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度残障儿童工作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思考论文_蔡红梅

对重度残障儿童工作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思考论文_蔡红梅

蔡红梅 吉林省通榆县培智学校 137200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9-006-01

有这样一群孩子,由于严重残疾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坐起来;有的因为行为问题严重,带有攻击性行为,家长不敢把他放到集体的环境中,怕造成伤害事件;有的是因为家庭困难,父母要上班赚钱无人接送;有的家庭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残疾孩子就更加封闭,不让外界知道孩子的存在,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在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明确提出了,要“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自政策出台以来。我们眉县特殊教育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了“送教上门”工作,在此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值得借鉴的经验

1、准确定位送教对象

“送教上门”是对中重度适龄儿童因自身和家庭的多种原因不能走进课堂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核心是不能走进课堂,其实质是要到家庭。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是在课堂上,而是深入残疾儿童的家庭。为了节省人力、财力,尽可能的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们要对“送教对象”进行准确的排查。

(1)对本县的残疾儿童的摸底。仅仅依靠特殊教育学校,想要掌握全县的适龄残疾儿童的资料,是非常困难的。为此,我们依靠残联,从各中心小学、乡镇民政科等处,收集到全区适龄残疾儿童的基本信息,然后安排教师逐一登门核实,逐一进行鉴别,对确实是属于适龄的残疾儿童,能到校就读的,我们一个都不放过,做好家长的工作,让他们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而在走访中,我们也综合各种因素,甄别出哪些适龄残疾儿童确实因为家庭和自身的因素,不能入校,我们就把这类残疾儿童作为“送教对象”,并给他们办理好学籍,确保他们的受教育权。

(2)与家长沟通,了解对象情况

在这些对象中,多数残疾儿童由于从没有接受过教育,各方面发展相当迟缓,通过一般的交流、观察甚至评估不能全面地了解其情况。因此,就要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进行了解。所要了解的情况一般包括家庭成员、儿童的病因、发病的情况、治疗情况、作息安排、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儿童经常或喜欢做的事情、儿童的需要、儿童的脾气、性格等。

2、精心准备送教内容

“送教上门”不同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序时进度,有课表,有固定教学设备设施,而且送教学生残疾程度也比较严重,可以说是对我们送教的教师是一种挑战。因此,在每次的送教内容上要缜密安排。

(1)制定学期送教计划。根据送教前的综合评估情况,我们要求送教教师要制定出学期计划,对本学期的送教有一个系统的安排。如:本学期的送教总目标、每次送教的内容、送教时间的划分。这样就注意到送教的连贯性,做到内容的衔接。既避免因随意而造成间隔时间过短,残疾孩子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所学的现象,又免得因送教间隔时间过长,学生忘记较多或学习兴趣锐减的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送教前备好课。按照学期送教计划,我们要求教师每次送教前,根据所掌握的送教对象实情,精心备课,并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一些预案。然后,“送教小组”再集中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使每一次的送教做好胸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3)送教内容的多样性。我们实施的是“一人一案”的施教内容和方法,对于被送教的学生,他们的需求是丰富的,我们拟定了“一对一”个性化教育方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感统、言语、情绪、心理等康复课程;二是洗脸、刷牙、吃饭、如厕等生活课程;三是实用语文、实用数学等文化课程;四是畅游、体育、美术、娱乐等技能课程。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

我们送教对象大多都在农村,而且是偏远的山区,山高路远。风里来雨里去,舟车劳顿不说,有多数家长不是智力障碍就是精神障碍,见老师来言行举止怪异,甚至还面临人身危险。这是谁都不愿意遇到的事。我们都宁愿在教室上课,也不愿出去送教。我们注重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要把“送教”当做送爱心,送温暖,更把“送教”当做善事来做,几年来的实践,很多送教教师的心灵都得到了洗礼,怨言也逐渐少了,有些教师把送教变为了自觉行为。每到一名残障儿童家中,送教老师都耐心细致地与孩子们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身心发育和智能发展情况,对他们进行日常生活常识、自我服务技能等方面的指导以及运动康复训练和心理健康辅导,还指导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2、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专业知识能够让教师发现哪些知识、技能必须教给孩子,而且他们能够掌握,然后确定怎么传授;与家长沟通时的表达、描述,也需要专业知识。这样,孩子们在受教育的年限里才能获得更多。除了理论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实践探索和反思;除了课堂实践,还应该走出去,接受专业培训;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康复医疗知识,达到医教结合。

3、提升家长的认识。作为父母都想生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和残疾挂钩。很多家长心里十分敏感脆弱,他们不乐意接受孩子‘病了的事实,对孩子在教育环境的选择上,采取规避、躲闪的态度,潜意识中常存“让孩子一直‘随大流,差不多就行 ”的思想。我们在工作中要“少晓之以理,多动之以情”。不强调家长一定要直视孩子‘病了的客观事实,迂回的运用积极心理暗示,用事实说话,让家长看到:老师对孩子的关爱与帮扶;孩子的点滴变化及进步;对家长一定规避类似“摊上这样的,还能咋整?”“我天生命不好!”“你脑子不好,笨就笨吧” 等消极心理暗示对孩子造成的二度伤害,用平常心看待孩子,时时为孩子营造无压力、愉快的氛围,努力创造适合的环境让孩子可以真正健康的成长。

送教上门,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重度残疾孩子的一道桥梁。我们迈出的只是第一步。通过送教,我们能了解到弱势群体的生活、学习状况,更能感受到这些弱势群体家庭对温暖的渴望。送教,不仅仅是送的一种教学方式,要让这些重度孩子不在学校却能享受到学校的教育,使他和他的家庭感到没有处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因此,“送教上门”工作要长久的、持之以恒的开展下去。用行动延续爱与责任,一个都不落下,让所有残障少儿都能享受公平与优质的教育是每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目标与理想。

路漫漫其修远兮。“送教上门”需要我们做的事有很多,让我们怀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大爱情怀,一起去探索,一起去追寻,共同为我们的送教对象也托起一片美好的明天!

论文作者:蔡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12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2

标签:;  ;  ;  ;  ;  ;  ;  ;  

对重度残障儿童工作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思考论文_蔡红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