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民办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关系_民办高校论文

经济发展与民办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关系_民办高校论文

经济发展与民办高教产业化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教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办高教产业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

一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民办高教产业化的充分条件

“民办学校,实质上相当于私立学校。”(注:黄宇智:《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318页。 )私立学校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经济。(注:魏贻通:《民办高等教育立法之前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1994年,第4页。)

世界许多国家都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私立高等学校都为数甚多,日本、菲律宾与美国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国家。我国自近代高等教育形成以来,私立高等院校至建国初期为止曾长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学校数量上尤以工商业发达的上海和江苏最多,并且主要从事纺织业高等教育,这与民国时期上海和江苏为全国各省首富且纺织业极为发达有关,社会力量兴学的规模与工商业发达程度关系密切。(注:史秋衡等:《企业家与高等教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6页。)随着对私有制经济的改造, 私立高等院校也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消失了近30年。

“由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更由于这些经济成分在生产力水平上的提高,民办高等学校的出现与发展就有其必然性。”(注:黄宇智:《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315页。 )民办高等教育随着私有制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得到了发展,成为“多元化经济格局下的必然产物”(注:王屏山:“民办教育必将推动中国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高教探索》1998年第3期,第10页。), 表明公有制经济虽然也能为民办高等教育提供生长的土壤,如我国特有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但私有制经济不仅提供了有利民办高等教育生长的土壤,还提供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来自于私有制经济形成的市场需求,一种不同于公有制经济的市场需求。当前民办教育办学的几种模式(注:《第二次全国民办教育研讨会材料汇编》,1998年11月,第16—18页。):黑龙江建立东亚学团,企业教育向民办教育转移;椒江实行教育股份制;中国信息大学开发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和远距离网络教学系统等,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民办高等教育形成及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民办高等教育有形成产业化的可能性,是否就随之成为必然的事实?显然不是。在探讨民办高教产业化形成的必要条件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经济与民办高教的相互作用方式,从中把握民办高教产业化的本质。

二 经济与民办高教的相互作用方式

民办高教的社会功能,能直接带动经济结构的转型。教育作为传播与创造知识的主要形式,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将教育划为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产业,成了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注:唐景莉:“非义务教育能否产业化?”,《中国教育报》1999年3月13 日。)从当今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已居支配地位的现状来看,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整个国家产业的支柱产业,并将在整个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中起主导作用。我国在1988年确立了私营企业的合法地位之后,又在以保障私营企业和私有财产等私有制经济为主要内容的1999年宪法修正案中,明确提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私有制经济从补充的角色走向重要组成部分的角色,以私有制经济需求为发展动力的民办高等教育,也将很快从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变为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间接影响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到直接带动经济结构的转型。

在民办高教的发展个性的功能上,其作用一般更为直接。首先,民办高教的教育事业费主要来自学费,对大多数民办高校而言,对求学者的市场需求比公办高校要敏感得多,设计的课程主要是功利性的,无论是在就业需求、职业升迁需求还是在个人修养需求方面,直接满足或刺激人们对学习的需求,直接影响人们职业升迁的途径与生活的方式。其次,90年代发达国家个人高等教育投资的年收益率高达20%,大大高于其他投资的利率,在个人投资多元化的环境中,人们越来越将高等教育作为首选的投资方向,我国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也加强了这种趋势;同时,民办高校一般更注重成本核算,因此,十分注重人们的投资回报,容易直接满足个人投资的愿望与条件,有利于直接达到市场的供求平衡。正因为如此,如果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现阶段又不能用公办高等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容易由学校的功利性倾向和个人投资倾向引发“学店”的现象,因此,在1997年10月1 日起施行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鼓励民办教育从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的办学,却严格控制其举办高等教育机构,被形容为“当务之急是提高质量”。(注:刘晓东:“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瞿延东说——民办高等教育要有鲜明的特色”,《教育与职业》1999年第1期。)

三 生产要素的重组是民办高教产业化的必要条件

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发展个性功能日益得到充分发挥,推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民办高等教育的责任,其产业观主要体现在促进所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民办高校大多注重职业性较强的专业教育,教育的价值观就是培养方案要尽可能紧密地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成为人力资源的动力站,将一般的简单劳动力转化为特殊的复杂的劳动力,促进生产率的增值和生产力的提高(注:黎龙辉:“知识经济与教育产业化”,《外国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第4页。),使学生毕业后能取得高回报的职业或岗位,从而学校能吸引大量优良的生源,使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从学费和社会资助上获得高回报。这种尽可能即时获取回报的经营策略,体现了产业的性质,说明了民办高等教育的生产性。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大多设在办学者的故乡,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及转型。从历史上看,南洋侨领陈嘉庚在故乡兴办的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国内纺织业大亨张謇在故乡兴办的南通大学群,成都天一集团公司在成都创办的民办四川天一学院,企业家吴庆星在故乡兴办的仰恩大学,都是如此。南通大学群培养的人才已不止是纺织业方面的,促进了当地其他产业的出现或相关产业的发展;仰恩大学建立后,使学校所在地的马甲镇山边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并开始带动整个马甲镇的经济转型与文明建设,村民们从传统农业的落后生产方式,步入了丰富多彩的第三产业。

