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企业管理技术与应用研究

虚拟企业管理技术与应用研究

周丹晨[1]2004年在《面向网络化制造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构建原理与实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化制造是适应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先进制造模式,它强调企业间的协作和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并以此达到提高企业的产品设计的创新能力,实现产品设计制造的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目标。因此,通过网络将分散在各个企业中的制造资源实现共享和优化利用是网络化制造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构建能集成多方面资源、具有多种功能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将成为网络化制造的一种重要技术使能工具,可以有效地支持企业实施网络化制造。 本论文在分析国内外对网络化制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面向网络化制造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功能体系结构,重点研究了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资源建模、获取和集成技术、面向制造企业的信息集成化管理技术、基于Web服务的虚拟企业应用系统集成技术、基于ASP模式的网络化制造服务技术、基于资源共享的异地企业协同工作技术以及面向企业决策的数据挖掘技术等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施的关键技术,并通过原型系统的开发和初步应用验证了所提出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功能体系结构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我国制造业在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资源共享与服务技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论文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特色如下: (1) 提出了面向网络化制造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功能体系结构,即在公共数据中心所管理的可共享资源支撑下,利用应用工具集,为联盟企业提供资源集成与管理、企业间协同工作支持、网络化制造服务、UDDI使能的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注册中心以及共享资源维护与安全控制等服务功能。通过对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施的关键技术的分析,研制开发了由公共数据中心、远程协同设计中心和远程制造服务中心等功能模块组成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原型系统。 (2)应用面向对象的资源建模方法和多Agent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网络化制造资源模型。研究了基于语义Web技术的制造资源获取方法,讨论了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资源集成和快速重构方法,提出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支持下的网络化制造资源获取和集成模型。 (3)通过对面向制造企业的信息集成化管理技术的分析,研究并开发了基于W七b的工艺信息集成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工艺文件管理、工艺资源管理、图文档管理、工装管理、任务管理以及工时管理等七个独立的子系统,实现了工艺信息在企业内不同部门之间的集成和共享。 (4)针对虚拟企业中盟员和其应用系统不断动态变化的特点,通过对W己b服务技术架构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种面向虚拟企业的柔性工作流管理技术方法,实现了虚拟企业应用系统集成,提高了各联盟企业工作流管理的柔性和适应性。 (5)以应用服务提供商(Applieation Serviee provider,Asp)模式为技术支撑,针对有限元分析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有限元分析远程服务系统的技术方案,研究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工作流程和关键使能技术,以充分利用宝贵的有限元分析计算资源,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制造企业和FEA服务商有机地连成一体,为各中小型企业提供快捷、便利和可靠的高水平FEA远程技术服务。 (6)在分析企业间协同工作的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基于多Agent的企业间协同工作机制,研究并提出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支持下的企业间协同工作系统的体系结构和运作流程,为异地企业之间的协同产品开发、协同设计和协同制造等过程提供了技术支持。 (7)提出了在企业ERP和CRM系统基础上应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利用的理念和方法,为推动制造企业逐渐从“信息管理”走向更高层次的“知识管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关键词:网络化制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虚拟企业协同工作数据挖掘

刘明忠[2]2006年在《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及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间协作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支持企业间协作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下一个重要发展趋势,面向企业间协作的、柔性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提出,是针对目前信息化工具对供应链、协作网络管理不足、刚性太强、实施困难、适应性差的普遍问题的一条解决途径。 第二章将企业间集成划分为三个阶段:精益供应链集成,协同集成和随机协作集成,重点描述了随机协作集成的特征和含义。分析了随机协作环境下管理信息系统的新需求,指出获得柔性能力是其根本要求,给出了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认为随机协作网络信息集成架构的总体技术路线在于实现基础设施、本体和企业模型的互操作,企业模型的互操作是企业之间集成的真正内涵。提出了一个基于扩展模型驱动思想和WebServices技术的、以业务过程管理技术和随机协作网络平台为核心的、面向整个协作网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框架。而实现这一系统的最基础的关键技术是建立支持互操作的、可执行的、自学习的企业模型体系,并在后续几章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三章以企业模型的互操作能力为切入点,分析了传统企业参考体系在随机协作环境下的不足与局限,以面向企业模型之间的互操作和支持业务规则与系统实现分离为主要目标,①建立了一个5维的企业参考体系,增加了方法论工程维和企业工程维,重点解决多种企业建模方法的兼容性。②提出解决企业模型之间的互操作依靠统筹全局的核心本体。③提出基于实例版本管理原则的核心元模型创立管理机制,依靠核心元模型进行模型交换,并设计了其基本类。④探讨了以过程为核心的多视图模型元素结构,以新的视角研究了与传统参考体系差异较大的组织视图与资源视图的建立方法。 第四章以企业模型的可执行能力为切入点,①将模型驱动体系结构扩展到系统运行期间,建立了基本视图和系统组件的映射关系。回顾了工作流系统和BPM系统的发展,介绍了过程柔性的评价框架,②基于RC-ERAM核心基本类,以支持过程协作为目标,建立了过程元模型,探讨了过程建模中资源分配点在实现业务柔性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认为资源角色是实现过程与活动执行者解耦的关键。③提出了一个分层授权的、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实现参考框架。 第五章以企业模型的可进化能力为切入点,①研究了知识化企业建模的路径和建模方法。②依靠基于限制模糊相似类的广义Rough集,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企业模型知识化表述方式和知识模糊匹配算法。③研究了企业模型的自学习机制,构造了管理信息系统自适应演进系统的功能模型。

