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供求定价_商品价值论文

试论供求定价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价格论文,供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经济学从亚当·斯密、马克思,到至今为止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无不强调价值是决定价格的唯一因素,而把供求仅仅看成影响价格波动和价值实现的外部条件。这在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初期乃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尚无非议,面对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显得不无缺陷了。价格机制之所以成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核心机制,是因为市场价格不只以价值为基础,还受供求关系决定、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因而能够有效地调节供求。弄清供求对价格的决定作用,对深化经济改革,健全市场价格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供求与劳动共同决定价值

勿庸讳言,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创造和决定商品价值,价值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的凝结。社会必要劳动又是由生产该商品的部分平均劳动消耗所决定。但是,生产商品的活劳动、物化劳动以及自然资源的耗费,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形成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却取决于它们各自的稀缺程度,即取决于供求关系。同样的活劳动,在劳动力供给比较稀缺的发达国家、地区和大城市,比在劳动力供给比较充裕的国家、地理或农村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作为劳动手段或加工对象的原材料、工具设备以及矿藏、土地、适宜的气候等,越是稀缺、供不应求,越能同加工它们的劳动一起形成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或商品价值。当初人们还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铝时,资源的高度稀缺,曾使铝价胜过黄金数倍。后来人们发明了电解法,从铝矾土中提取铝,资源供给的广泛,使铝的身价一落千丈,成为一般金属材料。崂山人汲取崂山矿泉水未必比寻常百姓取得井水、河水花费更多劳动,但资源稀缺使其价值相差天壤。既然人类劳动必须与一定的物质资源相结合,才能形成创造价值的劳动,既然形成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不仅取决于活劳动、物化劳动和自然资源的消耗,而且取决于资源供给的稀缺程度,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是供求与劳动共同决定了商品价值形成的源泉和实质。即:

马克思关于第二层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论述,非常明确地体现了供求对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作用。指出社会总劳动按社会需求结构或比例分配到各个生产部门,进而决定各生产部门产品总量的总价值量,而不管其各部门生产实际投入劳动及产品总量多少。这样,当供求平衡,社会需求与生产供给比例一致时,分配给该部门的社会总劳动,恰好等于部门生产该产品的劳动耗费总量,商品价值由部门平均劳动消耗所决定。当供过于求时,尽管部门内生产的产品总量超过社会对该产品的需求量,其价值总量也由按比例分配给该部门的社会劳动所决定,过多的产品所耗费的过多的劳动,不为社会所必要,不形成商品价值,或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跌。当供不应求、商品短缺时,部门生产商品总量价值量,还是由社会总劳动在该部门的分配比例所决定,故使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多。显然,这里商品价值量的增减,并非劳动投入的多寡,完全是社会需求或资源稀缺度所致。

过去人们曾把第一层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称为价值决定规律,把第二层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称为价值实现规律,我认为此说欠妥。应该说,两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对商品价值起决定作用:第一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主要从供给、即生产劳动投入角度规定商品价值量;第二种则主要从社会需求或劳动投入的有效性角度规定商品价值量。即不是一个“决定”,一个“实现”。超过社会有购买力需求的过剩产品,其劳动耗费不能通过交换为社会承认,即使每单位产品生产符合社会平均劳动消耗,也是一种劳动的浪费,不能形成商品价值(而不是形成了“价值”),由于供过于求,没能通过交换“实现”。相反,短缺产品因为需求过旺会使商品价值超出实际生产中的平均劳动耗费。勿庸置疑,第二层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说明供求影响价值实现程度,而是明明白白地确认了供求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本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也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的基本依据。由于可变资本在全部资本中比重不同,社会生产可分为资本有机构成高低不同的两大类别。钢铁、冶金、机器制造等资本有机构成高、可变资本比重小的现代工业部门,同量资本投资,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少;相反,在纺织、轻工、农业等资本有机构成低的生产部门,同量资本投资因可变资本的比重大,带来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多。于是资本为了寻求利润最大化,竞相投向有机构成低、利润高的部门,使这些部门生产过剩,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而资本有机构成高、利润低的部门,则因资本流出、生产不足、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利润率增高。这一过程直到各部门利润率平均化,等量资本投资在哪部门都能获得平均利润为止。于是,这种部门间的利益竞争和供求关系作用,使商品价值转化为由部门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取代价值成为现代市场价格形成的一般基础。

