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的技术与战略思考&全国教育管理委员会第五次研讨会综述_学校管理论文

教育管理的技术与战略思考&全国教育管理委员会第五次研讨会综述_学校管理论文

教育管理的技术与战略思考——全国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管理论文,第五届论文,专业委员会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0)11-0059-04

2000年9月18-20日,全国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大召开。在常委会的精心筹备和积极组织下,在陕西师大及教科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周密安排下,本次学术年会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各位专家聚首历史名城西安,交流信息,交换观点,回顾历史,展望新千年。这样难得的学术盛会,将对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及中青年教育管理理论工作者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以下对会议中涉及的学术观点和会议取得的学术成果从八个方面作简要小结。

一、重新审视现行教育方针

萧宗六教授在向大会提交的论文中,提出了对现行教育方针的修改意见。文革以后,学术界对教育方针的问题讨论了近十年。90年代初形成的现行的教育方针,吸收了文革后十年大讨论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左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但是仍有两个地方有争议: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一是“接班人”的提法。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提到“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放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提法。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强调了社会实践对人才成长的作用,对我们教育理论工作者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起了导向作用。萧宗六教授20年来反对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在学习了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后,他再一次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在新的背景下重申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特定年代提出的有特定含义的提法,仅仅靠赋予这一旧的提法以新的含义是不够的,我们教育管理理论工作者有必要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想,重新审视现行教育方针。

二、教育管理学的中西融合

这个问题的表层是如何编写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著作,实质却是中国的教育管理该走什么样的道路,选取什么样的理论框架。与会代表在自己的论文或多或少涉及了这个问题。有人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三个观点:1.要学习西方最新的教育管理思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管理思想,不能停留在纸堆里,要站在时代的前沿。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管理问题,需要不同的教育管理理论。当前教育管理已从数量目标转向质量目标,要使学生不光坐在教室里,还要学到东西,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和管理决策。在这一方面,我们显然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我们对国外教育及教育管理的了解,大多还局限于20世纪70-80年代,局限于书本资料的翻译与阅读,缺少对国外教育管理的现场研究和实地研究。2.要有分析地学习西方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技术。近20年来,我们引进了美国的许多管理理论和技术,如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技术。这些企业管理理论与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有成功的方面,也有失败的方面。我们不仅要学习和研究这些理论与技术的内容,还要研究这些理论与技术获得成功的条件。最近一些学校采用了ISO9000质量体系来进行学校办学水平验收,主要的也是一种管理技术。有的同志在论文中从三个方面谈了学校形象设计。一是学校包装,这是借鉴企业形象设计;二是校园与校舍建筑的规划,以此烘托学校的整体气氛;三是学校办学思想特色,这是最重要的,也是与企业形象设计相区别的一点。这些管理理论与技术,我们要学习,但也要根据学校的特点来学习。3.学习西方理论要以继承本国优秀传统为基础,我们要认真总结我国优秀校长和优秀局长的办学经验,鼓励教育管理工作者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和管理思想。

三、教育管理的文化学思考

今天的教育管理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就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管理就要大力推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大会交流的论文中,有一些论文已经在讨论这问题。有代表避开个人创造力的心理学分析,试图从现代文明的形成和民族进步的角度来思考教育中国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失的原因。其论文指出了有碍中华民族创造力发展的五个消极因素:封闭保守、文化专制、贬抑个性、中庸之道、无为而治。与此同时,他也提出了文化环境建设的四个建议:加强文化民主建设、扩大文化开放、鼓励文化创新、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推动文化创新方面,他认为教育可作相应的改革;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推广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校的民主管理。尽管论文的结论还可以商榷,但是把文化学思考引入教育管理研究,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方向对教育管理进行历史和宏观思考则是极有价值的。

四、教育管理的战略重组

香港中文大学的代表在提交的论文中回顾了香港20年来教育改革的历程,分析了香港教育体制的弱点和学校管理的弊端,指出香港教育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将权力由特区政府下放给学校,实施校本管理。校本管理是西方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其中以加拿大的“校本财政预算模式”、“英美校本管理模式”和“澳大利亚自我管理模式”较为成功。这些模式的主要目标是一方面将权力下放给学校,一方面加强学校的考核与评价。在香港推行校本管理,关键是在现行学校管理框架内引入参与决策伙伴,重新界定学校管理各方(政府教育署、办学团体、校董会、校长、教师和家长)的角色和职责。香港教育在实施校本管理时既下放管理权限,但同时强化了对校长的监督,强调学校要接受业务评价,这对我们今天教育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的代表的论文借鉴“企业战略管理”,讨论了国家行政机构管理学校方式的突破,80年代中期以来,在战略管理理论方面,形成了资源配置学派、目标战略学派、产业组织学派、企业创新学派等理论流派。在这些理论的影响下,美国出现了“特许学校”、“磁力学校”和“公立民营学校”。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管理界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对学校进行转制、重组和战略规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战略规划与战略重组跳出学校研究管理,以市场为依托调整资源配置,对改革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有重要的价值。

