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扬子地区寒武系层序地层研究

中扬子地区寒武系层序地层研究

陈仁学[1]2002年在《中扬子地区寒武系层序地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通过对中扬子地区寒武纪地层剖面和层序地层特征的描述,结合其它层系野外层序界面特征,总结了野外易于识别的八种层序界面标识,即古风化壳、溶洞塌积岩、膏溶角砾岩、河流回春、斜坡角砾岩、鸟眼窗孔构造、渣状层、台地上冲蚀水道沉积。这些层序界面标识皆有剖面实证,既典型又直观。 结合区域资料,对中扬子地区二级层序(超层序)和叁级层序(沉积层序)进行了层序对比,编制了以二级层序体系域为单元的寒武系层序岩相古地理图4张,阐述了各单元岩相古地理横向展布特征及岩相古地理纵向演化特征。 通过对各叁级层序体系域沉积厚度分析研究,提出了叁种层序结构类型和层序系数的构想,即海侵型(TST型)、高位型(HST型)和过渡型(HT型),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初步剖析。中扬子地区寒武系以高位型为主,其次为海侵型和过渡型,反映稳定克拉通地区沉积特征。根据So值所作曲线同沉积相变化曲线异常相似的特征推测So值可以反映海平面变化,如果推测成立,那么海平面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将从定性上升到定量。 从烃源岩的产出层位、岩石类型和烃源岩的有机地化指标等方面特征分析认为,二级层序的海侵体系域是烃源岩的主要产出层位,高位型层序结构对烃源岩发育有利。 依据各项评价指标,对中扬子地区寒武系烃源岩从纵横向进行了综合评价和预测。纵向上以水井沱组烃源岩最发育,相当于SS3之TST的主体;横向上渝鄂湘边区为烃源岩最发育区,供烃中心位于恩施~咸丰~桑植~石门杨家坪等地区,烃源岩生烃贡献系数最高为9.45%,生烃强度最大为47.54*10~9m/km~2,具备形成特大型油气藏的烃源条件,属好烃源岩区。

胡亚[2]2016年在《中扬子地区寒武系纽芬兰统—第二统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中扬子地区寒武纪早期黑色页岩是探索该时期中扬子地区黑色页岩形成机理和海洋环境的良好素材。本文通过对中扬子地区纽芬兰统—第二统叁个不同沉积环境黑色页岩的沉积学及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了该时期古海洋体系环境的划分、叁级海平面变化、古海洋生产力的评估、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形成的主控机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结论:(1)岩石样品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均明显低于PAAS中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碎屑物质的影响。岩家河组硅质岩样品含量更低,表明硅质对稀土元素含量有稀释作用。经PAAS标准化之后,REE+Y配分曲线具有近于水平或略显右倾特征。(2)通过对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富集规律的系统研究,获得了不同古地理部位黑色页岩形成环境的变化特点,发现了沉积水体经历了高度分层缺氧硫化—弱分层贫氧—弱分层缺氧弱硫化—贫氧状态的转变,暗示了古海水物理化学特征的不稳定性。(3)基于U-Mo、Mo-TOC协变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牛蹄塘组、水井沱组、岩家河组各沉积阶段盆地水体的滞留程度不同,其中牛蹄塘组一段和叁段,岩家河组一段和二段,水井沱组下部沉积时期水体滞留程度较强。(4)PC/C界线附近岩家河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本期硅质岩具明显热液成因特征,表明这一时期中扬子地台西缘还未演化为一稳定被动大陆边缘。(5)根据δCe和参证海平面,从台地-斜坡-盆地相依次可识别出4个主要海平面升降旋回。(6)对古海洋生产力指标的研究表明,牛蹄塘组、水井沱组下部沉积时期,海洋处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状态,而岩家河组及水井沱组上部古海洋生产力较低,并且有机质的富集主要受控于氧化还原条件及叁级海平面变化。(7)综合分析认为,控制中扬子地区寒武系纽芬兰统—第二统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为古海洋体系的氧化还原状态及叁级海平面变化,当初级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保存效率变得更高。(8)在全面分析黑色页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区域地质构造格局,提出了中扬子地区寒武系纽芬兰统—第二统富有机质黑色页岩“热液活动—海平面变化—构造古地理—有机质形成和埋藏环境”复合成因模式。

