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美育研究

中学语文美育研究

屠蕊蕾[1]2017年在《中学语文美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文美育问题是语文教育研究领域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语文美育的“美”既来自语文教材选文自身的美,也包括语文各教学环节中呈现的美。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包含丰富的审美因素,是进行语文美育的基础和重要依据;语文课堂是实施语文美育的重要场所,语文各教学环节中呈现的美也是语文美育的重要内容。语文美育以培养人为目标,旨在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本文以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例,研究中学语文美育问题。论文主体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探讨语文美育的基本理论。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重视个人的审美体验,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语文美育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创造力,塑造个体全面发展的个性。语文美育具有交叉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特点。中学语文美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章以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基础,利用表格呈现出选文中包含的审美因素。并从形式美和内容美这两个角度具体解读审美因素,内容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大类;形式美包括语言美、结构美。第三章提出中学语文美育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一、遵循美育要求,挖掘美育因素。要求在研究教材前充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选文中蕴含的审美因素。二、发挥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作用。要求重视学生的个性审美体验,丰富审美情感;把握学生审美心理特点,发掘学生人性的本质美。三、语文教学环节的审美化。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关照美;在作文教学中创造美。第四章以韩军老师《背影》一课为例,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缺乏美育的现象进行反思。客观揭示韩军老师《背影》示范课中语文美育人性美、文本美和语言美的缺失并提出合理建议,突显语文美育的意义和价值。

李江红[2]2011年在《在语文美育中培养中学生的审美人格》文中研究指明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人格的完善,让人全面而和谐地发展。而人格的完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应该将其作为核心和终极目的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格。由于受到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功利化趋势的影响,语文教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逐渐远离了人格培养这个根本目的,消解了其情感熏陶的重要特征。本文以近年来的语文美育研究为背景,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为依据,提出并探讨如何发挥语文美育功能培养中学生审美人格的问题。美育,也称为“审美教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按照“美的规律”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一代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十分密切,语文学科中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和审美因素,为语文美育的实施、学生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审美人格是理性与感性和谐发展的理想人格,体现为知、情、意的完美统一,包括超越性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终极价值的关怀,其本质特征是超越性和自由性。本论文将立足于语文美育和中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探讨在语文美育中培养中学生审美人格的途径和方法。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束语。正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侧重于美育与语文教育密不可分的关系,指出语文美育的目标应当是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第二部分主要对国内外关于审美人格的理论研究作一简要介绍,在心理学和哲学中关于“人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席勒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审美人格”的理论进行介绍和探讨,并对其内涵和特征作出界定。第三部分重点探讨了中学语文美育中培养中学生的审美人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述了语文美育在人格提升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第四部分论述了在语文美育中培养中学生审美人格的途径与方法。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实施语文美育培养中学生审美人格的方法。第一、从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审美人格;第二、从写作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审美人格;第三、语文教师的审美人格与中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四、充分利用学生的自我教育来培养其审美人格。