杨海光[3]2006年在《基于集成理论的虚拟企业组织网络构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个企业纯粹依靠自身的内部资源已经非常难以适应市场。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一种以实现企业敏捷性生产和外部资源优化的整合模式——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VE)正在逐渐成为21世纪制造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为此,国内外众多学者纷纷对虚拟企业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正是在借鉴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企业集成理论和智能化管理理论,对虚拟企业组织网络模型的概念、结构和构建方法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虚拟企业理论的发展起到有益地促进。 在研究内容上本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文章研究目的、意义以及虚拟企业的主要研究成果,如虚拟企业概念、成因、构建和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阐述了现代企业集成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中涵盖了现代集成理论的体系结构、理论基础、使能技术和一般参考体系等内容;再次,在集成理论的基础上,定义了虚拟企业组织网络和虚拟企业群的基本概念与结构,并相应地提出了基于Multi-agent的虚拟企业群结构模型和虚拟企业集成模型;文章的第四部分,主要集中在对虚拟企业组织网络群模型地构建研究上,并对虚拟企业群的信息管理技术和基于Multi-agent的虚拟企业群协商机制进行了讨论;最后,在分析虚拟企业集成模型地协作和生态化构建技术的基础上,应用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模型的仿真运算,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唐维俊[4]2004年在《网络化制造环境下ERP系统的过程集成与重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化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ERP(NMERP)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是网络化制造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过程的观点,本文对NMERP系统的过程集成与重构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及成果包括:⑴提出了NMERP系统的实现机制,建立了适应网络动态联盟组织结构和过程特点的系统分布式控制模型和由节点ERP系统组成的具有群组规划特征的系统总体结构。在上述总体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NMERP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系统逻辑结构、软件层次结构、计算结构、网络拓扑结构,从体系结构的多个侧面全面描述了NMERP系统。⑵建立了基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驱动式过程控制模型,有效解决了网络分布环境下跨企业协同过程的管理与控制问题。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基于CORBA中间件、软件构件和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过程集成与重构的支撑平台,研究了基于构件系统的系统软件实现方法。基于该支撑平台能有效实现NMERP系统在应用层次上的集成与重构。⑶提出了基于UML/ GSPN的过程集成建模方法,建模方法将自顶向下分解和自底向上综合的两种建模方法相结合,建立了符合网络动态联盟协作特点的过程模型,包括交互过程模型和节点过程模型。通过基于UML的过程模型多视图描述,有效实现了过程模型的动态性。过程建模方法还包括模型的结构正确性验证和性能分析,形成了过程建模和模型分析集成的建模环境。⑷提出了NMERP系统的过程模型验证和性能分析方法。通过建立UML过程模型向GSPN模型的映射规则,实现了UML模型向GSPN模型的正确转化,进而应用Petri网的可达图分析方法对过程模型进行结构正确性验证,应用GSPN模型与连续参数马尔可夫链的同构特性和稳定状态概率的计算方法,计算和分析GSPN模型的相关性能指标,找出过程中的性能“瓶颈”问题。过程模型验证和性能分析方法为过程模型的正确执行和过程优化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⑸建立了支持NMERP系统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分布式体系结构,实现了网络分布异构环境下工作流管理系统与应用系统间的有效集成。依据该体系结构,工作流管理系统或模块可基于网络节点部署,便于动态调整和均衡各节点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执行效率和安全可靠性。⑹开发了NMERP的原型系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原型系统的具体实现技术,成功开发了NMERP原型系统,通过系统的运行实例说明并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相关概念和关键技术的有效性。

