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网络谐音浅析语言文字规范化论文

以网络谐音浅析语言文字规范化论文

以网络谐音浅析语言文字规范化

王晴晴

(渤海理工职业学院,河北 黄骅061199)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谐音随之流行,人们或表达友谊、或抒发情感、或调侃、或发泄,总是用网络谐音代替规范的汉字。但是,网络谐音虽然活泼,深受人们喜爱,但却对语言的规范化造成消极影响。针对网络谐音对语言文字规范的消极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以此使语言文字规范化,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的语言文化。

[关键词] 网络谐音;消极作用;语言文字规范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基石,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得以流传的根本所在。文字是最重要的、辅助性的交际工具,它克服了时空的局限性,使语言可以长久流传。文字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没有语言文字就没有文化,语言文字是滋生文化的土壤,有语言文字的地方必定有文化。由此可见,语言文字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有学者认为,谐音是一种语言现象,是利用词语的音同音近关系,引发人们联想或想象的一种修辞方式。也有学者认为,谐音是指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语义上的变异,构成双关修辞格,以达到言此及彼的效果。谐音是汉语语音的特征之一,具有平民化和普遍化。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对网络谐音现象给予重视。谐音有化直白为含蓄,避粗俗、尚雅致的表达效果,这种特点符合我们追崇含蓄委婉的风格的需求。谐音体现了汉语言文化的内在要素,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有些谐音也可在网络上造词,有些词是根据网络中的常见词的谐音演化并固定下来的。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中的“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就是这样一种谐音修辞。

一、网络谐音的由来

随着人类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中国正飞速进入现代化技术发展的新征程,再加上国际沟通、交流频繁,联系更加紧密,我国的语言文化也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影响,网络语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网络的开放性为网络谐音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使其成为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形式。具体来说,使用网络语言的群体范围广,涉及任何学历、任何年龄的人,但主要群体是有一定学识的年轻人。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由于键盘输入的同音代替,或使用方言代替,这个时候就产生了网络谐音的现象。它主要有普通话谐音、方言谐音和俗语仿拟谐音。如,“油菜(有才)”“果酱(过奖)”“没有(么有)”等。这些词因在网络上产生、运用、传播,被称为网络谐音词。

网络谐音是谐音中的一种。网络谐音是人们利用词语相同或相近的关系,通过既有词代替原词或新创的方式形成的。它是以本体的语音关涉谐体的意义,从而提高表达效果的谐音修辞。网络谐音主要是词,但还包括一些如“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886(拜拜了)”等这样紧密联系的短语。有人把网络谐音称为记音汉字、网络通假字、另类飞白(别字)等。在网络语言盛行的今天,一些新的词语通过谐音的方式被人们接受、运用、传播,成为常规语言,也有一些新词随着时间的推移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网络谐音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埋下了一些隐患。一方面,网络谐音词充实了汉语词汇量,丰富了人们的语言表达;另一方面,网络谐音词的不规范化和随意性影响到了人们对汉语的正确使用。因此,我们必须在遵循语言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辩证地看待网络谐音对语言文字及中华文化的影响,促进网络谐音健康地发展,使语言文字规范化,从而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的语言文化。纵观语言使用现状,通过认真分析不难发现,网络谐音的消极作用已越来越明显。所以笔者认为,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已迫在眉睫。

1.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明文禁止传播不文明语言,明文禁止使用影响道德风尚和传统文化、玷污社会风气的灰色谐音词。

色谱柱:XSelect® HSS T3-C18(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A)-0.5%醋酸溶液(B),梯度洗脱(洗脱程序见表2);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60 nm;柱温:25 ℃;进样量:10 μL。

二、网络谐音对语言规范的消极作用

(一)影响年青一代正确学习中国语言文字

对年青一代来说,有些网络谐音无形中影响了他们对汉语的学习。相较于年长的父辈,互联网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早,受网络的影响较大、较深,他们很容易接受网络谐音中的一些不规范词汇,这会对他们正确、深入学习中国语言文字造成不良影响。如教学语言的教师反映,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经常写出“‘咳’不容缓”“乐在‘骑’中”“无所‘胃’惧”“天‘尝’地‘酒’”这样的成语,教师要将其纠正,他们还强词夺理:“老师,你out了,现在我们都这么写,这是一种文化。”这不仅不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健康成长。

(二)不恰当使用网络谐音词,不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

语言是一种文化,网络谐音却出现了反文化的现象,有的甚至成为一种“谐音造词法”。首先,它混淆视听,让人们不知其义。如某房地产公司的“李”白赚了谐音“你”白赚了,“李”和“你”无法在音、形、义上取得和谐一致,会让人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对正常的交际产生负面影响,造成晦涩难懂,那是得不偿失的。其次,它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制约着正确道德风尚的形成,败坏了社会风气。如“大智若‘娱’”“‘鸡’不可失”“无‘胃’不治”,其实质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最后,它有着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不仅对人们正确认识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具有不可估量的消极作用,同时也误导了青少年,更造成了语言学界的艰难境地。

