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中亚、外高加索国家走势及地区形势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世纪之交论文,走势论文,形势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冷战结束之后中亚、外高加索地区战略地位上升及地区国家的发展趋势
冷战结束之后在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中,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形势的变迁尤为引人注目。一方面这一地区形势的深刻变化是在全球形势剧变的背景下发生的,同时也应看到,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又以其特殊的地缘政治影响冲击和拉动了全球形势的变化。中亚、外高地区已成为全球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之一。中亚、外高加索地区战略地位上升是由以下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决定的:
(一)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地处欧亚大陆重要的“枢纽”地段,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它不仅由东向西连接着欧亚大陆,而且贯穿该大陆南北两端的重要通道。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伊斯兰文化与斯拉夫文化也集聚于此。中亚、外高加索地区所处的这种特殊地缘政治地位,使其影响更易于向边缘地区传播和幅射。因而,这一地区历来就成为各种力量和中心角逐的重点。
(二)冷战结束后新独立国家的出现,使这一地区由原来的封闭地带成为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区。由于经济和政治发展的相对滞后,外部世界对这一地区的影响扩大。同时,中亚、外高加索国家以新的面貌登上国际舞台,积极参与地区和全球的政治和经济事务,成为影响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新因素。
(三)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储量丰富的能源和矿物资源在苏联解体后已日益引起世界的关注和青睐。据石油专家预测,该地区是世界上尚未大规模开采的重要油气田之一。石油远景储量大约为180~200亿吨,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约11万亿立方米。这一地区除了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外,还拥有为数可观的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藏。该地区资源的开发及其前景将会对欧亚大陆油气生产的布局和平衡产生一定影响,不仅关系到本地区各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本地区各国同周边国家、同世界大国及地区组织的关系,进而引起欧亚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
当前,中亚、外高加索国家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的重要过渡时期。他们在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制度、发展市场经济和与世界经济接轨方面已迈出了积极的步伐。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也已由初期的混乱无序逐渐走向相对稳定,其主要表现在:
(一)各国总统机制得以确立和加强,成为维系政局稳定的重要保证。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塞拜疆等国均已进行了全民公决,延长了总统任期,总统机制的权力有所加强。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的总统地位也有明显改善,如不出意外事件,政局会向有序方面发展。
(二)各国经济发展虽出现差异,但经济转轨均已出现阶段性成果。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经济逐年稳定增长,发展势头良好;塔吉克斯坦在成功地结束内战后,经济已出现回升;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在对外引资和市场化方面均有显著成果。总体讲,中亚、外高加索各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价格渐趋稳定,财政收支接近平衡,宏观经济有了改善。
(三)各国领导人能够从维护地区稳定的大局出发,慎重处理民族、宗教和领土争端,避免矛盾激化。在地区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塔吉克斯坦的内战已实现和平解决。纳卡冲突在停火6年后虽有反复, 但冲突双方均保持克制,无意扩大冲突。其它一些地区热点如阿布哈兹问题已降温和得到控制。对苏联解体后出现的里海法律划分问题,各方均加强了磋商,探索公正合理的解决办法。
(四)各国外交政策趋于多元化。各国重视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力图在国际势力之间保持平衡,为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但各国在作法上各有特点。哈由于对俄经济依赖较深,且俄族居民在哈人口中比重较大,同俄保持着友好关系,但同时也在大力发展同西方和东方国家的关系。土库曼斯坦经联合国认可取得“永久中立国”地位后,虽然在安全上依靠俄保护,但在经济上重点发展同伊朗、土耳其和西方国家的关系。阿塞拜疆则以西方为其外交的基点,但也注意与俄进行有限的合作。
