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品背景分析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论文_周曼

论作品背景分析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论文_周曼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作品背景往往包括音乐创作与社会历史的关系、音乐家的社会历史背景、音乐创作方法的社会历史背景、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等要素,分析音乐作品背景对中学音乐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通过对当下中学生对作品背景的了解现状及其原因的介绍,论述了分析作品背景的深远影响,并梳理阐述了分析作品背景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策略问题。

关键词:作品背景分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课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这就决定了它的欣赏方式是直接依靠听觉,而不是像绘画那样靠视觉冲击来感受,也不是像雕塑那样可以触摸,这也说明音乐欣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是听觉的艺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只能完全靠抽象的想象来进行音乐欣赏,不同的艺术在表现特定的形象时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音乐欣赏亦是如此。

一、中学生音乐作品背景分析现状

(一)学生对作品背景了解程度各异

音乐作品背景一直是音乐欣赏中一个很重要的板块,但笔者通过实习对中学生的观察和对身边的中学音乐教师进行访问,发现教师通过研读新课标,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在音乐欣赏课中有作品分析板块。但在对中学生的采访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了解比较浅显,比如只知道作曲家,却并不知道作曲家所处的时代和流派,更不用说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这对于教师所要进行的音乐欣赏教学是有一定障碍的,也需要教师进一步带领学生丰富他们的音乐知识。对于音乐作品背景包含哪些方面内容,学生们只能说出部分内容,这说明学生个体对音乐背景分析这一块并不太了解,而且了解程度各异。

(二)学生对作品背景学习不够重视

一部分中学生认为音乐作品背景分析对于音乐欣赏意义不大,认为音乐只要好听就行,并不需要了解太多。这种情况说明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还只停留在最基本的听觉刺激阶段,并未意识到音乐是作曲家表达自己情感的产物。音乐是人类流动的情感,并且是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的,如果只停留在音乐好听与否的层面上,便很难对音乐产生共鸣,也很难了解到音乐巨匠们的伟大之处,音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作曲家在时光的积淀中萃取出最精华、最纯粹的情感,然后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能够打动人的音乐,这是作曲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三)教师对作品背景教学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不高,主要是因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技能还有很大的不足,所以教师在这一方面抓得比较紧,却导致音乐作品背景分析这一块就留下了很大的空缺。这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来说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会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基础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学校应培养的并不是匠人,不是音乐家,而是懂得欣赏美的大众。在不了解作品背景的情况下,何谈欣赏?如果只是简单的听赏,又何谈音乐巨匠,何谈作曲家的伟大?只有在分析作品背景之后,才能进一步感受作曲家当时的心境,再配合以当时的时代环境,再听赏作品,心境定然与初听之时有很大的不同,能够感受到作曲家的每一个呼吸、每一次心跳、每一次喜悦、每一次悲思。

(四)考试方式过于简单

笔者在通过对教师的访谈中得知,中学音乐课程的考察方式多半为准备一个节目来表演。这样的考察方式,有一定的优越性,即这样可以极大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这样的考察方式过于简单和单一,并不能体现学生在综合素养上的进步。也就是说教师并不能在这样的考察中,直接了解到学生对本学期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所欠缺的方面。比如说学生表演了一个独唱节目,教师能了解到他的演唱水平,但却并不了解他对曲子的了解程度。要想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在考试中加入对作品背景分析这样必要的理论知识板块考察是很好的选择。这样也能督促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加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积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造成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原因

大众对古典音乐知之甚少,这也就直接导致在音乐欣赏中没有目的的进行听赏,从而造成听不懂古典音乐的结果。这首先是由于大众对于古典音乐的创作方法和音乐基础知识不足造成的,但也间接表明大众对音乐欣赏的要求不高,甚至很低,类似先前提到过的只要好听就行。大众对音乐欣赏的要求也就间接体现出了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些弊端,音乐是一门审美的学科,例如高中音乐课的课本叫音乐鉴赏而非音乐欣赏,一字之差,包含的意思却大有不同。也就是说在初中阶段就必须累积足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作品背景知识,才能为之后的音乐鉴赏提供有力支撑,否则就只能停留在浅层次。

另外,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并未达到课标要求,只是进行了浅显的讲解甚至一笔带过,这会导致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觉得抽象,从而觉得古典音乐无法欣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太远。但实际上,古典音乐来源于现实生活,只是我们没有抓住入门的要点,那就是了解作品背景。

(二)学生个人原因

当今时代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物质需要之后,开始追求精神享受,各个艺术培训中心如同雨后春笋争相冒出,有条件的学生家长也大都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学一门或几门艺术。而在这其中,音乐首当其冲。有的学生从小学习音乐,对音乐知识的了解甚至超过教师的想象;也有很多学生因为三分钟热度而成为一个半吊子,只具备一点点基础知识;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前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差异较大。