那为啥这“奢侈”的场景没出现呢?因为大部分的黄金都深深地藏在地核中,地壳中的黄金含量所占比例不到1%。就算咱们抓心挠肺地想去和它们亲密接触,也只能望“核”兴叹。

(三)不利于语言的健康发展,不利于语言信息的传达

语言文字的使用环境以及语言系统中的词汇对人际交往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如果一些不恰当的网络谐音词被人们不断接受、运用、传播、认可,约定俗成并进入语言词汇系统中,将十分不利于人际交往的有效进行,不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和健康发展,不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吃鲸”谐音“吃惊”,“腻害”谐音“厉害”,“墙裂”谐音“强烈”,“表”谐音“不要”,“不造”谐音“不知道”,“辣鸡”谐音“垃圾”,“辣么”谐音“那么”,“肿么”谐音“怎么”,“伦家”谐音“人家”,“酱紫”谐音“这样子”等网络谐音词。

现在有一种现象叫“谐音畸变”,是一些经营者利用店铺名称恶搞、亵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一些经营者将“男儿‘档’自强”,谐音“男儿当自强”,改变了鼓励男子积极向上的原意。这些网络谐音词折射出了社会上某些人的灰暗心理和畸变的价值观。这些不健康的网络谐音词污染了人们的心灵,玷污了社会风气,否定了主流价值观和社会道德建设。不仅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利于主流价值观的发展和传播,更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网络谐音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民族的语言只有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才会有文化前途。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一种新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不协调的过程,要努力引导,使其朝更规范的方向发展。正如顾晓鸣教授所说,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语言,它体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和思维状态,在语言史上,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谐音语言文字在网络词汇中所占的比例不小,这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汉语谐音语言文字体现了民族文字的文化特点,体现了汉语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关系。它与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演变、社会发展、宗教信仰、风土人情、文化传承、民族心理等联系密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

三、具体的规范化措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言文字文化更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有含蓄简练的唐诗,有豪放简约的宋词,寓意深刻的元曲和明清小说,还有时代色彩的散文、通讯、剧本等。它们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继承、发扬、传播、创新。现今,“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即三个坚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秉承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坚持中国的文化立场,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现状,提出中国的文化方案。我们还要对不健康的网络谐音现象高度重视,杜绝灰色谐音用语,使语言文字规范化,从而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的语言文化。具体的规范化措施如下:

蔡晓松指出,亨斯迈纺织染化的策略是与国内品牌进行合作,选择一些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大型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参与其产品开发,在他们的新品中注入亨斯迈元素。此外,公司还与一些团体、协会、学会进行合作,提出专业建议,引导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语言文字工作者要发挥其重要的责任来发展和规范语言文字,从而为我们的社会更好地服务。

2.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工商行政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对有不良文化倾向的网络谐音使用者予以警告或处罚。

随机对我院在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收治的146例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73例高血压患者经过诊断为盐敏感性高血压,为观察组,另外73例高血压患者经过诊断为非盐敏感性高血压,为对照组,所有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88例,女性者有58例,患者的年龄在44岁-80岁,平均年龄在(63.42±5.1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高校教师、家长对孩子应予以正确引导,合理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发挥网络谐音词的积极作用。

3种核果类果树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赵世恒,王吉腾,李雪娇,高润蕾,云晓鹏(37)

5.个体在使用灰色谐音时要慎重,我们应沿着“健康、文明、和谐”的方向,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

因此,在网络灰色谐音的使用中,我们要不断进行深刻反思。清晰地意识到网络谐音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需要植根于原有的文化中。不仅要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同时也要具有传递信息的文化准确性。网络谐音词必定会经历一个淘汰、筛选的过程。语言文字规范化并不是将语言行为束缚在规范的语言系统中,而是提倡适应语言使用者、交际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要求,也并不是用语言系统来评价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好坏,人和社会才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综上所述,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关键在于使用者。因此,在使用网络谐音时,我们要理性对待,去粗取精,让语言这个工具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词汇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它的发展变化为我们增添了新鲜的语料,而网络谐音词便是其中的语料,这种语料的流行满足了人们交际的需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谐音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尽管网络谐音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它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被人们随意使用,从而使其规范性受到极大的挑战,并产生了消极作用。所以,我们只有把影响网络谐音的社会、文化、民族等因素综合考虑进来,把网络谐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考虑它的文化走向,才能更好地规范语言文字,进而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的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谭学纯,濮侃,沈孟璎.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孙菊芬.网络语言中的记音汉字[J].阅读与写作,2006(1):23-24.

[3]任欢.从“杯具”看网络通假字:一个认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8):153-156.

[4]张鲁昌.网络语言中另类“飞白”的语用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3):144-146.

[中图分类号] H0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098-02

◎编辑 武生智

标签:;  ;  ;  ;  

以网络谐音浅析语言文字规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