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车辆安全性能的保证论文_韩萌,赵潇

浅谈车辆安全性能的保证论文_韩萌,赵潇

黄河交通学院 河南焦作 454950

摘要:车辆安全性能是保障便捷、高效道路交通环境的核心,提升车辆安全性能是改善交通事故频发、防止交通环境恶化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建议优化车辆标准体系、车辆安全技术及车辆安全检查三个方面,保证车辆的安全性能。

关键词:车辆安全、标准、技术

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及消费市场不断扩展,汽车保有量也连年上升。截止2017年,全国登记在册的汽车总数超过2亿量。汽车作为现代人类的重要交通工具,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断输出严重的负面效应。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1],其中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约占20%,2011-2016年,我国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2014以后,数量呈现翻倍式增长,恶劣的道路交通环境亟待改善。汽车作为交通运输的主体,车辆安全与交通安全紧密相关,如何通过改善车体结构、车内安全系统达到预防交通事故、将事故损失降至最低,是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环境的首要问题。

一、车辆安全性能概述

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激化了交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道路交通拥堵加剧,交通事故逐年增加、交通环境进一步恶化等诸多问题。车辆安全作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汽车生产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及消费者的重视。因此,如何通过保证车辆安全性能,实现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及缓解交通拥堵,是当今汽车工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全世界范围内的汽车企业及相关研究机构不断致力于结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持续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包括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车辆的结构和性能、使车辆具有完好的技术状况等,这些措施能够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进而改善目前恶劣的交通环境。

二、保证车辆安全性能的措施

(一)完善车辆安全标准体系

20世纪50年代,美国首先因为管制车辆尾气排放,建立了最早的车辆安全标准,随后,世界各国陆续建立起符合该国国情的车辆安全标准。1989年我国国家汽车行业主管部门与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了以ECE/EEC(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规章/欧盟指令)体系为主要参照的车辆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车辆安全标准是该套标准体系的重点[2]。

虽然我国的车辆强制性标准体系认证至今已开展十六年,但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体系内的强制性标准总数较少,实际列入强检项目且能够真正实施的更少。强制性标准缺乏管理内容、修订发布周期长、技术内容相对落后等问题,都是阻碍我国车辆安全性能发展的瓶颈。因此,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着力解决以上问题,推动我国的车辆安全标准体系与国际车辆行业标准接轨,从而提升和完善我国的车辆标准法规体系。此外,我国汽车工业应加强自我监督,保证车辆的设计、制造符合国家标准,进而确保车辆稳定、安全的运行。

(二)发展车辆安全技术

车辆的安全性能可分为主动安全性及被动安全性,汽车生产企业主要通过采取安全技术保证车辆的安全性能,体现在事故防范、事故避免、最低事故中损伤及最低事故后损伤四个方面。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电子技术使车辆实现高度智能化已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车辆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1.主动安全性

车辆主动安全性指在正常情况下为防止发生事故的安全性能。主要通过采取主动技术措施降低车辆事故的发生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预防安全技术

预防安全技术是车辆正常行驶时为防止事故发生所采取的安全技术,主要包括:车况、路况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对车辆、道路的实时监测及诊断,给予乘员最及时的信息,提高车辆通讯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改善驾驶视野,通过平视显示器、车辆外后视镜及夜视辅助系统拓宽驾驶员视野范围,有助于及时对障碍做出合理反应;提高车辆被视认性,视认性好的车身颜色会给人明显的警示作用,安全性较强;安全辅助驾驶系统,该系统能够探测出驾驶员的疲劳状况,并迅速对驾驶员进行提醒,预防驾驶员微睡眠带来的安全隐患;自动导航控制系统,通过规划最佳路线及实时道路行驶提示,辅助驾驶员更加规范化地驾驶车辆,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2)事故安全技术

