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西安体育学院 林春源 陈升堂 周济汶

摘要: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专家访谈、实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实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采用的教学模式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这充分说明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教学能力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体操教学 能力培养 模式创新

一、前言

目前,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已由宏观的体系、体制、模式改革,深入到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改变以往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向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方向发展,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本研究依据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以能力培养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切入口,推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建立较为系统的体操课程结构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体操课程教学模式,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及其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对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6级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培养进行实验比较分析,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尝试,检验其在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差异性。

2.研究方法

各级各有关部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及时发布洪水预警,全面排查危险地区群众,提前转移受洪水威胁人员,有效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灾区各级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安置和救济工作力度,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针对房屋损毁多、洪水时间长的实际困难,黑龙江省强化受灾群众集中安置与投亲靠友安置,全力推进房屋修缮重建,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帮助群众尽快返迁。由于“以人为本”始终贯穿于各个工作环节,大江大河洪水未造成一人死亡,灾区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是在第二学期对男女生进行体操全课实习,每个学生进行45分钟的全课实习,对照组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全课实习,实验组是在实行“1+2+3+4”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教学能力培养,基本形式了一套教学实习方案,最后按照教学大纲与教学进度进行全课实习。从表3、4实验结果表明,男女生在全课实习中,实验组男女生在教学实践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男女生在教案设计与编写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新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这种教学方式能将学生教学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有较充裕的时间安排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操作。通过教学实习,一方面检查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情况,另一方面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2)专家访谈法。走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教授、副教授及教师,主要围绕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现状及学生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交换意见与咨询,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和富有启发性的见解和意见,进一步拓宽了研究的思路。

表3的数据说明:漏电流用小尺寸试样测试,漏电流分辨率低、平行测试结果重复性好。但表3中大尺寸样品的漏电流测试在铝电解实际生产中对确定老化时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C1的老化时间比A缩短约70%,比 B缩短约 50%,比 C2缩短约 20%。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在循环经济产业链当中,废塑料回收利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废塑料再利用国家之一,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或将达到世界总量的近四分之一。提高废塑料回收利用率,对于发展可循环经济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果与分析

(1)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培养学生教学能力是体操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衡量体操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但是,仍有部分师生存在着“重技术”“轻能力”的现象。根据培养目标,体操教学内容由理论、技术、能力三部分构成,学生考核的内容比例为3∶4∶3(即理论占30%,技术40%,能力占30%),通过这三个部分考核对学生教学进行整体评价。通过教学实习,重点对学生教案设计与编写、组织教学、示范与讲解、教法运用、保护与帮助、纠正错误、口令运用、布置场地器材等能力进行评价,提出12种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能力(见表1)。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应该逐步建设相互协调、组织明确、统一管理的区域化农田水利管理体系。从整个项目工程开始立项,到施工建设,再到最后投入使用,每一个设计环节、施工环节、养护管理环节,都要按照统一化的管理制度有效管理。

系统选用凌阳红外测温模块TN_9探测环境和目标温度,AT89S52单片机完成相应数据处理工作,并通过串口与PC机进行通信,便于果园温度的监控以及数据存储分析;另外按键和数码管显示模块也支持果园红外测温系统脱离PC机控制独立进行果园温度的采集工作。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体操教学目标是依据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构建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体操教学过程中,根据体操教学特点、教学任务、学生实际情况,推进体操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构建面向“应用型”的教学内容体系,探索体操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2.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与模式

(4)数理统计法。对教学实验结果所获得的原始数据分别进行统计与整理,运用Excel和spss17.0计算机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

1.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的培养目标。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必然反映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上,培养目标贯穿于整个课程方案中,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促使我们必须改革课程体系,使其与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体操教学目标的定位为体操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提供了方向,体操课程内容选择是课程价值观和目标的具体反映和体现。

(3)实验法。以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6级56名男生和52名女生作为研究对象,按自然分组进行教学实验。男生组:实验组28人和对照组28人。女生组:实验组26人和对照组26人。2017年9月-2018年6月进行为期两学期的教学实验,两组学生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实验,所不同的是在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其中实验组主要采用实行“1+2+3+4”的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实验结束后,组织进行能力考核与评价。

表1 体操教学能力培养内容一览表

(2)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深化体操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行“1+2+3+4”的培养模式,分阶段、有系统地落实到课堂与考核评价中,使其得以有效实施。即在教学中,每个学生必须有1次体操课的全课实习;有2次徒手体操和轻器械体操的编操及实习;有3次课前带准备活动;有4次协助教师助教活动。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组织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保护与帮助、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编写,以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能力实验对比分析

(1)体操教学实践能力实验结果分析。首先通过第一学期学生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准备部分实习,检验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效果。从实验结果表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男生在准备部分实习中考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女生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习中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男女生准备部分实习比较一览表

表3 男生全课实习比较一览表

表4 女生全课实习比较一览表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与阅读,并查阅相关论文期刊以及著作和教材,对这些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1.3.4 情感支持疗法 该疗法要求医护人员多和患者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树立其与疾病斗争的信念,同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疼痛宣教,均能够使患者焦虑情绪减轻,最终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13]。

(2)体操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应用的效果。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不同方式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结果显示,实验组采用的教学模式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这充分说明实行“1+2+3+4”的培养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加速学生向教师角色意识的转换,模拟教学实习和助教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和主动性,是学生对教师角色的教学体验过程。学生逐渐开始学会从教师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对所学的知识、技术、技能进行应用,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从中获得角色的认同,充分调动其对体操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渴求的欲望。

在体操课程教学时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要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现有的教学时数内尽快地掌握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并使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拓展课堂教学时空,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和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既受其所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的制约,又受其参加教学实践能力活动的多少所影响。因此,在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指导下,采用“1+2+3+4”的教学模式是培养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从教师的指导到反复的强化训练;通过学生担任教师的角色,充分体现了学生教学过程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组织教学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四、结论

1.建立教学能力培养目标,把能力培养作为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有利于将知识、技能、素质融为一体。构建面向“应用型”的教学内容体系,探索体操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2.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与方法的设置是体操教学中的最佳体现,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要贯彻和落实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作为侧重点,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意识的逐渐形成,促进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3.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这充分说明实行“1+2+3+4”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培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王 飞,耿廷芹,陈勇芳.对我国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

[2]孙义良,王 兵,周贤江等.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

[3]翟德萍、邱春、杨永明.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角色转变与教师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文章编号: ISSN2095-6711/Z01-2019-17-0182

(本文系西安体育学院重点教改课题,项目编号:JY201503)

作者简介: 林春源(1959—),男,广东梅州人,西安体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周济汶(1987—),女,汉族,陕西汉中人,党员,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陈升堂(1994—),男,汉族,陕西咸阳人,民盟,大学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标签:;  ;  ;  ;  ;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