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金融机构的国际化_银行论文

日本金融机构的国际化_银行论文

日本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金融机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是工业化国家的后起之秀,是当今世界上第二经济大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使日本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大大加强,其金融机构国际化的发展,尤其在向海外扩展方面极其迅猛,目前已取代美国而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号霸主。

日本金融体系的国际化

日本金融体系国际化发展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与经济国际化相适应,日本金融业挟其雄厚资金实力大举向海外扩张,到外部摩擦和压力增大时,才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和加快国际化过程。因此,它属于海外扩张带动型的金融发展模式。第二,日本的目标不仅仅限于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而是准备在不久的将来与纽约和伦敦这两个超级国际金融中心平分秋色,甚至超过它们。

日本金融体系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步骤加快,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崛起。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金融市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80年代中期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交易市场之一,其规模虽不及美国金融资本市场的1/3,但已超过欧洲金融资本市场1/2,几乎与英国相同。

日本金融市场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1989年6月,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外部资本额,已超过纽约,仅次于伦敦。从其增长速度看,1985~1989年间,日本为76.6%,大大快于英国的38.5%和美国的28%。东京国际金融中心规模的迅速膨胀,一个关键因素是1986年12月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和迅速发展。1988年末,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规模竟达4142亿美元,超过纽约“国际银行业务中心”(IBF)的3199亿美元,自此,东京成为一个与伦敦、纽约鼎足而立的国际金融中心。到1991年末,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规模又增至6338亿美元,是美国IBF的2.2倍。仅1993年前3个月余额就达6487亿美元,超过1992年的规模。

2、海外金融机构发展迅速,80年代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急爆发以后,为转移国内剩余资金,配合本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日本金融机构一改以往谨慎的态度,大步走向海外。到1979年末,日本银行在海外已有分行127家,办事处216家,当地金融法人67家,证券公司在海外有分公司10家,办事处39家,当地金融法人40家。进入80年代,日本金融机构向海外发展速度又进一步加快,并且向高层次发展,即不仅增设分行和办事处,而且更侧重于建立当地金融法人,截止1991年底,日本银行在海外分行增加到318家,办事处增加到424家,当地金融法人增加到304家,证券公司在海外分公司、办事处和当地金融法人分别增加到32家,90家和157家。

随着海外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日本海外金融实力急剧膨胀,1984年,日本海外银行资本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989年达19672亿美元。超过美、英、法、西德四国的总和,相当于全球国际银行总资本的40%,1992年这一比例为35%,跃居世界第一位,在1984年~1988年间,国际银行资本增加份额中有50.2%为日本银行占有。在欧洲金融市场的国际债券发行额中,1985年日本野村、日兴、大和、山一四大证券公司中除野村外,其他三家未能进入前10家之列,而1989年它们跃进式地囊括了前四位,其比重也由1985年的8.9%升到37.8%。

日本在大举向外扩张的同时,其对外开放却相对缓慢,外国金融机构在日本金融市场上未能取得显著进展。

在1952年,有10家外国银行在日本设立了23个分行,到了1965年,仅有14家外国银行在日本设立了34个分行。从1970年起,日本对外国银行的进入放宽了限制,外国银行及分行的数目开始有了较大的增加,1990年末,外国银行在日本设立的分行共有130家,办事处126家,当地金融法人9家。然而,与日本金融机构的海外发展相比,外国银行在日本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相差甚远,而且也没有向高层次金融业务领域发展。驻日外国银行所筹措的资金,主要是市场性资金,极短期资金、自由利率存款等,稳定性很差,其当地筹资比率不及日本本国银行的1/2。外国金融机构在日本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很低,远远落后于日本金融机构向海外发展的程度,这是引发国际金融摩擦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金融机构的海外发展

1、日本银行海外机构的发展。

(一)、日本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发展状况。

二战后,日本和一些国家签订了和平条约,重新在国外设立分支行。1952年有5家银行在伦敦和6家银行在纽约设立了分行,在旧金山设立了1个办事处,其后的发展速度加快。尤其在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不断向海外扩张,日本的各家大银行包括长期信用银行、信托银行、地方银行、外汇专业银行、都市银行等都纷纷在海外建立分行或办事处。到1989年6月末,在海外的分行数达267家,持股银行(指出资比率在50%以上的设在当地的金融机构)246家,办事处多达426个。截止1991年底,日本银行海外分行增加到了318家,办事处为424家,当地金融法人增加到304家。如果将日本在海外的分行、持股银行和办事处加到一起,总数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数。