许有志[5]2005年在《面向CRM的企业知识管理框架及其共享性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的日益扩张,传统的人工管理或部门化的信息管理普遍存在着业务数据重复、混乱、不能共享等弊端,从而造成了企业库存储备高、物资供应不能保证、流动资金占用量大、设备利用率低下等问题。由此看来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并且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被提出。在其后的近十年间,CRM以其合理的管理方法、高效的管理效率逐步被众多的企业所采纳,并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和应用。 然而,随着CRM系统在企业中的使用,企业的业务数据库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客户数据,如何将这些数据转化成对企业有用的信息并使其可以在企业间共享成为CRM系统的一个瓶颈问题。针对于此,本课题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面向CRM的企业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在传统企业信息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知识管理框架,即一个基于Intranet的企业内部知识管理模型和一个基于Internet的虚拟企业知识共享模型。 在基于Intranet的企业内部知识管理模型中,本文引入了数据仓库与数据分析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是信息领域中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兴数据库技术,它可以对原始的操作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将其转变成有用的信息,并使得人们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并做出战略性的决策。本文对数据仓库的基本概念做了简要的介绍,对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开发设计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以CRM为原型设计了一个基于数据仓库的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在基于Internet的虚拟企业知识共享模型中,本文引入了本体的概念。本体作为一种概念化的说明,它采用框架系统对客观存在的概念和关系进行描述,为人们在获取隐性知识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平台。本课题根据一般企业的

代磊[6]2013年在《企业缺陷产品召回敏捷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市场竞争在科技推动下不断加剧,新产品不断涌现,产品的种类更加丰富,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新产品在未经充分实验的情况下进入市场,增大了技术风险的概率和出现产品缺陷的可能性。“缺陷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伤害也越来越多。缺陷产品的召回范围已从最早的汽车制造业逐步扩展到涉及公众安全的诸多领域。然而,尽管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通过法律明确了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但从三鹿“毒奶粉”事件和丰田召回事件来看,光依靠政府的强制召回,无法有效地应对因缺陷产品进入市场而带来的生存危机。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主动、快速召回的重要性,但如何及时捕捉到缺陷产品信息,又如何做出科学、快速的处理,这是企业普遍存在的困惑。现有的企业内部结构和职能划分导致缺陷产品召回管理组织混乱,管理流程设计不合理、召回管理决策缓慢,更制约了缺陷产品召回管理的敏捷性。而缺陷产品召回本身存在信息流动量大、操作复杂、设计部门多、决策难度高、管理困难等特点。结合缺陷产品召回特点及现有企业内部结构情况,本文从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入手,探索将敏捷制造思想因素引入缺陷产品召回管理中。从理论研究上来看,缺陷产品召回管理的研究更多是从政府角度出发,探究缺陷产品召回管理的行政性制度,而忽略了对主动召回的研究,学术界对召回模式以及实现方式的研究更少,从敏捷制造理论方向探讨企业缺陷产品召回管理的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根据以上的研究思路,本文通过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分析了我国缺陷产品召回管理现状,立足于缺陷产品召回的要求,综合应用敏捷制造理论、危机管理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等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企业缺陷产品召回敏捷管理进行了科学、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分以下几部分:(1)将敏捷制造思想引入召回管理流程设计中,对召回管理的流程进行了重新优化,设计出了缺陷产品召回的敏捷管理流程,实现了召回管理流程的敏捷性。(2)对符合敏捷制造思想的多种备选组织结构形式进行评价,结论是虚拟组织结构模式对支持企业缺陷产品召回的敏捷性最为有效,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缺陷产品召回的敏捷管理组织结构。(3)根绝缺陷产品召回的敏捷管理流程,设计出缺陷产品召回敏捷管理的系统平台,包括客户信息管理子系统、信息反馈子系统、产品缺陷分析子系统、召回预警子系统、产品追溯子系统、召回产品处理子系统、召回评价子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在缺陷产品召回过程中有效、敏捷管理。(4)文章设计了企业缺陷产品召回敏捷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专家打分、层级分析法选取指标并确定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缺陷产品召回管理绩效进行评价。本研究通过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影响企业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敏捷性问题,将敏捷制造思想引入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当中,可以使企业有效的应对产品缺陷这一类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顾客的伤害。利用敏捷制造思想,对现有缺陷产品召回的管理流程进行了优化整合,设计出缺陷产品召回敏捷管理流程,为系统深入研究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打下基础。本人还确定了虚拟型组织结构最适宜缺陷产品召回敏捷管理的组织结构,为企业在缺陷产品召回时建立组织结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文章通过信息技术构建的缺陷产品召回敏捷管理系统平台,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实现对产品缺陷召回的敏捷管理,最大程度地减少对顾客的伤害及企业损失。以上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对理论界和实践界均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岳澎[7]2006年在《流程型组织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逐渐进入了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及竞争高度化的变革时代。时代的变化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对企业原有的组织形式也提出了挑战。90年代,哈默等人提出流程再造的思想,很快便成了管理界的时尚。然而,由于流程再造的范围太窄、没有从全局分析流程行为、忽视流程改变对人员的影响等原因,使企业变革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如何弥补流程再造的不足,构建一个具有顾客导向、以流程为中心、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组织边界动态化、整合性等特点的流程型组织形态,成为适应环境变化组织变革的迫切需要。本文从流程导向、系统优化、知识基础和组织设计方面对流程型组织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对流程再造理论作出进一步的完善,为企业改革提供变革思路。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二章,分析了流程型组织产生的背景,提出了流程型组织研究的必要性。本章在综述组织变革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引出流程管理的有关理论,并分析了流程型组织的概念、特点,阐明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三章,追述了流程型组织的演变历程,提出了流程型组织构建的必然性。本章在对传统职能组织与流程组织进行深刻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对流程型组织的演进路径研究,展现了流程型组织变革的突变过程与渐变过程,提出了流程型组织对职能型组织的五大超越。 第四章,为了更好的指导流程型组织的构建,提出了流程型组织构建的理论基础。本章在对组织理论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流程型组织构建的系统框架。 第五章,提出了流程型组织构建的动力和阻力。动力和阻力是一对贯彻企业流程变革实施过程始终的矛盾,而变革实施的过程也就是动力同阻力相互博弈的过程,实施的结果取决于二者博弈的结果。对组织动力和阻力的研究,能够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不断变革中的工作环境,并采取措施克服变革的阻力,激发变革的动力,使组织在变革中求得繁荣和发展。 第六章,为了有效的保障流程型组织的成功构建,提出了流程型组织构建

