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状况如何?对此,我们在江苏省南通地区进行了三个多月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和我们的思考归纳总结如下,谨供参考。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走势
1、精神文明活动载体多元化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精神文明活动载体单一。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承包经营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方式,广大农民不仅自由支配和安排劳动时间,而且从土地上解放了一大批劳动力。适应不同程度富裕起来农民的要求,农村精神文明活动载体呈多元化走势。
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大体有这么几种:一是新闻媒介,即广播、电视、报纸、刊物。这是传统的至今也是有效的活动载体。二是文化阵地,即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录像室、图书室、歌舞厅、俱乐部、黑板报,以及各类文化活动室。这些活动载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三是创评活动,即主题教育、知识竞赛、文明户评选、新人新事评选等活动。这些活动参与性强,能直切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四是课堂、会议,即以基层党校、政校、农民学校、冬训、短训班、报告会、村民会议为载体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宣传,讲解国策,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此类活动载体目前没有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经常形式,其特点是比较正规、声势比较大,但往往占用农民的生产或休息时间。上述活动载体不少已进入千家万户,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
2、文化基础设施日臻现代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活动设施的现代化提供了财力支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只要领导重视,经济发达程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正比。一是随着旧城改造和新区拓宽,现代化的娱乐中心在县城和部分乡镇已不再鲜见。二是许多地区通过多渠道筹资,都普遍加大了对学校、医院、图书馆、闭路电视、体育场馆的投入力度。所有的县中学都配有现代化电教设备和理化实验设备。三是不少地区以创建省或全国卫生城市为契机,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3、群众文化多样化
文化走向市场已是大势所趋。官办文化、民办文化、企业办文化、社会办文化四头并进。群众文化多姿多彩,并赋以乘凉晚会、风筝、绘画、书法、歌咏等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许多乡镇依托乡镇企业,兴建了不少文化中心,开发群众文化活动阵地。
娱乐性文化有公办民营、民办民营等形式。中外合资兴办娱乐文化设施在县城已有一定数量。传统群众文化形式和现代化设施结合、中资和外资结合、官办和民办结合是农村群众文化的新特点,意味着群众文化的市场化进程已经开始。
4、生活方式文明化
从总体上说,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开始进入农村。一是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捐资办学、修桥铺路、乐善好施、尊老爱幼、互助互济、见义勇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不断涌现,并且农民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开始逐步向文明礼貌、清洁卫生方向转化。过去农村司空见惯的宗族纠纷、宅基纷争、骂街斗殴已经开始减少。二是精神生活方面的消费逐步增多。虽然绝大多数农民追求的目标是攒钱建造私有住宅,但是智力投资、旅游观光、文体消费等精神生活方面的开支逐年提高。三是休闲方式逐步多样。除打牌下棋、唱歌跳舞外,广播、电视、报纸、培训班已成为不少农民学习新生产技艺、进行信息收集的重要休闲方式。
5、思维观念创新化
竞争意识、开放意识、风险意识在农民的观念体系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农民的科技意识、信息意识、市场意识、法制意识较之过去有所增强,对科技、信息、市场、法制在经济发展、劳动致富的过程中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另外,计划生育意识、现代殡葬意识已在广大农民中形成主流。
当然,这些现代文明的新观念还没有完全具备取代落后的传统观念的能量,尚处于与落后的传统观念抗衡之势。
6、精神文明建设日趋规范化
主要表现在:一是机构设置比较规范。市、县都设立了精神文明委员会,并有专门的常设办事机构,协调和领导包括农村精神文明在内的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二是精神文明建设走出了“虚”的困境。许多村镇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进行分解,一一落实,由主要领导亲自抓。有的村镇,把精神文明建设与为农民办实事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体现在作好本职工作上;体现在细微之处(尊老爱幼、爱公物、爱集体、爱家乡);体现在勤劳致富(养儿当兵、种地纳粮、计划生育)等方面。三是制定了规划、制度、乡规民约。对村级组织建设、经济工作管理、村民行为规范以至社会发展等都提出了要求,制定了蓝图。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新问题
1、理想、信念日趋淡化,现代农民观没有形成
这主要表现为:一是集体主义没有成为农民价值取向的主导。大部分村民缺乏一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所认同、所需要的价值观。二是急功近利成为不少农民的心态。读书无用在一些乡镇又有所抬头,给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带来新的难度。三是法制观念淡薄。唯利是图、违法乱纪、偷税漏税、赖债毁约、超计划生育、纳妾重婚等现象时有出现。四是缺乏市场经济观念。如市场与创新观、信息与时效观、风险与机遇观、人才与科技观等。因此,不少农民置身于市场经济大潮而不知所措。
2、丑陋现象沉渣泛起,社会风气令人担忧
一是封建迷信风从暗处向明处蔓延。二是大操大办势头迅猛。攀比、炫耀、敛财、仗势、巴结成为大操大办的实际动因。三是赌博风呈弥漫之势。除上述“三风”之外,在城乡结合部、村镇结合部出现地方恶势力、卖淫嫖娼、打架斗殴等现象,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3、群众文化内部结构失衡,娱乐文化畸形发展