上述分析表明,无论是价值实体的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大小,还是商品价值到生产价格的演化,都离不开供求的决定作用。因此,承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必须确认而不是排斥供求决定价值的观点。

二、供求直接决定商品价格运动

价值是价格形成的一般基础,价值变化也是商品价格变动的基本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如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单位劳动时间可以生产更多产品,单位产品中转移和物化进的劳动量相对减少,使商品价值量下降;反之,劳动生产率普通下降,也会导致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多。

现在假定社会劳动生产率未变,流通中货币供给量正常,商品价值稳定。此时,供求则为商品价格涨落的主要原因了。这里有三种情况:第一,当供求平衡,商品价格处于稳定和均衡状态,西方经济学称之为均衡价格。均衡价格的基础是商品价值或其转化形态生产价格。第二,当供大于求时,供给的商品超过有购买力的社会需求越多,商品价格下跌得越多。这时市场价格低于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但是,价格下降,使生产者利润减少,甚至无利可图,必然缩减该商品生产,使供给减少,价格出现回升。第三,当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时,价格则因商品短缺而高于其价值,商品越是稀缺,价格越高。但是,超过价值的价格会给生产者带来超额利润,吸引生产者扩大规模,增加供给,使价格逐渐回落。这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商品价格会随供求变动,围绕价值、生产价格或均衡价格上下波动。

但是,对某些非常稀缺的商品、劳务或自然资源来说,供求往往脱离其价值基础,依其稀缺程度,使价格扶摇直上,高昂惊人。如古玩字画、珠宝玉器、古稀邮票、旧币、错版邮票、常林钻石以及名星出场票价等等,其价格之高,并非价值量大、使用价值广,实乃供求悬殊,“物以稀为贵”。更有甚者,某些迎合人们特殊需求、享乐的权力、地位、名誉、吉祥号码、贞操美貌等,本非商品,也无价值,却受市场供求波涛冲击,索价高昂。这说明,价格完全可以脱离价值,直接由供求或资源的稀缺性决定其高低。

传统价值理论向来以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商品价格总量与价值总量相等,来证明供求只是影响价值变动的外在因素,不是价格决定的内因。其实,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只反映供求大体均衡时,价格与价值变动的规律。当供求相差悬殊、价格与价值高度背离时,波动影响论就难以自圆其说了。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劳动生产率都在不断提高,商品价值自然相应下降。但是,由于价格刚性和由此引起利益制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使其商品价格随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不断下降;相反,物价总水平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一事实,用波动影响论,总价格与总价值相等说更难以解释了。

那么,确认供求对价格的决定作用,是否意味着否定劳动价值论而崇尚“供求论”呢?非也。首先,确认供求决定价格,仅仅否定了价格决定的唯价值论,仍然承认价值是价格的一般基础,是价格决定的第一位原因。在劳动创造价值的一般原理中,还应包含或承认供求对价格形成与变动的决定作用。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此,我曾斗胆地称之为供求价值论。①其次,确认供求决定价格也与马尔萨斯的“供求论”毫无共同之处。供求论不承认商品存在内在价值,而把价格与价值相混淆,更不承认劳动对价值的决定作用,却把供求视为价格变动的唯一决定因素。供求价值论则要集供求与劳动对价值或价格决定作用为一体,避免了劳动价值论与西方供求论的片面性,使马克思的科学价格理论与西方价格理论的合理成份有机结合,以便更全面、更准确地揭示市场价格的运动规律。

三、货币供求对价格变动的决定作用

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因此,价格除以价值为基础,受供求决定外,还以货币本身代表的价值为转移。现今各国通行纸币,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称为币值。当商品价值与供求关系不变时,价格高低与币值升降成反比变化,即币值下降,价格上涨;币值增加,价格下跌。根据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需要的纸币量应等于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量应与流通中需要的同名称的金属货币价值相等。只有按货币流通规律投放纸币②,才能使流通中的货币供求处于平衡状态,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稳定。

