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美好生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基于成人初显期的调查分析论文

指向美好生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
——基于成人初显期的调查分析

庞捷敏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浙江台州,318000)

[摘 要] 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蕴含着心理健康的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致力于帮助学生创造与实现美好生活。高校学生在成人初显期里有特定的心理特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独特的定义。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回应大学生的需求,引领学生过上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 美好生活;成人初显期;心理健康教育

党的十九大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众所周知,教育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最有价值的教育应当有利于人的美好生活。那么,在高等教育中,旨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现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是值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为处于成人初显期的大学生,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规划路径有别于其他群体,需要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来推进美好生活的规划和实现。

一、美好生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

(一)美好生活的心理学意蕴

美好生活提出的背景是基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人民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这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立体式的,本身就蕴含着对心理健康的要求。因此,美好生活是心理健康的人的自然追求。

美好生活是更为重视精神需求满足的生活。这种对精神需求的渴望并不是否定物质需求,而是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让大多数人得到了物质财富的满足,从而更为重视精神境界和思想智慧的丰富。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提出,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健康,说明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心理状态的和谐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涵。

在数字图像相关计算时,采用标准化协方差互相关函数进行匹配,通过整像素位移搜索方法得到准确的位移初值估计,采用Newton-Rapshon迭代方法搜索亚像素位移。图7为数字图像相关法计算得到的试样4在不同时刻的位移场和应变场分布,可见沿着I型裂纹方向的位移场上下对称,在裂尖附近的应变场出现明显应变集中。例如,加载到88s时刻,沿着拉伸方向上的应变εy最大接近了1.37%。上述的位移场和应变场分布将为计算裂尖附近的J积分提供数据。

美好生活是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生活。美好生活作为一个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具有多样化和丰富性,但在其基本价值取向上也存在共性,即美好生活不是静态的,应该是一个趋向至善、不断靠近的创造过程。个体通过自身努力,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个性的同时,追求美好,体验美好,这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十项标准相互呼应。[1]

2.大学生对恋爱婚姻和职业发展抱有认真的期待。大学阶段对恋爱和职业的关注不再满足于尝试和探索,学生更希望能找到稳定合适的亲密对象,以及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选择。

商务英语翻译工作的专业性较强,与普通的英语翻译工作相比而言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跨文化的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工作中将面临着不同国家及文化背景下的领域及词汇翻译,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将涉及到较多的专业性词汇,为了更好的表达这些专业性词汇,因此需要翻译者能够熟练的掌握专业术语,了解相关国家的文化背景及语言表达习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及能力,实现有效针对性及准确性的翻译活动,提升自身专业术语的驾驭能力。

(二)美好生活与心理健康教育

4.大学生会进行更多的社会比较,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大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地方,除了学习之外社会活动和社交娱乐也更为丰富。学生在眼界开阔的同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比较,当结果不尽如人意时,就会怀疑甚至贬低自己,引发人际困扰。

看到第三段,眼泪已成了河在他脸上流淌。橘红,对不起,都怪我,是我造成的,我是罪魁祸首,你给我机会,后半生一定挽回我的过失。

因此,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通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素养,加上大学阶段专业教育的训练,结合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在大学阶段乃至今后步入社会甚至一生的发展都更能够与美好生活相伴。

为了了解中国大学生的成人初显期特质,研究选取浙江某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由Arnett教授开发,国内学者吴雪霜翻译的中文版《成人标准问卷》和《成人初显期特征问卷》作为施测工具进行调查。《成人标准量表》的 Cronbach's Alpha 值和基于标准化的 Cronbach's Alpha 值分别为 0.936 和 0.942,《成人初显期特征量表》的Cronbach's Alpha 值和基于标准化的 Cronbach's Alpha 值分别为 0.908 和 0.924,两个量表都具有很高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较高。[4]经统计后共回收有效问卷284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但是当前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尽管已经开展多年,如浙江省在2012年就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并出台了高等院校心理健康建设标准,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仍然有待提高。近年来出现的“空心病”讨论、高学历犯罪事件提醒社会各界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定误解。比如,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没有心理疾病,因此不需要上心理健康,到自己出现心理危机才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并实现美好生活,开展满足大学生在面向美好生活中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处在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期的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群体渴望的美好生活

学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主体,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者,也是教育效果的检验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不是让学生配合学校的教育安排,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现阶段的主要需求。