张鹏飞[3]2009年在《中扬子地区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定位于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基础性地质研究。在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充分调研的前提下,以野外露头剖面为主要基础资料,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为理论指导,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镜下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和岩相古地理编图等技术手段,对中扬子地区古生代地层进行了系统的沉积学、构造古地理学研究,明确了中扬子地区古生代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历程,针对研究区争议较大的加里东期华南盆地属性和雪峰造山带属性两大问题,由相关证据入手阐明了本论文自己的观点。中扬子地区古生代地层中发育3大相组、15种沉积相类型。分别为陆相组的风化残积相、冲积扇相和河流相;海陆过渡相组的叁角洲相和河口湾相;海相组的碎屑岩潮坪相、碎屑岩无障壁海岸相、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相、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相、碳酸盐岩台盆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台地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陆棚相、浅海局限盆地相、欠补偿型盆地相和补偿型浊积岩盆地相。中扬子地区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可以划分为3大阶段,分别为早寒武世-早奥陶世扬子陆内海盆稳定沉降阶段、中奥陶世-志留纪的挤压隆升阶段和晚古生代加里东运动后海浸盆地阶段。早寒武世-早奥陶世研究区总体古地理格局为西北高、东南低,该时期中上扬子大型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奥陶世-志留纪研究区古地理格局发生重大变革,黔中隆起、江南-雪峰隆起、华夏隆起相继隆升,晚奥陶世五峰期黑色页岩为代表的浅海局限盆地沉积和志留系碎屑岩潮坪沉积为该时期的典型沉积相类型,中晚志留世中扬子全区都隆升为陆。泥盆纪-二迭纪为加里东运动后的新型海浸盆地演化阶段,海浸是沉积相展布的重要控制机制,形成了陆源区周缘高能碎屑岩滨海、低能碎屑岩潮坪与碳酸盐岩台地、台盆在横向上过渡的沉积古地理格局。针对加里东期华南盆地的属性问题,本论文最终研究成果表明加里东期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已经拼贴为一体,该时期华南盆地为一个陆内坳陷海盆,加里东期不存在分隔扬子与华夏两大地块的华南洋盆。得出该结论的证据主要有两方面:①湘桂赣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体呈面状展布,且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为壳源S型花岗岩,这些特征与洋壳消亡形成的花岗岩体无论在分布特征还是在地球化学特征上都有显着的差别;②湘桂赣地区加里东期地层的沉积古地理特征研究表明在目前多数人公认的扬子与华夏的缝合带,即江绍断裂带两侧的加里东期沉积物不存在两大古地理体系的截然跳相现象,而是表现为两侧沉积相带的指状交叉、过渡或呈现为完全相同、统一的岩相古地理单元。针对“雪峰古陆”的属性问题,通过对雪峰地区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不整合面属性分布规律的研究表明,雪峰造山运动的强度由南东向北西逐渐减弱,影响的范围从加里东期到燕山期逐渐向北西扩展。雪峰及其周缘地区的地层沉积特征则表明,震旦纪-白垩纪雪峰地区经历了复杂的隆凹变迁历程,可概括为五大阶段,分别为早震旦世-中奥陶世的碳酸盐斜坡-陆棚-盆地阶段、晚奥陶世-晚石炭世的隆起剥蚀阶段、二迭纪的碳酸盐岩台地阶段、早叁迭世的碳酸盐陆棚阶段和中叁迭世-白垩纪的隆起-陆相山间盆地阶段。结合上述加里东期华南不存在洋陆碰撞事件的结论,可以看出以元古界出露区为标志的“雪峰古陆”事实上并非古陆,而是一个经历了多期陆内造山事件的复合迭加陆内造山带。