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对产业的贡献有着悠久的历史,绝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但从对产业的贡献到成为产业中的重要一员,需要什么必要条件?有无明确的分界线?这就要从对生产要素的分析入手。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在不同的时代,其各个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是人人渴望拥有的;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注:唐景莉:“非义务教育能否产业化?”,《中国教育报》1999年3月13日。)民办高校一直在从事传播与创造知识的活动, 之所以现在可以谈民办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就在于知识经济时代已经不远,身处这种大环境的民办高等教育,其与个人、社会的知识交换的性质将发生本质的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独特生产要素被认识”。(注:(美)保罗·S·麦耶斯主编, 蒋惠工等译:《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珠海出版社,1998年9月,第14页。)知识作为主流生产要素, 使企业的商业基础已被定位为知识产业,知识的重要性已超越了物质资源的重要性,并使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退居其次。民办高校将在以知识为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化。由于知识经济的概念是在后工业时代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被明晰化的,因此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民办高等教育的产业化何时实现并无明确的时间界线,但生产要素的重组将确确实实成为民办高教产业化的必要条件。

四 以知识为纽带:民办高教产业化的两重性

“教育是公益事业,大多数国家的立法都明确规定私立高等学校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也有的国家认为公益性与营利性可以并存,以营利目的来刺激办学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它的公益性,只是营利性的私立高等学校应当纳税。”(注:黄宇智:《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326页。)我国法律明文规定,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但营利性与以营利为目的的概念不同。

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民办高校显然具备公益性特点。历史上我国一些著名的私立大学,校友会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校友们对母校的回报完全出于自愿,将自己的行为看作是一项公益性活动。

另一方面,“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学校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注:黄宇智:《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326页。),“教育显然有异于公共产品, 而应列入准公共产品”。(注:孙成城:“关于社会力量办学若干问题的探析”,《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第25页。 )民办高校的教育事业费是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依靠向学生收费及社会各界自发捐助,学校的运行机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学生完全是为了从学校获取知识,才出资来学校这个加油站加油,市场供需关系在民办高校体现得更加充分,从这个角度来说,民办高校比公办高校具有更强的营利能力,更加具备营利性的特点。

一般而言,私立高校的管理队伍大都十分精干、极少冗员,比公立高校更注意即时的运行成本和收益状况。有学者曾调查过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智力扶贫、送学上门的效果,有的地区的学员当年脱贫的占80%,学校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直接参与并带动了地方经济产业化的进程,反过来又促进了学校办学的经济效益。以质量取胜,瞄准社会紧缺专业,更是许多民办高校吸引生源、获取学费收入的经营观,即时收益和回报促成了学校营利性活动的良性循环,使学校规模越滚越大,设施越来越完善。西安外事翻译培训学院建校两年,便积累了价值约60万元的教学设施。“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挖掘知识分子的潜力,增加社会就业岗位,为实现知识的价值提供机会。”(注:魏贻通:《民办高等教育立法之前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1994年,第43页。)以营利为目的必须以营利性活动为基础,而营利性活动并不一定是以营利为目的,以产助学、以学养学大多只是营利性活动而已。

我国规定学校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但发达国家在开发以知识为生产要素的财富方面,已经使教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并整体具备了营利性。如美国从法律意义上认为大学就是经济实体,无论它们是否以营利为目的,都对社会提供知识性服务,都对国内生产总值有所贡献。1998年全美4009所高校中,以营利为目的的已有641所。 全美现在最大的上市大学??阿波罗集团股份公司由5所大学组成, 主要提供成人专业学位教育,学校经费主要来自学费,在校生规模高达7万人, 在该上市大学成立的短短20多年中,仅创始人斯珀林教授的个人财富就达到了6亿美元。(注:莜木文:“美国大学也上市”,《青年参考》1999 年1月29日。)在英国和加拿大, 教育也都已经成为国家举足轻重的产业之一。因此,从经济发展的未来着眼,我国即使短期内仍不接受教育可以以营利为目的的理念,但教育的营利性倾向必将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

民办高教产业化如何兼顾公益性和营利性,涉及到教育的本质属性问题。在我国《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将民办定义为是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进行办学。因此,民办高校实际上就是一个自负盈亏的法人团体,是市场机制反应比较充分的场所,产业化的理念就是要求其全方位地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但同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等于民办高等教育是按市场规律运行,前者是特殊产业,而不是后者所表达的一般性营利产业。这种特殊产业就是知识型产业。

知识型产业(industry)与知识型企业(enterprise)是什么关系呢?美国知名知识管理专家达尔·尼夫在其主编的《知识经济》一书中,提出了知识型企业的6 个特征(注:(美)达尔·尼夫:《知识经济》,珠海出版社,1998年8月。):产品与服务智能化、 对顾客具有较强的知识重构能力、自组织性、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产品与服务的生命周期短、对顾客需求适时反映。而产业的概念比企业要笼统和宏观,涵盖面更大,因此,知识型产业可以内含知识型企业的特征,但主要不在于说明它具体生产什么产品,而是注重其整体对个人与社会的促进作用。作为知识型企业,其注重营利性,追求最大利润,达到满足具体顾客的需求。作为知识型产业,在微观方面,即民办高校个体方面,也注重及满足具体顾客的需求,注重其营利性;在宏观方面,即民办高等教育系统方面,则强调其基础产业性,重视社会效益,注重其公益性。这样就形成了公益性大背景之下的营利性,与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私有制经济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体制相对应。这种两重性是具体性质的企业所不具备的,即民办高等教育的产业化与一般产业有着本质的差别。

标签:;  ;  ;  ;  ;  ;  ;  ;  

经济发展与民办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关系_民办高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