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摩擦问题_贸易摩擦论文

破解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摩擦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摩擦论文,难题论文,金砖论文,与其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砖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作为金砖国家成员,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多,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在增加。有效解决贸易摩擦问题,已经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与其他金砖国家经贸关系的关键。

一、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经贸关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元区各国深受主权债务危机困扰。与发达经济体经济总体低迷不同的是,金砖国家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异军突起,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2008-2011年四年中,金砖国家年均增长率均高于世界同期水平,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与此同时,中国与金砖国家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

(一)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持续扩大

近年来,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显著增加,这主要体现在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额不断增加以及在中国总体对外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中国已分别成为俄罗斯、巴西、南非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巴西和南非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印度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和俄罗斯的第六大出口市场。

(二)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额不断上升

2010年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达2053亿美元,较2004年的532亿美元增长近4倍。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贸易额有所下降以外,总体上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其中,中巴贸易额由2004年的124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626亿美元,增长5倍;中印贸易额由136亿美元上升到617亿美元,增长4.5倍;中俄贸易额由212亿美元上升到554亿美元,增长2.6倍;中南贸易额由60亿美元上升到256亿美元,增长4.3倍。

(三)与金砖国家的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率不断提高

2010年,中国与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率为6.85%,较2004年的4.21%上升近3个百分点,并总体保持上升趋势。其中,中巴贸易额所占比率由2004年的0.98%上升到2010年的2.11%;中印贸易额所占比率由1.08%上升到2.10%;中俄贸易额所占比率由1.68%上升到1.88%;中南贸易额所占比率由0.48%上升到0.75%。

(四)对其他金砖国家直接投资数频不断增大

2010年,除对俄罗斯直接投资较少外,中国对巴西直接投资4.87亿美元,成为巴西第一大投资国;中国对印度投资4761万美元,较2009年增长近3倍;中国对南非投资4.11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近10倍,位列非洲国家之首。

二、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摩擦分析

随着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经贸往来增加,贸易摩擦数量也呈现出上升趋势。2002-2010年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共发生贸易摩擦188起,占总体涉华贸易摩擦的23.1%。从贸易摩擦类型角度看,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以反倾销为主,占比达79.8%(见图1)。

(一)巴西对华反倾销诉讼不断

2010年中国成为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533.77亿美元,其中巴西向中国出口255.91亿美元,从中国进口307.86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达到46.0%和60.2%。目前,中国是巴西的最大出口目的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同时,巴西也在2010年成为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作为两个重要的新兴大国,双边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加,巴西频繁针对中国商品采取反倾销措施。2002-2010年,巴西对中国发起贸易摩擦35起,其中反倾销调查34起,占比高达97.14%。

巴西对中国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双边贸易结构失衡。中巴之间的贸易互补性较强,在巴西的主要出口产品中,铁矿砂、原油、大豆等都是中国的主要进口产品,而中国出口的纺织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船舶等又是巴西的主要进口产品。由于在劳动力成本、产业技术方面的差异,巴西在制成品加工领域很难同中国沿海的低端制造业展开竞争,逐步形成了巴西单纯出口资源、能源类产品,大幅进口产自中国的机电、轻工业产品的贸易格局。面对中国商品强大的竞争力,巴西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措施,以保护其国内竞争力较弱的制造业。

其次,两国工业结构出现同质化趋势。巴西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大国,又是具有代表性的新兴市场国家,工业经济结构趋同,特别是在服装、纺织、鞋帽等轻工业领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碰头相撞”现象。在制鞋业,巴西制鞋工业联合会的负责人表示,中国鞋类产品正在使巴西的相关工业逐渐萎缩。对于起步较晚的“巴西制造”而言,其轻工、纺织业的竞争力与中国相比还不强。正是“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令保护意识强烈的巴西业界不断动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

再次,汇率问题成为巴西对华采取贸易救济措施的借口。2009-2010年,巴西雷亚尔对人民币升值30%以上,使人民币汇率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并刺激中国对巴西出口激增。巴西一贯利用汇率问题作为其发动贸易保护的挡箭牌,2010年,巴西将生产于中国的14种玩具的关税由20%提高到35%,期限至2011年年底。巴西外贸审议委员会表示,加税的决定是应巴西玩具制造商的请求做出的,以帮助他们“抵御”进口增长带来的冲击,巴西把自中国进口的增加归因于汇率问题。

(二)印度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措施持续增多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大环境明显走弱,印度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包括反倾销、反补贴、特别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2009年是两国贸易摩擦的高峰,印度共发起涉华贸易摩擦25起,其中反倾销10起,占比40%;反补贴1起,占比4%;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共14起,占比56%。

与中巴贸易摩擦不同,中印贸易摩擦的涉案范围更广,涉及中国出口的钢铁、化工、纺织、玩具等多个领域。同时涉案形式也以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为主,这就有别于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先调查,后保护”的原则,其最大的作用在于使用方可以“先保护,后调查”,严重制约着中国对印度的出口。除了对华频繁发起贸易救济下的各类调查以外,2008年下半年以来,印度还不断推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歧视措施,主要包括对一些中国出口产品采取不合理的进口限制措施和加征进口税等。