万秋[4]2011年在《中扬子地区二迭纪构造古地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中扬子地区二迭系实测剖面为基础,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学及地球化学等方法,利用微相分析作为基本的研究手段,将实测剖面及微相分析等有机结合,对中扬子地区二迭系的地层特征、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及古地理演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就沉积与构造演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区下二迭统部分缺失,仅在鄂东南及鄂西、湘西北的部分地区发育;中二迭统发育广泛,在研究区均有分布,总体南厚北薄,岩相呈渐变关系,从南到北由浅海相的灰岩向半深海及深海相的硅质灰岩、硅质岩转变,沉积水体南浅北深;上二迭统以碳酸盐岩为主,吴家坪组与龙潭组、长兴组与大隆组均为同期异相,地层穿时明显,反映出晚二迭世沉积的分异。通过实测剖面的微相分析,识别出12个微相类型,主要由生物碎屑颗粒灰岩、泥晶灰岩、泥晶粉屑灰岩、砾屑灰岩、硅质岩等组成。从微相分析及粒度分析的角度证明了在研究区中二迭统广泛发育的砾屑灰岩为异地沉积成因,而非差异压实成因。沉积体相分析表明,研究区二迭纪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缓坡和盆地沉积,其中,早二迭世发育碳酸盐岩台地,中二迭世发育碳酸盐岩缓坡沉积和盆地沉积,鄂西地区发育重力流沉积,自上而下分为滑塌沉积、碎屑流沉积、颗粒流沉积;晚二迭世发育台地、斜坡和盆地沉积,早-中二迭世和晚二迭世分别构成两个大的海侵海退旋回。早二迭世,海水还未完全侵入研究区,部分地区为古陆,在鄂西及研究区东南部发育局限台地-开阔台地沉积;栖霞期研究区遭受广泛海侵,中扬子北缘为外缓坡-盆地沉积,中扬子克拉通主体为缓坡沉积,局部为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鄂西海槽为外缓坡沉积;茅口期海侵进一步加剧,北缘为欠补偿深水盆地沉积且范围进一步扩大,中扬子主体依然为缓坡沉积,鄂西地区发育盆地相沉积。研究区中二迭世从南到北的台地-缓坡-盆地沉积构成一个碳酸盐岩斜坡沉积体系,并与区域构造格局相吻合,同沉积断裂的活动,对研究区的沉积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中扬子北缘深水盆地的发育受南秦岭海活动的制约,沉积受其控制。晚二迭世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开阔台地、陆棚及盆地沉积,吴家坪期以台地相沉积为主,深水盆地范围较小,长兴期发育台地相及盆地相,深水盆地范围变大,研究区晚二迭世的沉积主要受南秦岭海活动控制,受盆地演化影响,沉积分异在晚二迭世较发育。古地理演化表明,吴家坪期中扬子北缘为深水盆地沉积,中扬子克拉通主体开阔台地沉积与陆棚沉积并存,鄂西海槽范围缩小,变为孤立海盆;长兴期海侵加剧,中扬子南部为浅海台地沉积,北缘为欠补偿深水盆地沉积且范围进一步扩大,长兴晚期达到高潮,中扬子变为克拉通边缘盆地。此外,通过碳酸盐岩微相分析,将研究区发育的成岩作用类型分为交代作用、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及重结晶作用等,结合碳氧同位素特征,得出本区成岩环境主要为海水-大气淡水-埋藏环境,并就成岩阶段做了划分,从δ13C和δ18O值计算出古盐度及古温度,表明研究区二迭纪为温暖气候。

汪建国, 陈代钊, 王清晨, 严德天, 王卓卓[5]2007年在《中扬子地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转折期台—盆演化及烃源岩形成机理》文中认为在中国南方中扬子地区早寒武世早期,沉积了一套黑色碳质页岩、碳硅质页岩、黑色粉砂质页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属于腐泥型为主的有机质类型,为中国南方海相区域主力烃源岩之一。为了认清该套烃源岩的形成环境,通过对岩石学特征、沉积相的变化、台—盆转化的研究并结合一些地球化学指标分析了该地区在转折期古环境发生的变化,初步探讨了下寒武统这套主力优质烃源岩的形成背景,提出了一个热水活动—上升洋流—缺氧事件复合模式,即为在地壳拉张背景下,热液活动与上升洋流共同作用造成生物产率提高,水体缺氧,使得有机质大量埋藏并得以保存,构成了在中扬子克拉通上和东南边缘重要的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

