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普适开放与人事兼容的陶研谱系-《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简评论文

构建普适开放与人事兼容的陶研谱系-《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简评论文

构建普适开放与人事兼容的陶研谱系
——《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简评

潘 标

(浙江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 要: “陶行知研究”是近代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成果纷呈,力作迭出。经“学术谱系”钩连,学界可见灿烂的学术图景与其外的学术空地。围绕2018年底出版的《承继与嬗变》,分别讨论其作为“研究的研究”之若干独到史学方法与学科关联意识,烛幽索隐之学术功力,及内在的指引后续研究之学术特质。在学术谱系研究中,学者应自觉避免从一个群体到另一个群体作简单粗暴的封闭式研究,而应从历史深层的社会脉络出发,更加有效地寻求不同群体之间的承继关系。

关键词: 陶行知研究;学术谱系;人事兼容

陶行知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开创性研究和伟大贡献。又因其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进行大量教育实践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而被后人不断研究。由于陶行知本人涉及领域甚广,因此,陶行知研究也吸引了历史学、哲学、教育学、文学以及社会学等诸多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迭出。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陶行知研究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研究的一个热点,它所经过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教育家研究中是比较突出的”(1) 李庚靖:《中国陶行知研究80年概述》,《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74页。 。

陶行知研究学者群规模庞大,涉及面甚广,却未经学界梳理与阐释,其内在机理与核心学术理念的传承脉络不被外界所知晓。换言之,陶行知研究的繁荣与不断向纵深延拓亟须呼唤“研究之研究”。以此而言,刘大伟的《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2) [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版,第177页。 对学界,尤其对陶行知研究学者群而言,无疑如春霖润田般必需与及时。

化学和生活的紧密结合不仅仅体现在传统的课本中,更应该注重化学教学和实际生活中的联系.生活中有很多事件都可以从化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有很多的现象都可以用化学的思维方式来分析.比如日本的核反应电站在当时就成为了很多考试中必考的话题,考题涉及范围较广,有考核能的反应原理的,有考核能这一新能源的性质的,还有考察核能应用和可能带来的问题的.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启发学生往相应的方向思考,或者为学生及时讲解相关问题,学生在将来的考试过程中就不至于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由于《承继与嬗变》一书为陶行知研究学术谱系中的拓荒之作,无法进行横向之比较。因此,本文拟分三个部分仅就此书内容和方法展开分析,分别讨论“人”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及“人事”在此书中的有机融合,此书的主题开放性与广阔的再研究空间,及由此而来的想象与求证史学方法在书中的充分体现。

一、 人即是事:人与事的高度融合

中国传统史学是人的历史,非常注重人的因素。如以“六经皆史”观点看,则从《尚书》到《左传》,中国的历史叙事完成了从事到人的转变。《史记》以后,更可以认为是人的传记,《史记》即有所谓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之说。但自近代西学东渐以来,西方史学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传统史学方法,即所谓人的消失。布罗代尔认为“个人是命运的囚徒,他们试图影响事件发展进程的努力最终都是徒劳的。在他的著作中的‘主角’菲利普二世更多的是一个‘反主角’,完全无力改变历史的进程”(3) 刘大伟:《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福柯认为“上帝之死与人之消灭并无区别”(4) 王明辉:《何谓哲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受此影响,梁启超批评了以个人为单位的二十四史,他认为,叙述、褒贬都应该以团体为单位,而不是以个人为单位,“吾中国所以数千年无良史者,以其于进化之现象见之未明也。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也。……是故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公理公例之所在”(5) 梁启超:《新史学》,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8页。 。

英国著名的晶体物理学家、当代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认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说来,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8) [英]贝尔纳:《科学的科学》,《研究》1955年第12期。转引自林定夷:《问题学之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56页。 。陶行知的伟大造就了璀璨的学术群体,这个学术群体的研究成果又催生了《承继与嬗变》的问世。因此,选择陶行知研究学术谱系作为研究对象,是有着深厚基础与学术前提的。换言之,《承继与嬗变》是陶研学人学术自觉共同推动的成果。