曾华明[8]2003年在《Multi-Agent技术在虚拟企业中应用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际上提出了敏捷制造与虚拟企业,这正是使制造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全面取得领先的新企业组织模式。虚拟企业对传统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面向虚拟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是在充分吸收国内外有关虚拟企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在虚拟企业环境下,动态的虚拟企业信息系统模型构建的问题,其中主要分析了分布异构式信息系统的动态集成。 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综合运用Multi-Agent(多智能体)技术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为遵循开放系统原则,采用标准化技术,建立动态集成模型,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从而满足了跨网络和跨不同商业企业的应用系统的需求,有效实现了分布式异构环境下对象之间的交互操作和协同工作。在该模型中,由Multi-Agent(多智能体系统)代表虚拟企业。其中重点提出了成员企业Agent信息模块,它包括Agent内部管理层,Agent信息交换接口,Agent外部通讯层三个组成部分:内部管理层由企业的原有系统构成,以保证企业的自治性;信息交换接口实现了Agent内部管理层与外部通讯层之间的信息交换;外部通讯层则支持Agent之间的交互,实现企业间的合作。该虚拟企业集成框架不仅支持虚拟企业像一个企业一样进行工作,而且实现了虚拟企业的可重用、可重构和可扩充,并使企业根据需要同时参加多虚拟企业成为可能。 本论文最后通过对一个实际虚拟企业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对我国企业实施虚拟企业管理的一些启示。

