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区域创新发展中的马太效应探析论文

广东区域创新发展中的马太效应探析

何健文,陈敏翼

(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033)

摘要: 以研发投入强度、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为指标维度,对广东区域创新发展中马太效应的表现进行考察;然后运用社会学中关于马太效应形成机理和影响作用的基本思想,对其成因作探索性分析,指出市场机制契合、区域政策倾斜、创新成果需求、评价机制单一是主要成因,并据此提出强化政府调控机制、畅通联动合作机制、优化评价监测机制等政策性建议,以降低广东区域创新发展中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区域创新;马太效应;资源

区域创新影响着社会要素的流动,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和谐稳定,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广东创新型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经济及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区域创新发展协调性问题越来越成为广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这一问题最显著的表现则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在创新发展上日渐形成的巨大差距[1]。本文尝试以马太效应作为研究视角,对广东区域创新发展存在马太效应的基本现状和主要成因进行探索性分析,旨在为优化区域创新政策、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关于马太效应的理论回顾

1.1 内涵界定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莫顿[2]在开展科学评价研究时发现,对于某个特定的科学共同体而言,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的名声、威望越高,获得的科研资助、成果奖励和报酬就越充足;高校、科研机构的实力越强、荣誉越多,越容易引进高端科研人才;跟随顶尖科学家开展科研活动的人员,获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可能性更大;科研人员的头衔越多、名望越高,其成果在顶级刊物上发表的机会就越大,越容易获得社会承认和应用。莫顿将这些存在于资源分配、人才流动、环境影响、成果产出等科研活动范畴中的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并进一步指出马太效应在经济、教育、大众心理等各种领域中广泛存在,其实质是指某一社会主体(包括个体、群体或地区)倘若在某方面取得成绩,就会产生一种累积的强者优势,从而赢得更多机会并达到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1.2 形成机制

马太效应的形成主要依托于两种作用机理。从纵向看,马太效应是某一社会主体已经取得的成就和荣誉,通过社会各界认可和社会资源配给而实现增值的成长态势,即某一社会主体以往的成绩既是该主体发展能力的最好证明,也是决定对其资助、褒扬以及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3];从横向看,马太效应是社会“弱势主体”的利益资源转移至“强势主体”的流动过程,即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由于各类资源要素是按照主体的既有贡献度来分配的,这势必使“弱势主体”期望可得的部分资源被贡献度相对较大的“强势主体”所“通吃”,从而在客观上呈现出资源要素从“下风区”向“上风区”不断汇聚的格局[3]。可见,上述两种机理彼此贯通、内在统一,前者的聚焦点在于获得资源与否的主体,而后者则关注处于流动状态的资源要素本身。

1.3 影响作用

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马太效应具有两面性。具体而言,由于在功绩本位制决定地位升迁的社会系统里,社会主体的能力一般是靠过往成绩和知名度来衡量,故根据主体能力来配置资源的做法不仅能使资源获得更大程度的发挥,更大机会带来成熟优质的成果供给,而且会激励竞争、彰显效率,有利于社会精英的培育,从总体上保证社会的活力;同时,由于社会主体的知名度直接关系到其对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受关注程度,故马太效应的存在还可以加快社会对最新成果的接受和情报信息的传播流动[4]。然而,马太效应的负面消极影响也十分明显。一方面,马太效应容易压制后起之秀。例如,由于政府部门在科研资助中更倾向于名望较高的科研人员、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因此往往忽视一些具有良好素质或潜力的后来者及其成果,客观上给其带来无形的成长障碍,这意味着马太效应可能会造成“显人才”的巨大疲惫和“潜人才”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处于优势的社会主体长期挤占了众多的机会和资源,使另外的一些主体丧失了某些“翻身”的机遇,加之部分优势主体的长期有利地位是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获得的,即其能力和成绩实际上不相对等,这就可能产生一种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5]。例如,某些大型垄断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但依靠规模效应、行政干预等方式,设立行业准入门槛,取得资源独占的地位,收获高额垄断利益,从而把一批研发效率较高、创新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排除在外。这就可能诱使“弱势主体”在竞争中利用不正当方式,进一步破坏正常的竞争秩序,带来激化矛盾的不稳定因素。

