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与涉农高校的教育改革分析论文

农业产业化与涉农高校的教育改革分析论文

农业产业化与涉农高校的教育改革分析

许学文,林肖剑

(扬州大学 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江苏 扬州)

摘 要: 农业产业化(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广大群众参与探索出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农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这种方式下的农业发展具有良好的自我约束力,更具规模和规范,将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涉农高校是以农业为基础要素的高等教育机构,设立目的是为当下社会培养所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它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按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调整自身的育人方式。本文以此展开研究,剖析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探索涉农高校现有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了教育改革措施,希望对涉农高校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提供思路。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农业高校;教育改革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成员是农户,是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集聚一体的生产经营方式。这种运营模式在我国多个省份已展露头角,多个农业龙头企业已经崛起并且发展迅速,在未来,这种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必引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高端农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涉农高校,必须结合当下农业现代化的形式调整自身教育方式,顺应社会人才需求。本文以此为突破口,展开具体研究。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农业改革不断的深入,政府职能部门越发重视农业的产业化生产。农业产业化是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农村要发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产业化农业,因此各地区的农民应该要抓紧机遇,实现农民的再一次创收。

传统的课程评价,无论是督导还是教研室老师都是用听课表打分形成,听课表就是实际听课评价的指南。听课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评价:

农业的发展意味着我国农业改革的方向由传统的单项突进向整体发展转变,逐渐开始以独立的姿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要想从目前的小康水平迈入到发达水平阶段,就需要依赖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过程中,要以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体系为基础,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而且各大高校应该将农业的各种理论学科有机结合,为农业产业化运营提供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高素质人才,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改革的进程[1]

成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加大农业投入,不断引进新的技术,让理论知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其实际的价值。如果农业生产中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生产工具,那么将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因此,农业产业化能否顺利的在我国顺利实施,还要看是否有先进的技术以及工具作为支撑。

二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高校教育改革关系

针对当前目的地感官营销实践面临的问题,结合上述目的地感官营销的3种运用方式分析,本文认为现阶段目的地感官营销研究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包括:

三 当代农业高校教育不符合农业产业化需求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在选种、常规育种以及病虫防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学科可以当作涉农高校的重点学科。除此之外,应鼓励先进农业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相结合,为这些专业增添新的生机。在水产科目设置时,应融合水产品的加工学科、水产品饲料生产学科。相关部门在资助科研项目时,应当加大对农业科研的立项数量,引导大学教师由单一科研领域向产业化方向转变[4]

(一) 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

中国古人们受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艺术创作时,将自身的个人情感精神,赋予画面中所描绘的某一具体事物,借此来抒发内心的精神追求,追求一种既托物抒怀又物我合一的意境表达,寓情于景的艺术表达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灵魂之所在。

(二) 农业体制的影响和制约

受政府部门间管理职权限制,导致农业产业相关部门间职能存在分割的现象。农业部门主要职责是管理农业产中事物,而农作物在产前以及产后的加工过程则不属于农业部门的职责范围之内。涉农高校也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很多教学科目的设计也只针对农作物的产中阶段,比如在种植业教学规划中重点讲述《植物育种学》以及《栽培学》课程,养殖学科教学规划则侧重《动物育种学》以及《动物饲养学》。而权威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人员占比不超过0.6%。以柑桔生产为例,通过深加工成果汁、果酱等商品可以显著提高柑桔的经济价值,美国90%以上的柑桔用于加工,我国用于加工的柑橘却不足10%。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柑桔育种专家以及柑桔栽培专家,如章文才教授、邓秀新院士等,但是目前为止,国内具有丰富经验的柑桔深加工专家屈指可数,多数的涉农高校也尚未开设柑桔加工技术课程[3]

我国传统农业具有自给自足、产业单一化、生产粗放化等一般性特征。涉农高校在课程设计时一般与传统农业特征相统一,比如涉及种植业的教学内容设计一般以油、棉、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为主要内容;涉及养殖业的教学内容一般也只限定于比较大型牲畜的养殖技术。而且现在涉农高校的教材依旧较多沿用几十年前的教材,尽管相关管理部门在近些年对教材进行了几次修订,但仍然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具有较大差距。其次高校的农业教育严重的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多数的涉农高校只注重学生文化水平的高低,而忽视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到生产实践的能力,限制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涉农高校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更加重视课题的研究成果,而不重视将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往往是因为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与研究成果的数目密切相关,而不重视对教师在农业产业化上的贡献,影响了高校教师对研究成果推广的积极性,导致涉农专业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久而久之,导致其与现代农业脱节。

四 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加快高等农业教育改革

把脉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加大本科生的培养力度,适当招收研究生,有效的把控教学质量,培养一批具有良好专业知识以及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真正的发挥大学生的价值。教学目标应以培养学生农业产业经营能力为主,有机融合农业生产前、生产过程以及后期农产品深加工。

(一) 明确教育目标,树立新观念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基础,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发展的动力,然而科技的进步,农业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科技人员。而农业高校作为才能培养的源泉,要将教学体制的改革放在首位,将先进的农业生产理论融合到教学实践中,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高速发展。

(二) 优化学科结构,办出地方特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毕业生想要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与高校的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因此为了让农科毕业生在工作中被认可,各涉农高校需要设立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脚步的教学科目。要充分考虑本地农业发展的现状,调整学科设置和教学方向,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建立优势、特色农业学科,及时对已经跟不上发现需要的科目进行改革甚至淘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较多涉农院校的教育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很多理论知识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导致这样现象的发生主要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

教育是农业发展的源泉,没有教育的农业生产很难维持长期稳健的发展。涉农高校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人才队伍以及先进的技术,推动了我国农业向高品质、高水准方向发展。国内各类农业院校应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适应国家转型升级的新政策,不断的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当前,农业院校首先要解决的课题是如何为农业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以及人才的支援,真正发挥高等院校的价值。

患儿一见到针头便哇哇大哭,针对这一常见情景,SPE组成员在患儿进行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前,与患儿及家属分享相关信息,告知患儿及家属操作的重要性、具体步骤及如何更好地配合治疗,等等。

(三) 产学研结合,增强办学实力

在验收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时,不能仅仅考虑技术本身的创造性价值,应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前景。只有将生产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能促进当地的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地方的财政收入。只有这样,高校才能获得更多的资助,为科研工作的持续性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才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四) 抓紧常规型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涉农高校在推动前沿科学突破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对当前生产常规技术进行深入以及推广,让这些常规生产技术更趋科学性,并向精细化方向转变。比如,在推广各类良种的同时,对优良栽培措施、肥水管理等常规技术的配套也是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5]

五 结语

涉农高校的改革发展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会受到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发展环境的广泛影响。笔者仅根据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农业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一些有利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高校教育发展的措施以及建议。希望在新的时代涉农高校能够转化教学观念,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技术支持及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代力辉.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2018.

[2] 杨虎,胡玉萍.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及原因[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43-46.

[3] 王志刚,张晓妮,姚虎,等.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5(15):102-102.

[4] 王淼.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27):284-285+288.

[5] 范业宽,王燕琴.农业产业化与农业高校的教育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1998(02):34-35.

本文引用格式: 许学文,林肖剑.农业产业化与涉农高校的教育改革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7):123-124.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7.059

作者简介: 许学文(1986-),男,汉族,江苏盐城,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蔬菜遗传育种。

标签:;  ;  ;  ;  

农业产业化与涉农高校的教育改革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