周宁[9]2006年在《第三方船舶管理公司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三方船舶管理公司是由独立于拥有船舶所有权的船东的管理公司,向船东提供一项或一系列专业船舶管理服务,并收取管理费用、满足船东委托管理船舶的需要、达到船舶管理目的的经营主体,其迎合了船舶所有人(包括投资商、非专业船东等)、租船人、船舶经营人等的市场分工需要,提供专业船舶管理活动的服务。其服务范围广泛:包括船舶全面技术管理、船舶租赁、船舶买卖、船舶保险、新船监造、管理咨询等多元化服务,并且建立起一些与国际公约相一致的行业标准。 随着中国海运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升,人们预测,船舶管理业将成为航运市场实现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实现船舶资本经营和业务经营主体分离、带动整体运输效率提高的最有效的载体,在中国航运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外船舶管理公司的发展己经日趋成熟,无论从经营规模上,还是从管理方法上都已具有很高的专业化水准。而中国独立的船舶管理公司起步较晚,具有一定规模的船舶管理公司并不多见,而且业务范围也很小。近几年来,中国大陆陆续出现了多家第三方船舶管理公司。现有的船舶管理公司能否认识自己的不足,汲取国际知名专业船舶管理公司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优势,在激烈竞争中继续发展自己的市场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船舶管理公司在发展状况以及管理水平上都与国外有所不同,因此国内的船舶管理公司不能机械地照搬照套国外船舶管理的政策与方法,而应根据我国船舶管理业的自身特点并通过大量的研究,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船舶管理公司发展的管理模式。大量的实践证明,船舶管理公司的出现是世界航运业向前发展的新趋势,而船舶管理公司发展到今天,仍然在技术和管理方法上具有一些新的问题,因此研究和探索船舶管理公司的经营与管理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首先概述第三方船舶管理发展历程、第三方船舶管理公司定义和管理目标;接着对第三方船舶管理公司的架构、管理模式、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并运用模糊理论对第三方船舶管理公司的风险进行评判;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第三方船舶管理公司在管理上应有所创新,并作相应的论述;最后,结合本文中界定的船舶管理公司的概念及管理范围,对第三方船舶管理公司进行虚拟设计,提出了适合中国第三方船舶管理公司的发展模式。

胡潜[10]2009年在《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面向新世纪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对科技界和工、农业产业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信息管理与服务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其中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是国家信息化与企业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以此为题,作者在参加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和导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的基础上,以作为主要承担者之一所进行的国家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为基础,围绕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问题,进行了理论、体系、方法和实现研究,取得了博士论文所包含的研究成果。本文的重点是,在国际经济整体化、国家创新发展和行业信息化环境下,研究行业信息服务的体制变革和机构重构,在跨系统平台构建中,实现面向企业的行业信息服务业务重组和集成;在实证中,进一步完善理论成果,在系统实施中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本文所突破的重点,一是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信息需求结构分析和行业信息服务重组模型的建立,由于行业的差异和国内外环境的区别,需要在深层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行业信息服务重组框架;二是在行业信息资源重组配置中,必须针对信息资源异构分布和企业信息系统结构异构问题,进行基于异构系统的信息资源整合,以确保重组后的行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可运行性和与技术发展的同步性;三是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实施、管理和社会化推进,必然涉及体制改革、体系重构和战略实现,需要通过实证和案例,在实践中明确研究成果的应用。这意味着,本文的选题和研究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挑战。有幸的是,在论文调研和撰写中,作者得到了校内外专家和国家及地方信息部门的多方面帮助,这是作者完成论文的重要保证。全文分为10个部分,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分为8章。逻辑结构为:从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需求分析出发,在国内外比较分析和规律总结的基础上探索行业信息服务体制变革和体系重构机制,围绕行业信息服务重组中的资源管理、技术推进、服务协调和平台建设,进行重组战略和重组推进研究;在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实现上,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了我国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实施对策和评价模型。本文通过研究成果的应用,在行业信息集成服务业务组织中,形成了实际方案。本论文写作中,作者除归纳本人的成果外,还引用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研究团队的成果,在此特致谢意。

参考文献:

[1]. 面向网络化制造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构建原理与实施技术研究[D]. 周丹晨. 四川大学. 2004

[2]. 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及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刘明忠.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3]. 基于集成理论的虚拟企业组织网络构建研究[D]. 杨海光. 西北工业大学. 2006

[4].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ERP系统的过程集成与重构技术研究[D]. 唐维俊. 东南大学. 2004

[5]. 面向CRM的企业知识管理框架及其共享性研究[D]. 许有志. 扬州大学. 2005

[6]. 企业缺陷产品召回敏捷管理研究[D]. 代磊. 吉林大学. 2013

[7]. 流程型组织的构建研究[D]. 岳澎. 同济大学. 2006

[8]. Multi-Agent技术在虚拟企业中应用的研究[D]. 曾华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03

[9]. 第三方船舶管理公司管理研究[D]. 周宁. 上海海事大学. 2006

[10]. 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研究[D]. 胡潜. 武汉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  ;  ;  

虚拟企业管理技术与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