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好十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从根本上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经过几年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等重大问题上基本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促进了素质教育在全国各地的蓬勃开展。然而,目前在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仍存在某些认识上的偏差,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得力措施。本文拟对有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1.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理论先导,重在实践。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实践问题,但归根结底是一个实践问题。对于这项事关基础教育前途和命运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以理论为先导,在正确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分阶段、分区域、分层次地逐步推广。同时,也必须看到,在一定区域内推进素质教育,目前可资借鉴的现成经验并不多,实践呼唤有效的理论研究成果。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模式,要在实践中悉心探究,力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有新的突破,并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基础教育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纲要》精神的指引下,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2.处理好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坚持批判地继承,重在创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一个新旧交替、相互交错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有一个继承的过程。因此,教育实践中不能采取“割裂”的态度,认为“过去都是不可取的,现在一切从头开始,从今天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实,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对以往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完善。所以,应该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和看待以前的教育实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扬弃,绝不是全盘否定,切不可一叶障目,只看到以往教育的弊端,看不到应予继承和发扬的长处,而在认识和实践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必须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坚持以立为主,先立后破,立的价值高于破,立就是建树,就是创新,不能急于破,破了立不起来危害更大。实施素质教育只有把过去教育积累的经验继承下来,溶入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这样才有利于素质教育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3.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相互促进。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而不是面向差生,决不能从仅仅重视尖子生转为仅仅重视差生,从一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面向全体学生,是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充分发展,这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体现和最根本的要求。全面发展也不是平均发展,它更重视个性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使个性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健康发展。全面发展是基础,发展个性是本质。因此,素质教育既是面向全民的教育,又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既是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是个性特长充分发挥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既是普及教育又是提高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承的,普及是为了提高,提高是普及的最终目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在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特长的发挥,一方面培养造就多种类型的拔尖人才和顶尖人才,另一方面成不了高层人才的也要培养成为合格的劳动者,真正形成“让尖子冒得出,叫多数迈大步,使差生不落伍”的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新局面。
4.处理好学科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坚持学科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有人认为开展素质教育势必要“强化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弱化学科课堂教学”,这是一种误解,其结果必然影响教学质量。其他方面的素质水平提高了,知识水平下降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课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并不等于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是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真正提高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要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当前在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不得法、耗时多、负担重、效益低”,即“少、慢、差、费”的问题,我们必须从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上来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反对从某一个环节入手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做法,我们反对的是做到一点不顾整体,不求深入地短期行为。不能以课外活动代素质教育,不能混淆主次关系,以免将素质教育引向片面化、表面化、形式化,误入歧途。
5.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坚定不移地抓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什么是人才?这个问题搞不清楚,素质教育就定不准方向。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国家人事部制定的《1996—2010年中国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所称“人才”是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这是通常意义上的人才,那些学历不高,自学成才者,只占人才总量的极小比例。该《规划》的“人才”的界定为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那么,素质教育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的合格学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素质提高的具体体现之一是全民学历层次的提高,“普九”后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高中的普及率,进而提高大学的普及率,这都要通过提高全民的学历水平,并把学历与真才实学统一起来,以达到提高全民素质的目的。从通常意义上说,知识多,办法也多,学历高,处理难题的水准也高。按人事部所称的“人才”,我国的人才大多是通过考试选拔、靠中等以上学校培养出来的,因此,把高考说成“独木桥”和“羊肠小道”是非常不妥的,事实上高考是成才的“阳关大道”。十年“文革”形成的人才断层正是由于取消高考造成的。素质教育要在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突出抓好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把更多更好的毕业生输送到高一级学校;对升不上学的,要培养成当地经济建设的合格劳动者。
6.明确素质教育的宏观目标和任务,确保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贯彻“三个面向”和“两个重要转变”,落实“两全”,提高质量和效益,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决不能把减轻负担、减少考试等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责任,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师范院校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师资,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国家和省教育主管部门要研究课程和教材改革,把需要培养的素质目标都落实在教材中,探索素质教育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高教师素质,规范教学行为,落实课程方案,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素质教育朝着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科学、高效的途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7.完善办学条件,为素质教育实施做好物质准备。实施素质教育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办学条件,不仅要有必备的教学设施、设备,而且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规模偏小,师资短缺,办学条件十分简陋,这是不可能实施素质教育的。各级党委、政府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一定要彻底更新观念,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把教育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把教育投入作为生产性投资来看待,抛弃“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快”的旧观念,舍得投资为广大师生提供必备的现代化设施设备,舍得花钱对教师进行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技能的培训,走高投入,高产出的良性循环之路。
8.正确认识考试,合理利用考试,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考试运行机制。不能把考试作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界线。考试不是“应试教育”的本质特征,“应试教育”中的考试是考试的异化,使学生成了考试分数的奴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也要用考试作为检测质量水平和延时反馈的手段,问题在于把考试视为追求的目标,还是视为检测和反馈的手段,在于赋予它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加快课程改革,建立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正确运用考试,把考试“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建立素质教育学分制,实现考试分数与素质教育的统一,形成素质教育的考试制度和素质教育的分数,达到考试分数高、升学率高,就是素质教育搞得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基础教育的“应试”、“分数”与“能力”、“素质”的关系,使考试的中心真正转移到服务于改革教学,使原来的“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转到“学什么、教什么、考什么”上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还是“片面追求”才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分水岭。
9.正视竞争,激励竞争,培养有竞争力的跨世纪人才,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长期以来,教育界存在一种否认竞争、害怕竞争甚至反对竞争的观点,总是幻想取消竞争,总是把竞争与合作对立起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竞争是客观存在的,竞争的原则是优胜劣败,竞争不以这种形式存在就必然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文革”期间,搞“推荐”上大学,那时竞争的场所不是考场,而是转到某些干部那里去了。素质教育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诞生的,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公平竞争,因此,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必须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培养竞争能力,需要竞争的环境,要创设“自由、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努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并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特别是教会他们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把每个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让有能力上清华的就要培养出来上清华,能成艺术家的成艺术家,能成企业家的成企业家,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计划经济是培养“革命的螺丝钉”,市场经济要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只有拼搏进取才有出路,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教育也要象经济一样,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0.坚持按阶段性、层次性与区域性推进,要有计划、按步骤、 分层次地实施素质教育。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我国社会主义搞了若干年后,才真正认识到尚处于初级阶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一项重大变革,涉及到方方面面,不仅涉及教育内部,还涉及教育外部;不仅涉及基础教育,还涉及其他各类教育;不仅有认识问题,还有条件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了的,有的需要几年,有的需要十几年,有的则需要几十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素质教育经过几年的实践,有了一定进展,但从报道的一些经验来分析,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仍处于准备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大体要经过准备、过渡、深化、成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还要分清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各个层次,决不能把素质教育泛化,反对急功近利、贴标签式的“假”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必然要对传统教育的某些做法进行改革,改革就势必会触及原有的规章制度等,这显然不是一两所学校甚至是教育部门自身就能搞好的,必须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坚持区域性推进。从教育自身来讲,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现状差别较大,发展极不平衡,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间也存在一些差距,因此,必须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抓好一批素质教育的实验县和示范校,指导面上工作的开展,反对一窝蜂、随大流的盲目蛮干,要通过层次推进、区域联动,整体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