2 广东区域创新马太效应的基本现状——以投入产出为例

2.1 仅有少数地市研发投入强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统计显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在2013—2017年间保持省内城市研发强度的前7位,但省内研发强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市数量总体上呈现递减的态势[6]。其中,2014年,深圳、珠海、中山、佛山4个地市的研发投入强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只剩深圳、珠海2个地市;2017年,仅有深圳市的研发投入强度(4.34%)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61%);而粤东西北地区的12个地市中,2017年共有11个地市的研发投入强度仍处于1%以下的水平[6]。这表明,省内区域间研发投入强度的“贫富悬殊”有所加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深圳市的研发经费投入量占全省研发经费投入量比重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从2013年的40.5%提升至2017年的41.6%,而深圳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近5年则维持在24%左右,间接导致深圳市对于全省研发投入强度的主导作用愈加突出:2014年,深圳市的研发强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3个百分点;到2016、2017年领先幅度扩大,先后达到1.76个和1.73个百分点(见图1)。可见,深圳市独力承担起支撑全省高水平研发投入强度的重任和压力。

图1 2013—2017年广东省内研发强度排前7位的城市比较

2.2 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在专利产出上的差距不断拉大

2013—2017年,广东省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实现22.4%和15.8%的年均增长,但增长量大部分落在珠三角地区,结果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地区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占全省的比重近年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并自2013年以来呈现向上态势,两项指标均在2017年达到近年的最高位(见图2、图3)。分地市看,广、深两市合计的专利申请量在2017年达到29.54万件,占全省专利申请量总量的比重为47.1%,比2013年提高1.2个百分点;授权量达15.44万件,占全省总量的比重为46.4%,比2013年提高4.5个百分点。而粤东西北地区各个地市在2017年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都普遍少于1万件[6],落后于深圳、广州市的差距近年持续扩大。

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还存在着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平衡的问题,过多地重视环境效益忽略其经济效益,也将导致农民建沼气池的积极性降低。如何达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实现农村户用沼气在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上的双赢,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分别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及生命周期成本对户用沼气池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客观和定量的评价,从而考虑如何在户用沼气池全生命周期内节约资源、改进技术、保护环境,使系统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低水平,经济效益提到最高水平。

图2 2013—2017年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专利申请量占全省比重变化情况

图3 2013—2017年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专利授权量占全省比重变化情况

3 广东区域创新马太效应成因探析

3.1 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广东区域创新马太效应形成的主因

区域创新多元化是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稳步推进和各类特色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而目前广东区域创新体系中,一元化评价仍占主导地位,精英创新与大众创新的界限尚不明晰,精英创新的评估考核标准仍然是衡量处于不同发展条件下各个地区创新发展成效的主要标尺[5,10]。在一元化评价机制的持续作用下,大多数非精英式的地区在创新资源的竞争性分配中往往处于弱势的不利地位,这同时也使得这些地区创新发展的特色模糊,趋于雷同,同质化的竞争格局又进一步弱化了这些地区的发展机遇和出路。

3.2 资源稀缺下地区政策倾斜是广东区域创新马太效应形成的诱因

广东省是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无人机、机器人、大数据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形成了产值超万亿元的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带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其中,广州个体化医疗与生物医药、深圳下一代互联网、佛山高端装备等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能力走在全国前列。随着生产要素市场及产品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加上“腾笼换鸟”“产业转移”“机器换人”等相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的作用,广东省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对于科研成果的质量及其应用转化实际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必然需要有一种成果筛选机制为支撑,而马太效应正好起到这个作用。由于扶强抑弱的内在机制,马太效应一方面可以防止那些尚未成熟的科研成果过早地获得社会肯定,使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尽可能经受得起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另一方面可以使稀缺的科研资源投向少数精英人才后获得更为优质的利用,依托精英人才的“明星光环”更有机会形成易于推广应用的科研产出[9]。这在广东省内部区域格局中则具体表现为产业承接转化能力较强的珠三角城市普遍拥有更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新产品原型等科研成果产出,这些成果产出又会为这些地区提供关键的支撑和反哺,助其从产业链中低端迈向高端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3.3 产业承接优势驱动下的创新成果需求是广东区域创新马太效应持续深化的动力