体现之一,就是口述与文本的互证。

二、 主题的开放性:广阔的再研究空间

就学理层面而言,所谓广阔的再研究空间是一个个不断连续的节点。作为“研究之研究”,本书很好地将陶研学人按谱系进行编排论证,呈现了前期学术研究再研究的广阔空间,是前期陶研学人的一个后置节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数据层:存储从Pro/E系统中读取到的信息,包括零件几何信息,基本物理属性信息和装配约束信息等。逻辑实现层:位于三层结构的事务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响应客户端应用程序的请求并进行相应处理,从数据层获取数据再传送给应用程序进行后续的设计或分析。应用层:提供给用户对模型数据库进行操作的交互界面,实时动力学仿真平台对数据层数据的读取和调用。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论及什么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时说:“经典作品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能带来发现的书;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7)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著,黄灿然、李桂蜜译:《为什么读经典》,上海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因此,所谓文学经典应当具备两个明显特质:一是普适性,即能够揭示出人类共通与恒久的本性,所以不因时间所限,初见如重温;二是广阔的再创造空间,因此之故,再读也能激发读者之新想象、新思想。历史研究也是,选题的普适性才能造就后学的广阔再创造空间,研究才具有深厚的价值基础。

一是厘清了陶研历史脉络。作者为我们呈现了陶行知身前身后不同陶研学人对陶不同的看法,并分析这种不同看法的政治社会因素,使得学术的视野从单个零碎的研究中跳出,整合梳理后形成系统性的结论,陶行知的研究与陶研学人也得以多维度立体式展现。二是钩沉陶研成果,谱就学人谱系。在西方,“谱系”本是生物学专有名词,随着近代社会科学的发展,逐渐被社会科学学者所借用,进而形成一种学术门类。《承继与嬗变》一书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在梳理陶研学人谱系基础之上,进一步论证了谱系之间的嬗变逻辑发展脉络,以及这种脉络与逻辑的社会与政治原因。而作为后续陶研学人的前置节点,《承继与嬗变》是一个开放性的研究主题。大到国家民族,小至家庭个人,教育是永恒的命题。陶行知又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的研究必然是一个无法休止的研究乐章。《承继与嬗变》作为学术谱系研究的开拓性著作,必将随着陶研的不断深入而为后贤赓续,烛照陶研前行之路。

如在研究陶研学人章开沅时,作者对其进行采访,以其口述史料表明,陶行知是章开沅的两个榜样之一。那么,有没有别的文本史料作为旁证,说明章开沅确实是倾慕陶行知,从而走上陶行知研究之路?作者在一处用了章开沅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章开沅在金陵大学读书时,“发表《陶行知与武训》一文,批评学校电化教育馆只制作关于武训的幻灯片而忽略了功绩更大的陶行知”(13) 刘大伟:《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第197页。 。此外,作者在另一处用了另一陶研学人余子侠的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论文详细阐述了余子侠在章开沅的影响下,如何走上陶行知研究之路的情况。“自留华中师大任教后,我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第一个学术领域,就是恩师(章开沅)牵头的陶行知系列研究,所以我平生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就是‘陶研’方面的文章。”(14) 刘大伟:《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第231页。 以上史学方法与论证思路,充分体现了作者以多种史料互证,以达信史目标的学术素养。

三、 大胆想象与小心求证:口述与文本的逻辑关联

在史料充分的基础上,历史的研究无法离开大胆的想象。余英时认为,“历史想象实为历史家不可或缺的要素。盖历史材料无论其为器物或文字都是有限的,其本身不能单独地显现出历史全貌,而史家之所以能在有限的遗迹中讲出古史之大体情形者,端在其具有此种想象力”(9) 余英时:《历史与思想》,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版,第244页。 。意大利历史学家沙耳非米尼也认为,“史家有一个曲折的迷津,在他的前面,有许多断片,已经消失殆尽了。这些缺陷,仅能借他的想象去填补”(10) [意]沙耳非米尼著,周谦冲译:《史学家与科学家》,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29-30页。 。虽然这种合理的想象遭到后现代主义的大力抨击,作为回应,历史的研究毕竟还有小心求证,即文本史料的运用与考证。所以说,历史的研究依靠史料的小心求证与历史学者的大胆想象。而这两点,在《承继与嬗变》中体现得非常充分。

整合智能电网数据资源,挖掘信息和智能决策能力,提供智能化分析、预警、辅助决策和控制,为调度智能化提供更为精确有效的基础数据。

小心求证方面,尤显出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求证主要基于史料而言。史料种类很多,诸如器物遗存、档案碑刻、书信日记、口述史料等,而“史料鉴别又必是精华所在”(12) 王尔敏:《史学方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所谓史料鉴别,即是史料求证之硬功夫,这在《承继与嬗变》中也是俯拾皆是。

