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研究论文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研究

张凤云 朱晓俊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摘要: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实现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已然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共同战略选择。本文从地域差异视角,选取2010年~2018年安徽省及各地级市相关数据,运用区位熵指数,实证分析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整体水平和动态演进趋势,比较产业集聚的地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聚;区域差异

一、引言

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越来越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和中坚力量。2010年国务院指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2013年,安徽省被列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五个试点省份之一。在此背景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并逐步发展壮大,进而形成产业集聚现象。因此,有必要分析近年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集聚情况,引导和培育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基地。

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较多,冯德连(2013)从产业含义角度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具有“四性四化”特征[1]。贾玉平(2105)讨论了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试模式[2]。董旭等(2015)从规划文本和政策文视角本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3]。王欢芳(2018)分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4]。霍影(2012)、谢国根(2018)等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等之间的关系[5]-[6]

现有文献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量研究较多,但多是国家层面,省级层面研究仍然缺乏,因此,本文运用区位熵,构建产业集聚量化指标,全面分析安徽省及各地级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集聚水平,并进一步比较集聚水平的地域差异。

二、研究方法

1.产业集聚测度方法

学术界对集聚程度测量的方法与指标颇多,最为常见的方法即区位熵。为测度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本文选取区位熵(LQ)来测度。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进行测算。区位熵的计算公式如下:

[3] 李思田,杨士恭,程守田.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裂陷作用的大地构造背景[A]//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109-204.(论文集)

(1)

在测算安徽省各地级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位熵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安徽省三大区域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差异程度(详见图)。

根据区位熵测算,2010年~2018年,安徽省各地级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态势相对平稳。从集聚程度高低来看,蚌埠、合肥、滁州、芜湖等市产业集聚程度较高,集聚优势明显;从各地级市产业集聚动态趋势看,阜阳、安庆、六安、铜陵、宣城、蚌埠六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程度明显增强,亳州、宿州两市的集聚程度基本保持稳定,淮北、淮南、滁州等八市的集聚程度略微下降。总体而言,区域差异程度在缩小。这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省内区域经济圈、城市带的规划以及省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设立有一定关联。具体区位熵指数详见表。

2.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域差异分析

由图可知,总体而言,皖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最高,皖中其次,皖北最低,其中皖南、皖北地区产业集聚程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皖北地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大区域之间产业集聚程度差异基本呈缩小之势,说明安徽省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改善,产业发展的协调程度在日益提高。从动态变化趋势上来看,2010年~2018年,皖北地区产业集聚指数呈上升趋势,皖中地区基本稳定,皖南地区呈波动下降趋势。这与前文各地区产业集聚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三、实证分析

“谢谢你。”我好奇地摸着渡鸦骨架图,“是这样的,我得和你谈谈……”说完这话,我慌忙朝威尔和克里斯蒂娜的方向瞥了一眼,我不能硬逼托莉说出真相,他们知道了肯定会穷追不舍。“一些事……改天吧。”

② 上锚板与高强层上表面、高强层下表面与混凝土表面及下锚板上、下表面、侧面与混凝土层均采用面与面力学接触设置。

随着我国经济近年来平稳飞速发展,商业交流及人们出行活动日益频繁,同时宾馆酒店行业与时俱进,朝着精品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商务酒店也应运而生。商务酒店与旅游酒店相比,由于其服务的重点不同,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和要求,商务酒店设计是集住宿、餐饮、商务活动、娱乐、办公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环境设计。

表 2010年~2018年安徽省各市战略性 新兴产业集聚区位熵

2.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其中LQij表示产业集聚指数(即区位熵),Yij表示j地区i产业增加值,表示j地区所有产业增加值,表示全省(或全国)i产业增加值,表示全省(或全国)所有产业增加值。区位熵指数LQij越高,表明该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越高,集聚效果越好。

1.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特征分析

图 2010年~2018年安徽省三大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程度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选取新能源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代表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发展水平,具体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文章选取2010年~2018年安徽省及各地级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等数据来测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所有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和各市2018年统计发展公报。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从动态变化趋势来看,2010年~2018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程度稳中略升,其中,皖北地区产业集聚程度呈上升趋势,皖中地区基本稳定,皖南地区呈波动下降趋势。从地域层面来看,皖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最高,皖中其次,皖北最低,三大区域之间产业集聚程度差异基本呈缩小之势。皖江城市带与“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范围内的城市产业集聚程度较高;安庆、池州、淮南、阜阳、宿州等地产业集聚程度较低。

为了改善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程度区域不平衡的现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优势的加快形成和提升,促进各行业、各地域协调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区的建立,笔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自主创新,完善创新机制。第二,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依托资源禀赋和相对优势,重点发展优势产业。第三,构建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推进皖中、尤其皖北相对欠发达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德连.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1):3~6.

[2]贾玉平,任慧.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试模式选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04):30~35.

[3]董旭,吴传清.长江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评价——基于规划文本和政策文本梳理的视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13(06):5~13.

[4]王欢芳,张幸,宾厚,李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测度及结构优化研究——以新能源产业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8,(10):179~190.

[5]霍影.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与区域经济空间协调发展度研究——基于三子系统耦合系统的分析框架[J].情报杂志,2012,31(12):180~185+157.

[6]谢国根,蒋诗泉,赵春艳.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2):70~77.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2096-3157(2019)27-0144-02

[注] 基金项目:2019年滁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课题“滁州市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互动关系研究”(B2019014);2019年滁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课题“大江北时代滁宁经济合作战略研究”(A2019011);2019年安徽省社科联“三项课题”;2019年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课题“安徽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机理、测度与对策研究”(SK2018B22);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新常态下江淮分水岭区域资源禀赋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SK2015A177)

作者简介:

1.张凤云,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2.朱晓俊,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新制度经济学。

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不但要有理论内容,更要有实践操作。许多农村地区受经济发展限制,硬件设施不完善,机械化培训只能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培训,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训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部分村庄的培训教室、培训时间及地点都不固定,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存在严重的形式化。

标签:;  ;  ;  ;  ;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