社会资源要素具有稀缺性,而区域性主体对于资源的需求往往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这会造成区域性资源再分配过程中的相对不足,这种不足又是在一定时期和地域内难以弥补的[8]。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使有限的资源要素实现空间的合理配置,以获得最大化经济收益,广东省确立了体现效率优先的梯度发展战略,对珠三角地区提供更为优厚的资源支持,助其率先实现现代化以带动全省发展。往后的实践表明,这种政策倾斜确实促使珠三角地区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迈进世界创新型地区行列,然而在珠三角地区的资源集聚效应得以奏效的同时,其辐射带动作用并未充分有效彰显。近10年,由于珠三角地区对全省创新发展的贡献度大,保证珠三角的稳定有序发展就相当于保住全省创新大局的基本盘,加之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同样具备雄视全国的资本,给珠三角地区带来竞争压力,因此广东省没有放松对珠三角核心区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行动计划(2014—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相对之下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扶持措施、力度和效果则仍显不够。可见,上述政策倾斜是适应当时发展状况的有效推进途径,同时也为广东区域创新马太效应产生和存在埋下伏笔。

该新工艺原料为玉米和小麦,花生粕为发酵提供了蛋白质,使用双菌种发酵用曲。该新工艺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且安全卫生。

3.4 广东区域创新马太效应是创新发展评价机制单一化的结果

广东是国内创新型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强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机制对于创新主体不断积极主动地在科研开发、引进吸收消化先进的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外在强制力,促使其以质量更高、性能更好的商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而国外的发展实践和相关研究成果均表明,马太效应能增强竞争,有利于整体上提高社会资源分配利用和市场经济活动的效率[7]。可见,马太效应恰恰契合广东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现实需求,自然能产生较强的生命力。各类公共创新资源不断向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企业聚合,实质上是创新资源寻求优化配置以实现“效益追逐”的过程,这在广东的区域格局中则表现为创新资源向企业创新效率相对更高的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城市加速集聚,促使这些地区成为全省的创新高地。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的深圳市研发投入强度目前已远超省内其他城市,便是典型的例证。

3.5 小结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全社会的创新投入是一种以市场机制占主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经济活动。而从国际经验看,创新要素具有比其他生产要素更加强的区域集聚倾向性,比如长期以来美国主要的创新中心位于加州的硅谷和波士顿的128公路[11]。因此,要有效降低广东区域创新的马太效应带来的负面作用,克服区域性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现象,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设“强政府+强市场”的体制模式。一方面,政府要坚守公共调节职能和理性决策边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强化粤东西北地区的创新治理上,为粤东西北地区的创新发展提供加码的补贴资助和优质的公共服务,使其创新环境能满足科研和企业创新活动并形成外部经济性;另一方面,政府科技资源配置应善于运用市场和创新规律,重在激发粤东西北地区的创新主体谋求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例如,“后补助”的项目支持方式通过科研产出的实际价值来匹配扶持资金,实现从重立项向重结果的转变,能打破基于过往成就和名气的资源分配格局,在保证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的同时,极大地提高分配的公平性,因而是一种切实有效降低马太效应消极影响的分配方式。

4 若干建议

4.1 强化政府调控机制,重在激发粤东西北地区市场需求以推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市场机制契合、区域政策倾斜、创新成果需求、评价机制单一等种种原因,广东区域创新马太效应已存在较长一段时间,并在这段时期内呈现出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促使全省整体上的创新能力领先全国。然而,这种效应也无可避免地暴露出机会公平性与发展协调性的问题,诸如粤东西北地区在与珠三角相比下创新发展的动力不足、体量偏小、获得感不强,珠三角对粤东西北地区的创新辐射带动效果不显著,这些状况的弊端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形势下进一步凸显。为此,对于马太效应这样一种客观存在的辩证性现象,我们不应一味地否定,而可以创造条件,引导其发挥出对区域创新的正面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其给区域创新带来的消极影响。

次日周暄酒醒过来后,觉得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差池,他觉得那个同事说的话就是对他的挑衅,他必须维护妻子,维护他的尊严。

4.2 畅通联动合作机制,鼓励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之间的产业创新链跨区域融合