民办学校的设置是教育管理的战略重组的一个重要成果。在向大会提交的论文中,有两篇论文讨论民办学校问题。一篇论文讨论了民办学校的办学思想问题,一篇论文结合上海培佳实验学校的创办和管理实践,讨论了民办学校的内部管理问题,具体论及了民办学校的校董会制度、办学目标、招生定位、课程特色、思想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财务管理。

五、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

这次会议上有三篇论文研究网络技术与教育管理问题。一篇论文中谈到了学校管理网络的建设问题。认为构建学校管理网络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学校管理的必要要求。构建学校管理网络要求收集大量的数据,数据要转化为信息才能对学校决策起推动作用。学校决策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工作,决策的正确与否,又依赖于信息搜集与处理,因此必须建设由七个子系统和七个数据库组成的学校管理信息网络。

一篇“非正式”论文中谈到了管理研究与上网的关系,建议我们的专业委员会上网,以此来促进学术交流,更好地服务社会。上网也会改造我们的研究方法,从而创造一个新的教育管理研究的新时代。

另一篇则指出网络给学校德育带来的八个问题:信息污染、网上交友、网上游戏、成果剽窃、网上荣辱观、网上言论自由与议论、西方强势文化冲击、网上信息选择,与之相应,还提出了五个对策建议:重构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队伍素质、调整德育内容、倡导新的德育方式、开辟新的德育渠道。

六、教育政策与法制建设

有多数代表讨论了这一问题。有人提出教育政策研究不光要研究教育政策的设计过程,还要研究教育政策建议被采纳的过程。他以“大学扩招”和“就近入学”这两个例子来证明政策提案被采纳是有条件的,这就是特定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教育研究人员要想使自己的政策研究对社会产生影响,就要重视和研究特定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

在教育法制方面,有代表简要总结了20年来教育法制建设的成就:我国当前加快了教育立法的进程,基本结束了教育领域无法可依的局面经验;规范了教育行政执法行为,依法行政的观念正在逐步形成;改革教育司法制度,受理涉教案件逐年增加;教育行政的法制监督力度逐步增强;教育法制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在他看来,我国教育法制的成就和问题同在。

还有人讨论了教育与宗教分离的问题。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论证了教育与宗教的分离问题。他们提出,在处理教育与宗教分离的问题时,要区别宗教信仰与偶然的宗教行为、民族风俗习惯的区别,要区别合法的宗教团体和封建迷信及邪教组织的区别。既要依法处理,又要维护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权益。有了问题,以思想工作为主,以预防为主。还有代表则讨论了教师违法的一个具体行为:学生体罚。他提出,要引导教师建立法制观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

七、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过程中,许多论文都谈到了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在小组会上,在大会发言中,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都成了本次研讨会的热门话题。多数代表在充分肯定教育管理研究成果的同时,指出我们的管理理论严重滞后于管理实践,急待理论创新。一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管理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素质教育问题、民办学校问题、信息技术问题等,我们对此缺乏超前研究。另一方面,我们理论工作者则在名词、概念和原则中转圈子,对现实缺乏了解,浪费了我们大量的人力。

如何解决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会上形成了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管理理论工作者的使命就是深入实际,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形成理论,并用以指导实践。这种从实际到理论再到实际的过程,就是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这既是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是不存在的。教育管理理论工作者的理论工作本身就是实践,每一个教育管理的实际工作者都有自己不成文的理论,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不存在结合的问题。教育管理理论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引导实际工作者去发现自己不成文的理论,达到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这实质上是现象学的观点。应该说第二种观点是第一种观点的特例。

与会代表都认为,教育管理学要加强历史和比较研究,加强反思研究和行动研究,注意多层次研究和多侧面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光体现在选题,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管理的时代精神的把握。具体研究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理论研究要抓准实际生活中的关键问题。研究人员眼中要有问题。

八、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关于现有的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本次会议上有多种归纳方法。有代表归纳了四个结构模式:一是矩阵结构模式;二是职能结构模式;三是由“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构成的二元结构模式;四是以教育管理为逻辑起点的一元结构模式。有人则把现行的教育管理学归纳为两个体系:一是“管理学式的教育管理学”;二是“教育学式的教育管理学”。对这样的局面,有些人表示不安,提出要通过寻找逻辑起点,规范概念来解决,也有人表示要通过加强研究和丰富现有管理学成果来解决。

还有人提出了“综合体系说”。认为教育管理学要形成由基本理论层面、分支学科层面、地域学科层面和专门研究层面共同组成的综合体系。基本理论是对共性问题所作的全面深刻回答。分支学科包括从幼儿园、小学、普通中学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民办学校等类机构的管理学。地域学科则是很有意义的提法。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必要分类研究不同地域教育管理的不同特点。这次会议上有代表关于西部的师资问题的论文提出了五条有意义的对策。学科体系应该永远保持开放状态,成为接收新知识的启动框架,同时也成为生产新知识的推动器。

标签:;  ;  ;  ;  

教育管理的技术与战略思考&全国教育管理委员会第五次研讨会综述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