日本的银行向海外发展的重点地区是北美、亚洲和欧洲。分行以北美居首,办事处以亚洲最高,持股银行主要集中在欧洲。从总体上看,日本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在美国、香港地区、英国、中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瑞士、加拿大的发展较快,数量最多,这一方面和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有关。

衡量一国金融机构国际化的重要因素是看其能否打入金融业最发达的国家。当今世界,美国、英国金融业最为发达,能否打入美国和英国是衡量日本金融机构国际化的重要尺码。日本金融机构,其中主要是银行对这两个国家的渗透是相当深的。

日本银行对美国的渗透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据点多,业务活动广泛。到1990年末,日本银行在美国共设立分行126家,办事处26家,当地金融法人55家,由此美国成为日本在海外设立金融据点最多的国家。这些金融机构所开展的业务活动主要有:收买当地其他金融机构,从事信贷、信托、租赁,初级买卖,证券交易,投资融资等业务,其中又以吸收长期低息资金为主,以吸收短期,高息资金为辅。这使得日本在美国的银行经营活力甚至比美国的银行还强。第二,大量挤占银行资本市场。据统计,1989年末,驻美日本银行资本额为3600亿美元,约占美国银行总资本的10%,占驻美外国银行总资本的62%。德国《法兰克福汇报》1993年7月16日公布的世界最大的20家银行(按资本额排列)中,日本占11家,前7家又为日本银行所独占。美国银行的名次一落再落,已被全部排挤出前20家之列。第三,操纵美国的重要金融项目。1990年,美国的国债和地方债大部分由日本银行购买,驻美日本银行几乎成了美国政府的财东;驻美日本银行向美国大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坚工商企业提供大量贷款,1989年在美国工商业贷款市场上所占比重达16%。日本银行这种不以金融投资为主,而以实业性金融活动为主占领美国金融市场的做法,实际上是向操纵美国实业的方向迈进。

日本银行在英国所设金融据点为在美国的1/3,其在英资本占英国银行资本总额的20%,超过美国,是在英拥有资本最多的银行,驻英日本银行所从事的业务活动主要是在伦敦市场上进行国际金融交易,具体包括:资金交易、国际贷款、对英企业贷款,债券承兑与出售、投资咨询及辛迪加贷款等。各种交易都日趋活跃,势力不断加强。

当今,日本银行的海外机构在日本银行外汇业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191家日本外汇经营行中,约有1/2的地方银行,6/7的相互银行没有在海外设立分支行,它们国际业务就是依靠通汇银行和本国的其他银行来进行的。在海外有分行的相互银行和地方银行中,约有3/4只有办事处,东京银行和另外11家都市银行,3家长期信用银行,6家信托银行,3家地方银行在海外有持股银行。在银行的国际业务中,主要是这些银行的海外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1987年,日本的外汇银行办理的外汇业务总额为111073亿美元,比1986年增加了39%,其中都市银行占40%,长期信用银行和信托银行占21%,1987年度,外汇银行的外汇业务收益(毛利)为14334亿日元(约含95亿美元),比1986年增加9%,而海外的分支行国际业务收益就占了50%左右。由此可见,海外分支机构在日本银行业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

(二)、日本银行海外机构扩张的原因。

(1)国力的增强。70年代后,由于日本在五六十年代经过高速增长后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而日本又是一个高积累,低消费的国家,资本积累率在1965~1983年平均达到33.3%,储蓄率平均达到33.8%,高积累率和大量储蓄增加了银行的资金实力和贷放能力,再加上多年来日本对外贸易入超逐年增加,积累了大量的资金,造成日本国内资金的大量结余。巨额的剩余资金自然需要寻找广阔的投资领域,寻找海外金融市场。另外,从1973~1975年危机后,日本经济结束了高速增长时期,转为低速增长,企业设备投资大为减少,其所需资金也大为减少。同时,由于日本的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对巨大的设备要求已大为减少。巨大资金的盈余,导致了银行业海外机构的扩张。

