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罗贤坤,张烈欢,萧惠欢,黄俊毅,邝怡南,潘志荣,

(广州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东 清远 511518)

【摘要】 目的:旨在观察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自本院2018年1月—9月收治的50例疑似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对所选患者使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结合患者病例进行综合性的回顾与分析。结果:50例患者经诊断考虑为恶性肿瘤转移瘤者17例,良性肿瘤者16例,脑梗死者5例,脑出血者6例,炎性病变者5例,未见异常者1例。结论:使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部位,区分肿瘤的良恶性,结合临床可进一步作出更准确的诊断,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指导,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4-0047-02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变,对患者生理及心理均造成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好发人群为中老年人群[1]。若不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会影响患者运动、语言等区域,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因此及时、正确的诊断以及治疗措施极其重要。本次研究的目的是观察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本院2018年1月—9月收治的50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对所选患者使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进行检查,所选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分布在23~83岁之间,平均年龄(54.6±13.9)岁;所选患者均由临床确定诊断,并且均使用磁共振进行影像学检查。所选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程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取所选患者及家属同意,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既往参加过类似研究的;既往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以及因外伤手术体内有钢钉、钢板的患者;患者出现严重听力、语言障碍,无法进行沟通的患者[3]。

1.2 方法

对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使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进行检查,本次研究使用仪器为GE3T-MR,在进行检查之前,对八通道头部线圈进行检查,嘱患者体位选择仰卧位,进行摆位时,确定患者肩部与线圈靠近,头顶尽量向线圈内,左右居中,在平面定位上对头颅位置进行观察,使头部处在线圈的中心,并确定图像信号与线圈位置拼匹配良好。头部不能移动,并使用海绵垫固定头部,使其平行于胼骶体前后缘。对患者扫描结果进行2次采集,增强灰白质对比度,提高信噪比。相关参数设置:TR=1000ms,TE=144ms,FOV=24,NEX=1。横断面定位时需找到病灶中心最上面,使用多体素扫描时,RIO需要同时包括肿瘤实质以及正常脑皮质,便于比较。若使用三个平面观察时,RIO周围出现骨骼、脂肪等干扰组织,需要添加切位线饱和带。对所选患者进行检查时,均选择同一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进行扫描,对结果进行分析时,选择本院2名高级影像医师对图像结果进行分析,2名医师诊断一致,确定为最后诊断。以此来降低差异性。

1.3 观察指标

对进行扫描后的患者诊断进行观察,分析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患者的应用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均经SPSS20.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其表现形式为平均值±标准差,组间及组内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且符合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0例患者经诊断考虑为恶性肿瘤者17例,良性肿瘤者16例,脑梗死者5例,脑出血者6例,炎性病变者5例,未见异常者1例。具体结果见表。

表 磁共振波谱成像诊断结果分析

3.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病变患者,好发人群为中老年人群,若未能及时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会增加患者的致死率以及致残率,这就证明了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4]。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具备无创定量分析等技术特点,对于脑梗死患者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均有不同的记录,在患者梗死灶周围会出现缺血半暗带,乳酸峰同样是检测脑梗死的重要依据,同时在轴索以及神经元中观察N-乙酰天门冬氨酸的存在,将其作为神经元的标志,在患者线粒体能量代谢出现障碍时,N-乙酰天门冬氨酸的酶类活性碱降低,导致合成N-乙酰天门冬氨酸的功能受到限制,而N-乙酰天门冬氨酸加速水解是导致脑梗死急性期N-乙酰天门冬氨酸下降的主要原因;恶性肿瘤细胞增殖旺盛,快速的细胞分裂导致细胞增殖加快和膜转运增加,Cho(胆碱)含量也随之升高,同样良性肿瘤若在短期内迅速生长,Cho含量也可升高。恶性肿瘤NAA(N-乙酰天冬氨酸)较低、Cho高、Cr(肌酸)不变、Lac(乳酸)增高、Lip(脂质)增高、Tau(牛磺酸)高;良性肿瘤则相反;脑出血周围NAA/Cr持续下降,尤其是在出血两周后,迟发性水肿区NAA/Cr降低和Lac峰出现表明水肿区神经元受损或缺血,提示局部血脑屏障破坏。炎性病变中NAA峰值有所下降,但不明显,总体亨特氏角呈上升型,因炎性病灶或多或少对神经元有所破坏,也有可能在病灶中有肿瘤细胞导致。使用磁共振波谱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措施,对患者活性细胞实际信产代谢活动进行记录,且检查过程中,不会对患者造成损伤,确保患者检查后的频谱准确性,较CT等影像学检查而言,不仅降低了影像学检查对于患者产生的放射性,同时提高了画面成像分辨率,提高了诊断准确率,有助于对患者病情治疗起到辅助性指导作用[5]。本次研究50例患者经诊断考虑为恶性肿瘤者17例,良性肿瘤者16例,脑梗死5例,脑出血者6例,炎性病变者5例,未见异常者1例,可见使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可观察病变范围及病变程度,有利于进一步确诊,并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对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患者使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进行检查,有助于及早确定诊断,并对病变范围进行观察,有利于对患者的后续治疗措施进行指导,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姜微.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5(30):112-113.

[2]刘振华,阙瑞华,黄洪磊,等.磁共振波谱及扩散加权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效果[J].医疗装备,2016,29(22):1-2.

[3]刘志国.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7):56,58.

[4]周丽,李晨曦,解燕昭,等.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2,19(4):231-233.

[5]潘高争,刘宜军,李朋,等.磁共振波谱及扩散加权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10):117-119.

论文作者:罗贤坤,张烈欢,萧惠欢,黄俊毅,邝怡南,潘志荣,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7

标签:;  ;  ;  ;  ;  ;  ;  ;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罗贤坤,张烈欢,萧惠欢,黄俊毅,邝怡南,潘志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