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开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人力资源开发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缘由与实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改革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难以实现未来的奋斗目标,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迫切要求实现由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特征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是由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决定的,受科技发展水平制约,当然离不开经济发展与经济建设承担主体——人的因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沿袭了近半个世纪,弊端甚多,亟待改变,但应该承认,这种增长方式是与我国的国情相一致的。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我们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较快地改变了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社会商品供给能力、人民生活水平也在较短的时间里得以改善,但限于科技基础的薄弱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匮乏,经济增长难以靠高投入维系与支撑。

粗放型增长方式运行数10年,至今问题暴露无遗,主要表现在:高投入、低产出、经济效益差的同时,相伴的是资源消耗高、浪费严重,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我国综合能源消耗相当于日本的5倍, 美国的2.6倍。而现实情况是,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不少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石油为1/8,天然气为1/20,在未来岁月里,要实现既定目标, 仍要保持较高水平的经济增长,然而不转变增长方式,不努力降低能源消耗,石油、钢铁及部分矿产品等许多资源的支持难以为继;粗放型增长方式下的工业化过程中,工业污染有加重之势,农村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部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准逐步接近甚至超过了城市居民。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也成了广大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污染源,资料表明,我国社会总产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废水和废气排放量就将分别增加约0.26和0.59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工业废水和废渣分别增长约0.17%和0.44%。中国经济发展向新目标奋进的征途中必须正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挑战。高投入的结果往往是货币超经济发行,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几次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物价涨幅过高的深层次原因。要治理通货膨胀,就要控制货币发行,如此又势必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以往几次治理均未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这是至今未能找到治理通货膨胀良策的原因所在,这一症结有待在新的增长方式下去解决。此外,由于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差,附加值低,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不少国有企业不仅未能在市场竞争中显出优势,反而因债务等问题举步艰难,更谈不上走向国际市场。问题的存在表明,旧的增长方式已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既是势之所迫,也是改革深入的必然结果。

如果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的话,那么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可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核心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形成降低能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鼓励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当今世界各国为了不在发展的竞争中落伍,纷纷在寻求新的增长方式,强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美国著名的年轻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的引起西方轰动的新增长理论,基本观点即:生产已不是仅仅由资本和劳动两大要素组成,科技已成为第三大要素。他认为,科技能够增加投资的收益,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劲的增长率的目的也正于以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问题的关键是要抓好人才的培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点:人力资源质量低下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很快,经过多种途径的培养、训练,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数量有了一定的增长,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我国十几年来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但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仍是事实,而且后备队伍素质前景堪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研究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现出高度的正比例关系,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提高108%,大学毕业可提高300%〔1〕, 高素质的劳动者显然以教育程度有关。从国际比较看,我国中、小学入学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85—1987年世界小学生平均入学率接近100%,而我国平均为96%,同期世界中学生平均入学率为47%,而我国与此相比低10个百分点。受国情国力的制约,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更低,我国20至24岁年龄段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远低于亚太地区某些国家和地区,甚至低于印度4个百分点(见表一)。 从当今青年素质不高的分析中也可大致看出我国人力资源质量不高的一面。青少年正是我国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主体力量,而现实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文盲率为15.9%,全国共有文盲、半文盲1.8亿, 这其中青年竟占了36.1%,意味着全国有6500万青年几乎没有受过文化教育。在打工潮、经商潮的强力冲击下,全国每年约有200万青少年失学, 这其中又将有大量新文盲出现。我国青年工人的劳动技能也呈现出逐步下降之势,团中央青工部1994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全国城市企业8000万青年职工中,实有技能达到高级工的比重极小,中级约为10%,其余90%为初级工。青年科技人员比例也不高,平均每万人只有57.2人,而日本达到1968人,澳大利亚为1114人,意大利为474人, 青年队伍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表一 20-24岁受高等教育者百分比(1993)