(2)国内严格的金融政策和狭窄的市场。日本政府长期以来对国内银行控制很严,银行业与证券业严格分离,不同类型银行间业务严禁交叉,这使得日本国内金融市场业务变得非常狭窄,于是巨额的资金需要到海外争夺金融市场份额。金融机构也就到海外各个国际金融中心争夺地盘。

(3)高利率的追求。随着经济转入低速增长,金融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重日益扩大,同时对金融资产的投资比对实物资产的投资更有利可图,特别是对外金融资产的投资利润增长更为显著。因为日本长期以来为加速工业的发展实行低利率政策,其利率一直远低于欧美等国。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资金转移的渠道开始畅顺了,银行业就更注重追求海外金融投资的高利润,因而也就追求海外业务操作的机构布点的发展。

(4)经济贸易的促动。日本经济一向依赖海外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有很强的国际化倾向。跨国公司的发展必然要求日本跨国银行的发展,以便为跨国公司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尤其是80年代以后,日本每年巨额贸易入超、为缓和日美贸易摩擦,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了“黑字还流计划”,力图以扩大海外投资来替代和减少国内商品的直接出口,这又极大地刺激了日本跨国银行的发展,亦即日本的资金不断谋求海外金融扩张,其机构随着跨国公司而奔向全球。

(5)政治和经济上的目标。自80年代以来,日本一直谋求日元的国际化。实现日元国际化有两个目的,其一是摆脱对美元的依附,进而使日本摆脱对美国经济的依附;其二是探求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地位,使其在国际世界上更有发言权。要实现日元国际化,就必须取消对日元资金向海外流动扩张的限制,让其自由输出。为了方便资金自由输出,海外机构发展必须先行一步。

正是由于以上5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巨额的日本剩余资金积极寻求海外金融市场,进行海外金融扩张,从而导致了日本金融机构海外的大进军。

除上述原因外,日本政府的金融政策对日本银行业发展海外机构的影响,也有着重要作用和巨大影响。

2、日本证券公司海外机构的发展

日本证券公司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对内、对外投资增长,为本国企业在海外发行债券筹措资金增长等方面,与此相联系的是对证券投资的代理、承购、推销业务也迅速扩大,从而带动了日本证券公司在海外机构的发展。70年代中期以后海外机构得到整顿,80年代以后每年大约增加10个以上的海外机构,到1988年12月底为止,在海外有分支机构的证券公司已有30家。在海外的分支机构中,持股公司(出资比率占50%以上的)有115家,办事处81个,总共196家。

在日本证券公司国际化的进程中,尤以日本的四大证券公司(野村、山一、大和、日兴)在海外的扩张最为明显,分支机构和规模均列前茅。80年代中期,日本四大证券公司在欧洲金融市场上发展十分迅猛,但是,由于它们以东京金融市场股份上涨为前提条件,对日本企业依赖程度过高,从而使其对海外的渗透程度远不如日本银行业深入。1989年,日本四大证券公司在欧洲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的77.9%为担保债券,其中87.1%面向日系企业发行。同年,欧洲日元债券发行额最多的前10家金融机构中有8家为野村证券公司为首的日本金融机构所占据,其发行额比重高达73.4%。日本在欧洲的证券公司除发行担保债券和欧洲日元债券,以及同日系企业进行金融交易外,其他业务所占比重很小。1990年东京股市暴跌、欧洲日元债券市场出现不景气以后,日本四大证券公司,除野村证券公司外,债券发行额都急剧下降,在欧洲金融市场上的比重也由上一年的37.8%跌至20.7%。目前,日本的证券公司在海外设置据点工作已基本完成,剩下的是进一步整顿提高的事了。其他中小证券公司也在向伦敦、香港地区等地进军,局面不久也会改观。

日本证券公司向海外扩张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在海外建立子公司,二是在当地建立持股公司,三是建立办事处。建立办事处是为建立子公司或持股公司做准备,在有了子公司或持股公司后就开展正常的营业活动。

通过母公司、子公司、持股公司、证券公司可开展的国际业务有:(1)与外债相关的承购业务;(2)以非居民对日证券投资和居民对外证券投资为主的中介业务,推销业务;(3)参加银团贷款或从事斡旋工作。