从已有对成人初显期的研究结果及本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独特性和阶段性。

在《成人标准量表》的结果统计中,服从规范、照顾家庭的能力、依赖性位列前三,反映出学生把恰当的行为、能够顾家、健康的亲密关系作为已经成年的主要参考。

(一)大学生成人初显期的认知评价结果

在2006年由世界气象组织主办的山洪预报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人员提出开发一套适合全球应用的山洪预警系统。目前,山洪预警系统(FFG system)正在通过一系列区域性项目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已经实施的项目分布在中美、南非、黑海和中东等地区,一个原型系统已经自2011年在巴基斯坦开始运行。其应用的基础数据是利用美国卫星可获得的卫星降雨估算场、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影像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基于这些数据,可进行小流域基础信息提取和降雨径流分析计算。

对于“成人最重要的标准”这个开放式提问,学生的回答呈现集中的趋势,其中提及词频最高的三项分别是“负责或责任”(分别为56%和44%,因两者较为相似,就合并排列)、“经济”(27%)、“能力”(24%),反映出学生大多把具备这些特征作为界定成人的主要依据。

大学阶段作为学生从青春期跨越入成年期的特殊阶段,被美国心理学家Arnett教授称为“成人初显期”,时间从18岁到20多岁,重点为18岁到25岁。在这一阶段中,个体逐渐脱离青春期,并且清楚他们即将结束学业,开始职业生涯,将要自食其力,独当一面。研究结果显示,成人初显期具有多种可能性、不稳定性、自我关注、同一性探索、夹缝感等特征。[3]因此,要了解成人初显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以此理解该阶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在恰当的学情分析基础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无疑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表 1大学生成人初显期各维度的平均值

调查显示,Arnett教授提出的成人初显期五个特征在中国大学生中仍然适用,多种可能性、不稳定性、自我关注、同一性探索、夹缝感五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4.01、3.55、3.80、3.86、3.88。

表 2大学生成人初显期五个特征的平均值

(二)大学生成人初显期心理特征分析

1.ERP系统的实际应用较为单一,无法对更深层次的财务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其主要特点是重核算、轻管理,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无法建立大的数据库对应智能算法,失去对未来业务走向的分析和预判,便不能推算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2.软件安全问题也是当前ERP系统引起重视的关键点,虽然ERP软件在内部控制水平显著提升,但依旧无法保证系统绝对安全。并且系统管理员权限过大,暂无相应管控规程,成为企业经营潜在风险。3.从事ERP系统管理的员工知识结构较简单,无法将计算机程序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有机地结合,缺少对应的复合型人才,难以最大程度发挥ERP系统的管理功能。

1.大学生对未来发展具有乐观预期。尽管大学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难题,但大部分学生认为未来可期,事在人为,愿意努力去构建未来的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是个体全面发展、不断挖掘潜能的生活方式。美好生活是指一种比当前更好的具体生活,这种更高的追求依赖于个体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力、行动力的提高。也就是说,人的全面、不断发展既是美好生活实现的条件,也是实现的结果。在发展过程中,个体愈加清楚自身追求,同时生成新的需要,内在的潜能不断显现。这种理解顺应了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它关注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主张挖掘人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寻求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3.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控力有待加强。大学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和自主时间。学习中需要使用手机或在线课程平台,个人的休闲娱乐很大程度上从手机获得,学生容易出现网络成瘾和信息迷失。

将UIF方法和IMM相结合,提出UIF-IMM算法.主要思想是使用IMM每一动作模式的估计进行数据融合,而不是将IMM的估计简单结合在一起.此外,该算法共享每个动作模式的模型似然函数,以提高多传感器系统中动作模式检测的性能.关于UIF-IMM算法的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分为交互、滤波和融合3部分.

教育是启发和帮助个体实现美好生活的主要方式。一般而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比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获得美好的生活。[2]良好的教育启发人通过理性思考,通过学习和训练必要的技能获得发展,去实现自己想拥有的生活。总之,针对美好生活的学校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唤醒美好,形成一生追求美好、体验美好、实现美好的情感、智慧与能力。因此,学校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承担着促进学生迈向美好生活的应有重任,比如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觉醒、洞察和追求,塑造良好心态、善于感知美好生活,培养追求美好生活的个人能力,这些都可以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5.大学生的“悬而未决”感往往与经济基础不明确有关。成人初显期所表现出的夹缝感、不稳定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对今后的生活质量难以预期,对能否成家立业、孝顺父母等生命中的大事缺乏把握。

