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与重构:农村的“空心化”到“产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构论文,农村论文,空心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努力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就成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也是我国城镇化建设战略的主要依据。然而,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结构开始整体性变迁,造成了农村空心化现象。对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村民自治以及乡村社会秩序维护等,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农村日益萧条,农村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出现断裂。十八大后,政府继续把“农村建设”作为国家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到了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中国21世纪迈向现代化目标的主要措施。十八大在进一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的前提下,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在这一背景下,推进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之一就是进行“集聚式”思维下的农村产业化建设,以农村产业的发展实现人才、资金、技术、知识、资源回流和集中,运用农村的“产业化”来解决“空心化”所带来的问题,实现农村社会发展的重构,进而为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做好基础准备。 学术界对农村“空心化”的研究可谓卷帙浩繁,以“CNKI数据库”作为文献检索的来源数据库,以“农村空心化”、“空心村”作为主题进行检索,可查阅到文献636篇,这些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起初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空间层面上乡村聚落空心化的土地闲置废弃、村庄建设外扩内空。张昭认为,空心化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村庄合并开发耕地、空闲宅基承包开发、旧宅基利用建新宅基、新增乡镇企业占用旧宅基四种模式可供农村空心化治理选择[1]。程连生认为,空心化是因农户纷纷向原聚落周边拓居致使原聚落住宅空置、坍塌而逐渐形成,有偿收购废弃宅基地、抑制空间欲望膨胀、制止聚落扩张是杜绝空心化可供选择的方法[2]。薛力认为,空心化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村庄建设与规划管理体制不协调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分异现象,整治的重点是要处理好村落间的关系,推行迁村并点的政策[3]。刘彦随认为,农村空心化是指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向外围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原宅基地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不良演化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如管理制度缺位导致宅基地审批不严,乡村规划缺失导致村庄无序扩展以及农村建设投入缺乏导致村内环境恶化等[4]。 随着农村空心化的不断演进,对空间层面的研究持续深化的同时,学者开始关注人口因素下的社会层面空心化,总体上来说,各学科领域、各学者的研究都认为,农村空心化是由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快速减少,资金、技术等流动性较强的要素资源随着农村人口减少或外迁而流失造成的,其本质是农村地域的整体退化。虽然学者视角不同,但都认为进行农村社区建设是其主要路径,要从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动土地经营制度创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促进村落居民参与等具体方面入手,例如黄词捷从有计划、有步骤地回归农村视角[5],赵康从社会资本构建的视角[6],肖娥芳从城乡一体化视角[7],岳永兵从城市经营理念视角[8],丁首江从金融支持的视角[9],苟天来从农村社会网络构建的视角[10],李梅华从乡镇政府角色定位视角[11]等等,这些研究基本从“非经济性”进行农村空心化研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集中指涉于农村“产业化”发展的层面进行农村“空心化”将是一个崭新而有价值的课题。下文,将首先进行农村“空心化”的内在机理解析,明确其内涵及其生成过程,然后将从经验层面就农村“空心化”对村落社会发展影响进行剖析,将这种抽象的影响放置在村落社会系统中考察,使其更加具体化、感知化,最终提出应对农村“空心化”的“产业化”发展战略。 二、产业化视域下农村空心化的内在机理解析 1.农村空心化的基本内涵 关于农村空心化的基本内涵,学者在认识上主要存在两大派别:一是从地理学或建筑学角度研究聚落空间上的变化规律,认为农村空心化是由于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进城等引发的“人走屋空”,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形态[12];二是从农村人口外流角度研究村庄的发展生态,认为农村空心化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农村多数是妇女、老人和儿童的“386099”现象,农村人口数量、质量下降、年龄结构比例失调,进而资金、技术、知识、人才等资源大量流失而导致乡村治理手段的匮乏以及乡村发展的困境,主要以黄词捷、肖娥芳、苟天来等为代表。