但是,当今各国为刺激经济发展和应付其他需要,往往超过财政收入扩大政府开支。反过来政府又把增加货币投放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段。而超过流通需要的过量的货币发行,必然对全部货币价值产生稀释作用,使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下降。由此引发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倘若政府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实行过激的财政、信贷紧缩政策,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又将回升,商品价格下降,甚至出现类似三年治理整顿后的商品积压、市场疲软。

总之,市场价格运动量由价值、供求和币值三个因素决定的。一般说,市场价格同供给或币值的变化负相关,同需求或价值量的变化正相关。实际上三个因素往往互相作用、互相制约,而使价值变化呈现更为复杂的情形。例如,商品价值与币值同方向、同比例变动,商品需求与币值、商品供给与价值量同方向、同比例变化,都会使市场价格稳定;而供给与币值、需求与价值量同方向、同比例变化,会导致价格加倍上下波动等等。除以上三大因素外,市场价格还受信贷利率、工资增长、外汇汇率、级差地租、国家政策、社会心理以及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好坏等多因素影响。但是,这些外在因素总是通过供求、价值或币值这些内因素对市场价格运动施加影响。因此,它们不是价格的决定因素,而是价格运动的外界环境或条件。

四、确认供求决定价格的现实意义

1、确认供求决定价格,有助于深化价格改革,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当前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而市场价格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商品价格。只有确认供求对价值的决定作用,才能真正摆脱传统计划价格观念的束缚,形成适合市场经济发展并成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市场价格体系。市场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核心机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不尽快形成和完善市场价格体制。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基础的国有企业,只有确认供求对价格的决定作用,才能接受市场价格机制的引导,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

2、确认供求决定价格,增强市场观念,有助于企业提高经营效益。传统计划经济和计划价格排斥市场供求和市场竞争,淡化和模糊了生产经营者,主要是国有企业的市场观念。这是体制转轨期间国有企业缺乏活力和适应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使企业不仅仅重视降低生产成本,而且重视认识和运用市场价格机制、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供求规律与竞争规律,重视市场信息,才能减少和避免盲目性、重复建设和无效投资,使其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市场需求,努力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才能使少量的劳动或资金投入,实现更多社会价值,获取更多利润收入。

3、确认供求决定价格,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应,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不协调,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尽管政府下大力调整,失衡的固疾仍然年复一年。确认供求决定价格,使价值随供求波动,资源自动流向价格高、收益大的部门、地区、企业,一则同样资源能发挥更大使用效益;二则结构不平衡问题会逐渐缓解乃至消失。原来长线过剩的加工制造、卷烟、酿酒等行业受到抑制,而短缺的瓶颈产业,如交通运输、农产品、基础工业等得到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效益得到全面提高。

4、确认供求决定价格,有利于消除经济领域的腐败风气。价格机制不仅调节供求、调节资源配置,也调节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传统计划价格由于不能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往往引起价格分配上的利益磨擦。例如同样楼房不分阴面阳面、层次高低、距市场远近,一律按平米统一定价分配;同一种商品实行国家平价和市场议价,且高低相差较大,等等。这种不反映供求的固定价格,必然使有些人通过走后门、开条子、请客送礼等不正当手段获得有利的住房条件、购买平价商品,甚至从中倒买倒卖,使劳动人民创造的利润轻而易举地流进少数官员、“倒爷”的私囊。如果允许价格随供求自发波动,这种腐败的社会风气,就失掉了赖以滋生的经济基础。在市场价格机制下,除少数特殊商品外,国家一般不对价格直接干预。为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国家只采取一定的价格政策进行宏观上的间接调节和控制。

总而言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市场价格机制,而形成和完善市场价格机制,则不能不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确认供求对市场价格的决定作用。

注释:

①见《价格月刊》1995年第1期《试论两种价格决定的统一》。

②货币投放包括现金投放和银行信贷的非现金投放。

标签:;  ;  ;  ;  ;  ;  ;  ;  ;  ;  

论供求定价_商品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