美国————76%

韩国————40%

澳大利亚——39%

新加坡———38%

台湾————34%

日本————31%

菲律宾———28%

香港————18%

泰国————16%

印尼————10%

马亚西亚——7%

印度————6%

中国大陆——2%

导致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的直接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因此,提高包括青年在内的全体劳动者素质,除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外,最主要的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单从文化知识,还要从劳动技能、智力开发、道德修养等方面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如果不能寻到一条有利于尽快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新路,改善我国高质量人力资源缺乏的状况,最终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延缓我们赶超发达国家的进程。由于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差异,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6,日本的1/7。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努力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改善人力资源质量

经济增长作为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将越来越依靠不断注入新技术,取决于吸收新技术的能力。21世纪的经济竞争,将是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在此基础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这又在于教育,在于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强调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2〕

人力资源开发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要的一环,高素质人才群体的涌现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动力源,而教育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从整体上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善我国人力资源质量低下的状况,又必须在体制上、观念上实现教育发展战略的转变。

1.逐步提高教育投资比例。教育投资是一国或地区政府负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公民享有受教育权利的保障。我国教育投资的主要问题是投资强度低,人均教育经费更低,而且1985~1992年间几乎没有变化(见表二),由此导致教育投资效益不高。其原因,一方面,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而物质资本投资倾斜过高,这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以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刺激经济增长有关。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发展很快,而初等教育发展不足,形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步提高,教育投资的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是世界各国教育投资增长的一般趋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统计材料,1985年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5.7%,发达国家平均为6.1%,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而我国多年在3%以下徘徊,尚未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是教育投入较少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加教育经费支出比重,提高教育投资强度是发展教育的最重要措施,国家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表二 部分国家或地区教育经费一览表

教育经费

国家或年份占国民生占政府 人均教育

地区 产总值% 开支%

经费(美元)

美国 1983 6.8966(1172)

日本 1983 5.618.7555(1113)

新加坡1982 4.49.6 249(769)

香港 1984 2.818.7198(438)

韩国 1985 4.928.296(294)

印度 1985 3.79.4 10(12)

中国 1985 2.98.1 8(8)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科技》,1989年11月21日,转引自《走出山幽的中国》,程超泽著,海天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第418页;人均教育经费中括号内为1992年数,摘自国际研究与开发机构对亚太国家和地区劳力与智力资源统计,《国际商报》1995年11月13日第五版

2.重点发展初等教育,重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随着改革的愈益深入,传统教育逐步暴露出与经济生活、与生产活动相脱节,重理论、轻技能的弊端,教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扭曲了教育功能,其结果是初等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难以满足经济增长对中等技术人员与日俱增的需求。另一方面,从我国国情看,限于财力物力,接受高等教育的毕竟是少数。而且经济发展的现实对这一部分人的需要量也是少数,大约占同龄人口的3—5%,因此,大多数劳动者还是要在各自的岗位上进一步得以充实发展。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政策要作战略性的调整,教育的重心要放到提高全社会劳动者整体素质上。否则,继续以往的教育模式,初等教育发展不足,高等教育发展超前,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结构的严重失调,而且也会导致国家社会财富投入的巨大浪费。今后教育发展方向应是继续普及发展初等教育;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优势,根据社会需求情况和基础教育程度,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要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前提下主要负责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

3.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基础教育的发展理应由政府投入、支持,但目前情况下,要政府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是不可能的,必须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进一步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国家法律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采取多种形式联合办学,使现有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办学为主,多渠道进行教育投资,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教育体制。

4.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好学的风气。当今国际竞争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根本是人的竞争。国家间、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重要原因就在于人民整体素质高低不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键。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人才的大量涌现,要靠教育。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社会公众整体素质才能提高,这是基础性的工作。人一生所需的知识,仅靠基础性的教育又难以获得,更重要的认识水平和发展能力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来提高。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政府部门以致整个社会都有义务激发全体社会公民广泛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好学向上氛围,甚至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果真如此的话,我们人力资源的优势也就真的得以显现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才是牢固的。

注释:

〔1〕转引自《现代企业组织与人力资源等》,黄津孚编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年,第168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0页。

标签:;  ;  ;  ;  ;  ;  

人力资源开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