总体而言,中亚、外高加索国家的体制转轨已取得阶段性的积极成果,虽然科索沃战争后该地区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出现新的复杂局面,但各国领导人均能够采取有力措施,加以积极防范。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各国政策的调整,它们中的大多数在政治上将会有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经济缓慢增长,估计5~10年可望先后达到独立前的最好水平, 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二、世纪之交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形势的特点
中亚、外高加索地区重要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地位以及近年来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已促使各种力量和中心纷纷将目光投向这里。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已成为各种力量和中心诸多利益的交汇点。在各种力量的角逐中既有俄美、俄土之间的利益冲突,又有土伊之间的争斗,同时也夹杂着独联体国家间的现实摩擦和历史积怨。该地区由于各种矛盾交织,整体形势呈现出异常复杂的局面,已成为21世纪影响欧亚大陆发展和稳定的潜在热点地区之一。
在这一地区国家关系的深刻变化中,美国提升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并强化政策力度是导致这一地区形势变化的主要动因之一。美积极介入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借助军事和经济实力,急于夺取这一地区的主导权,是在全球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相继完成了在欧洲及东亚的战略部署后,为衔接欧洲和东亚,实现其主宰欧亚大陆的战略目的重大步骤。
然而,美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图谋却与两个地区大国——俄罗斯和伊朗的战略利益发生冲撞。俄罗斯把加强独联体的一体化进程视作自己恢复大国地位的必备条件之一,尤其是把事关俄内部稳定、经济利益和战略安全的中亚、外高加索地区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对美国及其它国家旨在削弱俄在这一地区地位和影响的举动都视作对俄国家利益的损害。在以美为首的北约实现东扩之后,美俄在独联体问题上的争斗愈益突出,同时双方的矛盾和分歧由于两国在里海地区围绕能源开发而产生的经济和战略利益的冲突而变得更加复杂。伊朗作为一个横跨里海和波斯湾的地区大国,它所占有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它在地区力量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美战略目标的实现。伊朗对美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图谋保持着警惕并加以抵制。多年以来,美视伊为恐怖主义的据点,认为伊对美的安全构成威胁,对伊实施经济制裁,美伊冲突时起时伏。相比之下,俄罗斯与伊朗在地区问题上却有利益吻合之处。双方都不希望看到美和土耳其加强在该地区的存在,双方在阿富汗问题以及解决塔吉克斯坦和纳卡冲突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俄还把伊朗视为自己在开发里海油气资源和建设输油气管线方面的主要伙伴之一。
透过大国及地区力量中心在中亚、外高加索地区的争夺,不难看出,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以及大国关系的深刻演变,这一地区形势已显现出一些基本特点:
(一)地区整体形势呈现美攻俄守的态势。美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运用经济和政治手段,积极介入中亚、里海事务,在能源争夺中频频得手。美已获得哈萨克斯坦探明储量近10亿吨的田济兹油田的开采权。美还以里海重要产油国阿塞拜疆为突破口,与之签署多项开发石油合同。据截至1997年7月的统计,在阿同外国公司签署的总投资近300亿美元的10个巨额石油合同中,美参加了7个。其中,3个多边合同中美公司所占份额分别为40%、30%和55%;另外4个合同则与美公司单独签署, 美所占份额为50%。而俄罗斯在前述的10个巨额石油合同中仅参加了4 个,除一个规模较小的双边合同外,俄在另3 个多边合同所占份额仅为10%、32%和10%。由此可见,美在能源的争夺中已占上风,影响力不断扩大;俄则因经济虚弱,政策乏力,在地区经济合作中的参与度十分有限。同时由于阿、哈、土、格同美、土耳其和其他西方国家在石油、天然气开发、运输及其他经济领域的利益切合点日趋增多,俄在这一传统势力范围的影响和地位已在弱化。