当然,以布罗代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史学,虽然排斥人的因素,尤其是个人因素,但是其分析历史的走向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如何将人与事很好地结合起来,运用于历史研究中,是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既不是要回到《史记》去,研究纯粹的人的历史,但也不能只讲事件,忽略人的因素。而是如何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论证历史才能显得更加科学与深入,而目前史学界恰恰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缺乏这样的力作。《承继与嬗变》则是近年来鲜见的这方面的佳作。甚或可以说,此书是人事高度融合的作品。作者自己在绪论里所说,他的写作方法是“摒弃中国传统史学中‘见事不见人’的研究思路”(6) 此处作者所说的中国传统史学,笔者认为是近代新史学以来倡导传统史学一派,而非近代以前之传统史学。 ,这当然是对的。但同时必须指出,此书的价值并非仅限于此,作者有意自我掩盖了此书的另一突出特点,即在重视人之外,此书将人与事高度融合在了一起。随意翻开此书,到处可见陶行知研究学术谱系中一个个鲜活的“人”,这些“人”的学术活动与背景,也成为作者重要的研究对象。作者正是在这些人与这些事的交融研究中,书写了一部具有高价值与开创性的佳作。这既是学术谱系这一特殊研究对象所决定,也是作者的学术自觉所致。

外加剂掺量:混凝土设计坍落度为180~220mm,粗骨料最大粒径20mm,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及减水剂厂家推荐掺量为胶凝材料用量的1.0%,实测减水剂的减水率为27%,含固量为25.7%;膨胀剂的掺量按厂家推荐为胶凝材料总量的6%。

关于大胆想象,比如在研究开拓期的华东学人时,对于张文郁有如下描述,“尽管并非陶门弟子,但张文郁对陶行知的尊崇之心却丝毫没有减弱,矢志不渝地保持着对陶氏教育理论的信服”(11) 刘大伟:《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第131页。 。作者并没有对张文郁做过访谈,以上描述显然为基于相关史料所作的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寥寥平常数语的想象,并非多余闲散之笔,而是作者刻意之布局,即通过文本证据外的想象,“刻画”陶研学人对陶行知爱之切,而唯有爱之切,方能以同情之想象实现知之深,知之深,则研究自然直透陶行知本真,这对研究陶研学术谱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深化作用。

体现之二,就是将文本史料与口述史料作了有机融合。

口述史料属于三亲史料,有着文本史料不可替代的鲜活性。加之《承继与嬗变》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作者又基于锐意打破当代人不写当代人之禁锢,口述采访便成为不可或缺的史料来源。根据笔者统计,全书进行过口述采访的陶研学人群体中,有章开沅、胡国枢、童富勇、金祥林、董宝良、李刚、储朝晖、夏德清、周洪宇、喻本伐、熊贤君、胡克坚、蔡幸福、姚渝生14位之多。这14位陶研学人遍及各个谱系,甚至遍及海外。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将口述史料与文本史料有机融合,在采用口述史料基础之上,辅以陶研学人本人的研究成果,两方面论证作者的相关观点。这种史学方法得出的结论,是非常令人信服的。

王祥一阵冷颤,想到自己怀揣来路不明的一批玉器,说不定里面掺杂了什么秽物。自己在城里人生地不熟,要是有个万一就完了。

最后要特别指出的是,作者在陶研学人学术谱系研究中,并未将各谱系作割裂封闭式考察,而是基于某些共同的学术脉络与发展逻辑,在分析不同时期学术环境的基础上,将各谱系按照一定的学术传承进行互为论证式的分析,从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璀璨的陶研学人群体图景。

虽然学术谱系的研究并非学术界新鲜事物,在目前可见的出版物中,就有医学、农学、哲学、文学等成果,但教育学领域的谱系研究不多。通观《承继与嬗变》,可以得出一个中肯的结论,此书已为陶研学术谱系作了很好的开拓性研究,也必将给后续研究形成深远的影响与提供广阔的主题;而其具有的多方面内容与方法上的创新,以及实现创新的路径选择,也为学界提供了有益的学术思考。

收稿日期: 2019-02-24

作者简介: 潘标,历史学博士,浙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经济社会史。

中图分类号: G40-092.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7902( 2019) 04-0007-03

(责任编辑: 钟玖英校 对: 刘 倩)

标签:;  ;  ;  ;  

构建普适开放与人事兼容的陶研谱系-《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简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