陈洪德, 田景春, 刘文均, 许效松, 郑荣才[6]2002年在《中国南方海相震旦系—中叁迭统层序划分与对比》文中认为在对中国南方不同地区海相震旦系—中叁迭统基干剖面和辅助剖面详细观测研究的基础上 ,对震旦系—中叁迭统进行了系统的层序划分对比 ,共识别出 1 3个超层序和 99个叁级层序 ,讨论了 1 3个超层序的特征 ,建立了中国南方海相震旦系—中叁迭统的层序格架。总体上看各超层序在整个中国南方不同盆地、不同相带的剖面上可以完全对比 ,但同一个超层序内所包含的叁级层序个数及完整性有所不同。对于叁级沉积层序来说 ,半数以上可以得到化石带较为准确的年代控制并在同一个构造分区甚至整个中国南方进行对比 ,部分层序甚至还可以在叁级层序的体系域层次进行对比。表明从整个中国南方来看二级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更具有一致性 ,而叁级相对海平面的变化规律在不同盆地、不同相带有所差异。

童立[7]2014年在《基于地震剖面分析演绎中扬子逆冲推覆构造的演化》文中指出本论文选择中扬子北缘的秦岭-大别山构造带、南缘的雪峰山构造带及毗邻的沉积盆地为研究对象,以板块构造理论为纲,以活动论和大陆动力学为指导思想,从构造解析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成盆动力学和盆-山耦合等理论,通过对研究区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以及地表地质的调查,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叁大构造带形成的相互关系、探讨其构造变形机制的差异性及各自的动力学背景,旨在系统研究该区构造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揭示华南、华北板块碰撞后,研究区构造带的动态演化过程、盆-山耦合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通过对中扬子地区的高精度二维地震剖面系统的数据处理与解释,并选择典型的地震剖面做构造平衡恢复,对研究区构造演化史进行了探讨。并初步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中扬子地块是由江南-雪峰山构造带和秦岭-大别构造带两个性质不同的构造系统控制,它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多体制、多旋回的构造作用,它是一个东部强烈压缩紧闭,向西撒开的近叁角形区域。2.中扬子地块陆内对冲带是中扬子地块在秦岭-大别构造带和江南-雪峰构造带南北两个相向挤压作用下形成。印支期以来,中扬子地块构造演化和构造格局受北缘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江南-雪峰造山带联合作用所制约,使得中扬子地块形成多个构造体系的复合联合格局。3.研究认为中扬子地块联合构造具有迁移性和逃逸性,这是由于印支期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的拼合是以一种“剪刀式”的形式拼合,即中扬子北部边界东段首先与华北板块发生拼合,然后拼合处逐渐向北西部迁移,来自南北构造体系的构造作用向中扬子地块内部发育史以递进变形的方式向板块内部迁移。4.通过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研究区地震剖面的反演复原,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认为研究区构造带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基本可以概括成3个主要阶段:印支期-早燕山期、晚燕山期-早喜山期、晚喜山期。

