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文献综述论文

关于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文献综述论文

关于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文献综述

温 婧

摘 要 辽宁地区是我国首批工业发展地区,具有独一无二的工业背景和工业文化,其工业文化对辽宁地区的经济转型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有关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著作及文献进行整理分类,发现辽宁地区对工业文化开发不全面,还存在形式老旧、传播力度不够等问题。

关键词 辽宁地区;工业文化;文献综述

辽宁地区是我国最早开始工业化的地区之一,在其工业上升发展期间创造了上百个全国第一的成果,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但在以第三产业为支柱产业的现阶段,辽宁地区表现出对当前发展阶段的极不适应性。由于辽宁地区具有丰富的工业背景,其工业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研究价值,可将工业文化成为辽宁地区工业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K1+160—K1+310高边坡开挖后形成6级边坡,计算得其安全系数、破坏概率、风险计算结果均超过规范要求,故需对该边坡进行治理,运用坡脚挡墙结合预应力锚索施工措施。详细加固措施见表1,施工断面图见图4。治理加固总费用为229.8721万元,具体见表6。

这样临时接到甲方通知,并在最短时间里提供精细准确的解释结论和报告,对李淑荣来说并不是第一次。近五年来,川东北地区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勘探不断深化,作为测井公司“绍霞团队”技术带头人之一、页岩油气藏创新分团队的负责人,李淑荣肩负着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测井解释及方法研究的重任,不能有丝毫松懈。

1 著作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际,走上工业化正常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工业文化的正常发展阶段,但经过40 年,工业文化仍处于发展不平衡、发掘不全面的阶段。究其原因是关于工业文化没有进行过系统梳理。王新哲、孙星、罗民的《工业文化》是第一本对工业文化进行较为系统梳理的著作,该书将工业文化的定位分为广义、中性和狭义,而对于辽宁地区的工业文化研究,是对其狭义的定义的研究,是指对辽宁地区“工业与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化,与工业生产活动紧密联系”。王新哲等在书中将工业文化具体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仅从工业文化方面来说,该著作为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研究提供定义和研究方向。

在检索过程中发现关于辽宁工业文化的著作少之又少,仅了解到由王开以散文笔法讲述辽宁工业历史的《辽宁工业文化》,该书意在介绍辽宁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关键地点和关键人物,其重点是在展示辽宁工业发展过程中工人所表现出的精神文化,仅为了解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发展和形成脉络提供可靠的史实依据。

对于工业文化品牌的开发是辽宁地区工业文化开发中最缺乏的部分,这意味着辽宁地区的工业文化研究的品牌意识较差。部分学者提及到工业文化品牌开发仅作为对工业文化发展的主要措施,如李静提出打造辽宁特色工业文化遗产品牌,但对于品牌的传播提及较少。而将工业文化品牌作为主要研究的是徐畅的《辽宁工业文化品牌打造和传播研究》,其中分析了打造辽宁工业文化品牌的意义、细化了打造辽宁工业文化品牌的类型并提出了辽宁工业文化品牌的传播策略。其文章立足于辽宁工业文化传播,表现出强烈的品牌开发意识。

2 文献

对于利用辽宁地区的工业文化为城市建设服务是当前学者对工业文化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多在提倡利用工业遗产进行特色城市的建立。

2.1 对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现状研究

2.4.1 媒体传播内容

2.2 对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开发

对于检索所得的关于辽宁地区工业文化开发的文献大致可又分为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工业文化品牌的开发两个部分。

另一类是对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开发,这个类别在工业旅游资源开发中占绝大多数。其中李晓萌在《关于辽宁工业遗产开发利用的思考》中分析了工业遗址的重要性以及辽宁地区关于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方式。李晓萌的观点是对工业遗址中文化的发掘和利用,增强旅游资源的观赏性和记忆点,其中提及到开发“工业遗产文化旅游产品”体现出其对工业遗址文化的传播意识。

在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开发方面,旅游资源的开发占主要部分,其中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现代工业文化旅游的探讨。以邱瑛的《辽宁工业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为例,她认为辽宁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融合发展的,提倡发展工业文化旅游,传播企业文化,开拓企业经济增长点。邱瑛所提出的主要措施是针对仍在发展中的工业,提倡与其他旅游形式的组合、旅游线路的合理规划等。

2.2.1 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

2.2.2 工业文化品牌的开发

观察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切口没有发生感染,2周内出院;有效:切口轻度感染,且已缓解,2-3周出院;无效:切口发生比较严重的感染,愈合速度相对较慢,超过3周才出院。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3 利用辽宁地区的工业文化为城市建设服务

以“辽宁工业文化”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维数据知识平台中进行全文检索所得到的相关研究文献被笔者大致分为对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对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开发、对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重塑和对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传播这四个方面。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这种教学方法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他们的升学率,丝毫不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也像机器一样被动接受知识。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他们的创新能力。国家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考试拿到好成绩,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将会伴随学生一生的发展,在学习文化知识时,找到学习乐趣,并注重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兴趣的带动下激发自身的创造能力。

