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药学分析论文_邢钟

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药学分析论文_邢钟

邢 钟

乐山市五通区桥人民医院 四川乐山 614800

【摘 要】目的:分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非洛地平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10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于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非洛地平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舒张压以及收缩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舒张压以及收缩压等指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应用非洛地平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非洛地平;治疗效果

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心内科疾病之一,存在着较高致残率与死亡率。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则是多类器质性心脏病的末期表现,导致患者的死亡发生率更高,因此能否给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科学的治疗方案,决定着患者的预后生活水平[1]。为了定向了解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行非洛地平治疗的具体效果,本研究将对我院2012年以来所收治的10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现将具体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所收治的10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疗指南》中关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2]。根据入院时间将100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5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19例,男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跨度为52—89岁,平均年龄(69.4±1.3)岁;对照组5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22例,男性患者28例,患者年龄跨度为53—87岁,平均年龄(68.7±1.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ACEI、利尿剂及洋地黄治疗,ACEI:每日口服5.25~75mg卡托普利,日平均剂量(37.7±7.4)mg;利尿剂:每日口服20~40mg呋塞米或服用60~120mg安体舒,如有必要可给予患者速尿剂静脉注射;洋地黄:每日给予患者0.125~0.25mg地高辛口服,如有必要可给予患者西地兰静脉注射[3]。

观察组患者于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非洛地平药物治疗方案(阿斯特拉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日口服2.5~5mg,平均(4.3±0.3)mg。患者治疗过程中,非洛地平给药剂量根据患者具体血压情况作相应调整,4周为1疗程。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纳入SPSS17.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差异对比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表示,对比结果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不具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为(64.1±7.2)mm,左室射血分数为(28.1±8.4),舒张压为(80.9±4.1)mmHg,收缩压为(134.9±17.2)mmHg;观察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为(64.7±7.3)mm,左室射血分数为(29.4±9.6),舒张压为(80±4.1)mmHg,收缩压为(135.9±12.9)mmHg。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为(60.8±6.9)mm,左室射血分数为(35.4±7.9),舒张压为(75±5.9)mmHg,收缩压为(110.9±3.9)mmHg;观察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为(60.1±5.9)mm,左室射血分数为(40.3±8.7),舒张压为(72.9±4.3)mmHg,收缩压为(103±5.9)mmHg。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舒张压以及收缩压等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舒张压以及收缩压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趋势,作为临床较常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相对复杂,目前对于此疾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排血量及心室收缩功能方面[4]。现代临床证明,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除了应给予常规通气治疗及吸氧处理外,必须给予针对性药物治疗。因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因心功能下降而引发心衰等系列不良问题,患者发病后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将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必须给予临床重视。

非洛地平作为一类现代临床选择性钙离子拮抗药,能够有效发挥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外钙内流抑制作用,选择性扩张小动脉,不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情况,同时对于心肌也无明显抑制作用,能够显著强化心血输出量及心脏指数,从而降低后负荷,同时不影响心脏收缩功能及心率、前负荷[5]。基于上述优势,当前针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时,非洛地平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舒张压以及收缩压等各项指标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在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时,应用非洛地平药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具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1]熊英.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药学分析[J].北方药学,2011,08(1):43-44.

[2]杨学忠.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药学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4,(9):270-271.

[3]孙海英.螺内酯联合非洛地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型钠尿肽前体及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4):492-494.

[4]王学兴.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9):107-108.

[5]国孟远,滕威.用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6):214-215.

论文作者:邢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8

标签:;  ;  ;  ;  ;  ;  ;  ;  

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药学分析论文_邢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