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幼儿建立“数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感教育”是指培养幼儿从小具有对周围事物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从而激起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的热爱。这样,到了小学,才不会害怕数学,才有可能学好数学。进行数感教育时,应当采取如下的恰当措施,方可奏效。
参观法
“数感教育”应从幼儿入园时做起。具体做法是在带领幼儿参观校园时,一边观察一边数数。这里有一棵树、两棵树或一盆花、两盆花……那里有一间教室、两间教室等等。把周围事物数量化,最好预先创设这种数量化的情景。据说日本幼儿园就是如此做的。前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主席、已故的著名数学家弗罗登塔尔创导的“数学教育数学化”思想的第一步要求,就是要求创设数学化情景,引导儿童观察、体验事物的数学意义,特别是这里教者有心,学者无意,在“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学习效果更佳。
演示法
当由于幼儿缺少生活经验,又无法参观时,教学时应运用实物、图画等材料向幼儿演示。如数的守恒与可逆这两个概念十分重要,心理学家皮亚杰称它们为儿童智力水平的标志之一。但幼儿缺少这方面的实际体验,家长可用实物向幼儿进行演示,边演边讲:把5根小棒分成两堆,一堆是2根,另一堆应当是几根?再把两堆合起来成了几根?把5根小棒散开放,小棒占的地方大起来,根数有没有多起来?等等。也可演示皮亚杰守恒实验,用形状不同、体积相等的玻璃杯和红墨水,向幼儿演示。把杯口大而矮的一杯红墨水倒入杯口小而高的杯内,问幼儿红墨水有没有多起来?这时幼儿非常感兴趣,不知不觉地培养了等积变形的守恒感。
操作法
幼儿最喜欢动手,通过动手活动进行学习,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操作法是帮助幼儿形成数感的极为重要的教学法。学习数序时可以让幼儿自己摆学具,如豆子、小棒、算盘子等等;学习数的组成和分解时,也可让他们用塑料片之类进行拆、拼等。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到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个比它小的数,这几个小的数又可合成一个较大的数(原数)。从而积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加关系和互补关系的感性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幼儿的双手是个“宝”,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手指与大脑联系最为密切,脑指挥手,手教会脑,“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让幼儿多动手可以使幼儿聪明起来,且越是智力迟钝的幼儿,越是要多让他动手。另一方面,十个手指是幼儿随身携带的计数器,要充分利用十个手指来数数和计算。不让幼儿利用手指数数和计算是不明智的做法。
比较法
比较是使幼儿增强数感的有效方法。如要使幼儿认识8比7多1,就可用实物或图画进行——对应的比较,看一看究竟谁多?多几?用彩色粉笔画红色的正方形,黑色的三角形,进行比较□□□□□□□……7,△△△△△△△△……8。也可让幼儿自己用学具(或玩具)摆弄,然后概括出8比7多1,7比8少1;7在8的前面,8在7的后面;比7多1的是8,比8少1的是7等。通过直观演示和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在使幼儿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也就是用“词”给表象定影,帮助记忆。如果能在演示和操作后让幼儿合上眼睛想一想刚才的演示和操作过程与结果,就能使表象更清晰稳固,容易再现。
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生活中最有活力和充满喜悦的活动,是学习中非常有效的方法。游戏中最能表现出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应充分利用游戏的手段,帮助幼儿建立数感。如玩“食堂”游戏:可让一个幼儿扮采购员去买萝卜、青菜、黄瓜、鱼、蛋、鸡等。叫其他幼儿验收说出来,看谁说对它们的数量。又如玩“饭厅服务员”游戏:一个幼儿扮服务员,在桌上放好8只饭碗、8双筷子、6瓶饮料、4瓶酒、5碗小菜、一盆汤等,让其他幼儿说出它们各自的数量。“送信”游戏:黑板前面放着每户人家的信袋,信袋上写着1,2,3……幼儿手中各拿着1至10的数字信封,分别去插在应放的信袋里。这种游戏可分组竞赛,看哪一组先送完。可以由一个小朋友报题,让其他幼儿抢答,看谁先答出;先答出的同学获命题权,也报一题,其他幼儿抢答。如此下去,幼儿也很有兴趣,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幼儿的计数、语言、想象能力、发展思维敏捷性等良好的智力品质。
总之,根据幼儿心理特点,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的数感,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我们应想方设法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从小培养起热爱数学的感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了才会努力去学习,去克服困难,才能坚持下去。这也是幼儿学数学的根本目的。幼儿学习数学,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认数和计算,更重要的是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并在认数和计算过程中,培养数感,这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