毛玉娟[3]2007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思考与实践》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探讨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实施语文美育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本文重点探讨了在语文美育理论指导下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实施美育即美育的策略问题。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展开论述。首先,本论文从语文美育的历史和现状的角度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语文美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个体的终身教育和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其次,本论文从中学生审美接受的角度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问题。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更要了解中学生审美接受的心理历程,从而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再次,本论文从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阐述语文美育在实际操作层面的策略问题。主要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他人的教学成果阐述如何在中学语文的课堂上具体实施美育的问题,并对此阐述了本人的一些见解与看法。语文美育,是让学生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能体验到成功和创造的快乐,并能内化其思想情感,提升其人格品质、精神情操,从而促进社会的大和谐。本文在具体如何实施美育方面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杨云萍[4]2008年在《审美与审丑》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学理分析等方法,从感性学意义上重新界定了美育的内涵,即美育具有两个基本维度:审美教育和审丑教育。审视了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中由于感性学视角的缺失所存在的问题,重构了感性学意义下的语文美育新理念与新框架。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提出研究美育的一种新的视角:感性学视角,即从审美和审丑两个维度去重新定义美育。这一观点是在美学研究中兴起感性学视角的背景下提出的。然后用感性学视角去进行一种实然的审视,发现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由于感性学视角的缺失,在审美论的单极指导下忽视了审丑教育,导致了语文美育目标的偏离。最后进行了一种应然的建构,构建了在感性学视野观照下的审美与审丑并举的语文美育新理念与新框架。在结语中提出在语文美育中应该继续审美教育,加强审丑教育,以实现完整的美育目标。除导论和结语外,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一种新兴的视角:美育研究中的感性学视角。分四章。1980年代以来,在美学界、文论界悄然兴起了感性学研究视角,它是对传统美学研究的新拓展。研究者认为美学(Aesthetics)的初始意义就是感性学,美学是近代西方人对感性学狭义取舍后的学科定位,应该用感性学涵摄、补正和滋润美学。感性学是美学和丑学的合题。感性学的提出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在社会转型和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丑已成为了生活和丈艺作品中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审丑具有同审美一样的现实意义。美育的英文拼写是与美学相对应的Aesthetic education,美育通常被定义为美学教育、美感教育、审美教育,从词源学意义上讲即缘于此,是采用了朱光潜先生翻译aesthetics的提法。但朱光潜先生早就意识到了这种不妥,特在1981年补充,丑,也属于审美范畴,并要求人们从感性学意义上理解美学、美感或审美。本论文认为感性学意义下的美育应该包含审美教育和审丑教育两个维度。中篇,一种实然的审视: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中感性学视角的缺失。分四章。用感性学的视角去审视美育理论现状,我们发现在转型期社会中文化多元化发展导致了大量丑的艺术和丑的现象的出现,而审丑教育却几乎是语文美育的盲点。语文美育在理论指导上出现了偏差,语文课程理念在价值取向上走向审美单极化,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审美论危及语文美育的本体地位;审美论导致语文教材美学取向的事与愿违;审美论导致语文教学过程价值观的诗意泛滥。审美论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体验生命美丽的过程,不管在何种现实条件下,人生艺术化似乎是唯一正确的人生态度。诗意人生观的泛滥忽视了生命体验的丰富性与人生选择的多样性,既在实践上行不通也有可能误导了方向。审美论视野下的语文美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矛盾: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建构的不统一性。学生在自主建构中美丑兼审,而教师在价值引导上却只有审美单极,存在为经典避、为尊者讳、为生活饰等弊端,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正向影响力下降而负向影响力上升。这样就导致了语文美育目标的严重偏离,具体表现为:审美情趣的悖反;审美能力的可疑;审美人格的缺失;审美生存的遥远。下篇,一种应然的建构:感性学意义下的语文美育理念。分四章。本篇提出了多元文化环境中美育超越困境的构想:在感性学视野的观照下,继续审美教育,加强审丑教育。面对冷峻的社会、异化的人生和失衡的心灵,审丑教育具有和审美教育一样的现实意义,并且前者在对学生承受压力、承受痛苦等能力的培养上,在对现实的包容和批判等人文精神的培植上,有着后者不可替代的价值意义。本篇从四个方面提出重构策略:一是语文美育目的观。语文美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善感的心灵;具体目标体系由三方面构成:构建文学、美学知识并重的知识结构;培养经典阅读与通俗阅读均衡的阅读习惯;发展想像思维和辩证思维。二是语文课程资源观。主要体现在:编选要增强分类意识;解读要树立包容意识;转变课外指导观。三是语文教学过程观。教学过程是人与现实的交往过程,应体验交往带来的生命的美丽与丰富,构建直面现实、主动发展的人生观;四是语文教师美育素养观。教师的美育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敏锐的审视能力;卓越的交往智慧;美丽的教育理想。

齐梅[5]2006年在《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文中认为人类的美育实践活动,可以追溯到距今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美育逐渐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人的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育是整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我国学校的地位是由它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促进青少年德、智、体诸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2001年试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就要求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80年代初,社会上出现了空前的“美学热”。学术界开始对古今中外的美育思想、美育实施的意义,美育的价值以及各学科教学中蕴涵的美育因素进行理论研究。语文教育深刻的人文性和丰富的情感性特征使得它自身成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阵地。研究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一时间风起云涌。现在,一些研究论文与专著中一提到美育,就是认为要利用语文教材内容中蕴涵的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进行美育,语文美育的途径就是阅读教学。至于具体如何将语文教学各要素审美化,如何使审美化教学成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则探讨得较少。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由于缺乏美育理念以及美学素养,或因为对美育认识的肤浅与机械,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只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造成美育功能的缺失。 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遵循中学生的审美心理规律,挖掘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所蕴涵的美,提出可操作的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策略。本文包括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对审美化教学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概述,以明晰其概念、特征及功能。 第二部分:从理论层面上阐释美育实施的意义以及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实施的重要性,从实践层面上考察了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缺失,提出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中学生的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征,并从文本的角度,剖析中学语文教材内容蕴涵的审美因素,从而得出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第四部分:提出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的实施策略:依据中学生的审美心理,将中学语文教学的各要素审美化。