日本的外国金融机构及其发展

与日本银行海外发展咄咄逼人之势相比,外国银行在日本的发展却显得暗淡无光。到1989年底,日本共有外国银行的分支行121家,分别属于82家外国银行。根据日本的银行法,外国银行分支行的设立须经大藏大臣的许可,它们在法律上与日本商业银行的地位相同,其业务以办理外汇为主,因而都属于外汇业务认可行。外国银行办事处的业务仅限于同在日通汇银行联络,收集情报等而不能从事银行业务。到1989年12月共有131个办事处。截止1990年末,外国银行在日本共设立了分行130家,办事处26家,当地金融法人9家。近几年来,日本被迫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目前,在日本的外国金融分支机构已近500家,其中外国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达300家。

外国银行在日本的发展受日本政府金融政策的影响很大,无论是在机构数量还是在金融业务方面,处处都可以见到日本政府的干预。外国银行在日本的发展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6年到1952年的旧金山和平条约的成立。这个时期,日本处在占领军统治之下,对外国银行的监督、管理均受到联合国军司令部的直接限制,并在其影响下从事活动。这个阶段办理银行业务的驻日外国银行在1946年只有7家,而且当时只是作为占领军的金融代理机构从事与占领军有关的零星银行业务。1947年3月后,日本民间贸易重新开始活跃起来。日本经济发展则期待着外资银行发挥两个作用:一是用外汇贷款实现日本的民间贸易融资。为此从1949年以后,开始允许驻日外国银行与日本银行一样开展一般的银行业务,其管理权也从占领军一方转向了日本政府。二是由于日本的银行还未和海外的银行缔结通汇协议,这时日本的银行与海外银行的业务是通过驻日外国银行的媒介作用来实现的。到第一阶段结束前,驻日外国银行已增加到了10家共23个分行。日本政府对这一阶段驻日外国银行的作用做了重新的估价,并将日本的外汇储备存到了这些驻日外国银行。这种做法是日本政府对驻日外国银行活动的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保证。这在当时取得了很大效果,它直接导致吸引了高于政府外汇存款几倍的外汇资金流入。

第二阶段,从1952年到1968年,这时根据和平条约日本获得了独立,同时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本独立后,日本银行与海外银行进行了直接的业务交涉,为此,驻日外国银行的媒介作用就显得不很重要了。但是在这个阶段,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出口不断增加,出现了慢性的外汇资金不足。这时期,布雷顿森林体制的作用已逐渐减弱,为了维持经济高速发展,日本必须尽可能地取得更多的外汇,并合理地加以利用。日本政府寄希望于驻日外国银行能够进一步担当起外汇贸易融资的重任。然而,驻日外国银行对日本企业提供自由外汇贷款,导致了“日元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这时期正处于布雷顿森林体制下的固定汇率时代,为了使汇率保持在1美元=360日元的固定汇率上,作为政府代理人的日本银行必须以其所掌握的外汇资金在市场上买卖外汇。由于外汇买入所支付的日元资金的增加,引起了日本银行增加日元“基础货币”投放,导致了银行短期市场利率下降,使货币供应量大大增加。日本银行通过对日本商业银行贷款的收回其票据债券买卖回收了一些“基础货币”,在某种程度上对以上情况进行了抵制。但是当时由于自由外汇贷款过多,则中央银行还不能完全予以抵销,阻碍了金融政策的实施,为此,该阶段对驻日外国银行限制的最大目的,则放在如何控制驻日外国银行带来的外汇流入上面。按照日本外资法的规定,有对自由外汇贷款逐项批准,对驻日外国银行外汇现货投放的禁止及其限额的设定,以及期货现货综合持有额的限制、在驻日外国银行对日本企业提供自由外汇贷款时日本的银行提供的担保额度的设定等等,所有这些规定都是为了实现以上目的。