王韶华[8]2010年在《中扬子震旦统油气藏特征及勘探潜力》文中提出中扬子经历了多幕构造演化、多期盆地迭加改造,同时经历了多期生、:排烃和复杂的油气成藏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复杂油气聚集区。上震旦统是中扬子地区重要的勘探目的层系之一。本文以构造学、沉积学和多旋回盆地分析等现代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充分应用地质、地震、钻井、测井和测试分析化验等资料,以综合分析及计算机模拟为手段,把握野外宏观观测与室内微观分析相结合、地表地质与地下地质及地震分析相结合、静态描述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应用区域封盖层控气论、古隆起控气论等天然气成藏与富集理论的观点,强调源是“根”,盖是“本”,系统总结了中扬子上震旦统油气成藏基本特征,动态分析了上震旦统的油气成藏演化过程,探讨了其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控制因素,建立了可能的油气成藏模式,并进一步综合评价了上震旦统的油气勘探潜力,指出了有利的勘探区带,明确了下步主要勘探方向。盆地充填及构造演化分析表明,中扬子总体经历了两大演化阶段——原型盆地演化阶段及强烈变形、变位演化阶段。各演化阶段又可分为多个演化时期,即加里东期克拉通(Z1—O2)及前陆膨隆盆地(O3—S)、海西—早印支期(D—T2)克拉通盆地、晚印支—早燕山期(T3—J2)前陆盆地的原型盆地沉积演化时期,以及早燕山末期(J3—K1)陆内盆地强烈褶皱变形、晚燕山—早喜山期(K2—E)盆地伸展改造、晚喜山期(N—Q)盆缘强烈挤压的变形变位演化时期。以南北碰撞造山及前陆盆地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区域构造格架剖面的地震资料精细解释,认为中扬子区海相地层存在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印支期及以前以差异隆升为主要特征,形成了与基底隆升有关的构造样式;燕山早期以南北挤压下形成的陆内造山带为主体,可划分为南、北两个大的陆内挤压推覆造山带,以及处于南、北两个逆冲褶皱带之间中部对冲过渡带,并可进一步划分为7个二级单元和17个叁级单元。综合应用地表露头、钻井、测井、测试与化验分析等资料,系统分析了上震旦统油气成藏要素基本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烃源层以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碳质泥岩、泥灰岩及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水井沱组)泥岩、碳质泥岩为主,储集层以上震旦统灯影组颗粒白云岩、溶蚀孔洞白云岩为主,盖层以下寒武统泥质岩、泥灰岩为主。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两套烃源层演化程度高,均以产气为主;纵向上,下寒武统烃源岩优于上震旦统;平面上,上震旦统烃源岩以湘鄂西鹤峰地区最发育,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烃源条件;下寒武统烃源岩存在湘鄂西区的恩施—鹤峰一带、江汉平原区南部两个主要生烃中心区,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烃源条件。上震旦统灯影组储层横向分布相对稳定且广泛发育,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溶蚀孔、洞为主,储层类型以裂缝—孔洞型为主,并以兴山—宜昌地区储层厚度大,物性较好。下寒武统盖层基本连片分布,累计厚度大,且盖层均质程度高,湘鄂西区具备形成高效气藏的封闭能力,江汉平原区较湘鄂西区逊色。保存条件以石柱复向斜为有利保存单元,沔阳干涉断褶带、宜昌稳定带、花果坪复向斜、桑植—石门复向斜及利川复向斜为较有利保存单元。从区域封盖层控气论和古隆起控气论等观点出发,动态分析了上震旦统油气成藏演化历程。研究表明,上震旦统、下寒武统烃源岩在加里东期进入生、排烃的鼎盛期,此时古构造表现为“大隆大坳”(北缘隆起带、中部斜坡带、南缘坳陷带)的格局,因此“斜坡”为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尤其是距离烃源岩生、排烃中心较近的鄂西渝东、湘鄂西区以及江汉平原南部最为有利,此时下寒武统盖层的封闭性以中扬子西南部湘鄂西区最好,油气成藏以鄂西渝东的石柱地区最好;在海西—印支期,上震旦统和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生、排烃强度有所降低,此时古构造格局由鄂西渝东隆起、湘鄂西坳陷、黄陵-洪湖隆起、当阳坳陷带、钟祥隆起和鄂东坳陷组成,其中“隆起”成为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且此时下寒武统盖层封闭性好的位置较加里东时期向西迁移,鄂西渝东区有利于油气保存;在早燕山期,上震旦统和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生、排烃进入尾声,该时期形成的大量圈闭成为先期储备在隆起中或斜坡上的油气或古油藏中油型裂解气再次分配的目标,此时下寒武统盖层的封闭能力与海西—印支运动期相差无几,鄂西渝东区有利于油气保存;在晚燕山期—喜山期,烃源岩早已结束生烃,但有部分先期震旦系古油藏中石油裂解气的供给,由于拉张断陷和早期挤压断裂的反转对油气保存体系具有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此时鄂西渝东区下寒武统盖层封闭性持续好,石柱、利川、花果坪最有利于油气保存。应用圈闭形成时间法、生排烃史法、流体包裹体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了上震旦统油气成藏的期次。基于圈闭形成时间确定出上震旦统大规模的油气成藏发生在侏罗纪末期的燕山运动时期,同时也是油气大量散失和气藏遭受破坏与改造的主要时期;根据生排烃史法确定出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以及早燕山期是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两套烃源层有机质热演化的重要变革时期;从流体包裹体分析确定出加里东晚期—早印支期是上震旦统灯影组内包裹体形成的时间,而此时区内并无局部构造形成,古隆起、古构造为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应用烃源岩发育及生烃动力学和成藏动力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中扬子上震旦统成藏的烃源岩有效供烃能力及控制因素。分析认为,烃源岩以泥质类烃源岩为主,是主要的生烃母质;构造-沉积类型影响油气生成-排驱、运移-聚集和破坏-保存的整个成藏过程;生排烃强度是烃源灶初始排烃能力的表征;烃源灶性质演变为天然气成藏提供了多种供烃途径;烃类散失速率影响烃源灶的有效供烃能力;有效供烃效率是烃源岩性质、构造-沉积类型、烃源灶类型及其迭合、生烃强度历史演化和天然气散失速率诸控制要素的综合效应。有效供烃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其定量描述为中扬子海相油气藏演化历史的定量描述提供了新的思路。综合应用地层沉积、储层与成岩演化分析等方法,指出了上震旦统灯影组优质储层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上震旦统灯影组优质储层发育与古岩溶作用、埋藏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关系密切。平面上,灯影组储集条件好的沉积相为潮下高能带和台地边缘,而潮下低能带的储集条件相对较差。纵向上,高位体系域发育潮坪相藻云岩、颗粒云岩以及台缘滩相颗粒云岩。白云石化作用主要表现为准同生白云石化、回流渗透白云石化、和混合水白云石化,其中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主要发育于灯叁段,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主要发育于灯影组中上部,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以灯一段和灯叁段较发育。由于灯影末期受海平面变化与地壳运动影响,致使灯影组顶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古表生溶蚀作用。现今灯影组储集体规模以及孔渗性是沉积、古岩溶以及埋藏阶段的选择性溶蚀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通过典型油气藏解剖,结合区域成藏背景分析,应用天然气成藏与富集理论,研究了上震旦统油气成藏富集规律。上震旦统灯影组油气成藏具有多源、多期的特点,并存在叁种可能的油气成藏模式,即早期聚集晚期调整成藏型、持续演化原生成藏型、早期运聚晚期破坏改造成藏型。烃源灶的变迁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物质基础,两套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控制了油气多期成藏和混源特征;继承性古隆起及其斜坡控制了油气富集,是最佳油气聚集区;构造运动,特别早燕山构造活动是油气成藏定型的关键;后期优越的封盖条件是油气得以保存的关键。在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上震旦统的有利区带进行了评价与优选,并应用地质类比法预测了油气资源勘探潜力。结果表明,中扬子上震旦统油气勘探前景广阔,预测上震旦统总资源量为11422.10×108m3;油气成藏条件以石柱复向斜最为优越,是中扬子上震旦统油气勘探的首选有利区带。