部分中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目的有一些误解,认为欣赏音乐的目的只在于听音乐。但其实这并没有错,只是学生断章取义,只保留了“听”的部分,而把“赏”的部分去掉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实只有做到“听”、“赏”相联系,才能真正达到欣赏的目的,从而达到我们学习的目的。音乐背景知识对于音乐欣赏来说至关重要,每部作品都是在作曲家的切身感受中谱写出的。“中学音乐教材中涉及的音乐作品包括了古今中外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佳作,纷杂浩繁。其中不少作品的产生背景与学生的阅历、知识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这就导致学生很难理解作品中的深层情感,久而久之,学生对古典作品的兴趣就会逐渐减弱。

三、作品背景分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一)对学生的意义

中学生这个群体,正处于一个知识储备的阶段,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在有待提高的过程中。这个时候引导学生多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本身有很大提升,还能提高学生对古典乐的兴趣,久而久之,他们便会发现古典乐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样晦涩难懂。比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如果学生在不了解作品的情况下听,多半只能感受到音乐中的欢乐气氛,或者从书本上的文字了解到这是作曲家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但是在进行深入了解之后,才能发现音乐表现的是“在拿破仑战争后,整个欧洲大陆换来的不是民族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而是封建王朝的全面复辟。处于这样的严酷环境,贝多芬生活艰难,精神压抑,但他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政治信念,没有丧失对光明前景的信心” 。当新一代的年轻人受到古典乐的熏陶,我们的时代也会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对教师的意义

中学教师也能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在给学生讲解分析作品背景之前,首先会自己收集很多的资料,在自己对作品足够了解之后,才能正确指导学生欣赏乐曲。在中学生对课堂的反馈之中,找出学生更感兴趣的那一部分,从而在以后的备课中更加得心应手。再加之教师本身也是音乐的受众,在备课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会找到更多之前所不知道的音乐知识,不仅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

(三)对音乐教育的意义

分析音乐作品背景最直观的一个作用就是可以直接提高欣赏课教学的质量和深度,学生在课上能够更容易欣赏乐曲每一段的不同,并且感同身受地感受到作曲家的每一个呼吸和每一次心跳,

与作品产生共鸣,逐渐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程度。这对于我国的中学音乐教育事业来说也是极大的提高,在这样长时间的积淀下,国民的音乐素养会逐步得到提高,真正达到培养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的目标,我国的审美教育也能更好的落到实处。

四、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进行作品背景分析的方法与策略

(一)注意与情感教育融合

在分析背景与听赏音乐相结合的过程中,也不能忘了与情感教育相融合。唯有精神才是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纽带,同时也是作品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如在进行《沃尔塔瓦河》的讲解中,在这样比较大篇幅的作品中,要想让学生比较完整地了解斯美塔那笔下捷克人民的民族情结和对母亲河的热爱,就可以把黄河之于中国人民的意义放到一起来讲,这样学生会更加容易体会到乐曲中包含的民族意志和情感。同时,也很好的将情感教育融合在听赏音乐之中,再加之对作品背景的剖析:“斯美塔那不幸耳聋,隐居乡间,继续坚持创作,写了大量作品。其中心内容是:对民族光荣历史的缅怀,对祖国大自然的歌颂” 等等,对于中学生全面了解和感受作品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把握适度原则

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作品背景分析一定要适度,而不能把音乐课上成是其他的文化类课程,音乐欣赏课的目的还是欣赏为主,这样就要把作品背景分析与听赏音乐结合起来。笔者在中学实习的过程中发现,中学生对于视频类的作品背景更感兴趣,例如在介绍贝多芬的时候,给他们放上一小段关于贝多芬生平的视频,有利于集中精力和更好的了解作曲家。但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也发现有时候教师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播放视频时间过长而影响了教学进度的情况。所以这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挑选出最具代表性、最适合在本课中播放的片段,时间不宜太长,这样会影响教学进度,但同时也不宜太短,导致学生看完出现云里雾里的感觉。

(三)强调教师职责

中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自己本身的知识储备,还会上网去查找大量的资料,这有利于教师将自己的课堂打造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互联网上的信息多如牛毛,在挑选素材时往往眼花缭乱,稍不注意便会找到一些不太适合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或者对于学生来说太过于专业化和繁杂的知识。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精挑细选出合适并且适量的内容进行讲解,例如在讲解《黄河大合唱》时,对作者和作品本身背景的介绍完全可以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挑选出作者在这段时间的经历以及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这部作品来讲解,会使得对于作品背景的讲解更加清晰和简洁。既让学生了解了作品背景,又把握了课堂节奏。

除此之外,什么时候讲解作品背景也是一个值得中学教师思考的问题。如果谈及流行歌曲,我们会发现听众都是先接受作品,然后才进一步了解歌曲背景和歌手,从而对歌曲有更深入的认识。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把背景分析这一板块放在初步听赏音乐作品之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的讲解能更加清晰易懂,学生接受起来也能更加顺其自然,并真正让教学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高荻保治.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5.

[2]李德隆.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4.

[3]黄晓和.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指导教师:范元玲

论文作者:周曼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论作品背景分析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论文_周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