在此期间,日本当局对于驻日外国银行在日本国内筹集日元资金所表示的态度始终是消极的,这是因为如果外国银行在日本国内能够比较容易地筹集到日元资金的话,他们就不会继续将外汇资金带入日本,这样就不能达到为弥补外汇资金的不足而允许外国银行进入这一本来目的。为此,当局首先拒绝了外国银行在日本开设分行的要求,堵住了外国银行由于分行的扩大而增加吸收日元存款的道路。1955~1965年10年间,驻日外国银行仅从13家的32个分行扩大到14家的34个分行,而且几乎都集中在大城市。作为禁止外国银行向日本银行同业拆放资金,当驻日外国银行出现一时的日元资金过剩时,允许它们将多余的日元资金在日本国内银行同业拆放市场上进行运用,而当出现日元资金不足时,在1970年以前则禁止它们从国内银行同业拆放市场进行筹借。第三个规定是日本银行不对驻日外国银行发放贷款。这一期间,对驻日外国银行的贷款原则上不予发放,当驻日外国银行出现一时的日元资金不足时,则要求该行通过其总行帐户从其本国的总行直接借入外汇并在日本进行货币互换,即卖出外汇现货买入外汇期货,以弥补其一时的日元资金不足。但当时日本还不存在期货市场,主要是由日本银行来办理互换货币业务。

第三阶段,从1968年直到90年代。1968年前后,日本消除了优先考虑获得外汇这一高度成长时期的战术目标。相反必须重视防止因外汇过多流入而导致日元升值和因基础货币供应过度对稳定物价造成的威胁。其结果1968年颁布《兑换日元的规定》,明确了驻日外国银行每日兑换日元的增加额,然而,从1970年起,对于外国银行及分行在日本的增设,则放宽了限制。1971年以后,外国银行及分行的数目急速增加。同时驻日外国银行在日本同业拆放市场筹集日元资金也得到允许,并在1979年允许驻日外国银行发行大额转让存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被长期抑制的驻日外国银行筹集日元资金的道路。1977年关于日元资金的运用,也允许驻日外国银行对非居民进行中长期贷款。1984年6月,日本又撤销了有关驻日外国银行的《兑换日元规定》。这一阶段之所以放宽各项规定,采取自由化措施,是因为日本的银行在外国新设行逐渐增加,为了打开业务活动领域,取得外国国民同样的待遇,无疑对驻日外国银行也要给予日本国民的待遇。同时,日本经济走出了外汇不足的时代,随着1973年过渡到浮动汇率制以后,尽管存在着日元汇价一时性下跌,但是作为趋势,日元汇价仍处于上升阶段。根据经济和外汇平衡形势,日本银行对待外资银行的立场,就是日元资金的融通及外汇资金的融通均已具备与外国银行抗衡的力量。所以日本银行敢放宽对驻日外国银行的限制。

上述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为,第一阶段,是依靠驻日外国银行时代,第二阶段,是利用外国银行的时代,主要是融通外贸资金和引进自由的外汇贷款;第三阶段,是驻日外国银行的自由化时期,主要是增设驻日外国银行的分支行,驻日外国银行筹集和运用日元资金等业务实行自由化。

日本金融机构国际化的趋势

80年代以后,日本银行和证券公司沿着70年代开始的国际化方向继续前进,尤其从1985年日元连续升值以后,日本企业迅速向跨国企业发展,日本的团体投资家的对外投资也迅速增长,以都市银行和四大证券公司为中心的日本金融机构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并由此引起了一系列国际摩擦。1984年,日元美元委员会成立后,美国和西欧各国要求日本开放本国金融市场,这也反映了日本银行和证券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大提高,威胁了美欧一些国家的利益。

可以预料,90年代,随着国际上压力的增大和国际金融资本趋于同质化、一体化,以及长期金融市场和短期金融市场之间、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之间的区分的缩小,日本金融市场将会对外进一步开放,外国金融机构将会大量侵入日本国际金融中心从事国际金融业务。

另外,在90年代时期,在对外拓展方面,日本金融业尽管遇上了许多问题和麻烦,但经过重新整顿和战略调整,日本金融机构国际化还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巩固西方老的阵地,开拓亚洲及发展中国家新的市场,将是日本金融机构国际化战略方向,在具体实施方面,日本会更多地引进、开发金融新技术,加强风险防范,保证收益稳定,以扩充海外分支机构,增加当地直接持股,或设立分公司为中心,拓展业务,提高国际化程度。

标签:;  ;  ;  ;  ;  ;  ;  ;  ;  ;  

日本金融机构的国际化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