王慧英[6]2007年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美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文教学面临着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过分重视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美育在促进每个人潜能的发挥和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作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的实施。从教学现状看,教师注重作文中的语言美和表现技巧美,忽视思想养成和人格发展;作文教学没有贴近学生的情感生活;注重作文课堂内的美育因素挖掘,忽视课堂外的美育因素;穿新鞋,走老路,写作与美育形神分离;教师被动应付,滋生学生厌文心理。结果导致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苍白,文德文风不正,过于追求写作的技巧性操作,语言贫乏表达能力低下等诸多问题。从研究现状看,重视作文课堂教学环节的美育,忽视课堂外的作文美育;注重作文教学本身,忽视阅读教学与作文美育的联系。从教育目标看,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直接与美育相关;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语文是人类的基础学科,它肩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美育的独特使命,而作文教学是完成这种使命的最主要的途径;从中学生的写作现状看,写不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甚至不敢写真人真事,归根到底是缺乏“美”的眼光;作文美育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程,提高其人文素养;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语文学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有效地实施作文美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掌握正确的策略。其中包括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创设写作情境;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积累情感;做好作文教学课堂环节的美育;做好阅读教学和作文美育的衔接等五大策略。作文美育对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表现出自身的美;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祛除考试功利思想;除懂得文学和美学方面的知识外,还需懂得多方面的知识。需要明确,作文美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作文教学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作文美育的旨归在于优化学生审美心理结构。此外,要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还需相应地解决当前教育体制中的一些问题。作文美育任重道远。

陈莹[7]2016年在《新世纪高中语文教学的美育观念与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化、高效率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这一现象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基础教育的功利性。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初中、高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升学,学生的学是为了成绩和升学,造成了以成绩为主的学生评价体制,也造成了学生的高分低能。新世纪,国家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和进行教育改革,提倡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均衡发展,美育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普遍重视。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以及语文课本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等原因,语文成为实现美育,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分为四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绪论,主要交代了高中语文美育教学的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和研究范畴。重视高中语文美育教学,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从语文学科自身角度来讲,美育教学是必要的,它能促进学生认识语文中的各种美,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从学生角度来讲,语文美育教学可以陶冶心灵,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语文美育教学常常与人生、人性相联系,它对人们品性、情感的浸润作用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的。第二个板块是第一章,主要梳理了百年以来中国语文美育观念的演变,希望能在美育观念的观照下,更好地讨论新世纪语文美育的利弊状况。近百年,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状况,美育也经历了起起伏伏的变化,对语文的影响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论述,本文将美育的百年发展史分为三个部分,即20世纪初至二十年代末表现出的传统美育观与社会文化批判、20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凸显的政治工具美育观以及20世纪七十年代至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美育观。各个时期的美育观念是不尽相同的,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当然也是不同的。值得关注的是素质教育美育观,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语文美育教学获得了极大的进展和成效,尤其是新课改以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调,更是深化了语文美育教学。第三个板块是第二章,主要对现代高中语文美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审视。现代语文美育模式主要有三种:一、侧重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语文美育教学模式。这种语文美育模式的主要教学过程有:学生预习--发现美、整体感知--鉴赏美、总结课文--升华美,它对语文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基于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语文美育教学模式。这种语文美育教学模式表面上解放了教师,事实上它对语文教师的课堂预测能力、课堂把握能力、教育机智等要求更高,要求老师扮演好自己引导者的角色,不能重不能轻,不能深不能浅。三、着重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语文美育教学模式。这一语文美育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作文教学,以及语文练习。写作是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以致用的过程,也是审美意识、审美素养外化的过程,在语文美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第四个板块是第三章,主要探究现阶段高中语文美育教学实践形态。高中语文教学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阅读教学中的美育、基础知识教学中的美育、写作教学中的美育,其中阅读教学又可分为现代文教学和古文教学。这三个部分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主要教学方式。阅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美,受到情感的陶冶,基础知识教学主要要解决讲解枯燥乏味的问题,写作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及真情实感的表达能力。语文美育教学能够较大的调动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和学习动机,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学生的人格,使之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语文美育教学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将语文美育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好。

