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及婴儿颅骨骨膜下血肿118例诊治分析论文_崔红霞

新生儿及婴儿颅骨骨膜下血肿118例诊治分析论文_崔红霞

崔红霞

山东省桓台县人民医院 256400

【摘 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及婴儿颅骨骨膜下血肿诊治。方法:本次选取118例新生儿及婴儿颅骨骨膜下血肿患者,均为我院2005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回顾诊治资料。结果:本组97例骨膜下血肿于1个月内自行消失,21例(18%)未消失,血肿触之尚软。对比21例予止血剂治疗1周后,5例血肿逐渐消退,其余16例仍未消失,经穿刺抽吸1~3次血肿消失。本组118例患儿均治愈,预后良好,头颅外观正常,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加强新生儿及婴儿颅骨骨膜下血肿规范诊治,可显著改善预后。

【关键词】新生儿:婴幼儿:骨膜下血肿: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2.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2-299-01

新生儿及婴幼儿头皮血肿为临床常见疾病,其中颅骨骨膜下血肿占有一定的比例,据其转归规律,若处理不当,血肿机化,钙化后引起颅骨畸形,严重影响头颅外观,应予以重视。现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14年8月 118例颅骨骨膜下血肿患儿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本组男66例,女,52例,年龄为出生2d~2岁。按血肿的发生原因分类:跌倒受伤68例(58%),产伤37例(31%),撞击伤13例(11%)。血肿部位:枕顶部48例(41%),颞枕部38例(32%),额顶部20例(17%),额部12例(10%)。

2.治疗方法:在起初一个月内以观察随访为主。在此期间,如血肿自行消退,则不予干预处理;如1月后血肿未见明显缩小,而又没有出现钙化,先给于止血剂(止血敏、维生素k1等)保守治疗1周后如血肿有缩小趋势,继续等待观察,待其自行消退。若血肿未缩小,并在血肿边缘可触及到变硬,说明血肿开始机化,钙化,则应积极穿刺抽吸去除血肿并加压包扎。

结果:本组97例骨膜下血肿于1个月内自行消失,21例(18%)未消失,血肿触之尚软。对比21例予止血剂治疗1周后,5例血肿逐渐消退,其余16例仍未消失,经穿刺抽吸1~3次血肿消失。本组118例患儿均治愈,预后良好,头颅外观正常,无一例发生并发症。

讨论:新生儿及婴幼儿头皮血肿多由钝性外力直接损伤造成。按血肿不同部位可分为皮下血肿,帽状键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头皮下血肿位于皮下组织层,范围局限,坚硬,波动感不明显;帽状腱膜下血肿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范围广泛,有明显波动感;骨膜下血肿位于骨膜下与颅骨外极之间,一般局限于颅骨骨缝,张力高,如不能自行吸收,易发生机化、钙化。而头皮血肿和帽状腱膜下血肿一般均能自行吸收,预后好,无钙化现象,本文不涉及。只对骨膜下血肿进行讨论分析。本组近10年来诊治的118例颅骨骨膜下血肿中,婴幼儿跌伤及撞伤占69%,新生儿产伤占31%,可见婴幼儿骨膜下血肿多由外伤引起,新生儿中产伤最多见,如果骨膜下血肿,出血量多,可致患儿贫血甚至低血压,巨大血肿可压迫婴幼儿柔软的颅骨,使其凹陷至颅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更具特征的是,如1个月后骨膜下血肿仍不能吸收,血肿边缘骨膜下的成骨细胞开始起作用,血肿包膜逐渐出现弧条状、蛋壳状钙化组织,此时中心的血肿仍为液态状,尚可通过抽吸治疗,若治疗不吸时,包膜钙化逐渐增厚,在血肿周围新生骨形成,再通过生长塑形作用,逐渐形成局部增厚,外板隆起的新生颅骨呈永久性颅骨不对称畸形。必须通过外科手术矫正[1]。笔者近年来接诊4例这样的患儿,就诊时间均在外伤后2~3月内。文献报道在所有骨膜下血肿 病例中,钙化比例为3%~5%[2] 。

新生儿和婴幼儿头颅血肿治疗方法很多,主要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类,有学者主张行早期有创治疗如血肿抽吸[3]、外引流[4]药物注射[5]等。早期有创治疗的优点是早期积极处理,清除血肿,避免后期血肿机化,钙化,形成颅骨畸形;然而穿刺具有一定的创伤行和风险性,给患儿造成疼痛,可能继发出血,贫血和感染等并发症。由于新生儿头颅小、颅顶尖,头皮油脂较多,头部绷带易滑脱,不易较长时间固定加压包扎,导致再次出血可能。如反复穿刺抽吸,可能引起失血过多,贫血。更重要的是,大多数血肿可自行吸收,对这部分患儿进行有创的,带风险性的操作是不适合的。无创治疗的优点是,无损伤、无痛苦,无操作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但如果最终血肿未能自行吸收,而仍然等待观察,不给于积极处理,血肿机化、钙化后可导致异常成骨,头颅畸形的不良特归,因此,新生儿、婴幼儿颅骨骨膜下血肿早期观察等待,大部能自行吸收,根据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法。我院治疗的118例,97例不经抽吸自行消失,其余21例未自行消退,予止血剂治疗,其中5例消退,剩余16例予穿刺抽吸后消失。可见观察随访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笔者推测16例血肿难以消失的原因可能是血肿过大,吸收困难,或者血肿虽然逐渐吸收,但仍有慢性滲血,吸收和滲血产生平衡,因此血肿无法消退[6]。而存在的血液流通循环即不间断的吸收和滲出也使过后血肿未发生机化、钙化。其中5例经保守治疗自愈,说明应用止血药后制止了慢性滲血,打破了吸收和渗出的平衡,使血肿得以向吸收和消退转归。其余16例经穿刺抽吸后痊愈,不留后遗症,可见穿刺时机仍然及时。

在临床实践观察中,可以归纳看出颅骨骨膜下血肿转归规律:第一周血肿逐渐增大后稳定,第二周起开始吸收,第3-4周绝大多数血肿逐渐消退,少部分血肿4周后仍未有缩小消退的趋势,此时血肿开始机化,钙化,2-3月内血肿逐渐完全钙化,质地变硬,引起颅骨异常成骨,最终颅骨畸形,影响美观及正常颅骨生长。在治疗方法上结合我们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如下治疗方案:大多数婴幼儿颅骨骨膜下血肿可自行消退,起初1个月内以密切观察随访为主;若一个月后血肿未明显缩小,则根据病情有两种方法选择:其一,如果血肿质地尚软边缘无明显钙化,此时慢性渗出的可能性大,可予止血治疗观察1周,如有缩小可能待其自行吸收,若未缩小则穿刺抽吸。其二,如果在血肿边缘触及钙化,说明血肿开始机化钙化,则积极穿刺抽吸,以免血肿完全钙化后失去治疗治疗机会。

参考文献

[1]潘文,刘毅,张金森.婴幼儿头皮血肿钙化12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434-435

[2]陈盛,鲍南,顾硕,等。新生儿及婴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转归及个体化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1098.

[3]宋晓美,解庆丽。穿刺法治疗新生儿头颅血肿36例。山东制药,2005,45:19.

[4]黎景光.技续负压引流治疗头皮血肿,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7,12:330.

[5]周崇高,李碧香.过氧化氢腔内注射治疗小儿头皮血肿.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3,2:393.

[6]马东周.慢性硬膜下血肿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318~

论文作者:崔红霞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2

标签:;  ;  ;  ;  ;  ;  ;  ;  

新生儿及婴儿颅骨骨膜下血肿118例诊治分析论文_崔红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