陈代钊, 汪建国, 严德天, 韦恒叶[9]2012年在《中扬子地区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样式与古地理格局》文中研究指明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是地球历史演化的重要阶段之一,不仅纪录了后生动物的产生、灭绝以及加速分异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构造重组、长期全球性海洋缺氧、海洋地球化学明显的变化等。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重要时期地球表层环境演变及动力机制,我们对鄂西—湘西北地区下寒武统地层(相当于第1、2阶)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和层序分析,在3大岩相组合(碳酸盐岩、硅岩、黑色泥岩/页岩)中识别出了16种主要岩相类型,并根据岩相时空变化识别出4个沉积层序(S1~S4)。在寒武纪开始时,湘西碳酸盐台地发生暴露,而台缘南侧发生裂陷,台地北侧的湘西北地区(如石门杨家坪)也发生大幅沉陷,但往北至叁峡地区变浅,过渡为碳酸盐台地,形成两隆两凹的古地貌格局,这种巨大侧向地形差异(起伏)指示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断块掀斜作用,这种构造作用在寒武纪早期呈幕式活动,从而控制了该时期的沉积作用、沉积样式及其空间分布,并以沉积层序体现,因此每一层序代表了一幕从构造(拉张)强化到衰减过程的沉积响应。在构造幕的开始阶段,由于强的拉张和断裂掀斜作用,湘西碳酸盐台地发生暴露或变浅,而在该台缘南侧发生断陷,形成断阶,深部富硅热液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到断阶海底形成浅海热液喷流系统(硅烟囱),所以此处层序底部往往由一套特殊的硅质沉积(如有多管—孔丘状硅岩、脉状硅岩或漏斗状/楔状硅岩体)组成。此带向东南盆地方向,由于热液活动衰减和海水影响的增强,主要发育层状硅岩。从湘西北至叁峡地区,层序底部一般由薄层状硅岩(常含泥质)组成,且向台地方向量减少(但碳酸盐岩增多)。在构造幕晚期,由于构造活动衰减,热液硅通量大幅减少,除深水盆地外,碳酸盐工厂恢复生产,因此层序上部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深水盆地除外)。从第四构造幕热液活动后,盆地基底热衰减迅速,深部硅输入通量大幅减少,并在扬子地块发生大范围均匀挠曲沉降和快速海平面上升,造成碳酸盐台地淹没,形成了牛蹄塘组(或同期)富有机质黑色岩系。从此后,中扬子地区进入了一个新的构造—沉积演化时期。