马小君[8]2007年在《高中语文美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解决当前高中生在心智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语文课程的终极育人目标,必须实施语文美育。本论文依据情商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美学原理,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探讨了高中语文美育的目标、功能,特征、原则和教学模式。高中语文美育的功能主要在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从个体层面看,可以促进个体情感的释放和陶冶,促进个体人格的协调平衡,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发展;从社会层面看,可以促进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培养和发展个体爱的能力;从自然文化层面看,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语文美育作为促进个体的情感生命的成长教育,它的目的、功能与价值均实现于美育过程之中,过程性是语文美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此过程内在地包含着对个性诸心理功能与意识的全面开发,全面调动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其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去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美育要注重分析语文资源中美的形象,以形感人,以形悦人,使受教育者始终对审美的创作与欣赏保持浓厚的兴趣。教师通过传授相关知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开放的内容和大量的语文活动,创设美育情境,通过文本本身的情感和教师的“移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情悦人;通过语感训练,让学生在听、读、说、写的言语过程中进行意义建构,构建自己的知识、技能、情感系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从高中语文美育“培养和发展个体爱的能力”的功能和实现此功能的途径出发,综合语文美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外活动模式,打乱教材体系,组建“爱情如歌”学习模块,对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分清美与丑,培养和发展个体爱的能力,促进个体理想人格的完善,引导个体追求完美的人生境界。语文美育可以促进高中生对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对高中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培育,健全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冯玉强, 龙江河, 田剑波[9]2000年在《二十年来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考察了三百余篇有关中学语文美育文章的基础上 ,从语文美育的发展概说 ,理论探讨 ,实践总结和总体评价四个方面对二十年来中学语文美育研究进行了述评 ,勾勒了我国二十年来中学语文美育研究的轨迹 ,肯定其取得的成果 ,也指明了研究中还存在的几个问题 ,并认为语文美育不是一种具体操作方法 ,而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呼唤构建语文美育体系。