然而,笔者认为对于这一内涵的论述应当本着全面、宏观的意念进行,它是一个集空间、人口、社会层面于一体的社会“怪胎”,既是农村居住空间与聚落的变化过程,也是农村人口外流的过程,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农村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管理、社会心理等方面出现的滞化、弱化、退化现象,是农村社会整体性的衰落与凋敝。 当然,笔者在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中发现,农村空心化的最根本原因并不是农村人口外流,而是农村产业的缺失,全观中国的空心化村庄大多是在经济发展落后,乡镇企业缺乏的地区,像农村产业发达的“苏南模式”的苏南地区、“温州模式”的浙东南地区、“晋江模式”的福建东南地区、“东莞模式”及“顺德模式”的珠三角地区、“胶东模式”的山东青岛、烟台地区基本没有农村的空心化形态。因为这些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也正是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留住了本地的居民,而且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居民,产业吸引了人力、资金、技术、企业等资源,人力必然带来消费动力、需求市场、资源,进而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人口的集聚效应带来了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带来人口集聚,交互作用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笔者从产业化的角度进行农村空心化解释,计划经济解体后,传统的村域产业、镇域产业、县域产业的衰落,新型产业又无法培育、引进、发展,导致资金、技术、知识、人力等资源大量流失使得农村经济衰空、劳力短缺、土地荒芜、环境污染、基础设施落后、组织效能减弱、社会关系意识淡化,进而又无法吸引外部人力、资金、技术、企业等资源的进入,最终使乡村治理、乡村发展陷入困境。 2.农村空心化的生成过程 (1)萌芽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解体,一部分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农村公社制度下形成的村域、镇域集体产业因土地承包、自由发展而解体,一部分则被作为村、镇集体经济继续发展,但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集体收入;同时,各级政府对待私营个体经济的态度基本是不提倡、不宣传、不支持,所以私营经济在农村基本没有发展的空间。镇也并没有培育、引进和发展新的乡镇企业,处于啃“企业老本”阶段。集体产业的解体和减少,许多农民除了农忙无事可做,再加上户籍制度的松动,人们开始外出务工,但人数不多,男性占据了绝大部分,女性几乎不外出,在家从事农业。外出的男性大多从事建筑业,离家比较近而且固定,在农忙季节都会回家进行收割。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劳动力资源不足、土地资源荒废、组织不作为等症状。 (2)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农村社会日益开放,村域、镇域产业开始遭受到外部环境、外部竞争、外部政策的影响,一些村域、镇域的集体产业没能及时或无法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而倒闭、破产。1998年,随着中国进入买方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再加上强大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在同一个空隙中生存的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有些企业完成了改制度过了危机,但是许多地方却未能安全度过危机,大量企业破产。1998年前后乡镇招商引资困难重重,导致乡镇产业形势进一步恶化,又造就了大量无事可做的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开始增多,一部分女性也外出,偶尔有举家外出的个案。由于外出时间较长,许多男性在农忙季节不再回家,劳力资源不足的情况开始出现,也出现了土地闲置的现象。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民开始在村的外围建造房屋,一些耕地变成宅基地。村庄的道路、饮水、排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停留在以前的状态。村委组织也在开展工作,但积极性不是很高,村委组织成员开始出现辞职外出务工的现象。 (3)持续阶段 进入了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镇域、村域的集体产业彻底成为历史,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发育缓慢且数量较少,也没有能培育起一定数量的乡镇企业,产业市场无法建立起来,对外部的企业、资金、技术、知识、人力产生不了吸引力。外出的年轻女性人员持续增多,举家外出的个案增多,有的搬迁到外地城市,在城市定居。劳力资源严重不足,留在农村的大多是一些儿童、老年人以及妇女。许多土地荒废、滥用。许多农村的道路、饮水、排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废弃,房屋破旧、倒塌,出现许多空宅,村庄外围的建房户开始增多。