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短板,在强调开放协调的背景下,应当引导粤东西北地区在产业创新链跨区域融合方面全方位加强与珠三角的协同联动,着力打破省内区域创新发展的“门户之见”[12]。这既是粤东西北地区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框架的内在要求,也是粤东西北地区加速创新要素集聚的重要表现。一方面,通过规划用地、用工安排、机制创新等优先保障,鼓励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型企业、高水平创新平台在粤东西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重点消除制约新技术、创新型人才等经济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制度障碍;另一方面,通过财政税收杠杆,适当引导珠三角创新型产业化项目或企业生产基地向粤东西北地区整体转移并与当地原有产业联动发展,激发原有产业发展潜力,实现高质量的产业共建,从而有效降低区域创新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比如,中山-潮州专业镇转型升级对口帮扶合作机制、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飞地”模式、顺德-清远 (英德)经济合作区的“利益共享,服务延伸”经验等均具有较强的示范借鉴意义。

3) 在使用弹性支撑后,7阶以后的振动出现主要是发电机结构设计引起的局部振动,要想消除7阶以后的振动,只能对发电机结构件进行优化设计,防止出现共振现象。

4.3 优化评价监测机制,提升粤东西北地区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获得感

统计显示,珠三角地区的R&D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2.94%,而粤东西北地区仅为0.62%,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两个地区正处于截然不同的创新发展环境和阶段。而在区域创新的马太效应作用下,基于一元化评价监测机制的政府资源配置方式可能引起调控越位或缺位、投入过剩或短缺等类似于“市场失灵”的现象,不利于及时有效弥补粤东西北地区创新发展的历史欠账。因此,针对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的创新主体,应当建立不同的资源配置体系和多元的评价监测标准,减少简单化和“一刀切”的做法,发挥好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通过探索推进粤东西北地区创新发展评估监测的本土化建设,合理合适地将资源分配至粤东西北地区各市,以促进其实现健康稳定的创新发展,从而有效降解区域创新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例如,对于珠三角地区可通过建立创新综合实力评价监测体系,重点关注其盘活创新发展存量的结构性和效率性转变;而对于粤东西北地区则可通过建立创新成长活力评价监测体系,重点考察其用好创新发展增量的成长性转变。

参考文献:

[1]肖田野, 罗广宁, 陈丹华.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广东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 2017(15):21-28.

[2]莫顿.论理论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0.

[3]段守博.马太效应的再评价[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2.

[4]李丹,马彪,陈曦,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配中的“马太效应”及其变化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16):20-25.

[5]LARIVIÈRE V,GINGRAS Y.The impact factor's Matthew effect: a natural experiment in bibliometrics[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0, 61(2):424-427.

[6]广东省科技统计分析中心.广东地方科技指标数据查询系统[DB/OL].(2018-09-16) [2019-03-01]. http://www.sts.gd.cn/index.html.

[7]周迪,宋时蒙,钟绍军.我国R&D公平与效率的马太效应比较及协调发展[J].科学学研究, 2017(12):1832-1840.

[8]杨爱平.我国省内区域发展马太效应的制度探源:“国家的简单化”的理论视角[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5(5):68-72.

[9]封泉明,林世芳.人才供给侧改革的“马太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 ,2017(15):35-39.

[10]解瑞红,邹全.高校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探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 31(1):99-103.

[11]王子丹,袁永.国际科技创新走廊研究及对广东发展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 2018(12):28-33.

[12]张骞,吴晓飞.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马太效应存在吗[J].科学决策 ,2018(7):1-21.

Exploratory Analysis on Matthew Effect in Guangdong Reg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He Jianwen, Chen Minyi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Guangzhou 51003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erformance of Matthew effect in Guangdong reg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D investment intensity, patent application amount and patent authorization amount, and then uses the basic thought about the formation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Matthew effect in sociology to make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Matthew effect in Guangdong reg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s a result,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nformity of market mechanism, the inclination of regional policy, the requirement of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and the single evaluation mechanism are the main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s regulation, unclogging linkage and cooperation channel,and optimizing the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mechanism, in order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Matthew effect in Guangdong reg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regional innovation; Matthew effect;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 F204;C91-0;G3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7695(2019)17-0007-05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9.17.002

收稿日期: 2019-03-22,

修回日期: 2019-06-29

基金项目: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研究”(2015A080802003)

作者简介: 何健文(1986—),男,广东深圳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评估与创新战略;陈敏翼(1986—),男,广东潮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指标。

标签:;  ;  ;  ;  

广东区域创新发展中的马太效应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