉访美事件的冲击,当局一再恶化两岸关系,人为地破坏台湾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1996年上半年岛内经济的增长由于两岸关系的紧张而受到抑制,进出口贸易深受影响,增长幅度大幅减缓,第一季度的出口成长率仅为9.3%,进口增长5.7%。岛内内需产业需求不振,导致经济增长滑坡,其结果必然是就业市场失业率节节升高。
二、产业结构变动导致结构性失业
台湾的高失业除了经济不景气的原因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岛内产业结构的变动直接带来的结构性失业。
首先,公营事业民营化造成大量失业。在民营化的过程,很多企业大量裁员,工厂停业,企业转产等,加重了结构性失业的恶化。1995年,台湾当局和地方行政机关以及公营事业机构减少人力共约3万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中年员工。这种中年失业族群又是十分难以解决的一种失业问题,因为这些习惯于铁饭碗工作型态的人,离开了公营事业后,因年龄较大和适应能力差,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还有很多失业者怯于求职,从而转化为非劳动力人口。1996年3月份,台湾的非劳动力人口达663万人,比1995年同期增加了63万人,显示了岛内隐藏性失业问题日趋严重。
其次,近年来台湾产业结构变化较快,制造业在岛内所占的比重迅速缩小,服务业和营造业则因为需求增加而大幅增长。其结果是服务业创造了大量的非技术性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吸纳数量庞大的基层劳动力竞相投入。与此相反,制造业和营造业因工作条件差缺乏吸引力,造成基层劳动力严重不足。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服务业增长放慢,对基层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但是劳动力重新返回制造业或营造业就业的情况却不太明显,这部分劳动力便成了失业人员。
第三,台湾当局为了达到使经济“自由化”、“国际化”,保持经济增长的目的,力谋产业尽快升级,这个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产业升级的结果必然会使劳力密集型产业遭到淘汰,也一定会使那些完全依赖劳力营生的工人的技能无法符合实际需求。因此,产业升级肯定会相应地减少劳工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安全,使得那些被淘汰产业的劳动力面临失业。
第四,产业外移是造成失业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岛内投资环境的不断恶化,有很多产业已经或正在外移到东南亚和中国大陆等地。外移的产业大多数属于劳力密集型产业,如制鞋业和纺织业等。这些产业外移,原先雇用的劳工不可能一起外移。因此,产业外移必然会造成资遣和解雇现象,使得很多员工丧失了工作的机会,从而加入到失业大军中。
三、岛内民众就业意愿低落
台湾经济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岛内民众过去几十年勤劳奋发的工作精神是分不开的。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岛内民众的工作价值观念发生了偏差。很多人似乎觉得没有必要不眠不休地勤奋工作,也不把勤奋工作当成一种美德。台湾社会普遍重视物质享受,岛内正面临民众工作意愿显著降低的危机。一方面很多人不愿意靠诚实劳动来获取生活所得,或者根本不愿意工作。他们宁可用投机、追求近利的方式,以快速地获得财富。80年代末盛行的大家乐、六合彩就是明证,许多人辞掉工作投入其中。90年代同样的情况发生在股票市场上,很多人辞去工作或者利用上班时间投入股市去炒股票。另一方面,由于生活品质的提高,民众在选择职业时宁愿暂时等待,也不愿意从事意愿之外的工作。相当多的人不愿意从事制造业、营造业,而一窝蜂地涌向服务业。台湾的就业市场出现了以下奇怪的现象,即一方面台湾每年有大量的工人失业,另一方面却有很多工厂找不到工人。其主要原因,除了因为有些服务业,如证券、金融等行业待遇较高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服务业一般而言工作较轻松,不需要太费体力,平常又能在一个很舒适的环境中着装整齐地工作,而不象营造业和制造业,要流汗、出力、穿工作服。
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1996年前三个月岛内求才利用率仅为7.83%。换言之,有92.17%的工作机会没有获得有效利用。其最主要的原因是雇主提供的职业条件,如工作地点和时间、待遇和福利以及工作环境不合占53.92%;其次是无人应征占22.55%;再次是应征者因技术水平、教育程度、性别或年龄不合占23.53%。特别是部分高学历者虽然求职心切,但是要寻找最佳的工作条件,而不愿意屈就。1987年,台湾的劳动参与率创下60.93%的最高纪录后,便一直下滑,至1996年3月份,劳动参与率降至58.2%。岛内民众就业意愿的低落可见一斑。
四、外籍劳工的大量涌入减少了岛内劳工的就业机会
90年代台湾引进外籍劳工呈逐年增加之势。1992年引进外劳32,000名;1993年引进外劳猛增为101,866名;1994年为105,858名。截止到1995年12月份,外籍劳工申请人数高达70.3万余人,有效核准人数28万人,在台湾600万受雇劳工中占4%强。引进的外劳主要分布在制造业中。以1995年为例,有142,554人在制造业工作,其中建筑业30,641人,纺织业24,404人。
外籍劳工的大量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岛内劳工的就业机会。因为外籍劳工价格便宜,一些厂商多使用外劳。廉价的外劳就成了岛内基层劳力最直接的竞争对手,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更是如此。外劳的引入还会使就业市场因劳工供给较为充裕造成本地劳工工资下降。由于能够引进一些廉价的外劳,部分企业不愿意改善劳动条件,因此更加挫伤岛内劳工的就业积极性。当雇不到岛内劳工后,企业就向主管单位申请引进外劳;当外劳引进后,企业就更不愿意改善劳动环境和福利条件,对岛内劳工就业的正当权益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据台湾报刊报道,由于外劳的工资比岛内劳工低很多,因此许多事业单位有意无意地觖雇本地劳工,然后再以缺工的理由申请外劳。值得注意的是,事业单位大量解雇工人数量最高者达到将近300人,而一下子解雇100人以上者也为数不少。当然这其中可能有部分是因歇业或闭厂不得不资遣员工,但也有不少没有合理原因解雇员工的。厂商以合法的方式故意解雇员工的做法也很多。可见外籍劳工抢夺了岛内劳工的饭碗,形成“外劳驱逐本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劳动市场的正常发展。随着外籍劳工威胁岛内劳动条件和就业机会的加剧,招致劳工界的强烈抗议。迫于岛内的压力,台湾当局最近不得不紧缩外劳引进政策。但是企业界需要利用廉价的外劳降低经营成本,保持产品的竞争力;各项公共建设工程也需要低工资、肯吃苦的外劳。紧缩外劳引进的效果如何,人们将试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