汪建国, 陈代钊, 王清晨, 严德天, 王卓卓[10]2008年在《中扬子地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转折期台—盆演化及烃源岩形成机理》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南方中扬子地区早寒武世早期,沉积了一套黑色碳质页岩、碳硅质页岩、黑色粉砂质页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属于腐泥型为主的有机质类型,为中国南方海相区域主力烃源岩之一。为了认清该套烃源岩的形成环境,通过对岩石学特征、沉积相的变化、台一盆转化的研究并结合一些地球化学指标分析了该地区在转折期古环境发生的变化,初步探讨了下寒武统这套主力优质烃源岩的形成背景,提出了一个热水活动—上升洋流—缺氧事件复合模式,即为在地壳拉张背景下,热液活动与上升洋流共同作用造成生物产率提高,水体缺氧,使得有机质大量埋藏并得以保存,构成了在中扬子克拉通上和东南边缘重要的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

参考文献:

[1]. 中扬子地区寒武系层序地层研究[D]. 陈仁学. 西北大学. 2002

[2]. 中扬子地区寒武系纽芬兰统—第二统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 胡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

[3]. 中扬子地区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D]. 张鹏飞. 中国石油大学. 2009

[4]. 中扬子地区二迭纪构造古地理研究[D]. 万秋. 合肥工业大学. 2011

[5]. 中扬子地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转折期台—盆演化及烃源岩形成机理[J]. 汪建国, 陈代钊, 王清晨, 严德天, 王卓卓. 地质学报. 2007

[6]. 中国南方海相震旦系—中叁迭统层序划分与对比[J]. 陈洪德, 田景春, 刘文均, 许效松, 郑荣才.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2

[7]. 基于地震剖面分析演绎中扬子逆冲推覆构造的演化[D]. 童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8]. 中扬子震旦统油气藏特征及勘探潜力[D]. 王韶华. 中国地质大学. 2010

[9]. 中扬子地区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样式与古地理格局[J]. 陈代钊, 汪建国, 严德天, 韦恒叶. 地质科学. 2012

[10]. 中扬子地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转折期台—盆演化及烃源岩形成机理[C]. 汪建国, 陈代钊, 王清晨, 严德天, 王卓卓.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 2008

标签:;  ;  ;  ;  

中扬子地区寒武系层序地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