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下)_旅游文化论文

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下)_旅游文化论文

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文化论文,近七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六、关于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关系的研究

旅游和文化难舍难分,旅游文化和旅游经济不可分割。在八十年代,虽也有学者呼吁过,但其力度、频度无法和九十年代的这方面的呼声相比。这里我们先来援引两个不同年龄层的呼吁者的意见,一个是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的青年学者李刚,他在《宗教文化——重要的旅游资源》[⑦]中论述道:“旅游是以一国一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游客赚取外汇的文化经济,相对于国内的游客来说,它也是以各地不同的文化习俗吸引外地的猎奇者。一国或一地的独特文化是招徕游客的重要原因”。“民族文化、地方文化是不是别具一格,具不具有吸引人前往觅踪的魅力,实在关涉旅游经济兴衰成败”。“所以,旅游经济要发展,不在于多修高级宾馆,而在于挖掘自成一家的民族、地方文化,”“旅游通过文化来发展自身,而旅游业的拓展反过来促进文化的进步,促使适应当代游客口味的文化产生”。李刚没有玩弄令人目迷五色的概念游戏,但我觉得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基本关系他已讲清楚了,可悲的是,我们的不少旅游从业人员包括管理层次的从业人员,明明凭藉着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在吃饭,却不肯承认文化的地位,好象外汇都是他们凭藉旅游经济魔法赚来的。不肯承认传统文化在现代旅游业中的地位,势必产生在重旅游经济的同时轻视、糟塌、毁坏传统的文化倾向。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对这种轻视文化的短视行为十分反感,他在《欲说还休怨旅游》一文中十分动情地批评旅游过程中种种破坏文化的短期行为,诸如名山建索道,造成对山景的破坏;工厂排污,污染风景名胜;农民炸石毁景,地方政府见钱眼开竟熟视无睹;热衷于造假古董,真山前面造假山;风景区建设中的一味崇洋,等等。陈先生最后总结说:“旅游要搞得好,风景要建设得好,一句话,是文化建设。没有文化建设是徒劳无功的,终于要走向反面”。因此旅游的灵魂是特色,只有有特色的旅游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减少旅游竞争中的可比性,才能事半功倍。那么旅游的特色是什么?是文化。纵观近年来的旅游产品开发,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景区建设还是线路设计,都十分普遍地存在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内容雷同的毛病。究其病根,仍在只重经济赚钱,忽视文化品味上。许宗元在《论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的地位》一文中曾云:“举凡旅游业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斯特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紧密关联;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含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邓祝仁说得更简洁明快:“旅游事业发展中除较为单纯一些的经济活动外,其余活动均是旅游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都是在建构旅游文化系统”。但这并不等于说旅游文化就丧失了经济性特征。他认为“旅游文化的经济特性决定于旅游者,旅游者都来自比较富裕的国家或地区,他们决定了旅游业是一项能创外汇的产业”,“这种经济特性在旅游者身上表现为高档消费与高层次享受。在旅游服务者身上表现为提供商品服务”。[⑧]然而这种商品服务又不同于一般商品服务,它是以文化为灵魂的商品,并且是以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为特征。

上海王大悟对于旅游经济与旅游文化的关系说得比较透彻:“从旅游供给一隅来看,经营者的目的是经济盈利,但他必须提供文化享受才能实现盈利;从旅游需求一隅来看,旅游者希望得到文化享受”。[⑨]与此相联系,他认为,“文化本身不是商品,它只是制造商品的素材和原料,旅游经营者要潜心研究中华文化和当地文化,了解国际旅游市场对旅游文化商品的需求,从而将自己文化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进行提炼、加工、组合、设计成可供旅游者观赏或参与的旅游活动”。“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原有的文化面貌有时需要作适当的调整,甚至要掺入一些外国文化”。他还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通过旅游文化商品的市场销售,才能最大限度地弘扬她的文化。

七、对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的研究

和八十年代的旅游文化研究不同,九十年代国家旅游局负责人明确肯定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如现任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韦在95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开幕式上发言说:“孔子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化长河,对人类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思想学说和文化不仅是当今世界学术界开展学术研讨交流的聚焦点,而且也是发展国际文化旅游事业的独特而丰富的重要资源”。这是一大标志,说明国家已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

随着国内旅游的蓬勃兴起和中西旅游文化的交流,认识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的问题被提上日程,对旅游文化传统的研究,大体上是从以下几大方面展开的:一是宏观研究,如喻学才的《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传统》[⑩]研究了儒家的近游理论、远游思想以及儒家义利观对中国探险旅游影响、儒家的尚古意识对中国旅游文化特色的影响、儒家的“与民偕乐”观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影响、儒家的“兴灭继绝”观对我国重视史料保存传统的影响等问题,这对于从较高层面认识中国旅游资源、旅游价值观、旅游史料等传统旅游文化特色自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又如他的《中国旅游文化的附会传统研究》对附会的内涵、附会的类型、附会产生的原因、附会的旅游经济价值等逐一进行了探讨。再如广西社科院丘振声《魏源的“游山学”说》高度评价了清代著名学者魏源所作的《游山吟八首》及其旅游实践,他认为魏氏“不再象前人那样只描述具体的审美经验,而是站在理性的高度上,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系统地探索其中的某些规律,以祈建立游山学的理论体系。”“他的‘游山学’,在我国旅游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国山水美学的一份重要遗产。”