尽管农村群众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但是群众文化内容结构失衡,娱乐文化畸形发展,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在不断削弱。群众需要的大众公共文化设施脆弱衰败,不堪重负。即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南通地区的乡镇,也只有40%达到省里规定的用房标准,并有33个根本无活动用房。目前南通还有45个乡镇无图书室。对外开放的篮球场、乒乓球室,在许多乡镇已属罕见。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娱乐性文化设施由私人承包经营,难以真正发挥群众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应有功能和作用,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4、社会调控系统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机制没有完全形成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才能建设好这项工程。但现有机制不能适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一是领导协调机制。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能够协调整个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机构。因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涉及宣传、教育、文化、卫生、公安、民政、体育、财政、工商、税务、计划生育等诸多职能部门,现有的精神文明办公室的职能是难以领导和协调整个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只能有赖于县、乡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二是动力投入机制。目前这方面的问题是:①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性,不少人视为麻烦和负担。②农村社会各层次的领导者还没有真正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共识和合力。③投入失衡。对硬件的投入比较重视,对社会风气、综合治理、文明行为、思想道德的软件投入较少。三是保障、支持机制。这方面的主要问题是:①综合治理组织网络不健全。专司精神文明建设的乡干部到职不到位,村干部则无职无位,基本上由乡镇分管领导包揽。②“脏、乱、差”的现象没有根本改观,民事纠纷、恶性案件呈上升趋势,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我们认为,必须面对和正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走势和新问题交错并存的现实,从我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出发,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内容、活动载体、投入指向、运行机制要有新的思路,从而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不断满足正在富裕起来的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1、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一是坚持一把手两手抓。现行体制下,党委和政府的一把手要两手抓,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也只有一把手两手抓,党委和政府才能形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二是建立健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协调机构,赋予实权,使职、权能统一起来,逐步形成完善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网络。三是真正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规划一起制定、两项任务一起部署、两个指标一起考核。四是坚持中心幅射、以点带面的推进方式,形成“抓县城带集镇、抓农户带村民”的新格局,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由政府行为、政府推动,逐步转化发展为村民的自觉行为和自觉要求。唯有如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获得永恒的动力。
2、加大投入,改善载体
硬件投入要加大,但现在迫切需要加大的是对思想道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主旋律教育以及净化社会风气、社会舆论等软环境的投入。对一些社会回报期长的投入也必须加大力度,如乡镇图书室、新华书店、群文和群体设施。
投入途径不能局限于政府投入上,应倡导和鼓励全民投入。在南通地区已出现民办的录像室、电影队、幼儿园、歌舞厅、图书室等,这不仅可以扩大投入源泉,而且能把精神文明建设官办单一的传统载体,发展为社会、家庭、企业、村组、个人、传统设施、现代设施的多重载体。
3、以人为本,提高素质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主要看是否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农村新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1)坚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和指导农民,清除农民固有的封闭、保守的旧意识,形成改革开放、共同致富的新意识。
(2)通过多种媒体和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渗透和培训,提高他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增强职业技能和科技意识,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
(3)广泛开展遵纪守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伦理道德教育,组织有益的群文、群体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
(4)加强法制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加强综合治理的力度。以法律、村规、民约的形式规范农民的行为方式;加大打击犯罪和社会丑陋现象的力度,使社会治安保持良好运行态势。
4、延伸触角,重在参与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将职能和管理触角向村级组织延伸。村级组织受乡镇党委、政府的委托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制定村规民约,管理全村的财政、民政、治安保卫、民事调解、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征兵,组织群文、群体活动。延伸触角的目的在于,让群众真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充分调动其广泛参与的积极性。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突出“实”和“精”,要在潜移默化中让现代文明走进千家万户,融化在农民的日常行为中。
5、创建推动,讲求实效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创建活动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行之有效的形式,应大力提倡。
(1)继续开展以文明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创建活动,促进家庭和睦,协调邻里关系,优化社会细胞。内容上,不仅要有遵纪守法,执行国策的要求,也要体现奔小康、科技兴农、勤劳致富的目标和对现代新型农民的规范和要求。
(2)继续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不断提高创建的水平和质量,改变领导指示取代创建过程的倾向,使农村创建文明单位活动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3)多层次的开展创建活动。要结合岗位、职业、思想动态、当前任务多层次的开展创建活动,扩大群众参与,以求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上有所突破。但切忌过多过滥,应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4)在共建、联建中推动创建活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处于单位、农户“单体自建”的状态,难以解决一个区域内不同隶属关系单位的两个文明建设协调问题,社区整体优势受到制约。必须注意党政军、农学工商、社区和农户协同行动,发挥共建联建的优势,形成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建、环境建设联手、文明成果共享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