在《工业遗产与沈阳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范晓君和张萍是聚焦在工业遗产和旅游城市形象上,他们认为地方特色文化和形象是城市辨别程度高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壮大的重要资源优势。而“我国文化城市类型丰富,特征鲜明,因此每个文化城市建设都应紧紧围绕自身的特色文化来进行。辽宁工业城市均具有深厚的独特的传统工业文化,工业遗产十分丰富,因而应努力建设工业特色文化城市”。

④继续使用的水工建筑物、厂房及水工金属结构等,这些固定资产设施已使用30多年,应只考虑剩余价值的效益贡献。

吕思达借用“城市名片”来对比沈阳的新旧形象。他认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经过两次转型正在努力打造“新名片”,需要对沈阳的“新名片”进行重新定位以及传播。他认为沈阳的城市风貌和特点是其拥有独特的工业文化。进行特色工业城市建设就是指利用工业文化帮助辽宁地区工业转型,不再是重工业基地,而是成为工业特色文化城市。

2.4 关于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传播

对于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传播包括媒体关于辽宁工业文化的报道内容和文献中关于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传播研究。

当前学者对于辽宁地区工业文化多从现状研究层面延伸到问题层面的分析和措施研究。如王莉的《辽宁工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借助分析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来丰富辽宁地区的工业文化观念。王莉在文章中直接指出辽宁地区在工业文化方面的系统的研究基本属于空白,工业文化的观念也较为落后,并存在认识误区。

在“一带一路”实施的过程中,沟通的问题、传播的问题、文化碰撞的问题等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研究选题。

从报道时间上看,人民网上的相关报道在2016年开始明显增多,到2019 年有明显下降趋势。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2020 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和《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印发和实施有直接关系,媒体本能将工业文化的开发关注点放到老工业基地。而北国网上的相关报道是2018 年出现,并在2019 年明显增加,这意味着辽宁地区在近几年才关注到自身的工业文化的旅游开发,但在开发过程中明显没有使其作用和价值发挥到极致,在文化传播方面存在很多不足。

媒体报道是传播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地区媒体——北国网和全国媒体——人民网进行以“工业文化”为关键词的检索发现北国网的相关资讯仅有29 条,最早一篇是在2018 年6 月,最新一篇是在2019 年5 月,其中有效报道为19 篇;人民网的相关资讯有107 篇,最早一篇是2012 年8 月,最新一篇在2019 年4 月。

从报道内容上看,人民网和北国网上的相关报道主要分为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工业文化传播平台建设和传播工业文化相关活动三类,其报道重点在工业遗址文化的开发,这说明辽宁地区的工业文化意识才刚刚崛起,工业文化开发仍处于初期阶段,这显然不能与辽宁地区“共和国长子”的文化内涵相匹配。

答:我去过几次香港,1994年曾经去过上海,但是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ICMI在中国上海召开区域会议,我受张奠宙教授邀请前往访问,期间我遇到很多中国的数学教育研究者,他们所做的数学教育研究也很有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的数学教育研究者们都很随和,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我很感谢.

2.4.2 传播方式研究

在所有关于辽宁工业文化的文献中,关于传播方式的研究文献仅检索到一篇徐畅的学位论文《辽宁工业文化品牌打造和传播研究》。该篇创新在对传播学和品牌学相关理论的应用,提倡系统打造辽宁工业文化品牌,从而进行品牌传播,是对辽宁工业文化的整合管理,但并未涉及辽宁地区工业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所用的传播方式存在的问题。

3 总结

综上,通过对关于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相关文献整理发现:对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开发研究居于多数,且以旅游开发为主要方式,对于工业文化品牌开发占于少数,而对于辽宁地区工业文化传播方向的研究几乎属于空白,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

参考文献

[1]王新哲,孙星,罗民.工业文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2]王开.辽宁文化工业[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

[3]徐畅.辽宁工业文化品牌打造与传播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4]李晓萌.关于辽宁工业遗产开发利用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0(12):25-26.

[5]张洁.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时期工业文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11):140-142.

[6]生奇志,窦邃.我国辽宁地区工业文化源地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1):110-112,130.

[7]王莉.辽宁工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6):206-207.

[8]鹿磊.城市文化特色建设视角下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消费经济,2011,27(5):37-39,44.

[9]邱瑛.辽宁工业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2):35-37.

[10]李静.加强辽宁工业文化遗产再利用,打造城市特色文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3,32(2):287-288.

[11]侯爽,林江.创意工业遗产 提升城市魅力——文化创意视角下辽宁工业遗产开发利用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147-149.

[12]韩福文,王芳.工业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以辽宁工业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6):66-72.

[13]卢骅.沈阳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研究[C]//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2011:4.

[14]郭秀慧.工业文化自信——沈阳工业强大的基础和支撑[J].沈阳干部学刊,2017,19(1):34-35.

[15]范晓君.老工业基地振兴背景下辽宁工业遗产与地方记忆塑造[J].辽宁经济,2017(11):60-61.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41-0160-02

作者简介: 温婧,渤海大学。

标签:;  ;  ;  ;  

关于辽宁地区工业文化的文献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