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产力提升为价值取向的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平台的构建_产学研结合论文

以生产力提升为价值取向的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平台的构建_产学研结合论文

以提升生产力为价值取向的高职产学研结合平台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学研论文,高职论文,价值取向论文,力为论文,平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6)26— 0024—0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学研各方面的技术创新意识、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在不断增强,产学研的紧密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提升生产力为切入点,通过对高职产学研价值取向和定位依据的深入剖析,提出构建以提升生产力为价值取向的高职产学研平台,推动高职产学研建设。

一、高职院校产学研目标定位及其依据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准确而清晰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教育首先应注重学习者的专业技术培养。由于每个学习者的原始经验和背景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也不一样,课堂上的描述很难让学习者客观地理解他接受的所有信息。学校只有向学习者提供“现实生产场景”交互作用的经历,才能使学习者完成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突出“产”的作用,依托实践,培养学习者的技术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这就突出了“学”的作用,要求学习者在学校中学习、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实践作准备。

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准确把握工作中的问题,经过自己的研究与实践,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这就需要“研”的参与,即在学校教学过程中,促使学习者进行适当的科研和科技转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该有效地运用产学研结合,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性人才。

由此,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就要定位于:通过产学研平台,改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者的技术水平,提升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是一般的操作工,也不是基础性的研究工作者,而应该是既能动手,又能动脑,能准确判断产品的技术难点和改进方向,又能够将“想法”转化为具体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改良。其依据如下:

一是国家产业不断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内容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走向高级,即由纺织、食品加工、养殖等向汽车、新型建材、精密仪器、家用电器等工业迅速发展,加工工业比重不断提高并成为工业结构的中心。这就需要大批紧跟技术前沿、具有创新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而作为以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为办学目标的高职院校,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训手段、质量要求等方面加快改革的步伐和力度,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道路,使培养的学生与技术岗位零距离对接。

二是技术的不断更新。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并将其引入经济活动中,生产出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寻求新的原材料供应源以及采取新的组织模式等。这就需要大量适应技术发展的新型技术工人,因此必须加快培养适合经济发展及产业技术升级所需的高层次技术人才。

三是生产力提升的核心在于人的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依据人类能力的发展来推动,提升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目前,经济建设急需大批拥有适度知识,具备相当技术,富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性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明确培养目标,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法,培养能把理论设计转化成具体成果的,能适应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产学研平台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平台建设的思路:以实训基地为中心,以模拟中心、应用型研究所、教师工作室以及学生创新园为辅助,以提升生产力为价值取向,建立全方位、一体化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平台,着力推进高职的产学研工作。

(一)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整个高职院校产学研平台的中心,是学生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实训基地要紧跟企业的发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真实场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专业技能。实训基地是教育化了的企业,它既融入了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知识,又渗透了企业文化。实训基地可以由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组成。从传统意义上来讲,一般以校内基地为中心,校外基地为辅助。但就训练效果而言,校外基地更具真实性,效果更佳,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校内校外互动,共同发展。

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建立,是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主要场所。主要聘请校外企业的专业人员或具有近期下挂企业经历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它的建设除了学校和政府财政的支持外,更应该争取企业的参与,并在资金、设施投入以及实践教学方面给予支持。校内实训基地要求真正面向企业设置实训内容,做到“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建实训室,通过与企业、行业的联合使训练中心更为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真正做到真实的实践场景教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满足实践教学、技能培养的需求,到工厂进行现场调研,将大企业搬进小课堂,引进小规模生产设备,真实地再现企业的实际设备、操作方法,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如学院划出60亩土地进行仿真建设,并与当地一家具有较高园林技术的公司合作,引进了高素质实训指导教师。学生在基地中直接参与花木的培育,并走出校外,将培育的花木产品推销到社会。通过科学设计的实训锻炼,学生们的实践技能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校外实训基地是指学校与企业或行业单位协商,使其成为学校的一个教学和实训场所,学生可以顶岗实习,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培养专业技能,同时提高协作、交际等方面的社会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模拟中心

模拟中心是对实训基地的补充。根据实践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建立供学生训练用的模拟中心,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现实模拟中心和虚拟模拟中心。

现实模拟中心是指创设逼真的企业化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所用的仪器或设备都是仿真的,学习者可以在模拟环境中任意地对各个仪器设备进行操作,训练专业技能。虚拟模拟中心则是采用计算机的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整个企业操作流程,通过操作计算机中的虚拟物,训练学生各方面的专业技能,具有无损耗、可反复训练等特点,是初学者的有利训练场所。

通过现实模拟和虚拟模拟训练,学生对专业技术上的重点、难点会有较深的理解与掌握,为以后参加实训做好准备。

(三)应用型研究所

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以科研促生产,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此为目的建立应用型研究所。教师以企业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研究过程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以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为根本目的,以此达到企业和学校共赢。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的设计与研究中,使学生对企业的问题从理论到技术层面都有较深入的了解,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学院管理系根据学校特色创建中小企业研究所,主要研究人员包括政府官员、学校领导、企业老总、专业教师以及相关专业学生,职责是传播新知识与技能、解决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为本校提供一线教学素材等,为社会发展、学校本身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教师工作室

教师工作室是指以教师个人名义创建,有多名教师及学生参与其中,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工作场所。教师工作室的创建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突破学科限制、院系限制以及教师与学生限制的新的教学与科研平台。教师通过工作室与企业联系,及时获得第一手教学资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使培养的学生与市场无缝对接。

(五)学生创新园

在学习一定理论、掌握一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完全依据市场化要求,创立与学生专业、兴趣相关的实业公司,面向市场进行运作。学校在场所以及基础服务上予以适当支持,教师在事务操作上予以指导,并在经营投资规模上予以适度控制。公司运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种真实的实践训练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训练热情,促使其灵活运用知识,施展一技之长,提高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

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工作必须依赖一些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使产学研真正得以结合。

三、对产学研平台建设的若干思考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因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产学研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尤为重要。

首先,高职院校面向当地经济,服务当地社会的意识不强,对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理解不深,或虽理解较深但未能有机地展开实践。

其次,在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合作中,校企联合基础薄弱,企业投资并参与创办实训基地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未能把提供学生的实习训练当作自己的义务。

最后,文中所述及的平台,职能发挥不够或出现偏差。

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有着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产学研合作的内容和方式以及机制等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加大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积极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只有这样,产学研合作才能真正为高职人才培养发挥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也才能具有不竭的生命力。

标签:;  

以生产力提升为价值取向的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平台的构建_产学研结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