(二)维系利益平衡,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围绕着确定里海法律地位、组建国际财团和修输油气管线这三个关系里海能源开发的实质性问题,各大国与地区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着尖锐而复杂的矛盾。然而,它们之间既有激烈的争夺和相互借重,同时也更注重调整政策,作出让步,以寻求利益平衡。出于对维护地区稳定和俄地缘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考虑,美、土、阿等国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注意迎合俄的要求,以避免矛盾激化。同时俄也放弃了强硬作法,其政策也出现了由一味反对开发到寻找机会参与合作的转变。在开发阿塞拜疆油田的前三个合同中,美、阿有意吸收俄公司参与,使俄成为唯一的在前三个石油合同中都参股的国家。再如,因慑于美的压力,阿在第一个石油合同中被迫中止与伊朗的合作,致使阿伊关系一度恶化,但阿很快调整了政策,在与外国公司签署的第三个石油合同中主动邀请伊公司参股,缓解了双边关系。在至关重要的修建油气管线问题上,美、阿、土耳其等国之所以最终同意修建经俄领土输油的巴库→格罗兹尼→新罗西斯克管线,也是对俄作出了实质性让步。这种避免极端作法、保持对话渠道、寻求利益平衡、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现象,不仅反映出冷战后在世界格局转换时期大国关系的普遍特征,也更多地带有这一地区国际关系的特色。
(三)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势头。苏联解体后,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出现的“权力真空”虽引起各力量中心的垂涎和争夺,但并未导致一强主导的局面。美虽提升了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在其对外战略中的地位,积极采用经济、政治和军事手段向该地区渗透并有所得手,但在这一地区却面对着俄罗斯和伊朗的抵制。俄虽失去昔日的盟主地位,却依然凭借地缘政治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历史形成的政治、经济、军事联系,在该地区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在维系地区形势的稳定与安全方面俄的影响仍然是无法替代的。土耳其作为冷战后的主要受益者,借助传统的文化和经济联系不断扩展自己的影响。土地位的上升已对大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形成挑战,特别是土所具有的地缘优势将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修建输油管线的前景。阿、哈、土、格等新独立国家则奉行多元的外交,平衡地发展与各力量中心的关系,在大国之间纵横捭阖,以此来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中亚、外高加索地区诸强的竞争,互有短长,相互借重,力量对比大致形成相对均势,地区多极化的势头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得以发展。
(四)由于大国战略利益的差异以及地区国家矛盾错综复杂,这一地区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仍处在深刻变化之中。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形势的发展及能源开发的前景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俄罗斯和伊朗这两个地区大国同插手这一地区的美国在能源开发战略安全利益方面的冲突至今仍呈现扩大之势,大国关系处在极不稳定和难以预测的状态。同时也应看到,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历来冲突频仍,地区国家间存在着深刻的民族、宗教和领土纠纷,一些新独立国家内部政局不稳,矛盾盘根错节,加之外部势力的介入,这一地区相对稳定的形势依然相当脆弱,车臣、纳卡以及阿富汗等地区热点久拖未决,随时可能因突发因素使矛盾激化,近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瓦哈比势力活动频繁,其影响已从乌兹别克斯坦和车臣等地波及到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南部以及达吉斯坦地区,中亚国家及其邻近地区已面临着宗教极端势力的严重威胁。里海沿岸国家在苏联解体后由两个增加为5个后,迄今为止, 里海的法律地位仍未确定。沿岸各国都从本国利益出发提出不同主张,争论的实质是与经济利益休戚相关的里海油气的归属和开发权。到目前为止,沿岸国家的立场并无根本性变化,探索解决里海法律地位问题的努力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里海法律地位难以确定不仅使沿岸国家的相互关系潜伏着危机,也是影响地区形势稳定和能源开发的又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展望中亚、外高加索地区未来形势的发展和能源开发的进程,由于美、欧等发达国家实力雄厚,且捷足先登,土耳其和伊朗等地区大国积极渗透,今后在本地区的力量角逐中上述国家将发挥重要作用,其影响呈上升趋势。新独立国家随着能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仅独立性会进一步增强,而且会扩大同西方国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利益的切合点。独联体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将发生深刻变化,实现独联体一体化的难度明显增大。俄罗斯在该地区仍具有重大影响,其行动和控制能力已受到极大制约。地区国家及周边国家间力量的对比及相互关系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将促进地区多极化趋势发展,同时也会对地区力量的组合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