二是微观研究,诸如许宗元《论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的地位》、《发掘利用竹文化,发展九华旅游业》和《蜀南竹海“竹文化”旅游发展探讨》,[(11)]这些文章显示了旅游文化需要专题性的文化信息。如果说这些研究多半出自实用的话,那么,喻学才、毛桃青的《毛泽东与中国旅游文化》[(12)]和《毛泽东——中国历史上内涵最丰富的旅行家》[(13)]则多半在于审美。毛泽东的旅游性格不仅集中了传统旅游积极的方面,而且还有勇于探险、热爱新奇、重视大众化等唯他独有的个性特点。两位作者从中国旅游史纵向比较的角度,认为他这位旅行家几乎一身兼有历史上所有帝王旅行家之旅游内涵的积极因素。其文化色彩最称丰富神奇,其艺术气质最称风流潇洒。从这个意义上讲,“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几句夫子自道的词句一点也不夸张。

八、关于旅游文化学科地位的研究

随着旅游文化研究热的出现,进入九十年代后还出现了专门讨论“旅游文化学”的学科地位的论文。

1991年《上海大学学报》第4期上刊发了唐友波、徐吉、郭青生、高蒙河的《旅游文化学发凡》。该文虽然主要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讨论旅游,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从社会性和创造性的角度来看旅游,从意识、行为和物质这样三个层次来剖析和研究旅游”,但他们已经意识到旅游文化是一种“从本质的高度对旅游进行综合研究,进行宏观的规律性的研究”的学科,该学科比旅游市场学、旅游心理学等分科研究的学科范围要宽。

据北京刘垣生《文化——旅游的灵魂——第二届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侧记》披露,1994年8月在南戴河会上代表们也曾对旅游文化学科的建立问题进行了讨论。[(14)]

1995年《旅游科学》第2期刊发了东南大学旅游专业毛桃青的《旅游文化应有自己的学科地位》。该文明确提出建立“旅游文化”学科的必要性。作者认为,(1)旅游业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设立旅游文化学科。(2)近十年来研究旅游文化的理论文章日渐增多,从学科分类的角度上也应设立旅游文化学科以适应理论研究的新趋势。(3)沿用多年的旅游专业招生目录存在不少欠规范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也应设立旅游文化学科。

较之八十年代,这是一个进步。它标志着高等旅游教育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旅游业对旅游文化的呼声,也从学科建设角度显示了旅游文化在旅游学中的重要地位。

九、旅游文化开发的喜与忧

近七年来,随着国内旅游的蓬勃兴起,特别是每周五天工作制实施以来,旅游经营者们一夜之间突然发现原来国内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尤其是发达地区和大中型城市的周边地区,各种题材的模拟景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旅游节庆云蒸霞蔚,真有令人应接不暇之感。和八十年代相比,国人在旅游文化开发方面已抛弃了坐而论道的方式,“真刀真枪”地大干快上起来了。概括言之,有“三喜”“三忧”。哪“三喜”:认识普遍提高,旅游资源开发特别注重于文化内涵,单纯观光性娱乐性的旅游开发已降到次要地位,此为第一喜;突出地方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综合性旅游活动,此为第二喜;与发展经济相结合,此为第三喜。所谓三忧是:一忧有些旅游文化项目层次低,内涵挖掘不深;二忧相互仿效,重复建设,形式单调;三忧节会过多,有的作表面文章,且铺张浪费。[(15)]

十、旅游文化研究日趋繁荣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对比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旅游文化研究,我们乐观地发现:旅游文化研究日趋繁荣,她对旅游业实践的重要性也将日益引人注目。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自工业革命直至本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工业文明,是在“人主宰自然”的狂热精神下,以对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为前提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可惜的是,这种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现代工业文明却未能处理好区域文化、生态环境和科技进步的关系,而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人类对现代工业文明病症反思的结果是必须设法保住现代工业文明尚未波及或影响不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人类理应选择一条避免重蹈工业文明覆辙的道路,一条可使文明进步和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民族文化三者协调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发展旅游,即首先发展国际旅游吸引外汇的路子。发达国家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故不辞劳苦地前来第三世界国家寻寻觅觅,寻找那在他们自己国家已经消失的文明,旅游文化之热正是这种客观需求刺激的结果;同时,第三世界国家在开发旅游吸引物以吸引外国游客时,由于受外国旅游者重视民族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即使原来漠视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人也会转变观念,这样互相影响的结果将是对旅游文化研究的需要日殷。因为旅游文化开得好,既具有经济效益,又具有环境效益;既能赚钱,又能保住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这样的美事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我断言旅游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其重要性将越来越为国人所认识,所理解,并化为自觉的行动,这是确定无疑的。

另一方面,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是靠多含量的商品和有特色的服务,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因此,中外旅游经营者都将十分重视旅游活动的内涵的扩大,而这内涵的扩大只有通过开拓新型的旅游文化才能实现。

注释:

⑦李刚《宗教文化——重要的旅游资源》,《天府新论》1990年第1期。

⑧邓祝仁《论旅游文化及其特征》,《旅游科学》1993年第3期。

⑨王大悟《旅游文化的商品效应》,《旅游通讯》1992年第1期。

⑩喻学才《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传统》,《孔子研究》1990年第2期。

(11)许宗元《发掘利用竹文化,发展九华旅游业》、《蜀南竹海“竹文化”旅游发展探讨》,分别见《旅游学刊》1993年第3期和1994年第5期。

(12)喻学才、毛桃青《毛泽东与中国旅游文化》,《毛泽东思想论坛》1994年第3期。

(13)喻学才、毛桃青《毛泽东——中国历史上内涵最丰富的旅行家》,《旅游通讯》1993年第3期。

(14)刘垣生《文化——旅游的灵魂——第二届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侧记》,《旅游通讯》1994年第5期。

(15)王清廉《关于旅游文化开发的思考》,《旅游通讯》1993年第2期。

标签:;  ;  ;  

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下)_旅游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