杨道麟[10]2011年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文中认为《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这一论题,就是从美学视野即东方美学的真善美合一的理念、西方美学的真善美统一的理念和马克思美学的真善美同一的理念来观照语文教育的一门复杂学问,它是语文教育认知学、语文教育伦理学、语文教育美育学的“合金”,以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为旨归。在目前的语文教育研究中,它还是一个很少有人问津的“荒原”,一个急切需要探讨的领域。然而语文(语言、文章、文学)这一文化符号和文化要素长期由于缺乏真正的美学视野予以观照,总是游移于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标之外。因此,这一论题的研究必须既针对美学“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的褊狭观点长期对语文教育的严重误导所带来的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或过分强调视觉艺术教育并使之成为“纯影视课”、或过分强调听觉艺术教育并使之成为“纯音乐课”、或过分强调文学艺术教育并使之成为“纯表演课”而导致的困境,又针对审美的“趣味说”、“美术说”、“美感说”的偏颇见解长期对语文教育的严重戕害所带来的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或过分强调趣味教育并使之成为“纯娱乐课”、或过分强调美术教育并使之成为“纯育美课”、或过分强调美感教育并使之成为“纯情感课”而导致的窘况,还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革命”、“政治”的“形左实右”长期对语文教育的严重干扰所带来的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或过分强调智能教育并使之成为“纯语言课”、或过分强调人文教育并使之成为“纯政治课”、或过分强调唯美教育并使之成为“纯欣赏课”而导致的弊端,试图从美学视野真正观照语文教育并采用纵横开掘与多光聚焦相结合、质性分析与案例解剖相结合、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方法将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长期错乱了的“真”、“善”、“美”的关系予以“梳理”,既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探求语文智育的“真”,又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探求语文德育的“善”,还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探求语文美育的“美”,从而促进“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和谐发展,以期真正实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与“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理论大厦早日构筑成功。本文除引论“一个尚未认真开发的领域”和结语“为了开发真善美的语文世界”之外,拟从以下三个部分予以详细论述:第一部分“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思维”。从“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省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要旨”等三块具体展开。“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包括东方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积淀(道家美学的“天人合一”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儒家美学的“知行合一”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禅宗美学的“情景合一”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等)、西方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凝聚(康德美学的“心理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席勒美学的“人性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黑格尔美学的“无限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等)和马克思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理念的孕育(早期的“认知世界的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中期的“改造世界的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晚期的“感受世界的自由”说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省察”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缺失的剖析(语文教育的名称众说纷纭、语文教育的标的宽泛笼统、语文教育的内涵残缺不全、语文教育的素养出现漏洞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流弊的反思(语文教育被“时髦”的理论演绎、语文教育被“新潮”的话语包装、语文教育被“花哨”的形式摆弄、语文教育被“求全”的手段淹没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倾向的批评(语文教育被“功利主义”所遮蔽、语文教育被“非语文化”所消解、语文教育被“无效教学”所扼杀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要旨”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目标的设立(语文教育目标的理论贫乏、语文教育目标的基本要素、语文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原则的遵循(语文教育原则的混乱烦琐、语文教育原则的理想构成、语文教育原则的辩证运用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内容的厘定(语文教育内容之一:健康的语文课程、语文教育内容之二:全面的语文教材、语文教育内容之三:完整的语文教学等)等方面。第二部分“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架构”。从“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使命”、“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内核”、“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体制”等三块具体展开。“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使命”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现象的审视(语文教育现象的偏差胪列、语文教育现象的归因分析、语文教育现象的学理探究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规律的揭示(语文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语文教育符合个性塑造的规律、语文教育依照逻辑行事的规律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活动的开展(语文教育的认识感受活动、语文教育的鉴别欣赏活动、语文教育的表达创造活动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内核”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质的叩问(语文教育本质的失误诠释、语文教育本质的科学理解、语文教育本质的正确把握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存在的呼唤(语文教育存在之一:智慧存在、语文教育存在之二:精神存在、语文教育存在之三:美感存在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价值的诉求(语文教育价值的迷惘发微、语文教育价值的尺度认识、语文教育价值的取向管窥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体制”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体的重建(语文教育本体的迷失指津、语文教育本体的嬗变揭因、语文教育本体的真义探秘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寻觅(语文教育客体的课程规限、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内蕴、语文教育客体的教学实施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主体的探颐(语文教育主体的施教者素质、语文教育主体的受教者潜能、语文教育主体的师生间互动等)等方面。第三部分“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前景”。从“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旨归”、“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策略”、“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生机”等三块具体展开。“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旨归”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人之状况”(语文教育中地位失落的人、语文教育中特色失落的人、语文教育中个性失落的人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人之意蕴”(语文教育中与自然和谐的人、语文教育中与社会依存的人、语文教育中与身心协调的人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人之走向”(语文教育中的全面的人、语文教育中的具体的人、语文教育中的实践的人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策略”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之涵泳、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之熏染、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之浸润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之揣摩、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之陶冶、语文教育的默化过程之滋养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之体验、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之领悟、语文教育的沉潜方式之品味等)等方面;“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生机”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和谐性(语文教育的特殊情境的创设、语文教育的各种关系的协调、语文教育的良好氛围的营造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诗意性(语文教育的诗性智慧的贯穿、语文教育的情感密码的丰富、语文教育的生命活力的激发等)、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生态性(语文教育的生成意义的理解、语文教育的绿色环境的打造、语文教育的同构共生的体现等)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美育研究[D]. 屠蕊蕾. 扬州大学. 2017

[2]. 在语文美育中培养中学生的审美人格[D]. 李江红. 重庆师范大学. 2011

[3].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思考与实践[D]. 毛玉娟. 苏州大学. 2007

[4]. 审美与审丑[D]. 杨云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5]. 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D]. 齐梅. 首都师范大学. 2006

[6]. 中学作文教学中的美育研究[D]. 王慧英. 河北师范大学. 2007

[7]. 新世纪高中语文教学的美育观念与模式研究[D]. 陈莹. 海南师范大学. 2016

[8]. 高中语文美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马小君.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9]. 二十年来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研究述评[J]. 冯玉强, 龙江河, 田剑波.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10].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 杨道麟.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中学语文美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