村委会组织成员的更换频率加快且以老年人为主,人们对村委会的信任度降低。科技、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无法开展。 (4)形成阶段 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城乡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村域几乎没有自己的产业,年轻人几乎都外出务工且以举家外出为主,搬迁到外地城市且定居的户数更多,村庄多是空宅。农村的道路、饮水、排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废弃,大部分土地闲置、抛荒。最终,农村村落社区荒废,房屋破旧无人居住、土地荒芜无人经营,成为“荒废村”。 三、断裂分析:空心化对村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剩余老弱群体生存压力加大 空心化农村中,大多数青壮年离开了农村到城市或其他发达的地区去务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亿多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已婚者占73.4%,其中外出农民工已婚者达到58.2%,但近80%的农民工是单纯劳动力转移而非家庭迁移,这种单纯劳动力迁移带来了沉重的社会代价,农民工自身缺乏幸福感,留守儿童教育、心理、安全等问题突出,留守妇女背负着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的双重压力,再加上和丈夫长期分居两地,对婚姻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空心化农村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的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夫妻双方共同外出的,他们把孩子留给老人,由老年人来照顾孩子,这一方面加重了老年人家务和农业负担,使老年人不仅要做好家务、农业劳动等事务,还要照顾孩子;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多具有一种隔代偏爱的思想,往往过分溺爱孩子,对这些孩子往往缺乏管教(有的是因为年老,根本管不了),再加上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孩子打架斗殴、拉帮结派、偷鸡摸狗,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农村初级社会群体关系衰落,社会责任感缺失 按照库利(Cooley)的界定,初级社会群体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13]。在农村社会中,家庭、邻里、亲戚、家族、同辈伙伴群体都是重要的初级社会群体,在微观上,往往承担着人们社会化的任务,生理成长、心理发展、生活技能学习都依赖于它,尤其是在人们情感需要的满足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宏观上,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的功能,尤其是社会文化要素,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被吸收、传递,并逐渐转化为行为准则,对社会的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伴随着社会的流动以及农村的空心化影响,村庄的初级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日趋带有短暂性、间接性和功利性的特点,以富于感情色彩为重要特征的初级关系,不仅数量日趋减少,而且质量也在下降,影响着初级社会群体微观、宏观功能的发挥,使村庄人际关系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产生的社会心理问题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村民的社会责任感。 就拿村庄事务来说,许多外出村民对村庄事务根本不关心,在一项关于对村里事务的态度方面的调查可以很好体现,认为“应该关注村务”的占到12.28%,认为“无所谓”的占到38.81%,认为“和自己没关系”的占到48.91%。因为很多空心化村庄的公路、饮水、电力、通信设施落后,垃圾场、排水、灌溉、公共娱乐设施(图书馆、体育健身休闲、老年活动室等)缺乏,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粪便肮脏、臭沟断墙、水质污染、水渠不通等现象很普遍,房屋布置、村落规划混乱,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村容环境,但因为社会责任感缺失以及人力、资金等综合要素,农村环境日益恶化。 3.村级土地资源浪费 土地资源是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然而,空心化农村中许多可以耕种的土地处于一种荒芜的状态中,严重浪费了村级土地资源。笔者实际调研的柳编镇,辖30个行政村,搬迁后房屋闲置占57%。存在耕地抛荒现象有13个行政村,占43.3%。在有关抛荒现象的原因调查中,628户样本户村民选择“外出务工不种”占49.7%,“养殖失败后闲置”占17.4%,“种植效果不好”占26.5%,“其他”占6.4%。 以柳编镇最典型的空心村Q村为例,截至2012年年底,Q村的土地总面积约800亩(仅指村庄占地面积和耕地面积),但存在耕地资源严重破坏的情况:耕地被改为宅基地约有52余亩;有一些土地被村民以宅基地的名义盖起了猪圈、鸡棚,而这些猪圈、鸡棚目前都闲置下来;很多住宅闲置,约有36家,约14亩左右;土地荒芜的约有12亩左右,土地闲置约30亩左右,一定程度上损坏了村庄土地资源的实际效用(详见表1)。断裂与重建:农村“空心”到“工业化”_农村论文
断裂与重建:农村“空心”到“工业化”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