表 3大学生成人初显期心理特征描述及对应的美好生活要素

三、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回应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助益学生实现美好生活,关键在于要遵照学科自身的特质和规律,从关切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破解大学生在美好生活实现中的心理困惑或症结,这样才能深入人心。

采用MOCVD方法制备氮化镓纳米线,对生长条件进行研究。生长温度对纳米线的表面形貌产生重要影响,在750℃可以生长出形貌较好的纳米线。催化剂厚度对纳米线的生长模式和有序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整温度和催化剂厚度并设计出两步生长法,制备出了较为有序的氮化镓纳米线。

(一)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开辟美好生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需强调发展导向,引领学生重视精神世界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在于心理疾病的预防,化解成长中心理危机,也要在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和品性培养,开启生活智慧。美好生活不仅仅限于物质生活,更要拓展心灵的富足,关注学生爱好、品性、能力等个性化的特质,从现实生活中学会获取幸福、愉悦、审美的精神享受。

心理健康教育应做好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员。[5]美好生活的模样不是继承和固定的,需要通过教育逐渐开启学生对生活形态的探索和明辨。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载体,平易近人的对话、丰富多彩的真实内容使学生打开对美好生活的渴求,激发内在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造对美好生活理想的激励效应。

总之,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教师PCK的外在表现就是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而采取的相应措施.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的PCK发展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通过对个案教师的分析发现,教师的PCK通过教学实践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不够理想.如何帮助数学教师发展PCK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美好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美好生活绝非空中楼阁、画饼充饥,需要每个人通过实际行动去创造,而其创造过程本身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美好生活不会轻而易举,一步到位,肯定会遇到困难和迷茫,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需强调对学生挫折承受和应对能力的培养训练。此外,学校教育毕竟会有终点,但人的学习是终身的,良好的自我导向、独立自主的意识在追求美好生活时必不可少,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加强学生自我同一性教育。

心理健康教师要扩展自身工作能力,不断打开生活格局。心理健康教师在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需在日常学习中丰富自身的涉猎空间,比如哲学、人文、历史、社会,不断反思感悟,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构建充盈的生活智慧,努力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学生和教师通过课堂对话、生活交往等途径真正感受到教师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从而形成示范和鼓励,让学生看到生活可以美好、思考生活何以美好,形成自己对美好生活的信念和愿景。

(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各参与要素的多维衔接

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建构有其主观性,其实现的可能性也受到就读学校、所在家庭、社会环境的诸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在发挥自身作用及优势的同时,也要积极看到相关因素对学生美好生活实现的关联,充分调动各要素的积极效应。

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者。学校对学生美好生活的创造帮助并不会单单依靠心理健康教育,而是需要不同层面的教育在实现美好生活过程中都发挥自身价值。学校教育对美好生活的倡导可借鉴“课程思政”的实现举措,将美好生活与各课程结合,纳入学校教育总体规划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例如,将美好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做好学生价值引领,凸显人文关怀;与体育合作加深学生健康理念,建立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此,学校应构建整体性布局,做好各环节各职能的衔接。

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成员关系以及父母与子女间的互动方式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观念也渗透在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规划中。因此,家长自然要被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中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开设家长心理课堂、家长心理随访、家长线上心理沙龙等方式指导家庭的心理教育,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联系,[6]使家庭成为学生通向美好生活过程中的有力支撑和坚强后盾。

社会环境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会在社会接触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将社会的积极面吸收到他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中。但是,社会环境不完全都是健康向上的,处于成人初显期的大学生有可能会难以抵制、无法识别不良社会习气,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加以引导强化,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健全人格特质,形成健康的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 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11-12.

[2] 刘光斌,贺莎妮.追求美好生活的三条教育途径[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692-695.

[3] Arnett J J. 长大成人:你所要经历的成人初显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7-8.

[4] 吴雪霜.高职院校学生成人初显期特征的测量和分析——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为例[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

[5] 宋芳明,余玉花.人民美好生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任务[J]. 思想教育研究,2018(2):44-49.

[6] 程样国,陈建华,王利皎.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J].教育学术月刊,2018(6):32-35.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20-0047-03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高职学生对成人初显期的认知评价研究”(Y201840324);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

[作者简介] 庞捷敏(1983—),女,浙江杭州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 2019-06-13

标签:;  ;  ;  ;  

指向美好生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基于成人初显期的调查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