事故安全技术是在事故发生前为避免事故发生所采取的安全技术,主要包括:车距自动报警系统,利用超声波检测的车辆防撞雷达能够帮助驾驶员及时了解车辆周围的阻碍情况,及时做出合理判断;防抱死制动系统,通过缩短紧急情况下的制动距离,降低汽车在非正常控制下的移动,进而避免事故发生或尽量降低事故的严重程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应用于车轮防滑的电子控制系统,通过将车辆加速时的滑移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因驱动轮快速滑动而导致的打滑现象;车辆巡航控制系统,保证车辆在有利车速下匀速行驶,减少加减速惯性力、实现部分自动驾驶,长途行驶中减少驾驶员劳动支出、保证车速与发动机转速在最有力的范围内;轮胎气压检测报警系统,不合适的轮胎压力导致车辆性能无法完全发挥,也容易造成轮胎温度过高、爆胎进而引起恶性交通事故,该系统能够及时提醒驾驶员,通过采取措施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自动变速器,通过减少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的操作复杂程度,使驾驶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车辆位置及路况的把握上,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2.被动安全性

车辆被动安全性是指安全事故后,车辆本身减轻车内外人员受损的性能。主要通过采取被动技术措施降低车辆事故发生率。

(1)碰撞安全技术

碰撞安全技术是指在事故发生时为实现最低事故中损伤的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吸能车体,即通过优化车身结构,尽可能使车辆碰撞时产生的能量被车体吸收,从而减轻乘员与行人受到的冲击,保证其生存空间,具体措施包括设计结构坚固的车室、带有内衬海绵的保险杠、弹性较好的前机舱盖等;吸能转向柱,车辆碰撞时产生的能量会通过转向柱及转向轴向驾驶员胸部方向移动,吸能转向柱通过吸收碰撞能量减少驾驶员受到的伤害;安全气囊,车内及车外安全气囊能够有效减轻巨大惯性力对乘员及行人的伤害,减少碰撞损伤;安全带,通过在碰撞时限制乘员移动距离,避免乘员与方向盘等车内设施二次碰撞加重伤害;安全座椅,安全座椅通过限制儿童身体移动,大大降低了事故发生时孩子遭受致命伤害的可能性。

(2)抑制安全技术

抑制安全技术是在事故发生后为实现最低事故后损伤的安全技术,主要包括:阻燃构件,主要指内饰阻燃材料,包括ABS塑料、橡胶等,有效的阻燃材料能够降低交通事故引发的二次火灾事故的严重程度;车辆自动报警装置,在车辆发生碰撞的第一时间传递求救信号,及时通知消防队及交警,展开事故救援及处理工作;汽车黑匣子,通过准确地记录车辆行驶状态下的有关情况断定事故原因,目前90%以上的交通事故源于驾驶员操作失误,未来将通过普及自动驾驶技术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因此,黑匣子将在未来承担更多的责任,高规格的黑匣子是准确断定事故原因的基础。

3.加强车辆安全检查

车辆安全检查包括日常行驶前检查、车辆定期检查及车辆年检。车辆行驶前检查包括对车辆外观、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照明系统、信号指示灯、轮胎、悬架系统及安全设施的检查,全面的检查能够降低车辆在行驶途中发生故障的概率,尤其是长途驾驶前的检查;车辆定期检查是对车辆进行的定期检修保养,主要对象为刹车系统、油液系统、电气系统、外观和底盘及车身清洁;车辆年检,是指正常行驶车辆在国家车辆管理部门的年度检查,主要目的为检查车辆的技术状况,通过加强车辆的维护保养,保证车辆的安全性能。

三、结论

车辆安全与交通安全紧密相连,提高车辆安全性能能够改变目前严峻的交通安全态势。车辆安全性能的提升应从完善车辆安全标准体系、结合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车辆安全技术及加强车辆安全检查三个方面进行改善,进而营造安全、规范、便捷的道路交通环境。

参考文献:

[1]徐大伟. 世界汽车安全性技术法规与标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2]吴卫,刘地.我国汽车安全标准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零部件,2008(10):34-39.

论文作者:韩萌,赵潇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1

标签:;  ;  ;  ;  ;  ;  ;  ;  

浅谈车辆安全性能的保证论文_韩萌,赵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