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跃过思维波谷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波谷论文,规律论文,思维论文,化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学生准备充分,思考积极,反应快捷,课堂气氛活跃;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大脑产生了疲惫,思维敏锐度下降,甚至不愿意思考。此时,学生往往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待教学活动,被动地听课,课堂气氛变得沉闷。若将课堂45分钟内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时间进行比较(如图),可以发现: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演进,在25分钟至35分钟里学生的思维进入低谷,即“思维波谷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生理因素,因为学生的大脑不可能一直保持兴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没有让学生积极思考,所以学生的注意很容易涣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注意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定向反射,它保证机体能够清晰地感受周围环境的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注意有两种:一种是无意注意,即没有预定目的、被动的、自然而然发生的注意。如:大家听课时,门突然开了,进来一个人,大家便不由自主地把头转向进来的人;另一种是有意注意,即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面而目不见,雷鼓在侧面而耳不闻。”这说明人的心理过程,尤其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一旦离开注意,也就无法正常进行。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主要是靠有意注意来支配的,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然而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的时间有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结合的规律,运用以下几种方法,通过合理设计课堂进度,精心设置思维材料,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情绪中引发、保持注意,积极思考,调整自我状态,帮助他们跃过“思维波谷区”。
1.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任务能保持注意
对策——创设情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激发求知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时枯燥的化学理论,知识点的反复叙述,使学生的思维探索过程可能只停留在对某一化学知识点认识过程的感觉阶段,教师还来不及鼓励学生排除干扰,主动进行思考,学生就产生了厌倦情绪,进入“思维波谷区”。此时,我们应当积极创设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多种情境,为学生设立注意目标,因为注意目标越明确,对目标的理解越深刻,完成目标的愿望越迫切,注意力就越能集中和持久。“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问题研究与探索,起到“激活”的效应。例如:
在讲解《原电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这一节内容时,在介绍了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后,一些学生对该理论的讲授产生了厌倦情绪,我便利用一个从网络上下载的化学课件“原电池的互动课件”。这一课件首先提出一个有趣的医学史上的问题:有位病人经常出现牙疼、头痛、失眠的症状,病因不详,奇怪的是许多医学专家为她检查后都找不出原因。这个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开始关注当前的思维对象,“这是什么原因?”,他们纷纷进行猜测、讨论,他们的大脑皮层产生新的兴奋;接着我继续演示课件:一高倍放大镜出现在这位病者的牙齿处,放大出她的口腔中原来装有两颊假牙,这两颗假牙处于相邻的位置,其中一颗假牙的材料是黄金,另一颗是不锈钢,“这是病因所在?”同学们开始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来,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同时课件将铜、锌金属在稀硫酸溶液中形成原电池的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们从微观角度再一次巩固了原电池原理及形成的条件等相关的知识。通过创设情境,学生的注意被调动起来,思维进入了积极的良性循环轨道,“不同活泼性的金属相接触、电解质溶液的存在……”这些知识点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分析、类比、判断的方法,最后成功地解决了设计的问题,自然跃过“思维波谷区”。
2.强化实验和训练能保持注意
对策——实验探索,动手操作,获得“真知”
化学实验不仅为学生提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完整的问题情境,让他们亲身经历,产生认知的需要。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有张有弛,维持长时间的注意,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使化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另外,对于那些对化学毫无兴趣或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化学实验中丰富的感觉信息(色、光、热、声、气体、沉淀等),会使他们相对容易地参与到学习化学知识的活动中来。例如:
在介绍《铁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时,+2、+3价铁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相关的离子反应、颜色变化,对学生而言是一大难点。如果反复讲解知识点,学生容易失去兴趣,思维进入低谷,因此我设计了一组学生实验,安排在化学课堂上完成。实验内容如下:
①取一试管,加入1mol/L的硫酸亚铁溶液2mL,再滴入双氧水1mL;
②在一装有少量铁粉的试管中,加入1mol/L氯化铁溶液2mL,充分振荡;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溶液由浅绿色(近无色)变为黄色;
第二支试管静置后,溶液由黄色变浅绿色。
围绕着反应中颜色的变化,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氧化—还原理论展开讨论,明确了双氧水、铁粉在反应中的作用,并且了解到亚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相互转化的关系。
③取一试管,加入1mol/L的氯化铁溶液2mL,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现象:观察到红褐色的沉淀。
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并写出离子方程式:我随即提出问题:“若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亚铁溶液,有何现象?”他们不假思索地回答:“产生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哦……?是吗?”我提出让他们动手完成下一个实验;
①取一试管,加入2mL的1mol/L硫酸亚铁溶液,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现象:产生沉淀,但不是白色而是灰绿色。
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让同学们疑惑不解,随后我演示了该反应的改进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白色的氢氧化亚铁。再将白色沉淀物与空气充分接触,氢氧化亚铁迅速地被氧化成红褐色,随后大家一同探讨,他们才弄清楚颜色变化的原因。
知识的根本是从实践中来,将课堂难点设计成学生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知识的产生、积累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动手实验引发他们的有意注意,突出了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也使得学生克服了心理上的疲劳,轻松跃过“思维波谷区”。
3.集体思维活动有利于注意的集中
对策——开展讨论,头脑风暴,发散思路
“在我们提供给学生机会,让师生之间交流自己想法的时候,就会使学生欢欣鼓舞,使课堂生动活泼,营造一种集体工作的氛围。”在讨论的过程中,信息交流、智慧碰撞所产生的效果会远远好于教师在课堂上单一的讲授。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下,运用讨论的方法可以改变学生此时被动的旁观者身份,通过争辩,学生在交换意见、共同学习的同时,取长补短,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如何推导烃的分子式及结构”这类计算类型的习题课上,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为此我结合即将学习《苯》的内容,给同学布置了一道计算题“某一有机物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92.3%,已知该物质的蒸气密度为同温同压下乙炔气体密度的3倍,试写出该物质的分子式。”通过计算,学生求出物质的分子式为C[,6]H[,6]。我马上询问他们该物质的分子结构如何?让他们依据碳四价原理和共价键原理,讨论C[,6]H[,6]可能具有的分子结构。新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思考。一开始他们拘泥于原有的认知水平,只写出一些链状的结构:
随后我鼓励他们:“哪怕是环状的或立体的结构,只要符合基本的原理,你们写出的任何一种结构都受欢迎!”这句话象强心针,使教室里每一位学生都活跃起来,大家都拿着笔在草稿纸上画,相互之间交换意见,分析可能存在的情况。通过讨论,居然引发出学生蕴藏的巨大潜能。他们写出了很多可能的结构:
现在的中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都比较强,在讨论中为表明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他们尽全力开拓自己的思路,找理由、谈看法、阐明见解。在大家头脑激荡相互激发的过程中,教师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通过采用讨论的方法,我们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轻松跨过“思维波谷区”;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造能力的提高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学习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劳动,它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注意品质去配合有效的认知活动。因此,如何正确运用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通过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思维氛围,帮助学生保持注意的持久性,使他们成功跃过“思维波谷区”,应当引起我们化学教师的重视。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改变这一状况还可以有许多策略方法,最关键的是如何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并让这种思维朝着预定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化学教学设计的完善,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王国是一个缤纷的世界,帮助他们消除所谓的“化学是枯燥无味的”成见,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和现象;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于自身学习和思考的策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真实复杂的背景中体会知识的本质,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真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