中印贸易摩擦频发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印度对中国商品的歧视性心理。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印度企业疑惧万分,担心廉价的中国产品会冲击其国内市场。印度媒体充斥着中国的服装、纺织品、打火机等企业挤垮本土企业的报道。长期以来,印度与欧美等国家一直把中国列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认为中国产品出口价格受国家干预,价格不能反映真实成本。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经济信息交流,印度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产品生产、成本状况缺乏足够的了解,总认为中国的产品在印度低价倾销,频繁发起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

第二,中国长期处于顺差地位。近年来,中印贸易往来呈现不平衡状态。连年的对华贸易逆差使得印度国内对中国商品不满情绪增加。印度对华大量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其根本原因还是要限制中国商品进口,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缩小贸易逆差。

第三,中国出口企业自相竞争。中国一些出口企业存在粗放经营、相互压价的无序竞争情况。一些出口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急于成交,在没有充分了解印度市场行情和价格水平的情况下,竞相削价销售。出口秩序的混乱,导致中国出口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对印度企业构成威胁,使印度产生中国产品倾销的印象,增大了对华使用贸易救济措施的概率。

第四,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印度贸易保护水平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位居前列。近年来,虽然印度关税已在不断下调,最高关税由400%降至50%,平均关税由87%降至27%,但比中国同期水平仍高出17个多百分点。为逃避高额的进口关税,印度进口商经常要求中国出口企业通关单据上的金额低于实际成交金额。采用这种方法对出口商无任何直接经济损失,通常情况下中国出口企业都会配合客户要求。这种高价格物品低价格通关的现象,使得印度关税流失,产品价格过低,形成倾销的印象,引发印度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措施。

(三)俄罗斯以高关税约束中国商品进口

自苏联解体以来,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就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随着近年来双边经贸往来不断增加,贸易摩擦时有发生。截至2010年,俄罗斯共对中国发起21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9起、保障措施10起、特别保障措施2起,主要涉及纺织、服装、机电、钢铁、汽车等产品。由于俄罗斯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因此俄罗斯贸易保护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时不时提高进口关税。高关税壁垒直接影响中国商品对俄出口。例如,2009年1月至9月,俄罗斯临时提高汽车进口关税,将进口汽车以及3年以下的旧车进口税调整为30%,3年~5年的旧车进口税调整为35%。这一贸易保护举措致使2009年前两个月在俄罗斯销售的中国汽车数量同比减少了20%。

中俄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中俄两国贸易结构的非对称性。近年来两国贸易摩擦频发是两国贸易结构非对称性的一种反映。俄罗斯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存在高度的可替代性,在俄罗斯市场,中国商品遭遇到来自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同类商品的激烈竞争。进口的高替代性使相关产品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俄方也敢于针对某种高替代性产品加征关税。而中国主要从俄方进口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类产品,其可替代程度较低。随着总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能源类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俄罗斯市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俄罗斯对中国实行高关税的同时,并不担心中国对俄进口产品限制。

第二,俄罗斯还对部分中国进口商品采取歧视政策。近年来,俄罗斯平均进口关税有所下降,但是仍有部分进口商品被征收25%以上的关税,其中就包括纺织面料、服装等中国对俄出口的大宗商品;俄罗斯还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征收11%以上的高关税,而对其他国家的进口纺织品关税仅为6%~7%;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被俄罗斯列为享受普惠制关税的国家,但俄罗斯却将很多中国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商品列入“非优惠关税目录”,对这些商品征收较高关税,抑制中国商品对俄出口。

第三,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层次偏低。近年来,虽然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较快,汽车、钢铁等重工业产品已出口到俄罗斯市场,但总体仍以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产品出口为主。由于生产成本较低,中国出口的轻工业产品容易给人以低质低价印象。加之少数出口企业为占领俄罗斯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争相压价,造成了倾销的事实。这也是导致中俄贸易摩擦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中国一些出口商品质量不过关,难以达到俄罗斯的技术标准,这也给俄方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中国商品进口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中国与南非经贸合作良好,贸易摩擦较少

南非是中国在非洲大陆最大的贸易伙伴,近年来双边经贸往来频繁,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与其他金砖国家不同,中国与南非之间的经贸合作体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贸易摩擦并不多见。2002-2010年,南非共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措施19起,其中反倾销18起,占比达94.74%。中南贸易摩擦的涉案行业较集中,纺织和金属制品是调查重点。1990-2010年,南非对华发起的53起反倾销调查涉及纺织、化工、金属制品、建材、轻工等10个行业。其中,涉及纺织品的案件为12起,占南非对华反倾销调查总数的22.64%;化工产品9起,占比16.98%;金属制品8起,占比15.09%。

中国与南非之间的经贸合作虽然一直以来比较平稳,未出现较大规模的贸易摩擦,但随着南非正式成为金砖国家成员,双边贸易往来必将进一步扩大,未来中南贸易摩擦很可能增加。

首先,中国出口商品具有较强替代性。中国对南非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服装及衣着附件、钢铁制品、机械器具及零部件、电气设备及音像制品、车辆及零部件等。中国从南非主要进口矿砂、矿物燃料、珠宝、贵金属制品等能源、资源类商品。这种情况与中俄贸易结构非常相似,即中国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具有较强的替代性,很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其次,中国出口商品质量有待提高。涉华贸易摩擦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出口企业经常以低质低价抢占海外市场,这种情况在南非的市场上也屡见不鲜。如不能有效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南非很有可能成为涉华贸易摩擦的又一个重灾区。

再次,贸易救济措施是南非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手段。由于南非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具有竞争力,因此南非政府经常利用反倾销调查,限制别国进口,进而保护本国相关产业。2008年,在所有世贸组织成员中,南非启动的反倾销调查206起,列第五位。虽然对中国只进行了1起反倾销调查,但随着双边经贸往来的不断扩大,发生贸易摩擦的几率依然很高。

三、缓解金砖国家贸易摩擦的对策

面对发达经济体经济相对低迷,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总体力量处于上升期的趋势,在加大新兴市场战略实施力度,深化中国与金砖国家经贸关系中,亟待缓解与金砖国家的贸易摩擦,对不同国家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贸易策略,创造健康的贸易环境。

(一)促进中巴贸易平衡,深化中巴投资合作

在拓展与巴西的经贸关系时,一是注重扩大能源、资源类产品进口,缓解双边贸易不平衡,避免出现因单边贸易顺差过大而导致贸易摩擦的现象。二是在扩大进口的同时,转变与巴西的资源合作模式,加强石油贸易、石油勘探开发、融资、服务及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合作,开展资源型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改善贸易结构和贸易条件,使巴西出口获得更高的比较利益。三是增强商务、商检、海关等有关贸易部门间的合作交流,加强贸易便利化,改善市场准入条件,促进两国在能源、农业、金融、生物、材料、气候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为减少贸易摩擦创造社会经济环境。四是加强投资合作。面对人民币兑巴西雷亚尔升值的压力和条件,以及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对巴西的投资,把握巴西2014年举办世界杯、2016年举办奥运会的契机,拓展与巴西的投资合作关系。

(二)改善中印政治关系,扩大印度优势产品进口

中国与印度同属亚洲的发展中大国,发展路径和出口结构较为相似,两国在劳动力、资源禀赋、贸易结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竞争性。为缓解两国贸易摩擦,首先要持续改善两国政治关系,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协调立场,通过政府、媒体、民间等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逐步构筑双方相互了解信任的新局面,避免“政冷经热”现象,消除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的歧视心理。其次,逐步扩大对印采购,加大进口印度具有优势的软件、医药、节能环保设备等民用产品的力度,缓解中印贸易不平衡状况。再次,借助香港地区、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大力发展对印度的转口贸易,降低印度对华贸易摩擦的频率和强度。最后,中国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改善出口秩序,按照当地法律合法经营,避免出现低价入市、违规经营现象,塑造良好市场形象。

(三)杜绝灰色清关现象,提升中俄贸易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俄两国贸易结构的低竞争性和高互补性,决定了两国不仅具备贸易摩擦发生频率降低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显示出经贸合作的巨大的潜力。为进一步减少贸易摩擦,一是着力优化双边贸易结构。中国出口企业应提高出口产品质量,避免出现以次充好、违规经营;扩大自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逐步提高双边贸易额。二是扩大本币贸易结算规模,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配合俄方杜绝灰色清关现象,规范贸易秩序,推动俄罗斯降低进口关税,完善双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加强两国在信息交换和政策法规方面的交流合作。三是充分发挥两国接壤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边境地区经贸合作往来,探索新型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模式,促成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对接,提升双边经贸合作水平。

(四)以资源能源领域合作为依托,全面拓展中南经贸关系

为避免未来南非成为涉华贸易摩擦的重灾区,巩固两国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第一,发挥南非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矿产资源合作,中资企业在积极寻求矿权的同时,以并购、参股等多种形式,深度参与南非矿产资源投资。第二,根据南非经济发展和社会购买力变化,逐步提升出口产品品质、性能和技术含量,降低出口产品的可替代性。第三,中资企业必须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出口,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自觉维护中国产品形象。第四,发挥家电品牌优势,提高中国产品整体美誉度。推动家电企业在南非设立生产基地,健全营销渠道,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大力提升售后服务,全面履行社会责任,树立中国品牌的良好形象。第五,依托优势技术,拓展高科技通讯领域合作;依托价格优势,拓展消费潜力巨大的南非汽车市场;利用我国海外工程承包企业的良好声誉,积极承接南非承包工程。

标签:;  ;  ;  ;  ;  ;  ;  ;  ;  

解决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摩擦问题_贸易摩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